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的十五种手法示例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0:11

儿童诗的十五种手法示例

如何写好儿童诗呢?大致有这么十几种方法!

一、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景象

《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二、暗喻法—表现丰富的联想。不说出比喻的事物,读者自己联想

《妈妈 》

妈妈是一个闹钟

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三、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树》

春天的树

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夏天的树

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树

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

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四、排比法—表现节奏,加深印象

用同一个词或同一种句型描写一件事物

《风》

风儿 微笑

在树上荡秋千

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儿玩飞镖游戏

五、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

把事物比拟成人,做人的事

《汽水》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气

请你脱脱帽

你就生气

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还

神不神气

六、摹声法—增加趣味

模仿自然万物的声音

《风 》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的掀起我的裙子

然后在旁边大叫

羞!羞!羞!

真是气死我了

七、假设法—写出美丽的希望和想象

使用"假如"、"果"假设语句抒发自己的希望和想象

如果我变了风

如果我变成风

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

替妈妈

把脸上的汗珠

一颗一颗吹干

八、夸张法—制造特别效果、加深印象

以描写的数量、时间、行为、加油添醋、夸大描写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

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也不动了

九、疑问法—引起兴趣,深入思考

《螃蟹》

螃蟹!螃蟹!

你为什么嘴巴吐白沫?

是不是刚刚吃过午餐,

正在刷牙漱口?

是不是在流口水, 妈妈

想吃我手里的大苹果?

十、重叠法—诗的〃心跳〃—节奏,注意节奏要和情感一致

白鹭鸶

飞 飞 飞

飞到牛背上 ,

歇歇脚

风来了!

飞 飞 飞

飞到田野上

泡泡水

十一、故事诗—将故事写成诗

《葡萄架》

葡萄架,高又高,

上边吊着紫葡萄。

紫葡萄,大又圆,

个的个儿,香又甜。

十二、呼告法—不论是否面对面相见直接呼叫对方使内容更深刻、生动

《换新装》

妈!

花园更换了

彩色鲜美的春装;

树木也换了

淡绿色的新衣裳;

远山脱去灰色的外套,

穿上浅绿色的衬衫;

小草也穿著新的绿裙子,

在春风里摆动着呢!

妈!您看看,

都换了新装啦!

妈!人家都换了新装啦!

十三、对话法—平易近人,如在眼前耳边,易接受

《游戏》

*

我们来游戏

姊姊当老师

你当学生

那么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么也不会做。

我看——

让她当校长算了

十四、对比法—突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

《私房钱》

爸爸的私房钱,

藏在工作帽上;

妈妈的私房钱,

藏在皮鞋下;

我的私房钱,

藏在肚子里。

十五、图象诗-------借图增添趣味,加深印象

湖畔之梦

我是山 我才是山

你有我的倒影 你是我的倒影

绿树是我的秀发 绿树是我的罗裙

只要我们牢牢记住上面的这些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一定可以写出优秀的儿童诗来!

拓展阅读

1、歌鉴赏方与技巧歌鉴赏中20常用表现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 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写出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使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 ”、“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人运用先扬后抑的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表达了对婆娘及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并非涵盖了所有的,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词往往综合运用几表现,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2、歌表现有哪些 歌表现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句】锦瑟无端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赏析】首联用瑟这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感情。

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竟无语凝噎。

【赏析】上片除“念去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友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句两,用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者化用前人句目的是加深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过春风里,尽荠麦青青。

①辛词除了作者回忆43年前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想当年……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②“春风里”引用杜牧的句,表现往日扬州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贺知章的《咏柳》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只抒离情的象征义老调。

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和思维过程。

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赏析】刘禹锡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

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①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②杜甫《月夜》的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赏析】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与之相似或者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句】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赏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与对照

把两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赏析】前三句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王昌龄《闺怨》 这首采用先扬后抑的,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

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地运用这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赏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题中的“送”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情趣。

句】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第三句景物的“静”。

正侧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句】①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②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赏析】①白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②王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赏析】江南景、人俱佳,让人留恋,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对比战乱的北方,就会后悔不及。

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人对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赏析】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情与景水***融,意境美妙。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赏析】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3、欣赏歌摇篮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帮助幼理解歌内容,感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通过欣赏,能口齿清楚地朗诵歌,使体会浓浓的母爱之情。

3、引导幼仿编歌,培养幼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鱼,花园、风、花朵,妈妈、婴等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蓝天、星星、大海、鱼、花园,花朵、妈妈的、婴等的贴纸若干。

3、录音机一台,抒情音乐磁带一盘。

[设计思路]

著名文学家陈伯吹曾赞美《摇篮》是"一支美妙的摇篮曲","是歌也是"。它以悦耳动听的音韵展现了"蓝天"、"大海"、"花园"以及"妈妈的"这一幅幅开阔绚丽的画面,运用拟人、比喻等艺术将它们和谐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温馨、宁谧的环境,可以使孩子们陶醉在这优美的意境中安然入睡。

[活动流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完整欣赏歌,反复聆听--→朗诵歌,启发设问,集体讨论――→迁移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阶段

1、出"摇篮"的背景图,尝试讨论:图上有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关系?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整首歌。

3、让幼尝试一下妈妈摇着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动作。

4、教师指图朗诵,幼轻声跟念。

5、倾听配乐朗诵《摇篮》,要求幼倾听时想象歌的画面,也可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反复聆听作品阶段

在午睡前躺着聆听配乐歌录音,每次听两遍,4天左右,幼就能流畅背诵歌。

三、交流讨论、表演

1、集体朗诵并交流讨论

a、歌里讲了哪些摇篮?(幼回答后,教帅出背景图)

b、歌里说的这些摇篮,分别是哪个宝宝睡觉用的呢?(幼回答后,师生共同粘贴,把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小朋友宝宝分别送入各自的摇篮)

c、提出尝试问题,引导幼讨论:你最喜欢谁的家?

d、教师让幼充分发表看后发表白己的看,同时让幼知道,妈妈的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摇篮,每个小朋友要感谢妈妈对我们的关爱。

2、表演游戏

教师放录音,幼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自由表演,通过尝试自身的动作表演,提高幼歌的感受力。:当歌里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时,扮演蓝天的幼便可想像抱着星星,摇它入睡的动作,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活动反思:

语言活动在我们班一直都是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如今天的语言活动《歌:摇篮》孩子们是被这首歌给迷住了。当然我自己也感觉这堂课,比我想象的要顺。孩子们表现得很不错,回答问题都很积极,述说、表演也都比较到位,这些都令我非常开心。《摇篮》这首歌是个很美妙的歌中清晰的语言描绘了四幅温馨宁静的画面,的前三段,分别把蓝天、大海、花园比作是摇篮,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各睡其中,这也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

歌一般都是以精炼、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一般都有含蓄的特点,歌往往是抓住事物中容易打动人心的一点或几点集中而概括地表现出来的,所以孩子对此较为陌生;而幼对如何通过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的不同变化来表达歌内容,也不够熟悉,所以我把引导幼理解歌内容,学会有感情的朗诵作为本活动的重点部分。由于大班孩子的抽象意识思维理解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对理解歌的意境存在困难,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理解歌的意境。

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许是我的引导、提做得不够充分,幼的动作、表演形式都过于单一;创编歌环节,幼的想象力还没有完全的被我激发出来;延伸活动的选择上还有些不恰当。

课后我仔细的想了想,目前我觉得自己上课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组织。不管是引导、提问,还是小小的鼓励,都需要教师在语言上简短、精确的表达出来。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简单明了,教师总结也要很精确,可以让幼马上理解。

问题之二,激情!我自认为我上课还缺乏一点激情,这是我每次上课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如何完全的投入到课堂之中,如何与幼打成一片···歌朗诵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需要激情的,一位有激情的老师是会被感动得!

这几点是我接下来要一直研究思考的问题,我相信我的课会越上越好。

4、欣赏歌摇篮中班教案

《堂吉诃德》董燕生的译本可以说是近年来新出的一一本,翻译的确实不错,读者反映不错,但他对杨绛的译本的攻击好像受到不少学者的谴责,现转一帖供大家参考。以下为转帖:

《堂吉诃德》问世四百周年,《堂吉诃德》中译本据称多达一二,其中一位译者董燕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不畏前辈权威,敢把杨绛译文当反面教材”,董燕生说,“认为杨绛译本就是最好的版本完全是个误解”,“她太自信了,该查字典的地方没有去查字典”;他还批评杨绛译本中“胸上长毛”、“拉欧内”、“阿西利亚”等译,并指责杨绛译本比他的译本少了11万字,“可见她翻译时删掉了其中的部分章节”,最后他说:“我现在是拿它当翻译课的反面教材,避免学生再犯这错误。”

《堂吉诃德》中译本中发行量最大的杨绛译本,被指责为“反面教材”,已引起各方的关注。

资深出版人李景端对此甚感惊讶,因为杨绛曾将《堂吉诃德》中一句成语译为“胸上长毛”,这在西班牙语界,有人称它败笔,也有人称它妙笔,对涉及翻译学不同诠释的学术问题,见仁见智,恐怕难有人能做出正确结论。李景端曾电话向杨绛求证,但杨绛一听说这事就批评了李景端,说:“你怎么还像个毛头小伙子爱管闲事!对那批评,我一点不生气,不想去理它,随他怎么说吧。”

经过“软磨”,杨绛才告诉李景端:“《文史通义》中讲到刘知几主张对文章要进行‘点烦’,要删繁就简,点掉多余烦琐的文字,翻译涉及两文字的不同表述,更应该注意‘点烦’。《堂吉诃德》的译文,起初我也译有八多万字,后经我认真的‘点烦’,才减到七多万字,这样文字‘明净’多了,但原义一点没有‘点掉’。比如书中许多歌,可以去查查,原是多少行,我少译了哪一行?搞翻译,既要为原作者服务好,又要为读者服务好,我‘点烦’掉多万字,就是想使读者读得明白省力些,何况这一来我还少拿了多万字的稿费呢。”

一位资深翻译家给记者举:塞万提斯讲故事和用词,常常分冗长罗嗦,适当“点烦”,确实会使语意更加突出,情节更加紧凑。以《堂吉诃德》(上册)两章的标题为。如第33章标题,董燕生译本为:“这里讲到一个死乞白赖想知道究竟的人”;屠孟超译本为:“一个不该这样追根究底的人的故事”;杨绛则译为:“何必追根究底(故事)”。又如第35章标题,董译本为:“堂吉诃德勇猛大战红葡萄酒皮囊和《死乞白赖想知道究竟的人》故事结尾”;屠译本为:“《一个不该这样追根究底的人的故事》结束”;杨绛则译为:“堂吉诃德大战盛满红酒的.皮袋,《何必追根究底》的故事结束”。仅对比第33章的标题,杨绛译文的字数,比董、屠译本少了一半或近一半,但读来并不会产生误解或歧义,反而感到言简意明。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叶廷芳告诉记者:“翻译绝不是一门语言的技术,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而艺术有时是不认规律的,诸如语或某个词的常用词义等等。凡伟大作家的作品,都是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来的,译者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其译作就休想攀上原作的高度。再就文学的风格讲,《小癞子》和《唐吉诃德》都是具有巴罗克文学特征的作品。巴罗克文学在17世纪的南欧和中欧盛极一时,后被埋没,20世纪又重新崛起。杨先生那么喜欢译巴罗克小说(或流浪汉小说),她分明看到了这非正统文学的野性*基因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前途。这就是文化底蕴所使然,不知董燕生看到了其中奥秘没有?”

翻译家、歌德学者杨武能认为:专挑名家名译的“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是这些年译坛的歪风之一。如果发难者系无名小卒,不可理睬,以免成就其踩著名家的肩膀爬进名人堂的美梦。董燕生似非无名之辈,据理予以驳斥确属必要。

“在这一事件中,董燕生有*的嫌疑。”翻译家、劳伦斯学者毕冰宾认为,“作为一个译者,董燕生怎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是不公平竞争!作为一名教授,他这样是滥用国家给他在公共讲坛上传授知识的权利。在律或学术界没有普遍认可和裁定的情况下,怎么能在课堂上私自给杨绛译本定性*,而且是给一个有竞争的译本定性*?这是滥用教师的职权,是一学术*。”

点击查看更多儿童诗的十五种手法示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3900.html

热门阅读

  1. 会计专业的自荐信优秀范文
  2. 新医院开业庆典主持词范文
  3. 开学典礼学生代表的发言稿模板
  4. 为什么要上学的开学演讲稿
  5. 拾光记忆散文
  6. 小学开展迎国庆系列的活动总结
  7. 周一早上问候语201
  8. 2016圣诞节经典英文祝福语大全
  9. 发给客户的生日祝福短信大全
  10. 关于高中秋季期学管处工作计划
  11. 小学语文教师家长会发言稿
  12. 公司员工工作计划
  13. 营业房租房合同协议书范文
  14. 中学生的寒假学习计划范文
  15. 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年活动动员会演讲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