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中的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弟子规小故事: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弟子规小故事: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弟子规小故事: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
弟子规小故事: 齐桓公的教训[不亲仁无限害]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家,但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坏人。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新近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齐桓公却听不进去。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
拓展阅读
1、十兄弟中国民间故事
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有一家人,夫妻两个,眼看都快老了,可是还没有孩子。
丈夫心里不痛快,有一天,他对老婆说:“不生蛋的母鸡有什么用呢?不打果的瓜藤有什么用呢?不生孩子的老婆有什么用呢?”
那女人伤心地哭起来,跑到河边寻短见。正要往水里跳,一个老太婆拉住她:“你年纪轻轻,为什么要寻死?”
“呜哇!我生不了孩子,呜哇!我生不了孩子!”
“真没出息!我以为是什么大事,”老太婆说,“你遇上我,想要多少孩子有多少孩子。”
“不要太多,十个就好。”
老太婆从怀里掏出一个葫芦,往女人手掌心里倒出十颗圆瓜籽儿:“这九粒瓜籽,你回去隔一年吃一粒,就会有九个儿子了。”
女人太想要孩子了,她一回到家,把九粒瓜籽儿一古脑全吃了。果然,一吃完瓜籽她就怀孕了,她的肚子越来越大,第二年,一胎生下来十个男孩儿。
十个男孩一落地,全都张开大嘴巴,哇哇大哭。女人的奶不够吃,只好煮饭煮粥煮南瓜喂他们。不几天,米缸的米吃完了,田地里的南瓜也吃光了。正为难呢,那个老太婆推门进来,对女人说:“叫你隔一年吃一粒,你不听,这下好了,一下子多了十张嘴。不过,你别发愁,饿了,给他们吃泥丸子就好;渴了,给他们喝河水就好。”
十个男孩吃了十八年泥丸子,喝了十八年河水,一个个长得牛高马大。
十兄弟身材高大,本领也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技。老大听得远,叫做顺风耳;老二看得远,叫做千里眼;老三力气大,叫做大力士;老四脑壳硬,叫做铜脑壳;老五骨头硬,叫做铁骨头;老六腿长,叫做长腿杆;老七头大,叫做大脑袋;老八脚大,叫做大脚板;老九嘴大,叫做大嘴巴;老十眼大,叫做大眼睛。
有一天,兄弟十个扛锄头到田里去开荒,正锄地呢,老大顺风耳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哭,就说:“老二,北方有人哭得好凄凉,你给咱看一看罢!”
老二千里眼抬头一看,说:“秦始皇抓了好多人去修长城,那些人又饿又困没力气,正哭呢!”
老三力气大,一听这话,拍拍胸口说:“我去替他们修。”
大力士前半晌走到长城根,后半晌就把长城修好了。秦始皇见老三力气这么大,心想要是他*定然很麻烦,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了他,免得留后患。
大力士一听秦始皇要杀他,扁扁嘴就哭了。
再说那田地上头,老大顺风耳放下锄头,竖起耳朵听了一会,说:“老二,你给咱看一看,我又听到有人哭了。”
老二千里眼抬头一看,说:“不好啦,秦始皇要砍咱们家老三的脑壳。”老四是个铜脑壳,听说要砍脑壳,哈哈笑起来:“砍脑壳我不怕,我去顶。”去到那里,秦始皇用几十把大刀也砍不死他,就命令用棍子打,一听棍子打,老四扁扁嘴,大声哭起来。
那田地里,老大顺风耳到风声,说:“我又听见有人哭。”
老二千里眼一看:“哎呀,不好啦!秦始皇要用棍子打咱们家老四。”
老五是铁骨头,听说要用棍子打,笑起来:“棍子打我不怕,我去顶。”去到那里,秦始皇打断了几十根棍子,老五哼都没哼一声,秦始皇气得下令将他扔进海里,老五一听扔海里,扁扁嘴,放声大哭起来。
老大顺风耳听见风声,又让老二看一看,老二用千里眼一看:“哎呀,不好啦!秦始皇要把咱们家老五往海里扔!”
老六长腿杆,一听扔海里,笑起来:“扔海里我不怕,我去顶!”长腿杆一去,就被秦始皇扔到海里,老六长腿杆,腿长着呢,他站在海里,水才漫到小腿肚子,正好捞鱼。
他捞上来七八十斤鱼,不知道放哪里才好。这时老七来看他,长腿杆说:“老七啊,我捞到七八十斤鱼没处放呢。”
老七是个大脑袋,他取下他的大草帽,七八十斤鱼才刚刚放半草帽。两兄弟把鱼带上岸,发愁了,没柴,怎么烧鱼吃呢?
这时,老八来了,老八是个大脚板,听说没柴,笑起来:“我前天上山打柴,脚板底扎了一个刺,挑出来看行不行?”一挑,挑出一棵大椿树。
于是,老三大力士劈开椿树,地上有了一堆柴,老九大嘴巴点着火,“呼呼呼”把火烧吹得旺。
不一会儿,鱼烧熟了,老九大嘴巴说:“我先尝尝,看鱼香不香。”
老九是大嘴巴,只尝了一口,那七八十斤鱼还不够他塞牙缝。
老十看到没鱼吃,心里好委屈,他气哭了。因为他眼睛大,哭起来可不得了——开始时,他哭得蒙蒙细雨,紧接着,他哭成个大雨滂沱,再后来,他哭得发了大水,一下子,大水把万里长城冲走了。
秦始皇舍不得万里长城,跑上来挡水,没想到一个大浪冲来,把个秦始皇冲到海里去了。
秦始皇从海里爬起来,抖干净身上的水,派了十万官兵去捉十兄弟。十兄弟掉头就跑,跑呀跑,跑呀跑,跑到荒郊野外,跑得不见了影子。
2、赵元佐是谁?身为宋太宗长子的他为何没当上皇帝?中国历史故事
在古代皇位传承制度中有立嫡立长一说,但是自古以来,真正能当上皇帝的嫡子长子少之又少,他们没能当上皇帝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就是其中之一,只因为宋太宗吃饭没叫上他,他就放火烧了皇宫,于是就被废为庶人,还差点被流放呢!
这件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其中有什么隐情?我们一一道来。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死后,满朝文武都以为继位的会是宋太祖的儿子,谁知最后竟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登基为帝了,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
世人都感到奇怪,宋太祖莫不是病糊涂了,他明明有儿子,为何临死之前却把皇位宝座传给了弟弟?宋太宗知道朝臣不服自己继位,就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就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会将帝位传给自己。
实际上,宋太宗提出“金匮之盟”只是为了给自己的继位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这盟约是真是假根本无从分辨,毕竟知道这件事的宋太祖和杜太后都*,臣子们就算怀疑,也不敢明言。
就这样,宋太宗终于当上了皇帝,但他心里还有一块大心病,那就是继位之初他自己提出来的这个“金匮之盟”。因为,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宗应该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
宋太宗不想传位于赵廷美,索性就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一直瞒着赵廷美,还找了很多理由,将其一贬再贬!最后,宋太宗削去了赵廷美的一切官职。赵廷美被这样对待,心中气愤不已,最终忧郁成疾,吐血而亡!
赵廷美*,宋太宗心里的大石头落下来了,可还没等他喘口气儿,他却听说他寄予厚望的大儿子赵元佐疯了!
原来啊,赵元佐从小就十分亲近赵廷美这个皇叔,赵廷美和他可以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感情十分深厚。赵元佐相信赵廷美的为人,每当见到父亲贬斥赵廷美的时候,他都要站出来替赵廷美说话,替皇叔打抱不平。
宋太宗一共有九个儿子,但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大儿子了,他没想到赵元佐的胳膊肘会往外拐,毕竟他做的这一切算起来也是为了给大儿子扫清将来登基的祸患。
当赵元佐忽闻赵廷美的死讯以后,他十分悲痛,因为在他的心里,皇叔是被自己的父亲给逼死的。赵元佐心中有气,他怨恨父亲,但又无法相信他的慈父竟是杀死皇叔的凶手,这一来二去的,赵元佐精神崩溃,就疯了。
宋太宗心疼儿子,知道儿子疯了,他也大病了一场。后来,他派了许多太医给赵元佐治病,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赵元佐的病情略有好转。宋太宗非常高兴,当即便下令大赦天下,足以表现对赵元佐的厚爱。
重阳节那天,宋太宗在宫中举办家宴,所有儿子都请了,却唯独没请赵元佐,因为他担心儿子的病。赵元佐的兄弟们参加完家宴回来,经过赵元佐的府第,赵元佐这才得知父亲居然没有请他。他深觉父亲抛弃了他,所以一怒之下就放火烧了皇宫,把宋太宗吓个半死。
宋太宗大怒,命人调查真凶,谁知赵元佐也是冲动,他居然跑到宋太宗面前说这把火就是他故意放的,宋太宗气得不行,将其废为平民,还打算把他安置到遥远的均州去。后经宰相劝说,他又后悔起来,在半路上将赵元佐召回,将他安置在南宫,并派人守护。赵元佐被废,从此失去争夺储君的资格,后来他的同胞弟弟赵恒当上皇帝,是为宋真宗。
3、吴三桂有几个儿子?他一个后人都没留下吗?中国历史故事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十分著名的历史人物,明朝廷在危难中将所有希望押在他身上,而清朝廷则想要他彻底归顺清廷。
最后,吴三桂虽然迫于形势投降于清朝,但却想效仿明朝初年的沐英,做镇守一方的藩王,其实也就是“土皇帝”。
清朝当然不想依着吴三桂了,于是康熙皇帝就提出了削藩,谁知削藩令一出,吴三桂等藩王就起兵叛乱了。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病逝。
吴三桂叛乱令康熙震怒,康熙杀掉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和吴应熊的次子吴世霖。吴应熊的长子吴世璠被提前送到吴三桂身边保护起来,但吴三桂病逝后,吴世璠被拥立为帝,只支撑了三年就被清朝给消灭了。
自古以来,起兵作乱都是大罪,重者牵连整个家族,轻者也是死罪。吴三桂反叛清朝的那一刻起,他和他的子孙后代就被清朝划入了黑名单。
吴三桂除了吴应熊这个儿子,还有另外的儿子,也就是吴应麒以及其他幼子。
最初,吴三桂投降清朝后,多尔衮对他并不全然信任,所以才故意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娶了公主,让吴应熊留在北京做人质。
吴三桂一叛乱,首当其冲遭殃的就是吴应熊了。虽然吴应熊将吴世璠送到吴三桂身边,没有在第一时间被清朝抓住杀掉,但是吴世璠最后还不是失败被杀了,因此,吴应熊这一脉,其实可以说谁都没能活下来。
而吴三桂的另一个儿子吴应麒,三藩之乱时,他率马宝等将领转战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等地,而在吴三桂去世以后,他就跟随继位的侄子吴世璠退守昆明了。
此后,《东华录》、《清史稿》等史籍上再没有关于吴应麒的记录。也就是说,吴应麒的结局无人知晓,很有可能他躲起来了,但也可能是在战乱中死掉了。
直到21世纪,人们才发现了吴三桂的后裔,他们就是贵州岑巩马家寨吴氏家族。
原来,吴三桂之子吴应麒在吴周王朝行将就木之时护送陈圆圆等人躲避到云贵交界地带,并悄悄来到岑巩县安身隐藏。
吴应麒还派大将马宝秘密找回吴三桂的遗体,将其运到了黔东南,最后葬在岑巩马家寨。
其实,早在吴三桂起兵叛乱的那一刻,他就应该料到他与清朝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结局,形势最初偏向于吴三桂,但是他最终的结局却是这么惨。
也幸好吴应麒聪明,否则吴三桂也算是绝后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