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的译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7 10:28:13

游子吟的译文及赏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⑤。

谁言寸草⑥心,报得三春晖⑦!

注释:

①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③临:将要。

④意恐:担心。

⑤归:回来,回家。

⑥寸草:小草,这里代指子女。

⑦三春晖:指慈母一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此处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与韩愈并称“韩孟”。其诗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现存诗歌五百多首,代表作有《游子吟》《烈女操》。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远行时密密地缝啊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不归。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人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整首诗没有藻绘雕饰,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见浓郁醇美。

游子最思念的是慈母,所以诗人一开头就把“慈母”和“游子”并提,构成对偶,写出了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写慈母密密缝衣,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临行,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针针线线是这样细密,她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盼望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浓浓的母爱从这普通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一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指草中一抽一出的嫩芽,在阳光的照耀下成长,正像游子从小在慈母的抚养下成长。“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宜于万物生长,用来比喻母爱。“寸草心”的渺小与“三春晖”的伟大,构成对比,也构成映衬,衬出游子感念慈母的强烈心情。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离别前的温馨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拓展阅读

1、少年・枫林红透晚烟青原、翻注释

宋代: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闲咏,谱作棹歌声。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枫树林红透了,晚烟青青,天天面对安居水乡汀洲的鸥鸟,到处充满流亡飘泊的愁情。我天性爱竹,二十年来无家无地种竹,还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闲咏,谱作棹歌声。

春风还未吹尽,秋风已到,年纪大了,一切尘缘我都看轻。我只把平生的经历闲闲水,谱成船夫、渔人的歌声。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ōu)汀(tīng)。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少年:词牌名,又名《玉蜡梅枝》、《小阑干》等,双调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鸥汀:鸡鹭栖息的沙洲。汀:水中或水边的小块平地。犹借竹为名:蒋捷号竹山,系取于家乡竹山之名。无家种竹云云,言其归家不得、身无安居处。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闲咏,谱作棹(zhào)歌声。

棹歌:渔歌,船夫之歌。棹:摇船的用具,代指船。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平的自叙性字。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蒋捷世属宜兴望族。

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无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平生,闲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闲闲咏”,让舟、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好在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2、《江城·密州出猎》原

①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https://**/ ,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这首词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②云中:地名。汉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

有功,但是因为报功不确实,获罪削职。后来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了魏尚,仍旧叫他担任云中太守。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 打猎 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豪情壮志。

(2)词中塑造了一个力挽强弓,奋力杀敌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苏轼的《江城·密州出猎》中抒写人了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词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4)词是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戍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6、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亲射虎” 遣冯唐;射天狼 这三个典故。(2分)

7、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鬓微霜”着意写自己的年老,表达因年事已高而无法作战的哀叹。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豪放的。

一:

【试题相关答案】

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2、画线的句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5、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7、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________”。

8、对这首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3、《江城·密州出猎》原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4、《江城·密州出猎》原

江城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类似。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点击查看更多游子吟的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9890.html

热门阅读

  1. 正规公司正式劳动合同范本
  2. 描写古镇清晨的句子
  3. 一片秋光从岁月飘过美文
  4. 小王子的经典语录
  5. 致三位朋友的信生活随笔
  6. 万圣节邀请信作文
  7. 企业新春贺词2019
  8. 房屋建筑学实习生工作报告
  9. 201年给白衣天使的护士节祝福语
  10. 赞美秋天景色的诗句
  11.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瓶颈The Bottle Neck
  12. 小学数学《动手做》教学设计
  13. 铭记师恩感谢师恩主题班会优秀教案
  14. 2016的万圣节精选经典祝福语
  15.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教学设计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