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故事 1
舒启兴是一个15岁的砍柴工,在地主家备受折磨。这一年秋天,红军来到他的家乡——夹金山南麓的宝兴县。红四方面军在宝兴先后建立了*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地方武装和游击队。舒启兴看他们给穷苦人饭吃,比在地主家呆着强,就偷偷跟着队伍走了。
1936年春天,红四方面军转移去康北藏区,舒启兴跟着队伍翻越了夹金山。他们是在种苞谷的季节翻雪山的。早上天不亮就开始爬山了,雪山很难翻,他们走得很快,一直走到天黑。战友们用柏树皮和干竹子扎起火把,砍来竹竿、树枝做成拐杖,用藏民送来的干海椒做御寒食品,饿了只能吃上一口雪。大家互相鼓励着,搀扶着,艰难地往上爬。
越往上走,路越险,高原反应越大,人也越头晕,仰面看,头顶上有人,低头看,脚底下也有人。这时候人已经走到了疲倦的极限,但是谁坐下来,谁就永远起不来。雪山的天气就像孩子脸,变化无常。一开始还艳阳高照,突然间就能狂风暴雨,下起冰雹。战士们第一次碰到冰雹天气时没经验,都把斗笠顶在头上,结果斗笠全被砸得破破烂烂的。后来就用洗脸盆顶在头上,陶的、铜的,冰雹敲打在上面“叮叮当当”就像音乐。有时候大家没有来得及准备,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大家只好用手捂着脸走路,冰雹砸在手上,生疼生疼的。还有好些战士猝不及防,跌倒了,滑下山了,就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午后时分,队伍到了山顶。大家都很累,也很高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过山顶空气稀薄,大家没敢停留就继续往下走了。傍晚,舒启兴所跟随的连队终于翻过夹金山,抵达小金县。
下山后,连队遭到当地土司武装突然袭击。子弹从他的右手手肘射进,又从右肩膀穿出,他旁边的几个战友都牺牲了。为了养伤,舒启兴被留了下来。带着连队发的30斤粮食,返回了家乡。
关于长征的故事 2
1936年10月16日,*红军各部队按照*的指令,在江西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准备从10个渡口过雩都河开始战略转移。
当时,还没有提出“长征”的说法,一开始也没有非常明确的转移目的地,最早的转移方向是湘西,就是去湖南的西部开辟一个新的根据地。
红军的转移当时叫做战略转移。转移,顾名思义就是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什么叫战略转移?就是一种大转移,是全局性的转移,不是一般的转移、局部的转移。具体说,红军的战略转移,是放弃*苏区这个根据地,除留小部分人员开展游击*以外,全部红军撤离。再进一步说,红军的战略转移是不得已的,如果不撤离就会被消灭。有人把红军的这种战略转移干脆叫“逃跑”,不跑不行了。
本来,经过艰苦的*,以瑞金为中心的*苏区已经发展的很不错了,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了自己的*和军队,人民群众也得到解放,经济逐渐发展。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呢?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我只能比较简略地讲一讲,将来你们可以好好学习、研究。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第一,当时以王明为代表的错误路线以及*国际的代表李德的错误指挥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苏区陷入困境。这是*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根本原因。
1927年4月12日,蒋委员长背叛**,大肆***人,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但是,中国**人没有屈服,没有气馁,继续领导人民开展***,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一个个**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是江西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亡。但是,蒋委员长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不打日本侵略者,而要消灭了**。从1931年起,蒋委员长调兵遣将,对我们的**根据地进行围剿。三年的时间,蒋委员长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围剿。在***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对国民**派的前4次围剿采取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战术,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蒋委员长第一次派兵3万人,第二次派兵5万人,第三次派兵10万人,第四次派兵30万人围剿**根据地,我们都取得了胜利。蒋委员长的第五次围剿派兵百万,在*苏区周围大建碉堡。当时,***的领导人博古和*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采取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以碉堡对付碉堡,死打硬拼的方法,并且剥夺了***的军事指挥权,因而,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红军损失惨重,*苏区陷入敌人重重的包围之中。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行了战略转移,后来叫做长征。
红军进行转移的时候,主要是博古和李德在指挥,包括*局和红军的高级将领都没有开会研究,都不了解转移的计划,只是听命行动。老百姓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知道红军要走了。临出发的那天晚上,很多老百姓、红军家属以及走不了的红军伤病员都来送行,有的还提着鸡蛋、鞋子和衣物,喊着“早点打回来啊!”有一首歌就叫《十送红军》,那种生死离别的情景,感人泪下。谁知,红军这一走竟是几十年!中国**遭受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挫折。
关于长征的故事 3
红军周国才长征中舍不得吃的半截皮带,为纪念牺牲的六位战友,他在皮带上烫了三个字:长征记。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和展示着的一条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带非常引人注目,皮带的背面奇特地烙有“长征记”3个字。这条皮带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战士周国才。但就是这样一条皮带,真实见证了长征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
野菜、草根毕竟不顶饿,实在饿得不行时,有的红军战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带,他们便将制草鞋底用的牛皮或者身上的皮带切成细条嚼进肚子,来充饥救命。红军吃牛皮主要有四种方法。
一是煮着吃。先用刀切成一条一条,然后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小心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
二是烤着吃。红军战士回忆说:“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
三是先煮再烤。先把牛皮剪碎,放在开水里煮,然后,再埋在火堆里烤,借着里面没熄掉的火烧熟。红军将士曾回忆说,这是草地上最抗饥的东西。
四是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热,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野菜粥搅在一起。其实呀,大锅里才飘着几根牛皮丝,看得见,捞不着……他们还据此创作了一首《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
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
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很多红军将士直到老年,仍然还会唱这首关于牛皮鞋底的“美味佳肴”歌。
红军战士周国才当时只有14岁,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战士,到达草地时就只剩下7个人了。进入草地不久,他们班的干粮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可这些东西也没坚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
6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周国才说:“该吃你的了。”战友们都知道,周国才的这条皮带是缴获的战利品。周国才实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爱之物,可为了抵抗饥饿,挽救全班战友的生命,他只得将自己的皮带贡献了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国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当皮带第一个眼儿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哭着恳求战友说:“我不吃了,**们,我们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延安见毛**。”就这样,大家怀着对**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吃剩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
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国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国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国家,后由中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拓展阅读
1、关于成长故事的作文
1995年3月18日,我来到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很安静地来了,不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哭哭啼啼的。可这可吓坏了家里人,老爸急忙叫来了医生,那“可恶”的医生句让二话不说,打了几下我**股。这下子,我终于嚎啕大哭。家里人却一我的哭为荣,都露出了笑脸。
回到了家,对于要在此生活很多年的地方,我却整天哭哭闹闹,还经常和小堂弟打架。哪里像个乖乖女啊!所以爸爸狠下心来,给我取了一个颇有男孩子气的名字—陈宏。对于这个名字,我很是不满。后来,爸爸告诉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对人,对事都要宽宏大量,也希望我的人生道路上有宏伟的成绩。
还没满一岁的我,脾气很坏,整天哭哭闹闹,不听话,把家人给忙坏了,尤其是照顾我的奶奶,每当我哭时候,她就会把奶嘴往我嘴一塞,我就不哭。慢慢地我学会了爬和走路,但有几次撞破了头,把家人吓坏了。两岁就会说话,还会和表弟吵架呢!
三岁时,爸妈就把我送到托儿所,第一天我一直哭个没完。我还求别人的妈妈带我回家真好笑。几个星期后我习惯了这里生活,在托儿所老师教我唱歌``````我学会许多东西。老师也和我们做游戏。我也慢慢地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有小朋友哭,我就唱歌给他们听;有小朋友渴了,我就到水给他喝;有小朋友生病,我就拿药给他吃``````老师常常夸我好好宝宝。慢慢地三年过去了我该上小学了,好不舍得老师。
我上了小学,这里全是陌生的面孔,我有一点害怕,但习惯了就好了。上了小学,老师比较严格了,所以我也努力地读书,我也交很多好朋友。现在我长大了,不再以前那样孩子气,对妈妈来说我也算一个乖乖的孝顺的孩子。
这些成长的故事多数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因为我那时候我还小,不记的,听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是这样长大。
……
2、关于成长故事的作文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许许多多的情感,有喜悦、兴奋,亦有气恼、难过……在我的成长记忆中自然也不例外,有无数充满酸甜苦辣的经历,——而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那天,爸爸接到通知,下个星期要出差七天,整个星期。这可把爸爸急得不行:“唉,下个星期我要去出差,你怎么戴Ok镜哪?平常晚上都是我给你戴,你和妈妈都不会戴,我不在,谁来给你戴?”这时,我自告奋勇地提出:“我自己学着戴!”
然而,在正式开始学着戴ok镜时,我打起了“退堂鼓”,后悔于当时的决定,心想:“戴ok镜一定很难,学不会可怎么办?”可毕竟当时是自己提出要学戴ok镜,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只**着头皮跟爸爸学戴ok镜。首先,将水镜盒、眼药水、护理液、冲洗瓶餐巾纸,取镜棒等戴镜的工具准备好。然后,从镜盒中拿出一片ok镜,放在左手掌心,手微微弓起。接着,在镜片上滴一点护理液,用右手食指从镜片中心点出发向四面八方划。爸爸指导着我完成“实践”:“手得这样,嗯,护理液能灌满ok镜凹下去的部分就好……”哎呀不好!我倒了太多护理液,不光灌满了Ok镜镜片凹下去的部分,还将左手掌心弄得湿乎乎的。第一次戴ok镜顿时慌了:“怎么办怎么办?护理液倒太多了……”爸爸安慰道:“没关系,接着戴吧。”我稳定了一下情绪,用右手轻轻拿起镜片,左手拿起冲洗瓶,用冲洗瓶冲洗镜片,右手大姆指、食指与中指夹住镜片,在冲洗过程中不断摩擦。洗净ok镜片后,我将它放在右手食指指肚上,往它凹下去的地方滴了一滴眼药水。最后,睁大眼睛,将OK镜片放于黑眼珠上,并按照同样的方式戴好另一只眼镜。“啊!成功了,两只眼睛都戴好镜片了,我会戴ok镜了!”我兴奋地想,心中欣喜万分,觉得自己长大了,学会戴ok镜了。
从此以后,我每天晚上自己戴ok镜、早上自己摘ok镜,有模有样的,心中很是自豪。我意识到,长大并不一定是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像学戴ok镜这样的小事,也是一种“长大”。
3、关于成长故事的作文
我和她开开心心地走路回家。此时的天,格外晴朗,太阳照在身上暖暖的,如她的笑容,而我则是笑开了花。
我们是在数学班认识的,她学习很好,我就算了吧,但依旧阻挡不了我们成为好闺蜜。
我约她出去看电影,看完之后,我们两个想去买仓鼠,但在买什么品种上吵了起来。
“不行,买三线吧,好养!”我说。
“为什么不买波利,颜色好看啊!”她反驳。
“紫仓也很好看的,况且也好养。”我反驳。
我们在外面吵得不可开交。
“不行,波利好看!”
“紫仓好看!”
五分钟过去了,这就像世界大战一样,打完一战还有一战。
“听你的吧,买波利!”我在争吵了很久之后做冷静决定。
“好的,那食物……”
没等她说完,“强推比利时!”我抢先一步说。
“嗯……BUNNG不好吗?”她反问我。
没想到,因为食物我们又吵了五分钟。我一气之下,转头就走,只剩下她一个人在原地傻傻地等着。
我走了没几步,脑子里做了很多思想*。我永远忘不了,上次因为想看的电影不同时,任性而导致朋友伤心。这次,我绝不会再去伤害一份真诚的友情。于是我慢慢转过身,大步流星地走向她:“比利时和BUNNG都很好,要不一起买吧。”我边抠手边说。
“嗯。”她考虑了一会儿说。
不知道为什么,她结账时多拿了一罐比利时——她资金有限,为什么多拿?
“这一罐是给你家仓鼠的。”她结完账把这罐比得时递给了我。
我感动地接过。“谢了”从嘴里吐出,显然我还不会感谢人。
因为这次争吵,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关系更好了一点。
她一手拿着仓鼠,一手抱着两罐仓鼠食物,而我双手抱着这罐昂贵的比利时——感觉暖暖的——太阳照在我身上,暖得让人舒心。通过这一次,我似乎成长了,但却不知是什么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