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伸字时中东平人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26 10:51:49

马伸字时中东平人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马伸,字时中,东平人。绍圣四年进士。不乐驰骛,每调官,未尝择便利。为成都郫县丞,守委受成都租。前受输者率以食色玩好蛊訹而败,伸请绝宿弊。民争先输,至沿途假寐以达旦,常平使者孙俟早行,怪问之,皆应曰:“今年马县丞受纳,不病我也。”俟荐于朝。

靖康初,孙傅以卓行荐召,御史中丞秦桧迎辟之,擢*御史。及汴京陷,金人立张邦昌,集百官,环以兵胁之,俾推戴。众唯唯,伸独奋曰:“吾职谏争,忍坐视乎!”乃与御史吴给约秦桧共为议状,乞存赵氏,复嗣君位。会统制官吴革起义,募兵图复二帝,伸预其谋。邦昌既僣立,贼臣多从臾之,伸首具书请邦昌速迎奉元帅康王。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而银台司视书不称臣,辞不受。伸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爱一死,正为此耳,尔欲吾称臣邪?”即缴申尚书省,以示邦昌。邦昌得书,气沮谋丧。

高宗即位,伸拜章以城陷不能救,主迁不能死,请就窜削。上知其有忠力于国,擢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邦昌及其*王时雍等。所过州县,诹察吏之贤否与民利疚,以次列上于朝。伸自湖、广将入奏黄潜善、汪伯彦不法凡十有七事,草疏已具。不报。伸又进疏:“潜善、伯彦别置亲兵一千人,请给居处,优于众兵。其务收军情如此。广市私恩,陛下隐忍不肯斥逐,涂炭遗民固已绝望,二圣还期在何时邪?臣每念此,不如无生。岁月如流,时几易失,望速罢潜善、伯彦政柄,别选贤者,共图大事。疏入,留中。

伸天资纯确,学问有原委,勇于为义,而所韫深厚,耻以自名。建炎初,右正言邓肃尝论朝士臣邦昌者,例贬二秩,伸不辨也。凡有建明,辄削其稿,人罕知之。居官,晨兴必整衣端坐,读《中庸》一遍,然后出涖事。每曰:“吾志在行道。以富贵为心,则为富贵所累;以妻子为念,则为妻子所夺,道不可行也。”故在广陵,行箧一担,图书半之。山东已扰,家尚留于郓。常称:“孔子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今日何日,沟壑乃吾死所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四》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中丞秦桧迎辟之 辟:征召

B.环以兵胁之,俾推戴 俾:使,让

C.邦昌既僣立僣:超越本分

D.广市私恩市: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马伸“勇于为义”的一组是

(1)每调官,未尝择便利 (2)吾职谏争,忍坐视乎

(3)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 (4)例贬二秩,伸不辨也

(5)伸又进疏 (6)行箧一担,图书半之

A.(1)(3)(5) B.(2)(4)(6)

C.(2)(3)(5) D.(1)(4)(6)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伸不喜欢投机钻营,他负责收取成都的赋税时,请求革除*钟积久的弊端,顺应了民意,百姓争先输纳赋税。

B.金人立张邦昌为皇帝,众人唯唯诺诺,唯独马伸挺身而出,在和伪皇帝张邦昌的*中,马伸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C.马伸担任殿中侍御史,在附谕荆湖、广南时,考察官吏,问民疾苦,揭露黄潜善、汪伯彦不法行为,奏疏中所提的建议被皇帝采纳。

D.马伸天资淳朴刚强,勇于做忠义的事情,志向在于行道,常用孔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话来砥砺自己的节操。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皆应曰:“今年马县丞受纳,不病我也。”俟荐于朝。

(2)以妻子为念,则为妻子所夺,道不可行也。

参***:

8.D(市:卖,引申为“施”)

9.C((1)说没有私心;(4)说不计个人得失;(6)说生活俭朴)

10.C(“奏疏中所提的建议被皇帝采纳”在文中没有依据)

11.(1)(百姓)都回答说:“今年马县丞收租,不为难我们啊。”孙俟向朝廷推荐了马伸。(4分,每句1分,连贯1分)

(2)把妻子儿女放在心上,那么志向就会被妻子儿女改变,道就不能践行了。(3句4分,其中第2句2分,连贯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马伸字时中,东平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不喜欢奔走趋赴,每次调任官职,未曾选择便利的地方。任成都郫县县丞,郡守委托他收取成都的租税。从前收缴税的人都因接受美色珍玩喜好引诱而失败,马伸请求杜绝素来就有的弊端。百姓争先输纳租税,以致沿途和衣而睡等到天亮,常平使者孙俟早上出行,奇怪地询问他们,百姓都说:“今年马县丞接受纳租不为难我们啊。”孙俟向朝廷推荐马伸。

靖康初年,孙傅以卓越德行推荐马伸,御史中丞秦桧迎接征召他,提拔为*御史。等到汴京陷落,金人立张邦昌为皇帝,集中百官,周围用军队威胁他们,使他们推戴张邦昌。众人唯唯诺诺,马伸唯独挺身说:“我的职守是上谏争论,忍心袖手旁观吗?”就与御史吴给相约秦桧共同写议状,请求保存赵氏,恢复嗣君的皇位。适逢统制官吴革起义,招募军队以图恢复徽、钦二帝的皇位,马伸参预了吴革的谋划。张邦昌已做了伪皇帝,贼臣多随从献媚他,马伸首先写信请张邦昌赶快迎奉元帅康王。谏院没有肯与他连名的人,马伸独自拿着信前往,但银台司看到信不称臣,拒辞不接受。马伸拂动衣袖叱责说:“不惜一死,正是为了这个而已,你想要我称臣吗?”银台司立即向尚书省交付陈述,以给张邦昌看。张邦昌得到马伸的奏书,很气恼沮丧,没了主意。

宋高宗即皇位,马伸跪下上奏章以都城失陷不能救援,君主被掳走不能为节义而死,请求就地放逐削职。皇帝知道他有忠义之心效力于国家,提拔他为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杀张邦昌及其*徒王时雍等人.马伸所过州县,询问考察官吏贤能与否以及百姓的利害病端,以便依次排列向朝廷上奏。马伸从荆湖、广南将要入朝上奏黄潜善、汪伯彦延不法行为共十七事,拟写的奏章已经备办,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马伸又进疏说:黄潜善、汪伯彦另外建立亲军一千人,请求供给居住的地方,比众兵优厚。他们致力收拢军心如此。广泛地贩卖私人恩惠,陛下克制忍耐不肯贬逐他们,极端困苦劫后残留的人民已经感到绝望,二帝回朝的日子在什么时候呢?我每每想到这些,就不如没有生命。岁月如流,时机容易失去,希望陛下迅速解除黄潜善、汪伯彦的权力,另外选择贤能,共同图谋国家大事。奏疏入内,留在朝中。

马伸天资纯朴刚强,学问有根基,勇于做忠义的事情,但蕴藏深厚,以自我出名为耻。建炎初年,右正言邓肃曾论朝廷*对张邦昌称臣的人,一律贬二秩,马伸没有为自己争辩.凡是有所心得,就删削修改稿子,人们很少知道他。当官时,早晨起来整衣端坐,读一遍《中庸》,然后出来处理事务。常常说:我的志向在于行道。以富贵为心,就被富贵所牵累;以妻子儿女为念头,就被妻子儿女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样道就不能践行了。”所以在广陵时,一担是行李,一半是图书。山东已乱,家还留在郓州。马伸常常称:“孔子说:‘有志的士人不怕抛尸深沟,勇敢的士人不害怕丢掉自己的脑袋。’今天是什么时候,深沟是我死亡的地方。”

拓展阅读

1、贼后送北归的翻译

作者: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战乱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

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

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

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这首诗写于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为“贼后送北归”,“贼”,指公元763年夏历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这个“广”,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世乱同南去,清独北还。”首联交代送北归的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司空曙和友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友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含义丰富,一指友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九年。“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尾联单从友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王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归途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材在“大历十才子”集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2、初级经济师考试《力资源》:劳动合同部分

1.用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劳动合同()。

B、丧失效力

C、继续有效

D、效力待定

A、只能由单方解除

B、只能通过双方协商解除

C、既可以由单方解除,也可以双方协商解除

D、必须通过法律程序解除

3.下列各项不属于劳动者义务的是()。

A、遵守国象法律法规,遵守用单位的'规章制度

B、完成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

C、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劳动条件,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D、遵守劳动合同约定的特定事项的义务

4.用单位与劳动建立劳动关系( )

A.必须订立口头的协议

B.必须协商签订劳务协议

C.必须订立岗位聘用合同

D.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5.《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分为( )

A.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

B.正式工和临

C.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

D.固定期限和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

6.用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单位应当依法承担( )

A.连带补偿责任

B.损害赔偿责任

C.经济补偿责任

D.连带赔偿责任

7.劳动者与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在履行过程,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除法律有专门规定外,一般应提前(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单位。

A.15

B.30

C.60

D.90

8.劳动和偶那个的必备条款有( )

B.工作内容

C.试用期

D.*条款

9.集体合同应由( )相互签订

A.工会或职工代表

B.用单位

C.企业上级主管部门

10.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单位之间( )的协议

A.确立劳动关系

B.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C.调整劳动关系

D.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权利与义务

3、刘·醉天·西湖春感 注释

花木相思树,禽鸟折枝图。水底双双比目鱼,岸上鸳鸯户。一步步金厢翠铺。世间好处,休没寻思,典卖了西湖。

【鉴】 作者观西湖美景而感慨系之。

立在西湖岸边,远远望去,见晴空丽日之下,花木的枝叶如相思树的连理枝交错相缠;再看近处禽鸟在枝头盘旋啁啾,恰似国画的禽鸟折枝图;水底的游鱼成双成对,岸上的住户内也是男欢女悦,一片和景象。一路望去,视线所的杭州城,一步步都像是黄金镶嵌翠玉铺就。面对这令陶醉的繁华美艳景色,作者却冷不丁想起了一句宋谚:典卖西湖。

谁典卖西湖?作者自己给这个句子作过一个注释: “宋谚有 ‘典卖西湖’之语。台谏谓之‘卖了西湖’,既卖则不可复;省院谓之‘典了西湖’,典犹可赎也。无官守言责,则无往不可,此古所以轻视轩冕者欤?”宋典卖西湖?有宋林升的诗为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休,暖风熏得游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宋朝昏君庸臣沉溺于歌舞升的西湖风光而亡国而典卖西湖误了西湖。作者除了这种兴亡之慨外,更有一层警醒世的深意: 西湖风光如此美好,可不要糊里糊涂为争得*厚禄去当什么台谏省院的大官而冷落了这一片好山水,当了官可就没有这种自由悠游的湖山之乐啊。一语双关,够后琢磨的了。而作者写景铺叙的落脚点似乎也正在这里。

4、俞伯《年》 注释

什么是年? 不容易说得清楚,只说我暂见到的罢。

当遥指青山是我们的归路,不免感到轻微的战栗。(或者不很轻微更是情。)可是走得近了,空翠渐减,终于到了某一点, 不见遥青, 只见淡无奇的道路树石, 憧憬既巳消释了,我们遂坦然长往。所谓某一点是很难确定的,假如有,那就是年。

我也是关怀生死颇切的,直到近年方才渐渐淡漠起来,看看以前的章,有些觉得已颇渺茫,有隔世之感。莫非就是年到了的缘故么? 仿佛真有这么一回事。

我感谢造化的主宰,他老家是有的话。他使我们生于自然,死于自然,这是何等的气度呢! 不能名言,惟有赞叹;赞叹不出,唯有欢喜。

万想不到当年穷思极想之余,认为了解不能解决的“迷”,的“障”,直至身临切近,早已不知不觉的走过去,什么也没有看见。今是而昨非呢?昨是而今非呢?二者之间似乎必有一个是非。无奈这个解,还看你站的地位如何,这岂不是“白搭”。以今视昨则昨非; 以昨视今,今也有何是处呢。不信么?我自己确还留得依微的忆念。再不信么?青年也许会来麻烦您,他听不懂我讲些什么。这就是再好没有的印证了。

再以山作比。上去兴致蓬勃,惟恐山径虽长不敌脚步之健。事实上呢,好一座大山,且有得走哩。因此凡来游的都快乐地努力地向前走。走上山顶,四顾空阔,面前蜿蜒着一条下山的路,若论初心,那应当感到何等的颓唐呢。但是,不。我们起先认为过健的脚力,与山径相形而见绌,兴致呢,于山尖一望之余随烟云而俱远;现在只剩得一个意念,逐渐的迫切起来,这就是想回家。下山的路去得疾啊,可是,对于归,你得知道,却别有一般滋味的。

试问下山的兴与上山的偶然擦肩而过,他们之间有何连属?点点头,说几句话,他们之间又有何理解呢?我们大可不必抱此等期望,这是不容易的事。至于这两种各别的情味,在一是否有融会的俄顷,惭愧我不大知道。依我猜,许是在山顶上徘徊这一刹那罢。这或者也就是所谓年了,依我猜。

“表独立兮山之上,”可曾留得几许的徘徊呢。真正的年只是一点,而一般的说法却是一段;所以它的另一解释也就是暮年,至少可以说是倾向于暮年的。

有“叹老嗟卑”之癖,的确是很俗气,无怪青年看不上眼。以区区之见,因怕被说“俗”并不敢言“老”,这也未免雅得可以了。所以倚老卖老果然不好,自己嘴里永远是“年方二八”,也未见得妙。甚矣说之难也,愈检点愈闹笑话。

究竟什么是年,姑置不论,话可又说回来了,当的问何以不见了呢? 当真会跑吗? 未必。找来找去,居然被我找着了:

来我对于生的趣味渐渐在那边减少了。这自然不是说上想去死,只是说万一(? )*也不这么顶要紧而已。泛言之,渐渐觉得生也不过如此。这“不过如此” 四个,我觉得醰醰有余味。变来变去,看来看去,总不出这几个花头。男的爱女的,女的爱小的,小的爱糖,这是一种了。吃窝窝头的直想吃大米饭洋白面,而吃饱大米饭洋白面的偏有非吃窝窝头不行,这又是一种了。冬天生炉子,夏天扇扇子,春天困斯梦,秋天惨惨戚戚,这又是一种了。你用*枪打过来,我便用*枪还敬,没有,只该先你而呜呼。……这也尽够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新鲜。不新鲜不是讨厌,所以这种把戏未始不可以看下去;但是在另一方面,说非看不可,或者没有得看,就要跳脚拍手,以至于投河觅井。这个,我真觉得不必。一不是幽默,二不是吹,识者鉴之。

看戏法不过如此,同又感觉疲乏,想回家休息,这又是一要点。老是想回家大约就是没落之兆。(又是它来了,讨厌!)“劳我以生,息我以死; ”我很喜欢这两句话。死的确是一种强迫的休息,不愧长眠这个雅号。都怕死,我也怕,其实仔细一想,果真天从愿,谁都不死,怎么得了呢? 至少争夺机变,是非口舌要多到恒河沙数。这真怎么得了! 我总得保留这最后的自由才好。——既然如此说,眼前的夕阳西下,岂不是正好的韶光,绝妙的诗情画意,而又何叹惋之有。

他安排得这么妥当,咱们有得活的候,他使咱们乐意多活; 咱们不大有得活的候,他使咱们甘心少活。生于自然里,死于自然里,咱们的生活,咱们的心情,*是静的。叫呀跳呀,他果然不怕,赞啊美啊,他也是不懂。“天地不仁”,“大慈大悲……”,善哉善哉。

好象有一些*的心情了,其实并不是。我的年之感,是不值一笑的淡呢。——有得活不妨多活几天,还愿意好好的活着;不幸活不下去,算了。

“这用得你说吗?”

“是,是,就此不说。”

( 1933年开明书店版《杂拌儿之二》)

年》这篇杂,其含义并不深奥,但由于写法上的因,却显得比较隐曲。章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前一部分写“什么是年”。从章看,作者的意思是:生旅途象爬山,到达顶端是年。章的后一部分是写“年之感”。其意思是:到了年,就看透了生活“不过如此”,因此,生趣渐减,而“疲乏”之感、“回家休息”的念头渐多。死是自然规律,也不要太想不通。作者说最好是“生于自然”,“死于自然”。这种认识如何呢?读者可以自去评判。

这篇章在写法上是比较特别的。很明显,它是以艺术家的笔而不是用政论家的笔去谈论年问的。如果用数学的办法去回“什么是年”,用两个数就可以说得明明白白了,但那样说未免味同嚼蜡。在这篇,作者把生的旅程比作游山观景,这是构思的基点。从这一基点出发,作者把要游的山顶看成是“间点”——生的年。章围绕着这一心点,写上山的心境,到山顶的心境,下山的心境,以上山下山两种心境的关系,等等。这样,章把生旅途在不同阶段可能有的感受,与游山在不同阶段上的感受紧紧地粘附在一起了。这种写法,基本上是比喻手法,但又有着象征、暗示的成分。象“感觉疲乏,想回家休息”之类,与其说是比喻,不如说是象征或暗示来得确切。由于这种写法,章的意蕴就显得比较隐曲了。但同,也掩去了许多议论的色彩,而增加了艺术的光华。

点击查看更多马伸字时中东平人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3397.html

热门阅读

  1. 在光与影中追逐抒情散文
  2. 先去敲门的面试故事
  3. 中秋送礼祝福语
  4. 表达尊重生命的句子
  5. 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6. 小学生安全守则广播稿范文
  7. 关于过年的抒情散文
  8. 我的兽药销售实习总结报告
  9. 2016年朋友圈感恩节祝福语
  10. 新任教师述职报告
  11. 201世界儿童日祝福问候语
  12. 学年度上期课堂教学评估计划及实施方案
  13. 精选叔本华名言
  14. 《江南》优秀公开课教案
  15. 体育教研组活动计划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