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雅思作文高分的技巧心得
2006年,雅思考试官方的网站宣布了雅思写作命题部分的新变化:新命题强调了原因或者理由作为论据的重要性,原则上也把“描述”这个词给切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总结重要趋势中所反映的信息,第二是对比相关的数据,从而突出重要趋势。
启德雅思的余卓雅表示,要有针对性地对考前复习和应试策略进行调整,其间要注意三大要点。
要点一:涵盖题目所有要求
拿官方的网站最新公布的留学类第一篇作文样题为例,两个图表分别显示的是1985年到1995年日本国民海外游的数量变化以及其中去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数的变化。在写这篇文章时,考生应首先将十年来日本国民海外游的数量变化趋势以及去澳大利亚的人数变化趋势概括出来,然后进行细化,看其趋势的变化有没有起伏、如何表现等,再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最后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充分涵盖题目的要求。如果只是简单的罗列堆砌,不做任何的分析、概括和比较,扣分就难以避免了。
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阶段不要盲目地练写文章,要多训练提高信息归类和概括能力。
要点二:结构清楚合理
结构清楚,从文章整体来说是讲一篇文章起码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每个中间段要有一句主题句总领整段,下面依次展开,最后有一句话收尾。结构合理则是指文章的论证结构合理,特别是高分作文,立场要非常清晰。
最新公布的留学类第二篇作文的题目是有关于对儿童兼职的不同看法。在写这篇文章时,考生首先就要鲜明地提出自己是否支持儿童做兼职,之后在过渡段里提及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论点,说明理由是什么,其后放主要的笔墨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亲身经历或了解到的实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最后进行总结陈述,进一步确认对于儿童应不应该做兼职的观点和意见。
无忧雅思网提示考生,在备考雅思时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建立,力求做到结构清楚、论证比例合理。
要点三:词汇运用丰富、灵活
新评分标准最大的改变是把老评分标准的第三方面“词汇和语法”分解成词汇和语法两个细则。这样一来,词汇和语法、任务完成或任务反应、连贯与衔接在评分时的权重是一样的。所以,要获得雅思作文高分,同时也要在词汇上狠下功夫才行。
在词汇的准备方面,要注意宽度和难度两方面的训练。词汇的宽度是指在一篇要求字数的文章内,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内容,避免重复,如用grow、goup、increase、rise、raise、boost等不同词汇表达“上升”这个意思。词汇的难度,是指在文章中是选用比较幼稚的词汇,还是有一定文体标准、适合于学术场景表达的词汇。大多数中国考生都会普遍使用atthesametime来表示“与此同时”,但是在正式文体里,表达此意的词应为meanwhile或inthemeantime。
拓展阅读
1、关于2022年腊八节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大凡北方人都爱喝粥,炒上三两个菜,熬上一锅粥,再吃些镘头、花卷、大饼之类的主食,这样的一顿饭,对刚从外面出差的人来说,最是能找到家的感觉。
说到粥,便不能不提药粥。春夏秋冬,季节变幻,人的身体也会随着天气变化而有所不适,你尽可随着时光流转去吃各种时令粥。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萌生,你可以今天吃红枣粥,明天吃首乌粥,后天吃山药粥,再后天吃萝卜粳米粥,只要你不嫌麻烦;炎炎夏日,暑热闷湿,用梨、冬瓜、丝瓜、西瓜皮、薏苡仁等做粥,自会让你食欲大增,暑气尽消;秋季燥邪侵袭,在煮粥时,适当加入梨、萝卜、粟子、芝麻等药食,起到和胃健脾、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之功效;冬季么,还有点远呢,你先备下些枸杞、龙眼、胡桃便是了。
当然,吃粥还是不加带味的中药为妙,假如天天吃饭如吃药,还不如等病了将罪集中起来受几天,好在上面提到的入粥皆好吃,你尽可敞开胃吃。
鲜花也可入粥。南方多梅花,不妨将梅花花瓣与粳米同煮,保你神清气爽;三月桃花烂漫,五月月季吐香,六月百合盛开,七月荷花亭亭,九月菊花清丽,当是入食的好时节,或晒干研末,或切开成条,加蜂蜜或白糖与米同煮,那味道,嬉,不说了。一年吃下来,四大美女看见你也要学阿拉伯女子,拿块布遮面了。
有专门卖粥的,名曰粥屋。简单干净,种类达十多种。放着音乐,一碗粥,一份小咸菜,经济又爽口。
以前天天盼着腊八。上大学时一到那天如果不早起,便吃不上饭。如果赶巧在家,母亲会早早起来熬,那香味,让贪睡的我会一咕噜爬起来。现在为人母了,虽常有早上来不及做,去外面吃的举动,但到那天,可是一定要早起做腊八粥的。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释迦牟尼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呵,吃了这么多年的腊八粥,管它保佑不保佑,反正腊八吃粥的习惯是改不掉的。
昨晚睡前本是想着泡上豆子的,睡到早上5点半,忽然醒来想起忘泡了,赶紧起来洗豆下锅,又眯了会,然后洗漱,炒菜。
我这一锅粥,放了小米、大米、薏米、绿豆、莲子、红枣、麦仁、花生仁、黑豆、姜豆等十来种,还没打开锅,那香味已经溢满了我的小屋。
清晨,因了这粥香而愈发迷人了。
2、关于2022年腊八节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在东北也有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3、关于2022年腊八节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腊月初八是进入腊月的第一个农历节日,在这一天,各地均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腊八节喝腊八粥和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是同等重要的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代表着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希冀与渴望,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近年来,腊八正与其他许多民俗节日一样,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成为远去的记忆……
这天,以及这天的前前后后,都应该是雪花的节日。它们像少女一样干净质朴,在这个时候轻盈地飘落人间,来了就把一切抱在怀里:村庄、田野、小院、柴草堆、麦秸垛……
这天的炊烟是年底盛事开始的标志,袅袅地蜿蜒在房顶上的天空里,延续着几千年的乡俗。在醇香的气息里,游子想起了母亲的呼唤,想起了老屋的温暖,泛起了归家的情思。
铁锅下火苗跳跃,像一群好动的精灵拉扯着柴草,红色的锦绸消解了乡亲们四季辛劳的酸痛,化作母亲们脸上止不住的笑意。水花沸腾中,清香飘逸。阳光的味道被各样杂粮吸收,又在氤氲的水汽中化作一缕清香,散发出来。
这清香带给我们腊月里第一丝清清淡淡的幸福。锅边那口盛满清清山泉水的石瓮还笨重地立着吗?大黑还在翘着尾巴绕着石瓮打转吗?瓮里那把厚厚实实的水瓢还悠闲地漂着吗?那只陈旧的木盆还在工作吗?木盆里还有五彩的粮食吗?金*小米,鲜红的大枣,白的莲子,各色各样的豆子,核桃仁,花生米……那么多的色彩,那么浓的甜香,吸引着孩子们热切的目光,传达着乡亲们对土地的感激。
那个脸蛋红扑扑、扎着小辫的“爱哭虫”哪儿去了?呼呼的风箱声里还有妈妈那好听的老故事吗?还有妈妈那每年都说的话吗?她说:过日子就像熬粥,总是要经过时间的烟熏火燎,香甜才会慢慢酝酿而成。收获总需要用心情的水去浸润,去蒸腾,去熬煮,才会在心中留下智慧的营养……
在腊八粥的醇香里,是赶赴新春的欢欣与忙碌。
在腊八节的记忆里,是家的温暖与舒心。
进了腊月的门坎儿,年就越来越近了。在我的家乡鄂东北,腊月初八是庄户人家头一个年节,称之为“腊八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腊八粥。
在所有的粥食中,乡下孩子最盼望的便是香喷喷的腊八粥。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腊八粥的原料很多,杂七杂八的有十多二十种,大多是我们平日里很少能吃到的东西。干果类的有红枣、杏干、花生米、香酥核桃仁、莲子,鲜果片儿有鸭梨、山楂、橘子瓣儿,杂粮类的更齐全,有江米、大麦仁、豌豆、大刀豆,除了这些,还有秋日里晾晒的一些干菜,有白萝卜干、胡萝卜条、扁豆角儿,有的人家还会放上冰糖、青红丝。
4、高一年级作文 关于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日子,历史悠久,说到端午节就会联想起许多的古诗名句,就为我们介绍了古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与盛况,已近仲夏的时节,白天在悄然变长,盐与梅已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林中倾倒,想想就无比畅快,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美食等着我们。
端午节,又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五月节”……之称,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为“端”有“开端”、“初”的意思,再加上农历以天干纪年,五月又称为“午月”,合在一起就是“端午”。
之所以,人们要把五月初五那天设定为端午节,还是那个大家最耳详能熟的故事。屈原本来是楚怀王的大臣,力主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一度颇受重用,但因此在朝中树敌,不断被进谗言,后来反遭流放。眼见朝政败坏,屈原忧国忧民,写出《离**》、《九歌》、《天问》等脍炙人口的楚辞。后来秦国攻陷楚国首都,屈原痛不欲生,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江自尽后,楚国渔民纷纷驶船来回于汨罗江打捞,为怕水中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不但敲锣打鼓,还把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食。后来为了祭祀的屈原,又怕蛟龙把饭团吃掉,于是人们把煮好的糯米饭放入竹筒后再投入江中,其后逐渐演变用叶包成粽子。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目之一,又一说,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民间就有早过端午晚过年的说法,在人们心中,这是过完年后第一个盛大的节日。
为了除厄避疫,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会扫除庭院,并把菖蒲与艾草绑成一束,悬挂于大门旁或屋檐下。讲究一点的,还会加上山丹、榕树枝叶、蒜头及榴花,与蒲艾并称为“天中五端”。
端午节的时候,龙舟竞渡必不可少,每年端午时节,著名的武汉东湖也会举办龙舟比赛,号声响起后,船上一人敲锣打鼓,船尾则有一人把舵,其他的选手坐在船的两侧奋力向前划船。龙舟竞渡,从古代的祭祀仪式,逐渐演变为今天最重要的民俗竞技活动,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端午节的重头戏还是包粽子,粽子始于春秋时代的“角黍”,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到了东汉末年开始才有了现在最普遍的四角形锥形粽。粽子在晋朝正式成为端午节的主食,其后粽叶,粽馅与粽子的形状因地不同。中国北方偏爱简单的甜粽,而南方则是甜、咸都有丰富的口味。而我最喜欢吃甜粽,豆沙馅的,蜜枣馅的,就算最基本款——清水粽加白糖,我也一样爱不释口。
在我们老家,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到那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和老公一起回到自己的娘家陪父母过节,一起挂长达2米多的盘香,一起包粽子,摘艾枝、菖蒲,将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艾枝扎成一束束的挂在门口,以示祈福、*,能干的外婆还为外孙、外孙女们缝制香包,做虎头鞋,这一天,让女儿尽自己的孝心,让老人得以享天伦之乐。从前,妈妈小时候每年都会跟着妈妈和我舅舅一起去她姥姥家,现在,我也会跟妈妈去我姥姥家过端午,看着姥姥见到我们时开心的笑容,为我们准备的各种美味,更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家的味道,中华传统的味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6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