课文《去年的树》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学习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四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按角色要求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童话所揭示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语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心理。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引入
1、师板书课题,提问:
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师引导筛选问题)
3、师:这是一篇感人的童话,让我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句子。
2、学生提出疑难,师引导扫除字词障碍。
三、研读课文
1、理清文章脉络:
⑴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⑵ 课文是以对话形式展开叙述的,请同学们找一找,一共写了几次对话?分别是谁和谁的对话?
2、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⑴ 同桌同学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四次对话,看看怎么读为好。
⑵ 分别找三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对话(鸟和树的对话),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么读?
⑶ 树根、门先生和小姑娘的话该怎么读呢?(树根的话应该读得伤心一些,门先生应是不在乎的语气,小姑娘应是感动的语气。)请谈一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读?
3、体会小鸟的心情:
⑴ 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树时,它心里在怎样想?心情怎样?
⑵ 假如你是那只鸟,你心里当时在想什么?请帮着小鸟说出来。
4、小结:
小鸟带着它对老朋友的一番承诺如约而至,而它的好朋友却早已在伐木人的手下被砍倒,锯成小木条做成了火柴,小鸟在着急的寻找,伤心的来到它的好朋友变成的灯火面前时,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四、领悟真情
1、当小鸟千辛万苦,飞了好远的路好不容易找到老朋友时,它当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2、你从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句话中领悟出了什么?
3、小鸟盯着灯火看,它心里想说些什么?
4、鸟儿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它为什么还要唱起去年的歌呢?
5、唱完了歌,鸟儿并没有马上飞走,而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一定还想说些什么,它心里还想说什么?
6、小结:
是啊,多么守信多情的小鸟。老朋友虽然不在了,但往日的友情还在,诺言还在。它依旧飞遍千山万水的找寻来履行它的诺言。
这是一只 的鸟,你怎样来形容它?
(诚实守信、重情义、讲信用、说到做到、珍视友情)
五、拓展升华
1、小鸟对大树的深情,大树都看见了。它想在它的生命结束之前,和小鸟作最后一次无声的对话。同学们,请你帮着大树说出它的心声吧。
(可以让学生先写下来,再说。)
2、假如把课题更换一个题目的话,你想换成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拓展阅读
1、六年级上册21《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1 2 21 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3.能体会土地对农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激起学生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能体会土地对农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激起学生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
难点:
能体会土地对农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激起学生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
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阅读链接, 音乐 导入
课件出示陈晓光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并配乐欣赏。
师:请大家边听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对家乡田野和美好生活的赞美)
师:是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总能孕育美好的生活。作为有着两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国家,我们对于土地的情感则更加深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土地的诗歌《三黑与土地》,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情感。
二 、 学习课题,了解作者
2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板书:三黑和土地)
提问:三黑是谁?从哪里看出来?--三黑是农民,三黑和土地其实就是农民和土地。(板书:农民和土地)
作者简介: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文联第一届**,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背景介绍: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三 、初读感知 , 把握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
2.听录音,自行正音。
3.全班齐读。
4.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三黑在有了土地后耙地的事。
1—3 小节:
获得土地,异常喜悦 4—8 小节:
翻地耙地,愉快劳作 9—12 小节:
今昔对比,变化巨大 13—14 小节:
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15 小节: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四 、品读感悟, 理解情感
1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人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从哪里看出来? 2.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预设 1: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里
3 联系“一……就”“整个生命”,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体会贴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
反复手法,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炙热感情。
感情朗读,读出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与热爱。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体会到三黑的细致,感受三黑对每一寸土地的热爱与珍惜。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这句话中把三黑耕过的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和一张软床,准确地抓住了被耙好的地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三黑的能干与勤劳。
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洗些雨露。
把土地比作床,又拟人化地描写麦籽躺在床上十分舒服,想赶快发芽,这本是三黑内心的期盼,拟人手法使其外化,鲜活灵动,形显生机与活力,契合全诗喜悦的感情基调。
写出了三黑对待土地与麦籽儿充满了温柔,表现了三黑对土地、庄稼的深厚情感,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喜悦。
感情朗读,读出三黑的喜悦与热爱。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这句话中把荞麦花比作一片雪,既写出麦地的景色之美,也可解读为雪兆丰年的盼丰收之意。
4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3.对比今昔,体会情感 (1)看来得到土地确实让三黑感到愉悦欣喜。那在三黑没有土地之前,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介绍背景资料:解放前,半*的,仍维持*,占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的、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十分悲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对比感受,体会过去与现在的生活,体现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喜悦、自豪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愿意分享自己喜悦的善良、对孩子的爱护。
(2)读出希望,体会“翻身”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结合“翻身”在字典里的两种意思和背景资料,理解“翻身的人儿”。
感受三黑心里的希望与喜悦。
有感情朗读全诗,体会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五、联系生活 , 拓展延伸
(1)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深情,受到*,认识到这片土地的宝贵,激起珍惜与热爱之情即可。
5 (2)作业布置 ①找一首合适的音乐,做一次配乐诗朗诵。
②课外阅读杜谷的《泥土的梦》、舒婷的《土地情诗),看看主题类似的几首诗,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20*.三黑和土地 农民 热爱 亲切 满足 爱土地
2、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结构:
【文章条理】
这篇课文先写清晨,我到公园看荷花。再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它们十分美丽。然后写“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洁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最后写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想到是在看荷花。
【结构图示】
课文中心: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实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池荷花的美景,并通过想象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语言感悟:
本文作者以朴实清新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一池荷花的美景,优美语句较多,应该把它积累下来。朗读时,语调要轻缓,以展示荷花的美丽,表达对大自然的赞叹。
色彩艳丽,形态各异的荷花,不仅打动了作者也*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语言积累:
挨挨挤挤 清香 饱胀 仿佛 翩翩起舞 随风飘动 碧绿 嫩黄色 花骨朵儿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写作特点:
作者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的静态美、动态美。并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表达了对自然界、对生活的热爱。
课后题解:
用彩笔画出来的是色彩明丽的画面,而一池荷花就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因为荷花是活生生的真实景色,那么看上去这一池荷花就像一大幅活的画。
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说明:
《荷花》这篇精读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体会荷花的美,了解“我”以为自己是荷花的原因是荷花太美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三、教学重点:理解白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四、教学思路与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
教师:“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学生: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随后用呈现多幅荷花的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作随机点评,相机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读,组词,读生字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学生读,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教师:“请你说说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
(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教师:“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
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汇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相应点拨。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生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体会。)
教师: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的白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美、可爱
教师: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
学生:三种。(半开、全开、含苞)
教师:这几种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美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注意读出荷花的美丽可爱。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教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地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
用呈现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板书:
叶 挨挨挤挤
花 { 全开
含苞
4、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1课的第一课时。这是一篇很朴实又很美的课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赞美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以及本组的训练重点:读文章,想画面,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
2、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思想感情方面: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学习第1,2自然段。第2课时继续学习第3—5自然段,背诵全文,总结全文。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重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色,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荷花的美。
二.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运用以下两种学法:
1.读写结合法: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是紧扣“美”字,以“情”为线,进行设计的:
(一)。在激发动机和初读课文中——入情
新课启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碧波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个小朋友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3.而后,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初读课文,除了扫清生字词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
A.自渎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a、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b、哪些字容易写错,该怎样写?c、“蓬”“骨”的结构。
B.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根据这个材料制成了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象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花瓣儿。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
读后,用课件出示练习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
)。有的()。有的()。让学生填写。
抓住这三句具体写荷花的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看图说出与图上荷花相对应的句子。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是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与原句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2)。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朗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课件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字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字感情朗读。
(3)。男女生分读写荷叶荷花的句子。
(4)。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在第二段读美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示图片: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
(1).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的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又对第二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导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刚开的白荷花(),全开的白荷花(),将要开的白荷花()。要求补充完整。使学生巩固所学。
(四).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在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美读环节,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此时,学生情感达到了**,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五).总结课文
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课外练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