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的变化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01:55

大气压的变化教案范文

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介绍大气压强随时间而变化。

3.牢记标准大气压的值。

4.知道气压计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及标准大气压的值。

(三)教学难点气压计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证明大气层中存在大气压强的著名实验是______。

2.将针管**药液里,活塞向后拔出的过程中药液吸入针管内_________的作用。

3.托里拆利实验是测量_______。做实验时大气压强的值等于760毫米高汞柱的压强,由于实验时管内透进少许空气,则水银柱的高度760毫米(填大于、等于、小于)。改用水做实验。水柱高度是水银柱高度的_______倍。

4.上节课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水银柱的高度是______毫米。如果换用横截面积大一倍的玻璃管做实验,水银柱的高度是_______毫米。

5.上节课测大气压的值时,实验改用0.5米长的玻璃管是否可以?为什么?(学生答完后教师做重点的订正)

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强是变化的。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很多,今天我们先介绍大气压随高度而变。

1、学生看书。请大家看书第132页的图。图中标出了在不同高度的大气压的值,注意高度读作海拔×××千米,大气压是××××千帕。

2.学生回答。从表中所列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减小得并不均匀。例如,从海拔1千米升高到2千米,气压减小了10千帕,而高度从海拔7千米到8千米,气压只减小了5千帕。

3.实验。那么,为什么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呢?原因是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的密度也越小。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说明这一点。

一个烧瓶,用塞子塞住瓶口,在塞子穿入一根玻璃管,管的一端跟一个橡皮管相连。将烧瓶倒过来,把橡皮管的开口**水中(操作),我们未看到什么现象。现在用抽气机把瓶内空气抽出一部分,此时瓶内空气变得稀薄了,密度变小,用夹子夹住皮管,还像刚才一样**水中,打开夹子,管内水面上升进入烧瓶里。此实验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瓶内抽出部分空气后,压强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可见,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则气压越小。

4.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可测出不同高度的气压值,列成表,那么只要测出某一高度的气压值,通过查表即可知道该位置的高度值。

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气压还随时间而变。一天当中,通常上午九至十时气压最大,下午三至四时气压最小。一年四季的气压值也不同。大陆上冬季气压最大,夏季气压较小。海洋和大陆相反,夏季气压大,冬季气压小。

由于气压大小跟天气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气压值对天气预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大家看书第125页的图。这个图是气象中心绘制的天气图的等压线。将气压相同的地点连成线就是等压线。在1982年9月25日上午八时北京地面天气图的等压线就是这样绘制的。x疆北部和内蒙古西部一条等压线是1040百帕,它的周围分别是1035、1030、1025百帕等。由此可知该地区是个高压区,它的东方气压依次减小,空气就会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区移动,可能有西风或西北风形成。往往气压的差越大,风力也越大。西北风是从西伯利亚吹来,北京地区的气温可能较低,没有雨。当然,影响天气的因素也是很多的,气压大小只是一个因素。

正因为大气压是变化的,而且气压对天气预报等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需要测定大气压的值。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1.水银气压计。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制成水银气压计。从理论上讲,只要在玻璃管旁立一个刻度尺即可。使刻度尺的0刻度线对准管外的水银面,只要读出水银柱的高,就可以直接得到大气压相当于多少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水银气压计测量结果准确,但是不便于携带,所以它适合放在室内。

2.无液气压计。(配合挂图)。无液气压计也叫金属盒气压计。顾名思义,这种气压计中没有水银或其它液体。这是抽成真空的金属盒,盒的表面是波纹状的。大气压变化时,盒的厚度发生变化,通过固定在盒表面的连杆等传动机构带指动针发生转动,由指针所指的刻度也读出大气压的值。根据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在无液气压计的刻度盘上刻上某一气压值的相应的高度值,这就是航空用的高度计。

由于大气压是变化的,通常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25×105帕斯卡,习惯上记作1.01×105帕。

六、练习和作业

1.在某地区同时有甲、乙、丙三架飞机飞行,三个飞机上的气压计读数分别是560、500、600毫米汞柱,飞行高度最大的是______飞机,高度最小的是______飞机。

2.P139,4、5。

拓展阅读

1、初三中公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学重难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元素概念的形成。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学用语,是学习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和氧。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 元 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_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活动]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过程:

水→氢+氧

+ 氯→氯

并思考:在中,分子是否发生?元素是否发生?

在通过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讲解:在中,分子发生,元素不发生

元素分布: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

[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展示ppt)

总结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讲解]了解一下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介绍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PPT讲解)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举例:“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举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体元素:“”字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

元素周期表

[讲解]元素周期表从横向和纵向来看:

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义及其本身的意义

2、初三中公

一.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四.学过程

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

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

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与氧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或空)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4、应用

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

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

7、小结

8、课堂练习

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五、板书设计(略)

3、初三中公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学重难点

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一、导入新课

师:氢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量的空(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了它与氧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量的热,使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量的热,使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接触面积越,氧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中常混有可燃性的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可燃物与氧接触面积越,氧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学的过程中,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点击查看更多大气压的变化教案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8878.html

热门阅读

  1.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2. 2019年新春贺词
  3. 亮庆三八妇女节优秀演讲稿
  4. 最新初三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5. 国土资源人演讲稿范文900字
  6. 科长竞职演讲稿
  7. 201年妇女节英语祝福语
  8. 201最新惊蛰节气祝福语大全
  9. 用干旱造句的内容
  10. 会飞的图画说课稿范文
  11. 新年祝福语2019简短
  12. 隋朝民歌《送别》全诗赏析
  13. 201年新春祝福语四字
  14. 201最新复活节英文祝福语
  15. 201年情人节祝福语给恋人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