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红色明珠散文
延安市古称肤施、延州,原陕甘宁边区*首府,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宝塔山景区入口
早前的时间里,延安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专有名词,从未有意去了解过它。
第一次正面听说这个地方,是在大学毕业前,同学们即将各奔东西了,几个关系不错的小伙伴商量着要不要来一场毕业旅行,以奔袭在路上的姿态,好好地向我们的大学生活告别。
于是,有人提议去延安。
彼时,我还不知道延安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那里有些什么人。红色圣地?黄土高原?山川沟壑或者窑洞农田?
当时因为有人去实习,有人签了外地的公司,有人要继续升学考试,时间终于没有达成一致,我们的毕业旅行无奈被搁浅。
那个时候觉得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理想,无可厚非,总觉得来日方长,可是很多人还是变成了QQ或朋友圈里偶尔亮起的头像,毕业之后就再也没见过面。
一直相信,有些城市和人的羁绊是注定剪不断的,就像我和延安,血浓于水的亲情。
随着通讯和交通水平的越来越发达,想要去到的地方,终有一天可以抵达。
近两三年的时间,去了延安3次,或许还不止。有两次是在夏天,还有一次是冬天。
说起来,头一回去延安的理由着实不怎么美好。至于是什么原因,过去的事就不再说了,现在想起来我还没有好好感谢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本来是带着某些目的过去,但在大家的帮助下事情提前完美地解决,可既然行程早已定好,那就当成是出去玩儿咯。
枣园进门第一观
那次去延安正好是七月,夏天最热的时候,高原的太阳也着实热情,那两天天气晴好,我住在表姑家(当时还不认识很多这边的亲人)。
到达延安的当天下午带了一张公交卡,独自跟随手机导航去了一趟枣园。
与枣园**旧址的合“影”
记忆特别深刻的就是刚进入枣园景区,就看到一群人坐在小马扎凳上,认真地学习红色文化。那天我还拍了很多合“影”,恩,我的影子,真人出境。
我看到**先烈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毛爷爷当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出战乱,走向解放,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
凤凰山从天亮到日暮
当天下午从枣园回来后,表姑带我一起去了凤凰山,直接**到山顶,从天亮到日暮黄昏。这已经是近三年前的事情了,记忆有些淡泊,只记得在山顶大大的广场上,有人在跳舞,有人演奏乐器,有人在运动健身,隐约当时的广场似乎还没有完全建好,我们走了很多级台阶。直到太阳完全落山,广场上亮起夜灯。
宝塔山之托“塔”小乔
第二天一早起来,去爬宝塔山。这边早晚温差有些大,早晨出门时天气还有些凉,太阳出来后又热到不行。
当时临时起意去延安,也没有做攻略,完全是不认识路就跟着表姑走,后来去的次数多了,才慢慢知道,原来那一次,延安的“三座大山”(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分别位于两水交汇口的三个湾流处,三山鼎立)我竟然已经登顶了其中的两座。
2017年夏天的延安站
再次去延安,已经过了两年。
彼时距离奶奶去世大约半年光景,当时奶奶举行葬礼的时候,家里来了许多各地的亲人,其中就有一些就来自延安。
以前只是偶尔听老乔提起,但毕竟没有在那里生活过,没什么切实的感受。
虽然事出哀伤,但也是难得一大家子人可以聚集在一起,也算是我们这些小辈首次见到老家的亲人。那会儿我才知道,原来乔家在延安有这么多亲人。
大约过了小半年,老乔的战友家女儿结婚,嫁到了延安某镇。于是,老乔携“婆姨”(陕北方言,妻子,其实就是我妈)和可爱的本宝宝一起去延安参加婚礼。
两位还顺路到西安“视察”了一下本宝宝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也带他们感受了一下下班高峰期的国际化大“堵”市。
三姑得知老乔和乔夫人到了延安境内,十分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延市家中相聚。老乔不想麻烦他人,委婉拒绝三姑的好意,三姑电话里生怕老乔不答应,言语之间不停地说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下次过来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又再三说得知我们一家到了延安十分高兴,都快走到家门口了,亲人理应相聚。她怕我们坐车不方便,还特意让姑父**过来接。
再次来到延安,不再像第一回那样完全路盲了,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有了一些浅显的认知。
第一站,我们去了**纪念馆,适逢周末,游人很多,为了找车位绕了好几圈。停车耽误了些时间,没有进馆内参观,我们在气势恢宏的纪念馆广场与毛爷爷的塑像合影。
延安**纪念馆广场
从纪念馆出来,直接抵达清凉山脚下,与宝塔山隔水相望,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耸峙挺拔的宝塔。原谅我手机摄影水平有限,可惜了这么好的取景角度。
清凉山脚下宝塔山与清凉山遥遥相望
紧接着驱车前往凤凰山,可以沿着道路直接行驶到山顶的停车场,这个公路修得很人性化,非常适合不想爬山的懒人。抵达山顶广场,看到熟悉的景色后我才发现,原来曾经来过这里,原来我来过的地方叫凤凰山。
不同于初次到来时的懵懂,我开始试着寻找最佳的观景角度。上次是傍晚,这次是白天,景色别有风味。
站在山顶广场的角落,可以俯瞰到整座延安城的风景,绿树掩映郁郁葱葱,河水潺潺奔流不息。
凤凰山顶眺望延安城
最后一站,南泥湾。
在此之前,南泥湾一直是存在于某支神曲中的传说,小时候也偶尔听到爷爷提起过这个地方。年幼时联想着书本中的线条图画,想当然地以为南泥湾就是很多泥泞沟壑,勤劳的人民在辛苦地开垦耕耘着这片土地。
亲眼所见时,这里已经与90年代教科书中描述的场景完全不同。
这里已然开发成文化景区的模样,展览区摆放着老式的纺线机等生产工具,路边有贩卖文创纪念品的小摊。
乔太太还买了一双千层底老布鞋,和一把印着十大元帅头像的折扇。恕在下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的审美,一把扇子打开上面放了10个人头?是梅兰竹菊不够风雅,还是山水风景不够写意……
虽依然是山川沟壑围绕,曲折迂回的山路仅能并排通过两辆机动车,但万亩良田已成规模,放眼望去,在山川走势之间是一望无垠的平坦农田。
南泥湾万亩良田
沿着乡间的道路一直往前,就到了南泥湾酒厂,原359旅窑烧旧址。果然是红色圣地,处处都体现着红星文化的气息,陈列室还展出着原三五九旅酿酒工艺,还有当年**先辈们临时休息处旧址。
南泥湾酒厂临时休息处旧址原三五九旅酿酒工艺陈列室原三五九旅酿酒工艺陈列室
距离酒厂不远处便是九龙泉,养育了一方人民的源泉。泉水清澈,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水温依然凛冽。
九龙泉
因为当时假期有限,次日要赶回西安上班,我跟着一家子人走马观花地看过几个地标式的景点,当晚便提前离开。后来老乔他们又去了什么地方就不得而知了。
这次去延安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得知有个小姐姐也在西安上班,从长辈那儿拿到她的联系方式,加了微信,商量着回西安后一定要抽空约一波。
得知身在他乡身边还有亲人,甚是暖心。
第三次去延安又过了半年之久,在去年冬天。陕北的冬天简直冷到没朋友,好在我去的那两天没下雪,跑到乡下呆了一天。
如今再一回想,首先竟然满脑子都是黄土的场景和气息。道路表层全是细碎的土末儿,脚步稍微重一点都能引起一片黄色尘埃飞扬。无论黑鞋白鞋,出去转一圈全成了灰鞋。
还好,至少炖羊肉还能安慰一下我荒凉寒冷的幼小心灵。
春暖花开雁字回时
有人觉得陕北人不修边幅,我却认为他们活得恣意豪爽;有人说延安塞北荒凉,可我感觉那里山高水长风景独好。
当初认识的小姐姐,约了几次夜市酒馆,如今与我已经是可以谈天说地的小伙伴,有些人,此生初相见,便已识多年。
小姐姐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手绘师,大概画画的人骨子里都有一种文艺优雅的气质,朴素却灵动,会死磕理想,也懂得享受生活。
黄土高原的风沙,不仅有高山窑洞、秧歌腰鼓,亦可以孕育出如诗般美好的儿女后人。
站在高山之巅听一曲浑厚幽远的信天游,望白云缥缈,又是一年春暖花开雁字回时。
拓展阅读
1、怀念那些泛黄照片上的日子作文550字抒情散文高一作文
蓦然,翻开相册,看到这些照片,思绪不禁飞回那个年代……那些快乐的时光,无知的日子,稚嫩的笑脸,勾的我魂牵梦绕……
拿起第一张照片。麦田。和煦的日光。得意的我。被我气哭的哥哥。仿佛是一幅画,天真得刺眼……我露出笑容,就和照片里的一样。还是改不了的“坏天使”的性格。不知哥哥是否还和当时一样,那么爱哭……
变的不是我们,是时间……
第二张照片。雨水。商店。雨伞。大哭的我。应为想要一把新伞而要把自己手中的伞丢掉,却遭到爷爷的拒绝。我大哭,站在商店旁不肯走,爷爷却毫不客气,拿起相机,照下我这个“小花猫”。后来,我却喜欢上了自己曾经想要丢掉的那把小花伞,不得不说,我好善变……
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第三张照片。慈祥的姥姥。老旧的家具。老式的衣服。头低得像豆芽的我。那是我第一次照相,估计在想姥爷手里拿的是个什么东东吧,又或许我在展示我的新发型,嘻嘻……现在,再也见不到那个陪我说话叫我走路的姥姥了……
姥姥,您在那个世界还好吗?
第四张照片。古柳。老屋。小河。一群小鸭子。到处渲染着古老的气息。我,就像这群小鸭子,不懂事,迷茫,自由,快乐,天真……纳河边也是我经常玩耍的地方……那些鸭子们现在也该长大了吧……
或许,古老也是一种美……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那天*破。无知的我被父母拽上火车,尽管我不情愿,可终究是去了……目的地——郑州。
两座城市被拉成一条线段,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好远。看着窗外,天空中的一丝绵白拖延着时光,一分一秒都被拉成失去弹性的线……
一分一秒,都被拉成失去弹性的线……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
我今天讲的是《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就本课教学后的一些反思分析如下:
首先是由一首《东方明珠》歌曲导入课文,从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才灯的海洋四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本课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香港的美,从而体现出对香港的热爱
不足之处:
一、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很好体现,通过课文:1.听说读写的能力锤炼的不够到位.2.对于以歌引题没有注意到是否适合学生,3.面对课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对于课堂中激励的语言不够多。
二、情感导读力度不够。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朗读,指出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该课具体介绍了香港的繁华和美丽,赞颂了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作者对香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一表无遗。没有把香港的美贯穿全文.自己要有骄傲和自豪感 才能*学生.
三、课堂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精当。学生学习评价是一种必备的教学艺术,好的评价语可以使学生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消极无为为积极进取,变自发萌动为自觉进步。
世间的美不在于完美,而在于有所缺陷。有得有失,是课堂教学的真实,只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并用心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去改变,我相信,明天的课堂教学将演绎真实的精彩。
3、白色红色作文1200字高中高二作文
她一个懂事很早的女孩子,她和别的女孩子一样很漂亮很可爱。但她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是她爸爸给的。。。。。。
小时候她总是歪着她那苍白的脸,用偌大的瞳孔望着妈妈问:“为什么我的头发是白色的呢?”妈妈也总是笑着抚摸着她的脑袋说:“因为你比别人都漂亮。”妈妈认为那童真而又可爱的孩子永远都不会知道是为什么的。
她虽不知道为什么但每每听到妈妈对她的回答后总会喜滋滋的高兴很久。
说真的,她长得很像天使,不过可能是她有一头银白色头发的缘故吧!她总是笑得很纯真,可就是那脸毫无血色,苍白一片。
十岁以后她便再也没有问过这个问题,她只知道她很爱她的妈妈,妈妈也很爱她。她为这个问题高兴了十年,再也不用为当初那可笑的问题,可笑的回答高兴那么久了。从十岁那年开始她就长大了。
她现在有了很多朋友,她和她的朋友很有爱,虽然朋友有时也会问她当初自己也会文的问题:“你的头发为什么是白色的?”她总会学妈妈一样回答:因为我比别人都要漂亮,以幼嫩的心灵认为她就是天下最漂亮的天使。是啊!毕竟是孩子,想象力会很丰富的。童真未泯嘛!
妈妈希望她能独立,凡事都让她自己做,所以她的独立性很强。妈妈不在家时,她一人在家总能照顾自己。
她从不问爸爸去哪了,她只知道每每想起爸爸时妈妈就会泪满面。她很懂事,从不在妈妈面前提起爸爸。但她十岁以后知道自己的爸爸去哪了,她从不告诉别人,她要埋在心底。
十二岁那年,她去世了,医生说她能活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历史上的奇迹了。死时她嘴边挂着甜甜的笑,朋友在她的床边哭得泪流满面。妈妈站在一旁面无表情,没有掉一滴眼泪,在十二年前,她出生以前妈妈就经过了一回,妈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先后死去。
在家清理女儿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日记本,里面有女儿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字,每一个字都爬上了妈妈的心头。每一篇日记都是女儿写给妈妈的话。每一字,每一句都足以让妈妈的心被刀绞一次。
妈妈:
今年我十岁了,十岁这年我明白了很多,明白了我的爸爸去哪了,明白了我的头发为什么和别人的不一样,一出生就是白色的。我再也不会问以前我问过您的问题。
明白了您养育我的艰辛,我爱您
您的女儿
虽然语言简练,篇幅短小,但妈妈的眼泪已经溢满眼眶,甚至不敢在读下去,不过妈妈还是忍住泪水读了下去。
妈妈:
我的好妈妈,现在我经常被送进医院,每次发病时您都会焦急的把我送到医院。跟医生谈话时您总会避开我不让我听见。每当我问您我得的是什么病时,您总会装作毫不在乎的说:“没事就得了一点小病,没什么大碍,过两天你就可以出院了,我的女儿会健健康康的活到一百岁。”说完后我知道您是骗我的,但我还是会很高兴的盼望着出院。
我会让您觉得我还被蒙在鼓里,还什么都不知道,每天都会开开心心的过完,再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您的女儿
看完了女儿一整本日记后,妈妈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顺着脸颊一滴一滴的滴在女儿的日记本上,一个个的字被妈妈的泪水侵染开来,像一朵朵的小梅花。
妈妈认为她瞒住了女儿十二岁的一生,她为女儿操尽了心,但她没想到女儿如此懂事也瞒住了自己。
银白色头发的她有着一颗红色的体贴人的心。
4、《上西平送杜叔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代:辛弃疾
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看天上、多少浮云。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夜来风雨,春归似欲留人。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能几字、尽殷勤。江天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
杜叔高,即杜斿,叔高为其字。公元1189年,他从故乡金华到三百里之外的上饶,拜访罢官闲居的辛弃疾,两人一见如故,相处极为欢洽。1200年,杜斿再次拜访辛弃疾,相得甚欢。杜斿两次拜访,辛与之宴游与赠答,存词12首,诗2首。与杜酬应的作品之多,不但在辛集中少有,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实属罕见。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此词前半阕大笔濡染,写二人相会的时令与*背景。后半阕写送别:“尊如海”以下四句,赞其气豪与善诗。如此好友相别,怎能不产生无穷无尽的感伤?可谓情真意切,“字在纸上皆轩昂”了。从词中不难看出,辛弃疾与杜斿有着共同的爱国热忱与激情。也使人感到,词人知己难觅,而杜斿的诗酒风流,爱国热情,令人不禁拍案激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