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弃马别姬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7-30 09:52:53

白居易弃马别姬历史故事

白居易晚年定居在洛阳履道里。他有两名迫随多年的爱妾,一名叫樊素,善于唱歌;另丫名叫小蛮,善于跳舞。白居易曾用两句诗来描写她俩: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都得到白居易的眷恋,尤其与樊素,感情更深。她风姿绰约,歌声嘹亮婉转,善唱杨柳枝曲,名闻洛阳,当时人们都唤她“杨柳枝”。

白居易虽钟情于樊素,但自己晚年多病,加之收入减少,打算紧缩开支,又考虑到樊素只有20多岁,正值风华正茂之年,而自己已年逾古稀。到了风烛残年,觉得应该让她去找一个合适的归宿。

白居易要放走樊素的同时。还要卖掉他所心爱的取名为骆骆的棕色马。骆骆被牵出门时,昂起马首回顾樊素,发出悲凉的嘶鸣,使她听了心酸,泪如雨下,道出了她不忍离别的心愿,并向白居易作揖。

白居易感动得泪水模糊了双眼,左手举起衣袖遮住泪眼,右手拿起酒杯让樊素喝离别酒,自己也痛饮了几杯,说:“我非圣贤,既不能忘情,又不能于无情,事已如此,怎不优伤?”他不能抑制自己的痛苦。提笔写了《不能忘情吟》,用悲壮的声调吟诵:

鬻骆马兮放杨柳枝,

掩翠黛兮顿金羁,

马不能言兮长鸣而却顾。

樊素听了这首歌后。向白居易长跪不起,倾*肺腑之言:“我樊素侍候主人已有十年之久,每日递送梳洗用具、衣帽鞋袜从无差错。骆骆强健耐劳。还可为主人代步。一旦我与骆骆离去,不能想象主人今后如何生活?在行将离别之际心酸悲痛。骆骆别主时哀声嘶鸣,难道主人无情吗?”

白居易听了俯首叹息,强作镇静地说:“骆骆啊,你不要嘶鸣,回马厩吧!素素不要啼哭,向闺房吧!我虽年老多病,还没有遭到象项羽那样死到临头的厄运,何必弃马别姬呢?”他又装出笑容对樊素说:“请你为我唱一曲杨柳枝,让我高举金蹲饮一杯,你我同归醉乡去。”

白居易在第一次与樊素离别时因难舍难分。又让她暂时留下。但过了几个月后,他俩终于无可奈何地在无限惆怅中挥泪告别。

拓展阅读

1、司记励志集合

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情,就是跟着爸爸。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迁心里想。晚上,吃过饭,司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今天讲什么呀?”

随着司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知道那么多的情,会讲那么多的呢?”

原来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迁为李陵辩,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可想到自己写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时18年,终于写成《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的先河,料丰富而翔实,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记》:“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原来,司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官,父亲司谈也是汉朝的太令。司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料,开阔眼界,司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谈死后,司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令,他阅读和搜集的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着名的着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着作《记》。司迁在他的《记》中,对古代一些着名人物的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记》既是一部伟大的着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着作,司迁依靠自己的信念,创造了奇迹。

2、司记励志集合

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书。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迁是怎么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司迁把羊群赶到草地*,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

全明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20岁起,司迁开始到各地游,考察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书提供了充足的料。做太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料。就在他写《记》的时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10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3、司记励志集合

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学家。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7年),司迁任太令。

迁退礼司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学家。汉武帝的时候,司迁担任太令,正在编写《记》。

有一天,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派人给司迁送来了一件礼物。司迁的女儿妹娟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盒,看到里面装着一对晶莹透亮的玉璧,不禁惊呼:“太好了,这真是世上稀奇之宝啊!”

正在专心致志著《记》的司迁,听到女儿的声音,放下手中的笔,用手将这玉璧摸了一下,也赞叹道:“是啊!如此光洁、圆润,真是璧无瑕啊!”妹娟听了,更是不肯放下。

但是,司迁对她说:“璧最可贵之处是没有斑痕污点,人也同样如此。我是一个平庸而且地位低下的小官,从不敢以璧自比,但如果收下这珍贵的璧,思想上的斑污就会增多。”女儿听了,会意地点点头。

于是将礼物退还给了李广利派来的人。

扩展阅读:

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学家、散文家。司谈之子,任太令,因替李陵败降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籍,被后世尊称为迁、太公、之父。

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令,继承父业,著述。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记》(原名《太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书的典范,该*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是“二十五”之首,被鲁迅誉为“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点击查看更多白居易弃马别姬历史故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5897.html

热门阅读

  1. 适合年会演的搞笑双人相声剧本《我们来对对子》
  2. 讲正气树新风自查报告范文
  3. 68条感恩节的祝福语
  4. 教师自我鉴定总结怎么写
  5. 格林童话:聪明的爱尔莎
  6. 精选经典的读书类名言
  7. 2016重阳节的祝福语
  8. 销售目标责任协议书
  9. 推广普通话周的宣传口号
  10. 《苏州园林》的教案设计
  11. 2016年冬至短信群发祝福语
  12. 三年级春节作文300字
  13. 201年清明节手机短信祝福语
  14. 经典月亮诗句
  15. 班主任经验交流的演讲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