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山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17:26

望夫山全诗赏析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极为普遍。此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徐,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有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作者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综上两方面,可以说此诗体现了刘禹锡绝句能将深入与浅出高度统一的艺术优长。

拓展阅读

1、《居秋暝》王维古

【www.llysc.cn--教案】

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旷,空寂的野。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招隐士》:“王孙兮归来,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这首水名篇,于情画意之中寄托着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人怎下笔说是“空”呢?原来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空云”(《桃源行》);自然不知中有人来了。“空”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泉清冽,淙淙流泻于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意。

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中兮不可久留!”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只是用“赋”的方法模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人通过对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2、李白集李白 《三五七言》及翻译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是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李白秋风词〈三五七言〉:「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復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為情。」此描绘秋夜思人之情状,悱惻缠绵至极。

〈三五七言〉据说為仙李白独创,共六句叁十字,《李白集》和《》皆收录之。所谓「三五七言」其实是「杂」的一种体裁。兼用叁言、五言、七言。因篇以三言、五言、七言相接,故题。这种打破一般唐齐言的长短句,可见李白才之超卓,屡屡突破成规、出人意表。

人藉物抒情,以落叶尚能聚散,寒鸦犹能飞栖,相较之下,人间之聚散离合令人心惻。思念伊人而相见无期,值此秋风秋月之时,人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难為情」有情何以堪之意。

看似思妇企盼良人归来的闺怨之作,其实亦或有李白对於己身不遇之感怀在内。「风清」、「月明」或可视為人所期盼的一种*环境吧!

李白少年时期便「观其书」、「游*」、「好剑术」,才能、兴趣极為广泛。成年后,唐玄宗仅让李白待詔翰林,作為文学侍从之臣。性格傲岸不群的李白,自无法忍受如此「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其后遭谗毁的李白离开长安,大多游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之忧愤。虽然他始终并未放弃建功立业、成就非凡理想的抱负,但终其一生未能缔造人生**。是以,李白或如一般男性人假託女子闺怨,以抒发一己之不遇亦未可知。

然而,裡既有「风」又有「月」,「风月」二字连用往往暗喻男女情爱。风月自然无情,有情的只是风中月下之痴人而已。视之為情,恰如其份。

做為金庸小说「情书」之首的《神雕侠侣》即以咏风月始,第一回题為〈风月无情〉,引欧阳修其中一闕〈蝶恋花〉:「风月无情人暗换珥珥」;至第四十回〈华之巔〉也以风月终。

话说「杨过珥珥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鵰并肩下。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巔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正是:『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復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為情。』」

金庸引用李白此,将郭襄的思慕之情表露无遗,足见「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啊!

可见,「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两句,已直透痴男怨女的相思之情,可谓情之经典。

3、汉*临眺翻译

【年代】唐【作者】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流天地外,*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翁。

注释

①汉*: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襄阳,汉川,在武汉市流入长*。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临眺》,临眺,登高远。汉*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还是应题为《汉*临泛》为是。

②楚塞:楚地疆界。三湘,漓湘,蒸湘,潇湘的总称。

③荆门:名,荆门,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九派,九条支流,长*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西九*。

④浦:水边。

⑤好风日:风景天气好。

翁:指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2]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中。

沿*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翁。

【作者小传】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历右拾遗、*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宴凝碧池,维潜赋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琴赋,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

又题作《汉*临泛》。汉*: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番家冢,流经湖北省襄阳,至汉口入长*。

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称三湘。

襄阳:在今湖北襄樊市。

翁:指晋代简,竹林七贤涛之子,曾镇守襄阳。

描绘了汉*的雄壮美,*的朦胧美,境界开阔,气象雄伟,令人不胜向往,心驰神飞。特别是“*流天地外,*有无中”,出语绝妙。

《汉*临泛》是唐代人王维于公元740年(开元二*年)创作的一首五律。人泛舟汉*,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周围壮丽的景*。犹如一巨幅水墨水。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4、有关苏轼雪泥鸿爪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注释

①此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③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④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僧壁。

⑤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像什么样子呢?该是像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像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就*,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5、《早秋》阅读*及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

遥夜:长夜。

翠萝:攀缘植物,女萝。

玉露:白露。

晓:破晓。

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拂:掠过。

泛:*,犹流荡。

还密:尚未凋零。

(1)中哪些意象巧妙点明了早秋这一季候特征?请列举。

(2)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加以

(3)评论家认为首联和尾联颇具浪漫**,请选一联分其妙处。

【参考*】

(1)“残萤”、“早雁”、“高树晓还密”、“远晴更多”。

(2)颔联:由俯察到仰视,颈联:由近看到远;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境界开阔。

(3)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悦耳的清瑟声音。更多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三百首栏目。

或: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情画意。

《早秋》是唐代人许浑的作品。这首描绘初秋景*。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人写景咏物,寄托自已的情怀,颇多感慨,描绘了一幅秋*图。句句写景,字字切中“早”字,生动细致,用典贴切,主旨明确,清新优美,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残萤”、“早雁”、“晓还密”、“一叶下”、“洞庭波”都扣紧“早”字。俯察、仰视、近看、远,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的咏物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落叶等初秋景*。在描绘过程中,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更多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三百首栏目。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铎:系在马车上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对此加以分

*:①这两句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说说这首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路,枳花驿墙

言外之意:道路*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

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7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答: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8“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9“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意对即可)

10、“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1、“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句/

答:思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2、“槲叶落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照”字比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的雪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13.本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本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14.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4分)

答:这两句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之景,有俯视之景。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这首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的艺术特*。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区有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使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与旅途上的景*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宋·宗泽)

?幄垂垂马踏沙,水长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注释

①宗译:义乌人,曾任东京留守,屡败金兵,民间称之为“宗爷爷”。

②伞幄(wò):伞形帐幕。

③垂垂:轻轻飘动的样子。

④胸中策:胸怀良策。

(1)中既表明*队正在行进,又给人以静悄悄感觉的短语是(用三个字回答)

(2)的后两句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

*:

(l)马踏沙(或”‘静不哗”)(2分)

(2)例:写了行*队伍,“缓”“徐”与“静”突出了部队行*的肃静,表明对*事行动充满信心,表现了人保家卫国的信念和决心。(3分,点明“行*肃静”、表明对*事行动充满信心、表现保家卫国情感,各给l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早发》是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作者率*队早晨出发的情景。第一句从将帅的角度写行*时*容的严整,第二句交待了行*路程的漫长和沿途水的辽阔壮丽。第三句写作者身为将帅的儒雅沉着、韬略在胸。第四句从队伍的角度写行*时*纪的严明。从中可以看得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

《早发》写宗泽率领自己的*队于清晨出发,去进行一次*事活动。的气氛可以用中的一个“静”字来概括。这“静”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宁静,又是纪律严明的宗泽部队行*时的肃静,更是一场激战即将来临之前的寂静。这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图。

“?幄垂垂马踏沙”,写的是行进中的*队。“?幄”是主帅行*时所用的仪仗,“垂垂”是张开的伞有秩序而无声地移动的样子,给人以静悄悄的感觉。“马踏沙”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那战马踩着沙地所发出的沙沙声,更衬托出行*队伍的整齐与肃静。这一句的特*,就在于用一个视觉画面表现了一个听觉印象;而行*队伍的肃静不哗,正是反映了宗泽部队的纪律严明,有战斗力。

“水长远路多花”写了行*队伍周围的自然景*。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远”既是说的自然景*,又暗示了行*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周围的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动。“眼中形势”,是指当时的抗金形势;“胸中策”,是指他将要采用的战略战术。宗泽骑在马上,分着当时的形势,考虑着自己的对策,觉得一切都已了然于胸中。正因为这样,所以“缓步徐行静不哗”,让部从放慢速度,坚定而又稳重地向前行进,静悄悄地没有喧哗之声。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

这首的最大特*,就在于它平平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一直脍炙人口。

点击查看更多望夫山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3398.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最新315消费者权益日祝福语
  2. 你喜欢美文摘抄
  3. 高中班级霸气押韵16字口号
  4. 杰出老师个人的自我鉴定模板
  5. 没有一只鸟会死在寻食的路上美文
  6. 201年高考祝福语
  7. 小学语文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学设计
  8. 珍爱生命保护古树征文3000字
  9. 大米的购销合同模板
  10. 腊八节的祝福句子2016年
  11.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12. 2019年新春贺词
  13. 怀念过去美好的句子
  14. 亮庆三八妇女节优秀演讲稿
  15. 《天才》读后感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