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教案
教学要求:
一、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二、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阅读赏析,理解和感悟含义较为深刻的字、词、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幻灯片、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引疑问
1、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课题,简介背景。
2、板书课题,将“战”字写大些,引导学生围绕“战”字提出问题。
二、由疑促读,整体感知
1、小结学生的问题,引导自读课文。
①按“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将课文分为三段。
②读准生字,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交流沟通。
3、指名分自然朗读,正音。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联系文中的句子,引导朗读感悟表现形势危急和子弟兵英勇气慨的词句。
3、指导朗读。
4、你读出了什么或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指导书写。
2、师生一同查找有关1998年抗洪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切入课文
1、学生、教师分别介绍所查找的资料。
2、小结资料内容,切入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主要介绍了哪几个场景?
2、引导概括。
(①拼命保堤②铮铮铁汉③群众救星)
3、学习场景一:拼命保堤
①看幻灯图片,用自己的话想像图意。
②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朗读感悟表现战士们奋不顾身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的词句。
④指导朗读,联系课文内容突出语速和音高的变化。
4、学习场景二:铮铮铁汉
过渡读:师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大家叙述铮铮铁汉的事迹。
②引导画出文中的动词。
③指导朗读黄晓文被钉子扎伤的句子。(重读动词)
5、学习场景三:群众救星
过渡读:师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
①默读,思考:还有哪些感人的事迹?
②回忆所查的资料,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③战士们是怎样去营救的?引导朗读文中的话。
④洪水到哪里战士们就飞向哪里,面对如此英勇的战士,人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深情朗读“哪里……就……”、“看到……,看到……”
⑤指导朗读。
三、小结
1、师激情概括,切入第三段。
2、朗读第6自然段。
四、作业
1、选取一个或几个场景,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师生有感情地背诵第5自然段。
二、观看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
三、回顾影片和全文
1、影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述说感动的理由。
2、文中哪些段落在影片里出现过,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或影片中的一个场景,编演小课本剧。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拓展阅读
1、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大卫上学
活动目标:
1、理解图书内容,能大胆地讲述自己的理解。
2、仔细观察画面,尝试用较完整地语言讲述画面内容。
3、对上小学充满向往,有做一名合格小学生的愿望。
活动重点:
仔细观察画面活动难点:较完整地讲述活动准备:
1、经验:幼儿参观过小学,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小学的生活。
2、物质:绘本PPT、幼儿人手一本绘本。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师:"我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卫刚上小学一年级,上学的第一天,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卫发生了哪些事?"2、集体观看PPT,理解画面内容。
(1)图一:师:"这是什么时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大卫在干什么?(举手发言)为什么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发言呢?
小结:谁能用完整的话说说图片内容。
(2)图二:师:这是什么时间呢?大卫在干什么?(注意听讲)为什么上课不可以这么做?我们可以怎样提醒大卫呢?
小结:请用完整的话说说。
(3)图三:师:"这是在什么地方?大卫在做什么?老师会怎么说?(注意语气)小结:完整讲述。
3、幼儿自主阅读,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
师:"大卫还发生了许多事,你们自己打开书看一看,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页一页翻书,仔细观察画面内容,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4、师幼共同讨论交流。
(1)师幼共同观察,集体交流。
师:"大卫在学校里还发生了哪些事情?你能用完整的话讲给我们听吗?"(2)感受受到表扬和接纳的快乐。
你的眼里大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
在老师的眼里大卫是什么样的孩子呢?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大卫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完整欣赏图书。鼓励幼儿边翻阅边轻声讲述。
6、猜测推想,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师:"第二天,大卫上学会怎么做呢?"
2、都江堰的教案
一、教材依据
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
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
①图片和视频展示其气势。
②文字介绍: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窗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 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它由分水岭、引水口和泄洪堤组成。
(三)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让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方式:学生自己先拟定小标题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 ①都江堰的价值 ②都江堰的水势 ③李冰父子的评价 ④李冰父子的影响
2、找同学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述整篇文章。
(四)研习文本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设疑: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这部分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3、作者又从那些部分来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者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对比。从年代上,规模上,功用上,形象上,气质上,影响上和结果上进行了对比,它的价值要比长城大,所以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3、古诗江雪的教案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意境跟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意境。(让学生用自己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 绝 径 踪 孤 舟 翁 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思想家跟**家,也是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跟投影中解释理解每句诗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老人。
独钓寒。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绝、钓”两个字让学生自己说说应注意问题。
2、填写诗句
千山( )( )( ),
万径( )( )( )。
( )( )蓑笠翁,
( )( )( )( )( )。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诗,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
5 (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区分。
钓:与“钩”字区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