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能种好幸福树吗创业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7-14 22:58:56

TCL能种好幸福树吗创业故事

最近两三年里,很多企业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强化三四级市场的开发力度,例如康佳推出"千县千店"计划,志高空调首期投资1。5亿元启动"乡镇总动员"计划,美的计划投资上亿元在全国万个乡镇建立1万家经销商网点。但这些企业的渠道仍然是传统型的销售渠道,是一种"深度分销",而TCL的"幸福树"连锁加盟体系则是一种仿效国美、苏宁的多品牌家电连锁企业。

1。"多品牌+连锁"的优势

TCL的幸福树是第一个进入到三四级市场的多品牌连锁卖场。长期以来,妨碍三四级市场开发的最主要障碍就是渠道成本太高,而单个三四级城镇的销量有限,两者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幸福树这种多品牌卖场在三四级市场是一种渠道创新,它最大的优越之处,就是可以通过多个品牌、多类产品来摊薄开店成本和物流成本,有望突破开发三四级市场的最大障碍。再加上连锁的经营模式,企业可以一二级城市作为物流中心,分别在一定距离内,辐射区域内的连锁店,这个区域物流中心不仅是本企业的物流中心,同时还是连锁店内多个品牌的物流中心,可以进一步摊低成本。所以,"多品牌+连锁"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渠道。

需要指出的是,进入幸福树的品牌并不是越多越好,在一个三四级城市,由于总的销量远远小于一二级市场的销量,如果品牌数量多了,各个品牌的平均销量就会太小,过小的销量很难支持相关的市场沟通、售后服务和物流的成本。

最近,象康佳、长虹等家电一线品牌已经表示不会加入到TCL的"幸福树"连锁店中,这使得很多人担心幸福树是否会因此缺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三四级市场虽然也有品牌意识,但是没有一二级市场那么苛刻,个别一线品牌再加上二线品牌已经很有吸引力了,将来,一旦幸福树步入正轨,加盟的品牌自然会随着销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2。时机

幸福树这样的连锁店,如果太早,会由于三四级市场本身还不成熟而无所作为,如果太晚,就会被其他专业的大型连锁店抢先占领。

目前,中国国内家电市场规模高达5000亿,三四级市场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一二级市场。开发三四级市场已经成为家电企业寻求销售增量的主要方法。所以,时机已经不早。

由于国美等大型家电连锁正在一二级市场填补空白,暂时还无暇顾及三四级市场,这就为幸福树连锁店在三四级市场有所作为提供了机遇。如果等到国美们进入到三四级市场时,才开始行动,就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另外,在三四级市场,每个城市的容量较小,即使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县城的人口也就几万、十几万这么一个规模,在北京、上海这种大都市可以容纳下几十家国美、苏宁和大中的大卖场,但是在一个县城里顶多容纳2-4个家电卖场,甚至只能容纳1-2个家电卖场,因此,率先进入的企业能够形成排他性的优势。

很多家电企业之所以要在三四级市场开店,是因为那里没有现成的渠道,只好自己去建设,投资很大,要形成一个拥有500个"点"的网络,至少需要1亿左右的投入,如果有一个现成的分布全国的连锁家电卖场,很多家电企业都会乐于进入。目前,已经有一些与TCL没有产品竞争的企业,有意与TCL合作,期望借助"幸福树"扩大在城镇和乡村市场的销售份额。因此,目前阶段,幸福树进入三四级市场的时机很好。

3。为什么是TCL?

正如前面所说,单纯的商业企业还暂时无法兼顾三四级市场,所以制造型企业正好可以抢占先机。而在所有家电制造类企业中,TCL在三四级市场的渠道基础几乎是最好的。在90年代中后期,TCL以速度打败长虹的规模,在中小城市建立了很好的渠道基础,后来又通过手机业务进一步发展出了成熟的销售网络,早在1998年TCL就启动了一个"千店计划",即在全国城乡开1000家专卖店,通过7年的发展为TCL在三、四级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开发三四级市场的经验。

同时,在家电企业中,TCL本身的产品也较多,彩电、手机、电话等,都适合在三四级市场销售。另外,TCL还是飞利浦在广西、贵州、江西、安徽、山西五省区的彩电销售的独家代理,2004年底,TCL又与东芝合作,负责东芝在中国的所有冰箱、洗衣机的销售。这些国际品牌会在初期就使幸福树连锁店具有较大的号召力。

4。TCL的考验

虽然TCL拥有很多优势,但是,以本企业自己的力量开3000家连锁店,还是很吃力,而且风险很大。所以TCL采取了加盟的方式,通过收取加盟费、管理费,既使自己获得了可观的流动资金,还可以加快开店速度。而那些加盟的企业基本都是TCL原来在当地的经销商,他们对当地市场非常了解,他们愿意加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地市场的潜力,同时,他们也分担了部分风险。

对于TCL来说,幸福树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使每一个加盟店尽快实现赢利,只有这些加盟店赢利了,才能起到示范效应,使更多的经销商加入到加盟体系中来,只有当加盟者数量足够多,才能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加盟店网络,才能吸引更多的制造型企业把产品放入到"幸福树"连锁体系中来,从而摊薄渠道成本,增强赢利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TCL还必须明白一点:幸福树一旦诞生,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有其自身的生命特征,TCL虽然控股,但是不能把幸福树仅仅当作本企业的销售渠道。当竞争对手的产品也进入到幸福树时,TCL一定要一碗水端平,而决不能刻意打压,否则必然会对幸福树连锁体系造成破坏,最终也会妨碍TCL自己产品的销售。此外,必须尽快提高连锁店的内部管理,实现集约化经营,才能经得起未来国美们的冲击。

拓展阅读

1、励志:只要是

2000年夏天,何锦芸从湖北省艺术学校毕以后,应聘到武汉一家大型服装集团公司从工会工作,可是没多久,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心灰意冷之下,她到深圳投奔表姐。

何锦芸安顿下来以后,表姐经常带她出去吃饭,可她发现自己总是吃得津津有味,而表姐却很少动筷,她问表姐说:这么多吃的东西,你为啥不吃呀?

表姐苦笑着说:每天都吃这些油腻的东西,早没胃口了,真想吃上一顿家乡的特色菜。

表姐生日那天,何锦芸特意按家中的祖传家谱做了几道口味独特的土家菜,随后又按表姐的吩咐,做了几道她想吃的湖北名菜。表姐的男友也是湖北人,他俩品尝了这些菜后,对她的厨艺赞不绝口,表姐的男友说:干脆在我们家开个“私房菜”馆。现在欧美正流行吃“私房菜”。上次我去法国出差,法国朋友就请我去吃“私房菜”,在“私房菜”馆用餐,不仅是一时尚,更是一身份的象征。

于是何锦芸就上网搜索了有关私房菜的资讯,发现国外果然很流行私房菜馆这形式,她决定试一试。

2004年,何锦芸的私房菜馆顺利开张了。为了让生意一炮打响,表姐邀请在深圳工作的大学同学来家里举行了一个同学聚会。这些同学大多是湖北人,品尝了何锦芸做的私房菜后,对她大加赞赏,何锦芸认识了很多湖北人,并且跟他们成为朋友,然后根据他们的喜特意制作了几道风味独特又具有纪念意义的菜肴。

何锦芸原以为凭借表姐和这些朋友们的关系,再加上食客们的口口相传,生意就会不错的,但是,经营一段时间后,来用餐的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之势。她不禁陷入苦恼。

表姐知道了以后,赶忙帮她从顾客里找原因。顾客们说吃了何锦芸大半年的私房菜后,发现她做的菜式没有新花样了,所以又去别的地方吃新的私房菜了。

知道了这样一个情况后,何锦芸决定在菜式和环境上下工夫。她知道私房菜最注重一个“私”字,除了就餐环境要求清静雅致外,更主要的是每道菜都要源于私家独门,注意个性化。如果店里的环境和菜式没有特色,是很难留住食客的。于是,何锦芸立刻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把室内重新装修一新,她又到网上查寻大量的相关资料,了解了都市人不仅热衷于吃私房菜,更热衷于吃养生、减肥、*、美容等方面的私房菜,只有满足各类消费者不同的口味和需求,私房菜才有吸引力。

开发出这些菜系后,如果哪位顾客在订餐前打来电话咨询,她就主动在电话里与客人进行沟通,问清楚他们是属于哪类人群,都有什么需要,何锦芸就按他们的需要在菜盘边沿贴上标签,注明每道菜的特殊功,顾客们就按各自的需求吃自己喜爱的那道菜。在如此细心周到的情感攻势下,一些食客们又纷纷回头,在这里大快朵颐。

一次,何锦芸发现客人们在用餐之余都喜欢围坐在一旁喝茶聊天,于是,她又在喝茶的饮品上苦下工夫。她不仅为客人配制了甜酒茶、蜂蜜茶、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灯笼果茶,还在家秘制了各类鲜花茶,这些新颖别致的鲜花茶给何锦芸的私房菜馆又增加了不少客人。

目前,她已在武汉*了一套240平方米的复式楼,准备开第二家私房菜馆。

我想朋友们度过了这段之后,多数人会有各各样的体会和认识。我觉得这里面充分说明了一个真理。我们每个人凡是想做什么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有造性。现在是商品社会,我们无论做什么情。尽量需要考虑到造性。所以我最后想说一句?只要是

2、的名人励志正

家贫欠贷优等生难领毕证 不甘窘迫穷小子南下闯深圳

1991年上半年,在合肥工大学计算机与信息专的最后一个学期,汪书准备考研,因为成绩优秀,一切似乎唾手可得。离考试还剩一个月时,汪书卧病在床的父亲病情加重,汪书家在农村,兄弟众多,他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放弃考研继续求学,分配到了九江一家军工研究所工作。

汪书最初为自己设计的人生之路非常平淡,那就是结婚、攒钱、排队分房。一块钱干什么?第一个月56元的工资,根本无法应对捉襟见肘的家庭困境,除资助正在上大学的弟弟,他还要不时接济其他亲人,此外,汪书还欠着学校1250元的*,并因此没拿到毕证。

汪书还记得当时结婚时的情形,借来300元才领到了结婚证,请客只花了6元钱,4元钱买菜自做,2元钱买酒,就这样把自己的终身大张罗了。结婚后,两口子工资加起来才180元,发工资后的第一件就是存上150元的定期,只余30元家用,日子窘迫到曾经尝试过连续十天用萝卜干下饭。

安居乐梦变得遥遥无期,1993年,汪书决定到深圳闯闯。他和妻子拥有的最大一笔财产就是1800元的定期存款。汪书给妻子留下100多元,就赶往学校去赎毕证。他找到了学校领导,磨了三天嘴皮子,终获250元的减免,然后怀揣着毕证和剩下的600元从合肥直下深圳。

遭偷窃身上只剩两块钱 陷绝望深感无一条出路

汪书抵深后借住在同的朋友家。那是**木岗安置区的一间单身公寓,朋友夫妻俩住在房间里,他和同就在三四平方米的阳台上栖身。第二天,汪书和同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当时位于华强南路的人才市场,可他发现在这里找工作既费钱又费时,便准备尝试其他的办法。

汪书打听到只花一块钱就可坐*到终点站,就选择了特区内运行线路较长的4路车,从上海宾馆站一直坐到蛇口。一块钱干什么?下车后,他步行顺着原路折回来向沿途的公司挨家挨户毛遂自荐,一直找到下午5点,总算在一家叫亚奥的公司里参加了面试。

在走回**木岗的路上,一伙人围住了汪书,其中一个男人向汪书哭诉自己的困境,汪书说自己从来没见过男人会痛哭成这个样子,就语安慰他,可等他醒过神时,才发现精心收藏在背包里的500多元钱已被人用方便面调了包。

这500多元钱可是汪书准备在深圳度日的全部费用啊,此时他口袋里除了两个一元钱硬币外已经是一无所有了。呆坐在草地上,汪书的心里翻江倒海,痛苦到连死的念头都有了。他想离开这个邪恶的地方到海南去。

当汪书万念俱灰地回到**木岗时,同的朋友却告诉他,亚奥公司已经打来电话,让他明天就去上班。深圳,在汪书到来的第三天,就给了他这样一个戏剧性的开头,让他在绝望和希望之间跌宕起伏,这让他终身难忘。

辛苦售出两设备 损老板提成猛缩水

汪书应聘的是研发工程师,但总裁欣赏他的口才,把他安排在供应部任采购工程师,月薪300元。两个月后,汪书的妻子也来到深圳。没有钱租房,汪书夫妇只住集体宿舍。当时深圳已入盛夏,夫妻俩买了床和席子在宿舍楼顶上过夜,把结婚证压在枕头下以备查验,这样一住就是两个月。其间一遇上刮风下雨,妻子只到女同宿舍里打地铺。

汪书是个细心的人,虽然技术和销售不是他的份内,但他总是留心学习。一块钱干什么?未雨绸缪终于使他抓住了发挥的机会,有一天公司来了位客户,可销售人员都不在常老总一下傻了眼,汪书主动给客户演示产品,极受客户欢迎,老总随后将其转至销售部工作。

后来,汪书结识了一家做程控交换机务的企老总,其产品全部是进口货,质量但价格也高,一直没有打开市常这家企的老板看中汪书的才,给了一个销售经理的头衔,许以诱人的提成,但月薪才750元,单公司的住房月租就收750元。汪书明白他的收入全部来源只是卖掉机器的提成。

汪书了解到江西赣州一个县城有意*程控交换机,在两个月时间,他四次往返于深圳和赣州之间。一块钱干什么?坐长途夜车沿路要翻越梅岭山脉,汽车经常半路抛锚。汪书是江西人,借着乡土牌、口才和可靠的产品质量,成功卖出了两台机器。这个成绩让公司高层吃惊不小,却也让他们生出反悔之意,原本答应的十四五万元的提成,变成了两万元。

面对出尔反尔,汪书选择了离开。

办公司五万打水漂失败 再跳槽奖金狂打折热情不减

这时,汪书的两位朋友拉他合伙开公司做系统集成,每人出资5万,汪书借了1万多才凑足自己的股份。三个人的分工为技术开发、销售和管理,汪书还是跑销售。他出差在外时,另外两位合作伙伴因分歧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汪书感到这样的合作毫无前途,要求退出,但搭档直言相告,人退钱不退。汪书毅然选择了退出,他的第一次就此告终。

1995年,汪书重新为他人做嫁衣裳,先是被一家做网络设备的香港公司看中,派往上海筹建办处。一块钱干什么?办处只有两个人,汪书白天跑务,晚上搞开发,花了半年时间解密国外软件。此前汪书一直认为技术是自己的软肋,这一次让他彻底打通了技术思维瓶颈。

有一次汪书带着上海的客户来深圳玩,公司方面却要一直等到支票兑现才接待客户,而且礼数不周。这不通人情的做法让汪书深感心寒,他自掏腰包打了圆场,这批上海客户自此和汪书结下深厚交情,直到现在仍保持着务联系。

汪书接下来的这一次跳槽也属无意插柳。该公司买了一套产品居然两个月无法应用,而汪书只花了两个小时便大功告成。他还直言不讳地告诉老板:你所处的市场很,但只做到了1/10的生意。一块钱干什么?老板高兴地说:小伙子,你来我们公司干吧。汪书进入该公司后的表现证明他对行的见解不是妄谈,他领头的系统集成部只有6个人,但利占了公司的一半。汪书包揽了洽谈、交流、演示等几乎所有环节,曾经单枪匹马舌辩群雄,打败了那些开着奔驰宝马的竞争者,征服了客户。

3、的名人励志正

农民不知道做什么,项目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农民!卖冰棍儿发现不少商机

1982年,近而立之年的农民李兴浩决定离开已经耕耘十年的土地去卖冰棍。当时,这四五分钱一根的生意在他看来已是暴利。如今,这个佛山商人的主是微利的空调制造,但却早已有了足够的身家,登上中国任何一份关于富豪财富的排名榜。和很多粤商一样,有钱就滚大是他的生意经。运的是,他也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商嗅觉。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李兴浩的原始积累似乎永远不会停止。当我发现一个更赚钱的情,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过去。李兴浩说,进入空调,同样是随机而动。进空调行之前,我开了间海鲜酒楼,酒楼空调常坏,一个月下来,维修费就上1000元。后来,我就干脆请一个师傅来工作。很快,李兴浩发现,维修电器比卖海鲜更赚钱。1989年,他注册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组织伙伴们上广州下海南,四处吆喝兴隆的名号。两年后,公司成了全国最大的制冷维修中心,务做到了整个广东。顺着自己的生意链,我与一个台湾老板各出600万元合资建厂,最终进入了空调制造这一领域。

农民!800万白条成传奇

我今天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的空调。

在投产的第三天,李兴浩就碰上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调价格大战,这场大战引发的后遗症,几乎将新生的志高空调扼杀在襁褓之中。

1993年,中国的空调行即将结束暴利时代,越来越多的进入者和由此加剧的市场竞争悄然改变着行的生存环境。那一年,科龙1p分体式空调降价1000元,所以,我要求自己的空调也向下调价,卖2980元,可一台空调的原材料价格就已经达到了3600元。然而,赔本儿甩卖却并没有为志高换来市场。

1996年,由于不认同李兴浩的做法,合作伙伴最终决定撤资。当时,技术部、车间、营销主任都跑了。合资方甚至对外宣称志高空调已经破产,致使志高空调的账户被佛山市人民法院查封,而第二天就是志高空调发工资的日子。李兴浩陷入了数百人的企在一夜之间空空如也、企的血液被抽干的绝望境地。

由于信用,李兴浩获得供应商的支持。李兴浩特意选择在广东的温泉胜地清远召开供应商会议,我说,我今天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的空调。李兴浩说自己是想告诉供应商,就像温泉一样,志高要开采才有价值,如果开发了,将源源不断的给他们回报。会后,他给供货商开了张欠款800万元的白条,这张当钱用的纸条,先后在3个供应商手中流通,最后在1998年又回到李兴浩手中,成为一个中小企融资传奇。

如今,回忆起这段历史,李兴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怨气。我应该感谢这位合伙人,第一感谢他投资给我,帮助我走上了空调行;第二感谢他离我而去,让我够放开手脚按自己的思路发展;第三感谢他用这么复杂残酷的来锻炼了我的心智,让我具有更加强大的意志力去面对未来的任何困难。

农民!造世界上最的空调!

李兴浩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己造世界上最的空调和打造全球最大的制冷基地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正是因为这个狂妄的想法,他在办志高时将志高logo的英文字母定为chigo,意思就是lsquo中国,加油rsquo。李兴浩至今仍为自己的这全球化视野骄傲。

志高的发展史充满了带有远交近攻意味的开放。早在1995年,志高就与日本三菱压缩机开始合作,日本三菱前任总经理原明参观志高时曾为李兴浩写下空调学志高的贺词。随后,志高又与韩国现代联姻,双方联合经营现代空调,与德国威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到2007年12月,志高已经与日本三菱、韩国现代、德国威、美国杜邦等全球500强企联合成立全球*空调品质联盟,成功地对全球空调产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然而,真正将志高送上中国第四大空调商宝座的还是空调出口。1999年,志高空调出口挪威,当地经销商将每台零售价卖到了1500美元,这深深触动了李兴浩。那个时候,李兴浩号召全公司寻找会讲英语的人,只要够拉来国外的单,生意做不做得成,一律奖励。做成一单就重奖,做成五单就升任部长。如今,志高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注册*。

4、的名人励志正

潘石屹,SOHO中国董长。1963年出生于甘肃天水,大学毕后到国家石油部工作。1987年起,开始在深圳和海南开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生涯。1992年,与人合作共同建了北京万通实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出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包括北京万通新世纪广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厦、北京万通理想世界。

以下是2014年9月1日SOHO中国10周年的时候,潘石屹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自己那段艰辛

英雄莫问出处

坐在SOHO现代城18层宽敞的办公室内,SOHO中国董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像说书一样,描述着多年以前的那段落魄淘金史。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经济正遭受着第一次低潮。和许许多多的淘金者一样,潘石屹和冯仑几个人成天混迹于海口的街边排档,沙滩浴场,“无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绕岛一周,回来时已经满脸胡子。”有一段时间,一位女士和他们几个人走得比较近,大家自认为意气相投,常常一块喝酒聊天。直到有一天,这位女士来到潘冯注册的“万通公司”办公室参观了一番,从此不辞而别。多年以后,当潘偶然再次遇到这位女士时,不忘对此问个究竟。女士坦言,“你们惟一的一张办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层尘土,和这样的人交往,实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万通之前,冯仑、潘石屹等人的计划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国有小企,双方约定,冯潘每年向原来的厂长缴纳数千元管理费,大地公司由冯潘经营。合同签订,冯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准备开展务,不料第二天,老厂长便骑车赶了过来,要回了印章,撕毁了合同。原来,经过一夜反思,想到冯潘的境况,稳重的老厂长还是觉得不妥,“不因为几千块钱惹了大麻烦!”这也才有了后来重新注册的“万通”。多年以后,这位老厂长特地跑到已经发迹的潘石屹的办公室里叙旧,“早知道,当年就让你们干了,现在大地也成大企了!”双方相视大笑。

听着潘石屹说书,大家的笑声不时在数百平方米的办公区内回荡。窗外的马路上、工地上,到处都是紧张忙碌的身影。谁又知道,这其中的哪一位,在多年以后,同样也会在某一个奢华的地方,谈笑风生地讲述自己“当年的落魄”!

在清水:小潘拉粮等人帮忙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在路边等人帮忙。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一年后,潘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在兰州:自我介绍引来哄堂大笑

由于通讯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他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块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潘石屹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资本"首先是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温馨。潘石屹为三餐而奔波,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挣钱就干什么!”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胆量

“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是没钱。”回忆这段历史,潘石屹眼睛发亮。

不久,公司在海南中部接收了一个砖厂,潘石屹出任厂长。这个厂高峰的时候有400多工人,少的时候也有100多号人,地处山区,管理起来并不容易。

半年后砖厂停产,潘石屹重回海口。随着经济低潮的来临,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决定留下来碰碰运气。“理个发两块钱还要砍价砍成一块。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别人房间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赶走了。”

1991年8月,潘石屹与人合伙注册成立万通公司,高息借贷1000多万元炒房,随着海南经济第二波热潮的到来,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万通积累下了超过千万元的资金。"虽然后来又赔掉了,但让自己找到了胆量。"1992年8月,预感到海南房产泡沫不持久的潘石屹撤离海南,北上京城。

在北京:汇报工作时汗珠如豆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怀柔县*食堂吃饭的潘石屹,无意中听旁桌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几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

潘石屹抓住了这个机会。很快,北京万通实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进入设立程序。正在潘石屹暗自欢喜的时候,却接到了有关部门的一个电话: “你们捅娄子了,几个部委领导要联合听你们汇报工作!”潘石屹来到国家体改委。“一进门,几十位‘大人物’排成一排,我在前面讲,一边念一边豆大的汗水不停地滴在材料上。”

一位领导提醒潘石屹:“小伙子别太紧张,我们只是来听听新政策的实践情况的。”最后,一位司长拿着潘带过来的“股权证”样本称赞道,北京人做就是规范,一张股权证都这么正规,外地企有的就拿收据代替,这算是对北京万通的一点正面表扬。这一次,北京万通挖到数亿元的利润,潘石屹开始崭露头角。

1994年4月,潘石屹认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的张欣,同年10月两人结婚。1995年9月,潘石屹离开万通与妻子办红石实,随后开出SOHO中国的大局面。

点击查看更多TCL能种好幸福树吗创业故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8423.html

热门阅读

  1. 银行优秀员工述职范文
  2. 汽车设备售后服务承诺书
  3. 没有谁的人生很容易美文
  4. 欢乐圣诞手抄报文字
  5. 评选金土地种植能手通知范文
  6. 201年女生节祝福语汇总
  7. 公司部门间拜年贺词
  8. 实习离职报告范文
  9. 201年4清明节祝福语大全
  10. 语音聊天室开业贺词范文
  11. 夫妻婚内协议书怎么写
  12. 最感人的简短生日祝福语
  13. 大学秋季田径运动会策划范文
  14. 2018年给爱人的春节甜蜜祝福短信
  15. 2016给老师的感恩节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