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画风》的教学反思范文
案例: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情境教学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二年级《画风》一课时,根据课文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创设了以亲自体验为线索的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我挑选了一个有风的日子教学这课,打破了传统的按一定顺序的规律,一上课,我便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我们美丽的校园,好吗?”同学们齐声说:“好!”这样做的同时又把语文和美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我们班在教学楼的二楼,视野比较开阔,我就叫单组同学在走廊上一字排开,画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哗哗”作响的树木;双组的同学则趴在教室的窗台上,画马路上的红旗和树木。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画了起来,在他们画画的同时,我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仔细观察你所画的事物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几十分钟过去了,同学们画完了都陆陆续续地进了教室。这时候,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画与同座位的画相比较,这时候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画与同座位的画不一样,于是我对同学们说:“由于我们单组同学画的是教学楼的前面的景象,双组同学画的是教学楼后面的景象,所以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画都是不完整的画,现在就请同座位的同学相互合作,把对方的画补充完整,这时候,我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体现出了教材的要求。
补充完整画后,我又回到了前面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你所画的画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踊跃地举起手来,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他说:”我们现在画中的景象跟平时没有风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没有风的时候,红旗不会飘扬,树叶也不会“哗哗”作响,枝条也是下垂着的,今天我们画的是有风的时候,红旗在迎风飘扬,树叶在“哗哗”作响,枝条也在随风起舞。这位同学回答后,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问到:“你们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同学们齐声回答:“同意。”我马上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并表扬他们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接着,我又继续把他们引向课文的主题,用总结引入了新课:“同学们,也就是说通过你们的画,人们可以感觉到风的存在,你们实际上是把那摸不着的象——风给画出来了,对吗?你们真了不起,相信你们今天完全有能力自学这一课——画风。
这时候,我就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但是通过自学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不成问题了。这堂课的教学前奏比较长,老师的讲解却很少很少,但是我觉得取得的效果却远远比老理由讲解要来得快来得直接,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了解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语文。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拓展阅读
1、金鱼教学反思
三年级马永霞
《金鱼》这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个重点研究的小动物,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蜗牛、蚯蚓、蚂蚁,这些动物是生活在陆地上,每一种小动物都是一个典型的动物类型的代表,同时也是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的,体型小,易于观察。金鱼这种小动物,也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有些孩子的家里也养着金鱼,所以部分孩子对于金鱼也是很熟悉的,这节课挑选金鱼来进行研究,金鱼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动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重复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概括出动物的相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够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金鱼作为水生动物,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本单元有四个大的活动,观察金鱼的身体结构,观察金鱼的捕食,观察金鱼的呼吸,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不同。
为了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仔细的观察,我们把活动进行了整合。导入新课后,把第一个活动和第二个活动组合在一起,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解决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二大部分是观察金鱼的呼吸,考虑到实验材料和观察环境的实际问题,这部分我们用了一个微课的形式使学生进行了学习,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比较金鱼和蚂蚁的异同,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订正答案。
在本堂课学生的过程中,对于第一个环节,虽然时间给出的比较充分,但是也存在有的小组没有认真观察而是大声喧哗甚至用手中的文具敲打鱼缸的现象。金鱼在一个比较嘈杂的环境里,是没有办法配合捕食的,所以喂金鱼这个环节,孩子们就看的不是很清楚。大部分金鱼没有吃食物,孩子们也觉得很扫兴。所以在科学观察课中,观察习惯真的非常重要,观察习惯决定观察的质量。尤其是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打不下良好的基础,对以后的科学学习也是不利的。
综合来说,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基本上上完了金鱼的呼吸就下课了,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有的班级就放到了下一课里面一起解决了,正好留了个思考作业。让孩子们课下好好思考一下,这样的效果有的班级反而更好一些。
2、金鱼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后,我体会到:
在教学活动中,流汗的应该是学生。我改变了以往自己喋喋不休的讲解,还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时间。为学生留足提出假设思考的时空,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的时空、沉思默想的时空和开展互相讨论的时空。让学生在探究中得以体会科学家如何参与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以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品质。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依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发现)问题,以问题为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就小金鱼的死因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猜想,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值得探究吗?不一定。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第一步,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有没有研究的价值,能提出问题比没有问题要好,在学生敢提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筛选,提出有价值的、值得研究和能够研究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的引导比较成功。
3、金鱼教学反思
龙泉小学 张玲
《金鱼》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36—38页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涉入既能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又能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教学难点是:观察活动3——观察金鱼的呼吸,学生在观察之后如何运用实验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解决遇到的问题。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
通过上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课前精心准备,选取合适材料,让探究更有实效性。 (1)花时间制作了比较精美的课件,服务于课堂教学。
(2)《金鱼》这一课我按课堂需要给每组学生准备了金鱼、红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 实验记录单、学习记录卡;为每个学生准备了练习卡。通过观察活动和动手操作实验活动, 感知金鱼的形体结构,了解金鱼的捕食特点,理解金鱼用鳃呼吸。
2.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实物观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模式总体流程为:资源展示—提问题—细致观察—小组讨论—概括总结。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教学为统帅,把多种教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表演法等学法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相关的知识,发展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对金鱼的特征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课堂上,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活动,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充分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态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在操作过程中对金鱼的特征有了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4.注重落实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观察金鱼的呼吸的实验记录单”, “总结金鱼的特点的学习记录卡”,和“巩固知识点的练习卡”,前两项是小组观察学习后进行概括整理,最后一项是人人动手练习,检查落实。这样既检查了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也检查了个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
(1)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
(2)各环节学习时间的预设、分配和把握不够好。具体表现在突破“观察金鱼的呼吸”这一难点时,实验活动需要时间的预设不够充分,金鱼在水中灵活的游动,致使实验的难度增加,各组的实验效果也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课前要考虑到更多的可能性,这一环节需要预设更充足的时间,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
(1)要尊重并及时评价学生的意见或研究成果;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 (2)要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 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这样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虽然是自己精心准备的一节课,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虽然看起来是小问题。 但却是一节好课不允许犯的错误,我必须重视起来,并努力去改进。
4、金鱼教学反思
余庆县天湖小学
唐昱
《金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第六课。由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多,且难度较大,所以在上课时我结合课件来教学,否则完不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在准备好观察用的金鱼和鱼食后,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思考和重组。经过6个平行班的教学尝试,觉得比较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
直接接题——鱼(教材课题是金鱼,我觉得这节课还是以鱼为课题更加科学,因多数农村小孩很少看到金鱼),在揭题和组织学生说一说身边常见的鱼。(有助于学生对鱼的共同特征的把握)接下来进入本课的重点环节——观察金鱼(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观察的要求非常重要,我给孩子们提的要求是:观察鱼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长着什么?怎样运动?花四五分钟的时间观察后,交流完成对鱼的身体及主要器官的认识,然后以比较各种金鱼小结得出:鱼的种类很多,但他们的基本身体特征都很相似!(完成鱼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的建构)。
第三部分观察金鱼吃食与排泄,活动前强调这样几点:
1、放几粒鱼食?
2、静静地观察鱼怎样吃食物?
3、找找鱼的粪便,从哪里排出?
这些细节的强调将有助于这个活动的高效。
吃食是很快可以完成的,排泄粪便可没有那么巧了,可以请看到的小组来说一说。
第四部分观察金鱼的呼吸,这个活动实际操作的成功率不太高,且费时间组织。我重点进行了取舍,首先省略了一分钟记录嘴巴开合的次数,学生早已发现鱼的嘴巴和腮是在不停地开合的,再进行记录价值不大。6个班级从“金鱼嘴巴开合是在不停的喝水吗?”展开讨论,都能顺利得到鱼是在呼吸,不是在喝水。具体怎么呼吸?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我利用课件提供了一段鱼用鳃呼吸的资料让孩子们阅读效果很好,效率也高!(教材中安排红墨水的实验强调了探究,但我觉得有些时候不一定都要探究,探究也要考虑价值!)
第五部分比较蚂蚁和金鱼的不同,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动物这个概念的建立,但总觉得在三年级以维恩图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总结,难度高且比较空洞。
最后引导学生课后饲养金鱼,继续观察结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