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随想心情随笔
怀着一颗热情与好奇的心,我们将年轻的热血洒在了湛江七月的酷暑天气中。顶着烈日,冒着高温的袭击,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三下乡”的社会实践调研。短短的几天的调研,我们体会到了为采访而被拒之门外的苦涩;我们体会到了为设计出一份问卷而频频的讨论的辛苦;我们体会了为得到有效问卷而“厚着脸皮”请别人填写的用心。为了调研,我们奔走于麻章区的大街小巷中;为了调研,我们奔赶于各辆*上;为了调研,我们用心去记录这一切的一切。
回味着这五天的经历,不但只有劳累和疲倦,更多的是收获。很庆幸在调研中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第一是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我认为从这次调研中体会最为深刻的一点。作为组长我必须慎重安排好好全组的调研行程,以使得我们每天都十分的明确自己应该干些什么,该怎样去干,保证调研目标的达成。“凡事有所预”保证了我们团队顺利的按计划完成采访,调研。这让我明白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时刻有着明确的计划目标,凡事先“预”。是的,出发之前,一切永远都是梦想,上了路,才是挑战的开始,只有当我们坚定目标,带上目标上路,人生才会发出自己的辉煌。就让我们像易卜生说的那样吧:“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刻刻校准并坚定自己前进的目标”。
第二是态度决定一切。美国作家罗曼.皮尔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我们都没有任何的经验。当设计问卷、采访等问题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紧张的心中更是多了一份坚定,我们始终坚信“态度决定一切”,于是,在我们共持的这份坚定地心态下,一切的困难将不再是困难。问卷设计的不好,我们就展开多次讨论进行重新设计,一次采访不成功,我们就更加勤快的穿梭于市*、*史研究室、教育局等地。于是乎,正是由于我们这份良好的心态,我们更坚定了完成调研任务的信念。人生就像一趟旅途,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若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月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人生岂能美好?不由得想起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曾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之间却造就了巨大差异。这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则是成功和失败。”
第三点是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先生有言:“细节不是“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这一点我也是感悟极深。深刻地记得我们讨论好设计电子版的问卷后,好不容易把资料填进去。可偏偏我们忽视了一个小细节,没有区分好部分问题的先后顺序,这使得我们的问卷设计的不合格,我们又不得不加班加点的重新设计。由此可见,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儿也不假。
拓展阅读
1、亲历十八洞村心情随笔
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在家看电视时,正赶上*广播电视总台主题节目《唱响新时代》郴州专场10月3日首播,回看时,又观看了十八洞村专场。于是,在做张家界旅游攻略时,就把十八洞村收进了我的高德地点搜索目录中,也想感受一下有着“小张家界”美称的十八洞村。
10月6日,我们刚游完张家界的主要景点之后,立即驱车前往十八洞村。
下午3时左右出发,走过一段段弯曲的柏油山路,终于盘旋到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到达十八洞村时正下着细雨,雨中的十八洞村,空气清新,风景如画,既有婺源乡村建筑风貌,又有兔耳岭的自然景观。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脉中段的湘黔渝交界处,因为村里有个名为“夜郎十八洞”的溶洞而得名。十八溶洞,洞洞相连,洞内景观奇特,神态各异,巧夺天工,被誉为“亚洲第一奇洞”。外界一直有人误以为十八洞指当地的十八个溶洞,其实,十八洞是一个超级溶洞群,用垂直软梯才能进去,接着通过一个仅可容身的更小洞口,一个人匍匐进入后才豁然开朗,慢慢可以发现其中的18个岔洞。
这是一座住着近千个苗家人的村寨,人人都穿着自家缝制的传统苗衣,来自自然的衣料,穿起来韵味十足。这里有个习俗,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火塘,终年不熄火。其中一个原因,是要将火种一代代传下去。此外,这里地处素有花垣“南大门”之称的排碧乡,是高山溶岩地区,气候较寒,冬长夏短,燃着火可以取暖。火塘上方从房顶上悬一挂钩,通常都是挂着腊肉,被火塘的烟火熏成木炭似的黑色,十分美味。
2013年前,十八洞村几乎与世隔绝,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不用画笔与颜料,一幅幅山水画便跃然纸上。村里有句俗语:“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土豆玉米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便是该村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以前村中不通路,车进不去,祖祖辈辈靠着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耕种方式生活,这也使得这里仍保留着独特的苗家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每到春节,这里便有抢狮、接龙、打苗鼓等传统习俗;每逢赶秋节,这里便组织舞龙、上刀梯、椎牛、唱苗歌等活动。淳朴的苗人在这青山绿水间,做着一切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背篓,也是十八洞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为湘西70%都是山地,百姓出行都离不开背篓。有的山里人如果不背背篓,会觉得不自在,不会走路。
2013年11月3日,**考察的寨子叫梨子寨,是十八洞村4个寨子中最小的一个,只有23户人家,108人。从那时起,中国的扶贫事业在湘西迎来历史性时刻。十八洞村成了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开启了精准脱贫的征程。从此,十八洞村得以新生。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十八洞村摆脱贫困、焕发生机,村里新一代年轻人也回来了不少。2014年初,县里扶贫工作队来到了十八洞村,和村民们一起改房、改厕、改圈、改浴,为村里铺上青石板路,建好停车场,修起游步道……仅一年时间,全村水、电、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很快得到全面改善,十八洞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进十八洞村,村口石碑上的“精准扶贫”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精准扶贫”理念从这里走向全国,数千万贫困百姓,命运因此而改变。十八洞村也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蝶变。乡村旅游、猕猴桃种植、苗绣……一个个扶贫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牢记*嘱托,十八洞村的父老乡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幸福小康生活。短短数年间,十八洞村就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变为全国文明村,这一成就令人瞩目。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的十八洞村,又不止于此。向贫困宣战,不仅要有物质的投入,更需要催发内生动力。美好的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生活水平,还包含“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根、提振精气神,让精神的力量发挥先导作用,才能让村民们真正从思想上走出贫困。”村支书如是说。“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村民们自己总结的“十八洞精神”,生动诠释了如今十八洞人的精神家园。
“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这是十八洞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家中,在各家堂屋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和大家围坐交谈的照片。村民们情不自禁地说:“感谢我们的*!那会儿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节能灯。现在日子好了,人也精神了!”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人的心儿也回来了。”
当天晚上,我们入住的“幸福人家”客栈,10余位苗族村民围坐在火堆旁,柴火熊熊燃起,几口“苞谷烧”下肚,苗族妇女便敞开了心扉,唱起了苗歌:“*来十八洞,精准扶贫送春风。七年过去一转眼,苗寨如今换新颜。从前汉子单身苦,如今娶上巧媳妇……” 苗家人唱苗歌不用写歌词,嗓子一扯开,全是苗家人的心声……
2、分享晚春心情随笔
冷与暖的交替,慌乱了人们的节奏。
从树叶开始变绿的时候,心中就掀起了一抹欣喜。终于可以摆脱那个要穿厚厚的棉衣的季节了。自己是一个怕冷的人,偏偏南方的冬天肆意散发着湿湿的冷意,透过衣服,凌迟着肌肤。有一些“以为”总是那么的想当然。当认为一切理所当然的时候,生活总喜欢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晚春了,棉衣依旧在身。
每天翻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看着一周的温差线,起起伏伏,心情也是如此了。前几天陪好友去买裙子,好友从一个女汉子华丽变身为女神。突然间好希望天气马上转暖。
也许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吧。所以,晚春更是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变幻莫测,以此来突显它的神秘性?当自己用热水暖手的时候,身边擦肩而过一穿清凉裙子的妹纸也是不奇怪的事儿。毕竟万物百态嘛。
夏天转冬天的状态总是杀的人措手不及。上午着棉衣,下午着热裤也是一种时尚。在冷风中行走,看着还在斗艳的花儿,真替他们脆弱的'花瓣担心。明晃晃的绿叶在灿烂的阳关下就这样坦荡荡地挠着路人的心,慢了拍子的脚步原来早已经挪不开了。驻留在身上的冷意不知不觉散落在了哪个角落,全身暖洋洋的。张开五指想抓住些什么,除了微暖的轻拂感,到底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明天上午还是老老实实用上冬天的装备吧。
人类除了有意识地发出声音以外,无意识地发声也是可以组成一曲交响曲的。在安静的教室里,各种咳嗽声交织,高低起伏,或婉转,或高亢,或低沉,或细腻。声声入耳,丝丝入心。不得不佩服晚春的杰作,一暖一冷间,愣是把人类原生态的东西挖掘了出来。好友哑着嗓子的音调,说起笑话来,幽默极了。
嫩绿逐渐染成翠绿,盛开的花儿一步一步零落成春泥。晚春,你还是迫不及待玩弄冷暖呢?
3、我是一个不会寻找快乐的人感伤心情随笔
我喜欢忧思愁绪,也总哀叹快乐为何今生与我无缘。其实,我心里一直都是明白的,不是快乐与我无缘,只是因为我是一个不会寻找快乐的人。
天生,我就是一个带着忧郁而来的灵魂;从小,就把这种忧郁的情结系在心头泄于笔尖;但这种忧郁的心绪,却同时也能带给我一种快慰;于是,我悄悄的喜欢上了这种感觉,打心底就与它结下了深深的缘。随着岁月辗转,人事苍茫而又多变,已至于现在的我再也走不出来了,也许是我从未曾想走出来……
我在那个从前世带来的世界里忧着我的忧,伤着我的伤;想着我所要想的,痛着我所有的痛。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纷繁,那么的芜杂。人世间的种种,在我的眼里显得是那么的凄凉与朦胧……
一丝悲凉,一缕哀思,从心脏里随着血液的流动渗透着我的全身,我无力亦无从说起。整个人想要在慵懒中溶化,然后化作一缕轻烟飞散。
我想哭,想痛哭,可是我却没有了眼泪;我也想笑,却又偏偏笑得如此的难看;那种苦,那种痛,自己都不忍心多看自己一眼!也许,是我眼泪的忧郁该就此结束啦;可是,外面的风仍然刮的是忧郁的风;忧郁的眼泪只是被它吹干了,而不是结束!
人的一生,总是会碰到很多人,经历太多的事;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那么一处圣地,存放着他认为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人生,也许会很孤独,因为每个人都只是自己的唯一,个个皆有着自己独具的悲情。只是我的悲情要比别人多了太多的迷茫与苦楚,明敏的心思中语言的支离与涣散,让人思之凉浸心扉,可是却又无从改变;无奈,只能随流,走完自己这个长长的苦难人生……
人的一生,也会经历一种爱,那也是必经的,可是爱有太多种。世间也有一种爱很真,还有一种情很纯,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真诚的爱情。冷情在《纸玫瑰》里说:下辈子我不会再爱任何人,因为今生,为爱你已耗尽我所有轮回的情和痴。这样的爱情是何等的珍贵,用一生一世的情与痴去爱一个人,这样的`爱情又是何其的伟大!而《求佛》里又有:“愿意用几世换我们一世情缘,让我再吻一吻你的脸。”两个相爱的人,愿意用几世去换一世情缘换那一吻,这样的爱情,也正是我所迫切的想要拥有,奢望拥有的!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人生有这样的爱人吗?
所以,我的要求其实并不高,我只希望和自己所爱的人相守一生,不管是贫穷富贵,不管是健康病痛,不管外界有多少的诱惑,都会一心一意在身边陪着我,和我一起慢慢变老…….如果有这样一份爱情陪伴我一生,我就会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也就不枉来这世上走一朝,这样的人生也该算是很圆满的人生!
可是,走过万水千山,走过了人世沧桑,我用我的生命能换来这样的爱情吗?能换来永恒的爱情吗?永恒的爱情在哪里?有时会想,也许永恒只不过是一个走过历史的名词,证明着前辈们的纯洁和真诚,仅此而已!
4、沿河的书院心情随笔
我曾经在粤北的一条沿河的小路旁拜访过一所很小但设施设备齐全的老式书院。这话洋气了点。说白了,书院里讲书堂、饭堂、宿舍、茅室、冲凉房等等,什么都有。
书院有自己的名号,但我觉得写出来也不会有人记住它,省略了。要说的是,书院开过两百多年,出了几十个秀才,两个举人,不算硕果累累。来书院读书的都是附近乡村的娃娃,也扯不上桃李满天下。但书院确实是个释疑解惑的文化圣殿,周边乡村几十几百里,几百年来因书院而滋润而清明。
陪同参观的马女士一句平常之语,却陡然让我在古早的时空里久久徘徊,终至情不自己!
她说,书院外是一条碎石路,西行的驿道,送荔枝到长安,快马奔驶而去;长年有挑夫们的脚步沉重而坚定地橐橐走过……
站在书院窄小的庭院中,在马女士平和的话语里,我忽然觉得,橐橐的脚步声又响了起来,一队肩荷重担的挑夫正从院外经过,他们都侧耳听着朗朗的读书声,脸上一定泛起了开心的微笑!
微笑?为什么一定是微笑?“读书高升”于他们是天壤之间的事,他们很明白的:书里的黄金屋,书里的颜如玉,不属于挑夫!
但他们依然微笑。读书,赓续生命的香火,是他们重负在肩的执拗而倔强的心愿——他们有儿孙,儿孙们应该在书中追寻智性的未来——这是溶化在祖祖辈辈血液里延绵不已的生存大义!
愿每个人都有一所沿着河的心灵书屋。
5、量体裁衣那些年心情随笔
我给小女读绘本《小老鼠裁缝店》,聪慧的小老鼠丽丝有一双巧手,给各种各样的动物量衣服尺寸,给它们做款式不一的漂亮衣服。看着画面上乌亮的缝纫机、一排排不同颜色的线团,小丽丝给动物们量尺寸的动作,以及顾客试穿新衣服时拘谨的表情,我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量体裁衣那些年。
我的故乡是逢2、5、8赶闹子。闹子上有4个卖布的,每逢赶闹子的日子,他们便早早坐着拖拉机拖着布料来到集市。每个人的布料大同小异,均有各种颜色、各式花样、厚薄不一的布匹10余卷,布幅宽度在一米左右,这些布料整齐摆放在摊板上供人们选购。所谓摊板是两头各摆一张长条凳,上面架上一块旧门板。
以前乡里人穿着全靠扯布缝制,所以闹子上,最显眼的就是卖布摊子。赶闹子的农人,在做完买卖后都会特意绕到布摊前看看那些花花绿绿的新布料,饱饱眼福,或是用手摸摸,感受一下布料是否细腻厚实。
以前经济困难,人们一般只在夏天缝一身薄衣服、过年缝一身厚衣服。条件差点的,夏天只做一件薄衣服,裤子就将就着穿冬天的了。很多时候人们也只是看看,却不一定买,也许看准了哪块布料,等亲戚有人做寿、嫁女或小孩出生时,买了去做贺礼,更多的是等到腊月时节,买来给家人做过年的新衣。
布摊上过年前一个月之内都生意火爆,摊前挤满了急于买布的人,这边有人拉着块布问价,那边有人拉着块布问价,这边说这个给我扯五尺,那边说这个给我扯三尺。卖布的摊贩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这时也最神气,咬定一口价,知道你非买不可。虽说比原来看时价格贵了一些,但小孩子过年总得穿新衣服呀,顾客咬咬牙,贵也得买。
摊贩量布时往往抠得紧紧的,顾客就有意见,说不得够,你最后得给我加点。于是摊贩在下剪前故作大方地将手指往前移一两厘米,顾客便心满意足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顾客接过布放到篮子里。大人的,孩子的,亮色做衣服的,深色做裤子的,女孩花色的,男孩纯色的,每个人的篮子里往往都有好几块布。
光买了布,还没有新衣服穿,得去找家缝纫店做好。闹子所在地差不多有10个裁缝店,每个大一点的村子也有一两个裁缝在农闲时缝衣服赚点收入。裁缝店平时生意不冷不热,裁缝可悠哉悠哉地做活,一到年底,就忙不赢。有些技术精、口碑好的裁缝,生意更好,活接得多的,晚上不得已忙通宵,累得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到最后都不肯接活了。但乡里乡亲的,都是熟人,不接,别人孩子怎么过年啊!再说了,今日伤了感情,以后就走了生意。在顾客的一再央求下,又不得不无奈地接下来。
现在的人说起“私人定制”很有派头的样子,以前我们穿的衣服可都是“私人定制”。裁缝接过布料摸摸看看后,开始量尺寸。这时,做母亲的就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将孩子推到裁缝面前,并不时提醒裁缝,孩子长得快,做宽松点,要比身上穿的衣裤长一寸,然后让男人去测量,最后才把自己送到裁缝面前。
赶第三个闹子时,做了衣服的都要去试穿。试衣服时,一个个既欢喜又拘谨,即使是孩子她妈了,也像新娘子般扭捏羞涩。量身定制的衣服,一般都合身,即使没量准、没做好,宽一点、长一点,以前的人也不是很讲究,说宽一点做事还方便些,长一点卷一下裤脚就是了。人们就怕裤子窄了不好下蹲,那就不好干活,还容易绷裂。我们小孩子那时玩得野,下蹲、坐地、爬树,裤裆最容易扯裂。所以试裤子时,都要下蹲几次,并抬抬**,看是否绷紧。旁边的人就上下前后打量着,说着“蛮好,蛮好”“蛮合身”之类的赞美话。
顾客取走衣服的同时,当然不会忘记取走剩下的碎布料,日后衣服烂了,就用这些布料来缝补。
衣服取回来后,全家人都很开心,特别是小孩子,就掰着手指头盼过年。大年初一早上,天气再冷,小孩子们都不会睡懒觉,天还麻麻亮,只要听到鞭炮一响,就赶紧爬起床,穿上先天晚上就已放在床头的新衣服裤子,匆匆洗把脸就出门显摆。大家互相打量、互相赞美着,心里都美滋滋的。
虽说是“私人定制”,但整个闹子上就这么些花式的布料,乡村裁缝会做的款式也就那么几种,等到衣服做出来,正月里穿着去给亲戚拜年时,走到哪个村都能看到同款的衣服。我妈为了省事,也为了好就料裁剪,给我们两姐妹扯的衣服布料都是在同一块布里出,款式就更是一样了。我跟妹妹才相差一岁,个头差不了多少,穿上一样的衣服裤子看上去更相似了。我舅公总是分不清我们两个,经常开玩笑说让我在额头上写个“王”字打个标记。然而,我们那时可没有“撞衫”的概念,只要有新衣服穿,就开心得不得了,甚至看到一个跟自己穿一样衣服的人还会很兴奋,每天数下去,看到底有几个跟自己穿同样衣服的人。
如今,想穿新衣服随时可买,网络上可买,实体店可买,方便快捷,款式、颜色、布料种类众多,可是已然没了儿时的兴奋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