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诗歌鉴赏及习题

发布时间: 2025-07-26 10:54:59

《夜书所见》诗歌鉴赏及习题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择一种加以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分析。

这是我校五月份高三一模拟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赋分10分,每小题5分。

从两个方面设题,1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2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体会。两个小题都是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在限制中有开放,只要学生就其感受较深的一点来谈,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合情合理即可。鼓励个性化、创造性的鉴赏,命题不给标准答案或参***。这种题型设计非常吻合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中有关诗歌鉴赏的精神,有利于真实地检测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水平。高考命题有一种趋势,诗歌鉴赏鼓励多向思维,倡导个性体验,嘉许创造性的见解,师生备考时,多找一些这样典型的试题来训练思维,这是很有好处的。现在整理一下我校学生的分析答案,扼要分述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题:

1、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2、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3、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第二题: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3、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4、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5、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6、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7、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拓展阅读

1、舟带拼音舟原文

月黑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啦波浪。簇,聚集、簇拥。

晚在船上记下看到的事情

黑啦,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啦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啦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啦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啦,变成啦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以河面在微风中起啦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虽然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啦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人看到啦满河的星星。写出啦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眼。“散”字写出啦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啦也仿佛身临其境。

2、王维《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为“事”,是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人便缓步走向深院。是到外面去散心吗?不,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这里“阁”,同“搁”,意谓停止。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看着,看着,人竟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好象要从地上蹦跳起来,象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青苔本是静景,它怎能给人以动的幻觉呢?要知道,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人捕捉住触发灵感的意,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这首小神韵天成,意趣横生。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3、《舟》古的简介

【**--教案】

这首五言绝句是清代人查慎行在船上过时,写下的到的景物,目叫做“舟”。

原文

查慎行

月黑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1、∶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2、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3、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4、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漆黑之月亮,只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这首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面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的第一句“月黑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渔灯”的这个“”,是不中的“”,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在第二句中の“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人的心头。

后面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其中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人流连其中。

查(zhā)慎行(1650~1727), 清代人,其族叔查继佐为清初文字狱案庄廷鑨明史案首告者之一,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以又称查初白。为"清初六家"之一。浙江海宁袁花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王渔洋曰:“夏重,黄晦木先生常比之剑南。余谓以近体论,剑南奇创之才,夏重或逊其雄,夏重绵至之思,剑南亦未之过,当与古人争胜毫釐。若五七言古体,夏重丽藻络绎,宫商抗坠,往往有陈后山、元遗山之风。”沈归愚曰:“施注苏,行世久矣,敬业补,兼多驳正。,得力于苏,意无勿申,辞无勿达。或以少蕴藉议之,然视外强中乾,袭面目而失神理者,固孰得而孰失耶?”

查慎行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坛领袖。著有《他山钞》。

4、《司马光绝编苦读》阅读练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患:担心

②迨能倍诵乃止 迨:等到

2.翻译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由于)读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精读和背诵过的,就能终身不忘。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C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勤奋的成语是韦编三绝。并谈谈你的体会:学的态度要勤奋,读的方法要背诵。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作者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后以“绝编”指勤奋读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若:如

游息:玩耍休息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精读和背诵过的,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得多矣”等观点,是学的准则。要学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全文主旨句:不可不成诵 (读不能不背诵积累)

点击查看更多《夜书所见》诗歌鉴赏及习题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3892.html

热门阅读

  1. 热诚朝阳你散文
  2.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3. 关于春节古诗集锦
  4. 公主童话故事《林间睡美人》
  5. 人生不易需要珍惜的散文
  6. 我也来造桥的教案范文
  7. 毛毛的读后感范文
  8. 父母对新人的结婚祝贺词
  9. 重阳节爱老敬老的诗句
  10.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安激励短信
  11. 2019年猪年春节对联
  12. 供货合同范本
  13. 每日名言精选
  14. 关于浪漫表白的经典句子
  15. 关于梅花的诗句精选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