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坊走古事随笔
每年正月十五的“走古事(在客家话里,走是跑的意思,而不是一般意思上走路的走)”是罗坊的狂欢节,那里真可谓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挤满了人,真不愧“狂欢”二字。前几年我们去过一次,今年同事一向叫我们去玩,就再次见识了他们的狂热劲头儿:
(这就是“古事”,看见没?)
昨日一大早我们就从家里赶来,然后到学校与他们汇合,因为怕去迟了,摩托车进不去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所以我们一碰面后立刻就出发了。一进入罗坊的地界就看到一个巨大的充气条幅上写着:“客家狂欢节之乡——罗坊欢迎您”,瞬间给人以暖烘烘的感觉,旁边还竖立着一个更大的灯箱广告,上方写着“热烈祝贺客家第八届文化艺术节圆满成功”。
看着连绵不断的广告语以及身边时有时无的盛开的点点桃花,还有一路上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真的热闹非凡,本来还有点凉意的我们,一下子就觉得温度升高了不少,呵呵,节日的气氛真浓厚。
越靠近罗坊“走古事”的地方,这车辆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挤,有摩托车、小车、甚至还有自行车,把本来就不宽敞的马路挤得人转不得身!要不是有不时出现交警的在维持秩序,我们更是无法移动:一路上老公只能用脚踩着车前进,而不是骑车前行!而小轿车一类的大型车辆早就停在一边无法动弹了,车上的人们只好下车步行了。
一路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来到同事的家里,没坐下多久我们就去看“古事”了。刚好我们一走出巷子就迎面碰上了锣鼓声声、彩旗飘飘的“古事”队伍。于是我立刻叫同事按下快门,到处都是攒动的人头,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也不明白是否清晰。
于是我们就随着这热热闹闹的大部队往前走,一到乡*门口,我们顿时傻眼了:哇,偌大的坪里到处都挤满了人,像台阶这些有利地位早都站满了人,甚至连人家的楼房上都挤满了人,早都架好了长焦相机或摄像机!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到处都是鞭炮的硝烟味儿,雾蒙蒙的一片,呛得人连呼吸都有点困难了,但是谁也不想离开,还是伸长了脖子在观望。在人多的地方,太阳也不甘示弱,不一会儿我们就满头大汗了,热得不行,孩子们更是开始一件件地地脱衣服。看着一张张满头大汗红扑扑的脸孔,每张脸上都写满了喜悦与激动,真有一种过节的祥和气氛,我又叫同事按下快门,同时她也不忘给我们一家子留影纪念。
乡*那里看完了,这些“古事”就要下河了,这下河才是客家狂欢节的最**。上次来因为没有本乡的同事做解说,我们怎样也想不明白,好好的“古事“为啥要下河?要明白有的年份的正月十五可冷了,那河水是刺骨的冰冷啊,但是他们依然一个个地在水里行走,而且是众多人抬着一个个将近2吨左右的“古事”,然后还要在寒冷的河水里分出个你胜我负来呢,真的很不简单,同时也很令人费解!
这次有了同事的解说,我们才豁然开朗:原先罗坊这个地方以前一向是火灾多发的乡镇,有一天有一个人(*转变的)告诉他们要在正月十五那天,把那个火星子扔进河水里,然后用“剪刀”剪断火星,这样“火患”就能够免除,以后就能够太平无事了。先人们就按照仙人的指点,他们把点着香火的“古事”抬入河水,然后人们在河里走着“剪刀”型的步子……,那年真的火灾减少了很多。至于事情的真伪谁也无从考证,但是他们以后就在正月十五那天“走古事”,然后不分晴雨、不分冷热,都会把“古事”抬*里,竞相争走。慢慢地,“走古事”就成为他们那里的风俗,并且代代相传,慢慢就演变成这天浩浩荡荡的一场文化盛宴。
等待总是痛苦的,我们一行总共有15个人在河边守候,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还是不见“古事”下河。
那叫一个焦急:我们都汗淋淋的了,真是又渴又热,喝完了矿泉水,不解渴;吃完了橘子,还是口渴;啃完了甘蔗,还是口渴。连太阳也不放过我们,毒辣的太阳都把人晒得花眼了,一个小孩把氢气球弄飞了,但是我们怎样也找不到气球的踪影!……
千呼万唤的“古事”最后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下河了,整条河都沸腾了:维持秩序的人,下河了;抬“古事”的人下河了;拍照的人下河了;看热闹的人也下河了……那河水立刻就浑浊不堪了,河水都倒流了,但是河水里的人们丝毫没有顾及这些,他们依然抬着厚重的“古事”趟着齐腰深的河水艰难的前行,慢慢地一个“古事”超过前面一个了,于是掌声、吆喝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真是豪气冲天啊!又一个“古事”超越了前面一个……七个“古事”就这样在成千上万人的呼喊声中你争我赶地走完了全程,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人们,无一例外的一个个都湿透了,脸上更是挂满了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河水的水滴,但是他们的分明写满了快乐与自豪,这才是狂欢节的真谛!
狂欢、狂欢,图得不就是一个快乐吗?充满活力的人们,热爱生活的人们,我为你们喝彩,我为你们加油!
拓展阅读
1、走散在时光里散文随笔范文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就是他的人生,一念生而作一恶,却从此万劫不复。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隐约记得姓王,四十来岁的样子。住在我老家隔壁。但是,我从来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因为,他曾经是个抢劫犯兼*犯,在监狱里待了十八年。
回来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父亲。可是不久,那个一向勤劳简朴的老人就去世了,除了一座老房子,什么都没留给他,至于辛辛苦苦攒了大半辈子的钱,早被前不久赶回来的二儿子拿走了。他又是一个人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孤家寡人。
有人叹,这一家人,就这样散了。
我喃喃的重复,就这样散了。十八年的时光,不多不少,什么都没了。这一切原比想象的可怕。
他入狱是1994年。那个时候,他还有个年轻漂亮的妻子,未出世的女儿,勤劳能干的父亲,老实憨厚的弟弟,落落大方的小妹。
可他走后,一切都变了。
弟弟到了成婚的年龄,却没有人家肯把女儿嫁他。因为在90年代的小乡村里,哪户都不会要这样一个女婿,他有个犯罪的哥哥,谁能保证他不会重蹈覆辙。只能远走他乡,做了倒插门儿。
小妹嫁了附近一个人,看似夫妻美满。可不到一年的时光那个低眉顺眼的男人喝农药自尽了。灵堂前,那个男人的母亲指着她骂,我们家是倒了几辈子霉,娶了你这样一个媳妇儿。家里一个老不死的,一个守活寡的,一个要把牢底坐穿的,一个打光棍的,剩下个你又来祸害我儿子。小妹受不了这样的气,跟人跑了,再也没有回来。而这个家,又多了一项罪,因为他们有个丈夫尸骨未寒就跟人跑了的女儿。
不久之后,妻子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改嫁了。没有童话式的爱情,更何况谁会耗费十八年的光阴去等一个*犯。那份离婚协议书,还没等的及他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段姻缘,就在光阴里无情的分崩离析。
开始的开始,谁都没想过会是这样,最后的最后,它真真切切是你最不忍心看到的模样。
十八年前,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兄。
十八年后,父亲*,妻子离了,女儿嫁了,弟妹走了,就这样散了。
有一次,我远远的听见他问 母亲,你说女儿像妈好还是像爸好?母亲说,像爸好,像爸的女儿有福。他却说,还是像妈好,你说要是她妈改嫁了,继父老能从她脸上看到另一个男人的影子,肯定不会好好的待她的。
母亲没有说话。他接着说,她妈不告诉我, 我偷偷找到了她,长得谁都不像,可我一看就知道是我女儿,她嫁人了都有孩子了呢,太小了。要是我在, 肯定还让她读书。说着说着,眼底又黯然了几分。你不知道看着自己女儿叫别人爸是什么滋味,我都不敢认她,怕她妈生气,怕人家嫌弃她有个抢过劫杀过人的爸。人有时候做错一件事儿,一辈子就这么完了。七尺男儿,突然泪满眼眶。
该是有天大的悲哀,父女生生不能相认。
不是他说,我不会知道,1994年的隔壁人家里,有一个和我一般大的女孩,而2012年,却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我刚跨入我的大学,她却已为人母。那时,是十八岁的年纪。
那个女孩,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曾有那么一个人,千里迢迢,只为看她一眼,却不敢相认。而她,身体里留着和那个人同样的血,她应该叫他做――父亲。
这就是生活,没有十八年不变的光阴,更没有十八年不变的亲情。那些你以为深入骨血的东西,或许有一日,就是兔死狗烹。
走着走着,就这样散了,家散了,亲情散了,血缘散了。而这一切,全都输给了时光。社会和法律用了十八年来原谅一个人,时光,却用了十八年,把这个人剥削的一干二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失去了他自己,可是最后,他丢了他的整个世界。他才知道,有些时候,你根本错不起。
而那一切,走散在时光里,被拼命的揉碎,揉碎,不留一点痕迹……
2、生活随笔:养宠二三事
再接下来是到了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了,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那时正在等留学通知书,没找工作,闲暇着,于是又动了养宠的念头。跑到动物市场,花了180元买了一只小京巴。全白的一只小狗,选它是因为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起来很傻,取名叫太郎。太郎很温顺,总是一副任人欺凌的样子。这次是下决心要好好养的,特意买了狗窝狗食,上网查了养狗事宜,比如怎么训练大小便,怎么洗澡等等。为了让它养成睡狗窝的好习惯,把狗窝放在卧室门外并关上门。过一会偷偷开门看,却看到它居然直接仰躺在门口地板上睡,看到我开门马上试图钻进来,连忙抓住,塞回狗窝,教育了几句。再过一会心里不放心,又偷偷开门看,还是趴地板上,于是又重复上回动作。就这样花了大半夜,重复了n次。到第n+1次,门一开,它立马从地板一跃而起,飞快地蹿到狗窝里。。。
花了三日,太郎终于习惯了狗窝,它睡觉的姿势也是千奇百怪,最喜欢四脚朝天地睡。 一切都似乎很美好,然而第二个星期,太郎就病了,而且一病不起,直接挂了。后来我才知道,宠物市场里买来的狗也叫“星期狗”,很多都原本就带**,很难养活。那天回家看到狗窝里冰冷僵硬的尸体,忍不住哭了,于是把它拿到学校花园里,选了个幽静的小竹林,埋了,还把它生前最喜欢的玩具一个网球一起埋下去。
那天晚上,我做梦梦见了太郎,站在我床边对着我叫唤,非常留恋的目光,又好像对我说什么。第二天醒来,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不自觉地走到埋它的地方。结果发现它的小坟塌了一角,网球露了出来,还有几只蝇虫围着飞。连忙清理干净,把小坟修好。至那以后再也没梦见过太郎,它真的是离我而去了。
有时候我会在想,那晚太郎是否真的回来过。究竟是我自己思心过重,还是它留恋主人来做最后告别呢?
我宁愿是后者。
3、抓鸡童年趣事随笔作文1000字
那时大约是七八岁吧,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待得久了,污浊的气息闻多了,实在是太闷,于是,大夏天的,吵闹着要下乡玩玩。
李庄是曲塘那一块在徐庄、王庄、赵庄、郑庄等中平平无奇的一个,它没有徐庄繁华,没有王庄广阔,没有赵庄富有,也没有郑庄清静。但,它却是我心中的乐土,至少我在这儿可以免除被母亲抓着识字的痛苦了。
那天的阳光实在是好,晒得人心里惶惶的,头脑懵懵的,好像若不努力深吸几口气就要昏过去了。而在乡下,那一条清澈的河水便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了。那河水流得很慢,搞得我有时都以为它是静水。小河不宽,三艘小渔船的长度罢了,河的两岸都是五六米的高坡,坡上植物丛生,在植物间偶尔也会藏几户人家的“码头”。若是坐在行船上,小风一吹,整个人都会清爽起来。
就在我有些无所适从时,忽听得不远处一个孩子大喊,“抓鸡啦!”那声音好似一块石头落入平静的池塘,顿时,满村的孩子就从各自家中探出了脑袋,当看到扯着嗓子喊的孩子正拼命追赶一只鸡时,便各自拿了网、棍、扫把等,笑着冲出了家门,我也毫不犹豫地扯下自己从前自制的长杆大网冲了出去。
抓鸡的场面我很少见,但对于村民们是见怪不怪了,每次抓鸡活动都能看见这样一种场景:长长的巷子里,一只疯狂的鸡在前头又飞又跑,后面的孩子拿着乱七八糟的“捕鸡器”随着鸡一起上窜下跳,闲着的大人们则各自站在门口,有的拿碗吃着饭,有的拍手叫好,有的对孩子们调侃两句,他们已经习惯了孩子们的举措,也相信凭这么多孩子定能将那只鸡“捉拿归案“。
就在孩子们和鸡赛跑时,那只鸡忽然不走寻常路,在前面的岔道口一拐,径直跑向河面!这下可把孩子们看傻了,对岸的孩子倒来了精神,撑了小船就往河中游。这儿的孩子们也不甘落后,解开船绳,脚一蹬地,船就遛了出去。有些孩子嫌船太慢,干脆上衣一扒,摞在地上,直接跃入水中,而我则在岸上看着。只见几艘小舟漂在泛起水花的河中心,白似雪的水花中都是男孩儿们光溜溜的脊背,像一条条灵动的大鱼。
这只鸡此时已是腹背受敌,真是“四面楚歌“啊!可就在孩子们以为胜券在握时,那只鸡突然凌空而起,避开了所有孩子的器具飞了起来!然后像一只大鸟一样骄傲地张开翅膀,像嚣张的越狱犯似的一口气飞到了对岸,所有孩子都看傻了眼,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停了下来,时间仿佛都慢了,画面好似定格了,只剩一群孩子瞪着眼,张着嘴目瞩着鸡的飞翔。
“这只鸡……觉醒了?“一个年龄稍大的男孩呆呆地来了一句,所有的孩子才好像被解了定身术似的哄笑着惊叹着向对岸拥去。可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人不得不相信了那个男孩的戏言——那只鸡仿佛恼羞成怒,飞上岸后见人就啄,紧追不舍,刹时间,惊叫声、哭喊声、助威声、哭闹声混成了一片,前面的孩子在跑,后面的鸡在追,再后面的孩子在追鸡,我不由得又笑开了,重又撒开欢地跟着跑。图片
追鸡的速度再快也不及时间流逝之快,转眼这历历在目的趣事竟也是多年以前了,我再未笑得如此开心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