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姻母对联
履盖纪前游,孟宅曾颁逋客惠;
盘匜垂后训,谢庭犹颂大姑贤。
璇闺淑质,系出三吴,纪美合登中垒传;
锦瑟年华,敉虚十稔,悼亡忍读义山诗。
弱女感姑恩,井臼操持,惭愧分劳少能力;
寒家叨戚谊,门楣寂寞,肃恭上奠有余哀。
懿德每相传,葱肆何知,慈荫如云叨半子;
沈疴竟不起,萱闱空仰,流年似水隔重泉。
戚畹播徽音,合欧柳孟陶,以母道而兼父道;
郎君登仕版,历关山戎马,知季方不让元方。
忆洪杨蹂躏江南,可怜虎口余生,来嫔远度三千里;
忝茑萝频登堂北,独羡乌私终养,慰奉殷勤二十年。
与郎君书剑并游,难为弟、难为兄,文章毕竟根机杼;
近通德里门假馆,闻所闻、见所见,礼法同声话郝钟。
家庭惟训农劝学,务材用通商,树兹南国母仪,满眼儿孙遵教育;
时局任棘地荆天,与藁砧聚首,乐道西陵游子,一团骨肉尚平安。
十五龄提瓮助夫,五十载钗荆处己,克俭克勤,其贤德争传人口;
千百卷锄经有子,百千亩负耒惟孙,且读且耕,知发皇终慰母心。
拓展阅读
1、中秋节的对联
1、上联:美酒佳人伴身侧,春风自得意;下联:夜市千灯映皎月,人月俩团圆。
2、上联:中秋八月中,月月明,赏好月,赏月好;下联:小屋活动时,**欢,作美文,作文美。
3、上联:佳节美酒佳,酒酒香,把欢酒,把酒欢;下联:天涯一片天,片片云,剪云片,剪片云。
4、上联:皓月一盘耳;下联:红星二锅头。
5、上联:踏梯望月;下联:坐井观天。
6、上联:时逢佳节玉盘转;下联:人遇故知琼汁流。
7、上联:几处笙歌留朗月;下联:独家小酌待基友。
8、上联:一江一月一思念;下联:两山两人两相知。
9、上联:无钱无粮中秋一到便可饮风吃月;下联:有情有意年关一过就可娶妻纳妾。
10、上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下联:十五驱鬼,大人怕,小人乐。
11、上联:半夜二更半;下联:中秋八月中。
12、上联:尘中人自老;下联:天际月常明。
13、上联:冰壶含雪魄;下联:银汉漾金辉。
14、上联:亭空千霜月;下联:水续万古流。
15、上联:一曲霓裳传玉笛;下联:四围云锦拥金徽。
16、上联:一逢喜事精神爽;下联:月到中秋光辉增。
17、上联:人逢喜事精神爽;下联:月到中秋玉镜明。
18、上联:三五良宵开玉宇;下联:大千世界涌冰轮。
19、上联:三五良宵澄银汉;下联:大千世界光玉轮。
20、上联:天上则琼楼玉宇;下联:人间亦贝阙珠宫。
21、上联:中天皓月明世界;下联:遍地笙歌乐团圆。
22、上联:玉轮光满大千界;下联:银汉秋澄三五宵。
23、上联:日射晚霞新世界;下联:月临天宇玉乾坤。
24、上联:一天秋似水;下联:满地月如霜。
25、上联:二仪含皎洁;下联:四海尽澄清。
26、上联:天上一轮月;下联:人间万里明。
27、上联:中天一轮满;下联:秋野万里香。
28、上联:白人随鹤舞;下联:明月逐人归。
29、上联: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下联: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30、上联: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下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31、上联: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下联:清光同普,照秋色,正平分。
32、上联:天开清旷域人在大明宫;下联:两仪皆皎洁四海倍澄明。
33、上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素风;下联:冰壶明雪魄银汉漾金波。
34、上联:人逢大治无穷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下联:海上蟾生情共寄天边鸟倦念当归。
35、上联:占得清秋一半好;下联:应推明月十分圆。
36、上联:叶脱疏桐秋正半;下联:花开丛挂树齐香。
37、上联:金鸡啼明天破晓;下联:嫦娥起舞月高悬。
38、上联:鱼戏平湖穿远岫;下联:雁鸣秋月写长天。
39、上联:叫月杜鹃喉舌冷;下联:宿花蝴蝶梦魂香。
40、上联:明月清风景物秀;下联:神州春色画图新。
2、我对语文的见解与联想优秀作文600字以上
时隔两个多月,再次走进课堂,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初二中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体验和感受也比初一时要悟的更深。
课上的变化首先是多了课前3分钟的讲水浒故事这一环节,让同学们更好地锻炼了自己,不变的当然还是吴老师进教师前走路时要是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
上课时的感觉比初一时也要好,初一的时候上语文课非常喜欢遮遮掩掩地把教材全解这类书摆桌上,然后时不时小心地翻开瞄几眼再做贼似的迅速关上,这个学期也买了这本书,但是已经被我压在书柜的最底层,现在更依赖的是老师的语言和讲解而不是它那死板无趣的文字,这两个星期上语文课的时候主要写笔记的时间太多导致老师提出的问题来不及思考,要考虑压缩笔记,然后再加上自己能举手回答问题应该就完美了,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我知道但我就是不想说”的心理……
上课时的思维比上个学年能更加融入进去,体会这种文字的优美和巧妙,能更好地探索体验语文,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能更加地将自己投入到作者设置的情境中去,认真细心地体会其写法之巧妙,文字之精美,逻辑之清晰,情感之深沉。再加上咱们吴老师幽默的语言,让小学时令我觉得枯燥的语文课到现在看来变得有生机,觉得自己更加突入了。
一直有个小问号埋在心里:自己到底是先喜欢语文再喜欢上吴老师还是先喜欢上吴老师再喜欢上语文。不是有因人而异这种情况么?这个就好比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吧?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目前为止不仅是在语文课上有不一样的感受,对于语文,也想了很多。首先它可能会是以后我努力的方向和我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可能是我考上好学校的重要工具。但是,我不认为语文是一个工具或是武器。虽然吴老师说过语文不可能有满分,但是我还是想至少离满分的距离能够越来越小或者是说有更大的突破,这些都是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现在更喜欢的是站在山顶的那种感觉,虽然不曾拥有过,那就想办法拥有。喜欢上的就是语文这种额其他科目的不同之处,恰恰这些不同之处,非常奇妙。
感受随时都会有,但真正的有所悟是能对成长造成影响的,这种感受也会随着成长而增多,无论是每个学期的语文课还是其他事物,我们都要用心感受。
3、我对语文的见解与联想优秀作文600字以上
我最喜爱的学科—语文
我最爱的学科是语文,同样我对作文也很感兴趣。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教育*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语”为话语,“文”为文字。我的学习方法很多比如:抄录精彩片段,随时写下精彩瞬间,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学习语文并不难。
写作是语文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我偏爱的学科。一般的作文都是由“小脑袋”、“细脖子”、“大肚子”和“小尾巴”组成的。我认为一定要学会写好“大肚子”。写的时候要写清经过和发展过程。不过,想写好作文还得做好两大点:一是要多观察:这一点在每时每刻都要做到,比如:今天下了场大雨你要随时写下你的观察,当写作需要写雨时,你写得就派上了用处。二是多读书:多读书是帮助写作的好习惯,书中的好词好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座宝库。这是我的写作心得,同学们,你们只要能做到这两点,我相信你的作文将会写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如果你做到写一篇美文赢得大家青睐;问一个问题收获无限精彩,那是你会和我一样爱上语文这门学科的。
是语文带我遨游名胜古迹;是语文让我与世界名人以心的沟通;是语文引导我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是语文让我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我喜欢语文。
4、贴对联的左右顺序有什么讲究
每到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是每家每户必须要做的事情。根据的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将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在过春节的时候都会贴对联。我们都知道对联是分上下联的,很多人在贴对联的时候容易贴错顺序,那么,贴对联的左右顺序有什么讲究?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分别对联的左右顺序,可以参考下列方法:
1、常见对联一般以右为上联,以左为下联,如果横批与常见对联不同,则以横批为主,横批从哪边开始读起,哪边即为上联,也就将上联贴在读起的那一边。那么如何区分上下联呢,请往下看。
2、平仄分法:即根据对联的最后一个读音来区分上下联,如果对联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普通话中的第三声或第四声(我们称之为仄音),那么这条就是对联中的上联,如果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为第一声或第二声(我们称之为平音),那这条就是对联中的下联。
3、意义分法:有些对联为了追求寓意会放弃平仄读音,如果售卖者没有明确告诉你哪一个是上联,则可通过对联含义来区分,一般来讲,上下联会具有一定的因果逻辑关系,这时即可把因当成上联,果当成下联。
看完上面的介绍后,贴对联的左右顺序你是不是已经搞清楚了?通过给出的数据来看,每年都有很多人在网上搜索对联该怎么贴这样的问题,说明人们对这种传统的习俗还是比较重视的。对联本身象征的平安、吉祥之意,如果贴错,那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所以,了解正确的贴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0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