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1961年敬爱的*总理来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这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上的背景画的是西双版纳地区的特有风光。树木茂密,鲜花朵朵,地上是凤凰花铺成的地毯。*总理在画面中间,双手端着银碗,穿着傣族服装,面带笑容。他周围是穿着节日服装的傣家儿女。有的拿着银壶,有的端着花碗,有的敲着象脚鼓,有的打着镲,大家十分高兴。课文内容同画面相联系,讲了*总理同傣家儿女过泼水节的情形。课文共8段,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的。
1 通过看图学文,了解1961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从而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2 指导有序观察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分清主次及注意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后四段。
重难点,关键
1 重点
了解周总理与1961 年和傣族人民一起欢渡泼水节的情景,从而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1)由于年代的原因,学生对周总理了解不够,影响对课文所表达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的感受。
(2)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泼水节了解甚少。
一、故事录像激趣,设问质疑,导入课文
1 讲《泼水节的来历》看泼水节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泼水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课题。
2为什么今年的泼水节特别令人难忘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全文,感知全文。
3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在什么时候举行?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每年的泼水节都在5月13日举行,今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的心情怎样?用高兴的语气读12自然段。
二、读中体验,读中感悟,音乐辅助
1随着《欢乐锣鼓》乐曲, 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三段,体会当时欢乐的气氛。 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2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同学们读读,写写,议议,用铅笔在书上画出重点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四面八方赶来敲鼓地毯龙船花炮撒满一条条一串串理解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用四面八方造句。
3 有一个词最能表达傣族人民的兴奋心情。(欢呼)什么叫欢呼?同学们反复诵读体验。想象傣族人民会欢呼什么?
三、看图学文,学会观察,理解图意
1 用电脑显示画面,指导学生看图,周总理是怎样打扮的?周总理的心情是怎样的?傣族人民都在做什么?重点观察几个人。周总理为什么要穿傣家人的衣服呢?
2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笑容满面接过敲着踩着跳舞这些词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象普通的傣家人一样。并用笑容满面造句。
四、创设表演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导语激情,感知体会
1 当时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呢?观看录像,启发想象。
2 同学们,你们也想象傣族人民一样跟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吗?请一个同学朗读56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做动作,老师配上音乐。你们想周总理会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傣族人民会欢呼什么?会向周总理祝愿什么?
3 请几个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朗读课文,同学进行评价。
4 老师导语激趣,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向人民祝福;人民爱总理,向总理祝愿,人民和总理心连心,是多么幸福难忘的场面呀!傣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请同学齐声朗读78自然段,感悟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理解最后两句的!
五、总结朗读,回顾感悟,背诵课文
1961年的泼水节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也难以忘记1961年的泼水节,请同学们大声诵读,把你们的感情都融入字里行间吧!读到开始泼水了让同学关上书试着背诵课文5678自然段。
特别高兴
欢迎总理
共渡节日
1 让学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读贯穿始终。
2 巧妙的运用音乐,录像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3 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情景,通过想象总理和傣族人民祝福祝愿的话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4 通过学生读读,写写,划划,和表演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的探索,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关于《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2
一、导入
1、云南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西双版纳,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那里看看!(看录象)
2、每年清明节前后,凤凰花开时,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板书)
师介绍: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锣,打着鼓,唱着歌,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
3、泼水节每年都过,可是1961年的泼水节却令傣族人民世代难忘。 (板书:难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出示课题:难忘的泼水节。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要求: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字找小海锣帮忙。
⑴ 认读生字:老师把生字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能有礼貌地和他打招呼吗?自由读生字。抽卡片读。
⑵ 读了这篇课文,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吗?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三、学习课文
1、教学第二段: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⑴ 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 齐读。
2、教学第三段:
⑴ 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可是他还是来到了那么遥远那么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怎能不让人开心,怎能不让人兴奋了?让我们也加入这行列,看看人们是怎么样欢迎周总理的。
要求:读第三段,你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⑵ 交流:谁在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象脚鼓声、人们)
①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A、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B、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这人山人海的热闹,读出这锣鼓喧天的热闹。
教学敲人们高高兴兴地一次又一次地敲着象脚鼓,是多么高兴啊!
C、多么壮观的场景啊,一起来读一读!
②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A、你看到了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鲜红的地毯?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情况下会用红地毯?而傣族的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来欢迎周总理。
B、从地上洒满的花瓣鲜红的地毯,你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了吗?指名读读课文里的句子,齐读。
③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A、看到什么?
B、比较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C、把你感受到的这份热闹和喜庆读进去吧。
④ 人们欢呼着:总理来了!
A、正在这个时候,盼望已久的的总理来了,你看到旁边的老百姓表情怎么样?(想象说话)你会怎么喊?
B、我们一起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我们可以加上动作──周总理来了。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份喜悦压抑不住,这份欢快更是压抑不住,让我们一起来吧。──周总理来了!
⑶ 1961年的早晨是这样的难忘,让老师带着你们再去现场感受一下吧,闭上眼睛。(播放音乐)
① 师配:象脚鼓响起来了,快乐的呼喊声来了,龙船划起来了,花炮升起来了,多热闹啊,
② 把你们感受到的高兴放到课文中。
③ 读课文的1~3段。
四、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拓展阅读
1、关于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癸(ku)丑 修禊(al) 流殇fallozls) 游目骋(汕ellg)怀
B.激湍(tuAn) 形骸(hi) 嗟(仰)悼 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 管弦(d加) 虚诞(dbo) 趣()舍万殊
D.悲夫(fo) 锋镝(df) 瓮牖(…加) 度长挈( )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科富常阋约犹?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变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晤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
D.未尝不临文嗟掉 临:面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2、关于难忘的中秋节作文范文节日作文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一年的中秋节,是我最难忘的一次。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只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主要习俗有:赏月、供瓜果、吃月饼、拜月亮、拜土地神……中秋节的另一个起源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中秋是秋报的遗俗。
今天,各家都要吃团圆饭。我们家也不例外,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说说笑笑。大姨、妈妈和姥姥在拉家常、大姨夫和姥爷在讨论国家大事,我们在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热乎乎的饭菜上来了,第一道菜是鱼,象征征着我们全家年年有余;第二道菜是饺子,饺子里包着硬币,这道菜有两个寓意,第一个意思是全家团团圆圆,第二个意思是谁吃到硬币,谁就会财源滚滚来。中秋节最不能少的就是月饼了,姥姥早就做好了一个特大号的月饼了,我们共有9个人,所以要切成10块,因为我们要供给月亮一块月饼。我们有滋有味,细细地品尝月饼,这叫吃团圆饼。这就是我最难忘的吃团圆饭。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去屋外赏月。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天空,那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真不愧于皓月当空的美称。
月亮很亮,亮得像一盏灯;月亮很圆,圆得像一个玉盘;月亮很大,大得像一座灯塔。月亮周围有些云雾,有时像月亮的面纱,有时像月亮的小孩子。我们一边吃月饼、我们一边赏月,那真惬意呀!最后,我们把西瓜切成花形,和其他水果一起供给了月亮,这是为了保佑我们全家。
3、关于难忘的中秋节作文范文节日作文
农历8月15日是中秋节,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虽然一早就开始下雨,但我心情依然特别开心。我早早起床催着爸爸妈妈赶快去奶奶家。在车上,我们兴奋地议论着,猜今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一进奶奶家大门,我一眼就看见桌上摆着晶莹剔透的葡萄,香甜可口的哈密瓜,各种口味地月饼,紫红的石榴正龇牙咧嘴地朝着我笑……真是应有尽有。大人们都在聊天扯家常,爷爷奶奶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看着姐姐和弟弟在玩着什么,我赶快跑过去凑热闹。原来他们在说笑话,姐姐不愧是“家庭笑星”,第一个笑话就惹得我们捧腹大笑。节日的气氛扑面而来。
突然听见弟弟喊“开饭了”!我和姐姐连忙中止游戏。我的肚子早就咕咕叫了,在我准备把月饼塞进嘴里的时候,姐姐大喊一声“停”把我吓得直拍胸脯。“我提议每个人说一句关于月亮的古诗,才能吃月饼”姐姐说。第一个是奶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双”,于是奶奶得到了一块月饼。弟弟迫不及待地抢险说“猴子捞月亮”,我们哄堂大笑,“错,着只是一个故事名字”弟弟垂头丧气地坐下来。急性子的我“刷”地站了起来,一口气说了两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骄傲地拿过两块月饼,哼哼,对本才女来说这种游戏小意思。最后姐姐宣布我为本次游戏冠军。
4、关于难忘的中秋节作文范文节日作文
中秋节是家家团圆的日子,今年的中秋节也不例外,我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今天中午我去了外婆家吃饭。开饭了!哇!好丰盛呀!有素的、有肉的。看,还有一个特色菜,你们猜猜是什么?你们一定猜不到,公布答案:螃蟹!这时我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螃蟹,问道“这东西怎么吃啊?”外公笑着回答:“让我来帮你吧!”只见外公拿来了钳子,夹住螃蟹腿儿轻轻一使劲就开了,外公再一挤,鲜嫩的肉出来了,再蘸一蘸酱,然后送到我嘴边,说道:“给你,吃吧!”我张开口,轻轻一吸,哇!好鲜美的螃蟹肉呀!我和外公都吃撑了,大家都很高兴,这真是一顿幸福的团圆饭。
晚上回到家里八点整,中秋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时,爸爸给我讲起了中秋节的来历: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巧遇*娘娘,便向*娘娘求得一包长生不老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把药交给嫦娥珍藏。三天后,后羿外出,坏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机之时她当机立断,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药,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到了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因思念妻子,只好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放上平时她爱吃的**鲜果,遥祭在月宫中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的消息后,纷纷在月光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爸爸讲完了,我终于知道了中秋节的来历,原来中秋节还有这么美丽的传说!
今年中秋我玩的真快乐,我希望把中秋的节日文化发扬光大,让全世界来感受一下中秋节的乐趣。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