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晴丝牵绪乱古诗原文及赏析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晴丝牵绪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正旗亭烟冷,河桥风暖。兰情蕙盼。惹相思,春根酒畔。又争知、吟骨萦销,渐把旧衫重剪。
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歌尘凝扇。待凭信,拌分钿。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妨,笺幅偷和泪卷。寄残云剩雨蓬莱,也应梦见。
【前言】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作品。词上阕写江湖飘泊文人的相思之情,下阕写女子思恋他的一片幽怨。把恋爱双方相互思念的情感对比起来,别有一番艺术审美情趣。
【注释】
⑴晴丝:春夏季节,一晴无风时在空中飘荡和一些昆虫的吐丝,谐音双关为“情思”。
⑶吴苑:指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宫苑,在苏州。
⑷旗亭:酒楼。
⑸兰情蕙盼:形容伊人仪态清幽,眼波含情。兰、蕙:香草。情:含情顾盼。
⑹春根:春末。
⑺酒畔:指酒肆边。
⑻争知:即“怎知”。
⑼吟骨:指诗人的瘦骨。
⑽凄断:指极其凄凉或伤心。
⑾流红:指漂流在水中的落花。
⑿歌尘:形容歌声动听。
⒀拌分钿:分钿,本《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这里分钿作永诀意解,即拚出去分金饰盒的一半给你表示从此断绝。拌即判、拚的意思。
⒁笺幅:笺纸,信笺。
【翻译】
晴日里游丝牵动我思绪混乱,像在空中飘转一样,更何况对着面对着青碧的吴江和西斜的落日,伊人就像片片落红一般,随着春风飘得非常遥远。低垂的杨柳深荫幽暗,遮掩着古老的吴国宫苑。记得那一年的寒食节,酒旗飘摇的楼亭正烟雾清冷,河桥上春风和暖的吹送着。你那美丽的秀目秋波流转,深情顾盼,情意无限。在暮春时节里摆起的酒宴间,那种温馨幸福的情景,惹得我相思不断。又怎么会想到吟诗篇的我,如今瘦得如此可怜,以至渐渐地把旧日的春衫,一次一次地往瘦里重新载剪。
我凄伤魂断,眼看着千重水波卷起千层波浪,残缺的夜月孤独地悬挂在楼外,我总是无法留住一定要飞往远山的飞燕。只有她曾用过的小扇,任凭时光流逝,尘土盖满,依旧珍藏在我的身边。我想要写一封书信,和她永远分手情义断绝。多少次把灯光挑亮提起笔管,可怎么也不忍心把信写完,又只好偷偷地含着眼泪把铺开的信笺暗暗收卷起来,但愿我的魂魄,能够飞到蓬莱仙山,在幽渺的梦境中与她相见。
这首梦窗词较有特色。上阕写江湖飘泊文人的相思之情。下阕写女子思恋他的一片幽怨。把恋爱双方相互思念的情感对比起来,别有一番艺术审美情趣。
在用语上雅俗融一,属于通俗晓畅的一类,并且和曲有相通之处。当时梦窗可能正旅住吴门(苏州),季节正逢寒食。该词表现的是距离美,反映一种彼此因消息难通而产生了隔膜的忧郁心情。
古代飘泊文人对自然景物异常敏感,词首即描写暮春三月引起的离情别绪。“晴丝牵绪乱”三句所写景物有似于叶梦得《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清明、寒食时节已经可以看到虫类吐到春空中游荡的丝。第一句绪字就是离情别绪,朱敦儒《念奴娇》:“别离情绪。奈一番好景,一番悲戚。燕语莺啼人乍远,还是他乡寒食。”和第三句“花飞人远”可以互相映衬。不同的是作者还面对夕下清澈的吴江。第四句“垂杨暗吴苑”是由斜日沧江更进一步写。吴苑是吴王阖闾所建林苑,包括姑苏台、长洲、石城等地(见《吴越春秋》)。韦庄《忆江南》:“柳暗魏王堤”,邓肃《南歌子》:“玉楼依旧暗垂杨,楼下落花流水自斜阳”,都是相似笔法。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花暗长堤柳暗船”,也喜欢用暗字,写暮色对心情的*。
下二句点时序:“正旗亭烟冷,河桥风暖。”旗亭是酒楼,烟冷点明正值寒食节。河桥是姑苏的河桥,已是春风暖人的季节。周邦彦《琐窗寒·寒食》:“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与梦窗词景色无异。
下一句就是写旗亭所见歌女子。“兰情蕙盼”句写在旗亭所遇歌女于顾盼间脉脉含情,周邦彦《长相思慢》:“美盼柔情”,《拜星月慢》:“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都是同样写法。但他无心理会新的相逢,却勾起对旧相知的怀念说:“惹相思,春根酒畔。”春根就是春末,酒畔即酒肆边。上阕结尾写:“又争知,吟骨萦销,渐把旧衫重剪。”形容旧相知并不了解他的相思之苦,词人因对她魂牵梦绕而形容憔悴衣带渐宽。“又争(怎)知”,含怨意。
下阕却转而写旧相知那一边。全从女子一面下笔:“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写女子凄凉魂断,怅对层层细浪,漫卷残红,一钩残月伴照孤楼,象征离别后的冷清孤单,而“总难留燕”句写女子所居之凄寂,连呢喃双燕,也不愿进楼中作巢与她相伴。女子相思之苦也到了生怨程度。下面递进写“歌尘凝扇”,往日歌舞红尘,久已凝在舞扇上。很像周邦彦《解连环》:“暗尘锁,一床弦索。”一样是停歌罢舞。下五句写欲拟诀书:“待凭信,拌分钿。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忍,笺幅偷和泪卷。”但又很矛盾,所以说拭着挑亮灯芯,备好纸笔,却依旧不忍,又把写上字、滴过泪的信笺,偷偷卷起。心理层次写得细密有秩。顾敻《诉衷情》:“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似乎异曲同工。
结尾写:“寄残云剩雨蓬菜,也应梦见。”词笔拓展开,以痴言呓语结束。意思是说:即使寄魂魄于蓬莱出的残云剩雨,也盼与你梦中相见。以幻想之语作这一片痴情的自我宽慰。
这首词描摹词人和情人相思的两种不同心态,写得恰如其分。“晴丝牵绪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与“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等句写景抒情,处处入画,清逸动人。“兰情蕙盼”、“笺幅偷和泪卷”等句,较通俗,有曲意,刻画传神。
上下阕都有波折、顿挫,然后用层层递进笔法,写到尽致处,又化为无声的呼唤,别有一番意在言外的艺术构思,并不是人所习见的直白铺陈。此词也可品出梦窗用字的特色。如“春根”一词就很新,这同他写溪边有时用“溪根”,云边有时用“云根”一样。梦窗也善用“偷”字,“笺幅偷和泪卷”以偷字表现含蓄幽婉,用法极尽工巧。
拓展阅读
1、吴文英《瑞鹤仙》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晴丝牵绪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①正旗亭烟冷,河桥风暖。兰情蕙盼,②惹相思、春根酒畔。又争知、吟骨萦消,渐把旧衫重剪。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歌尘凝扇,待凭信,拌分钿。③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忍,笺幅偷和泪卷。寄残云、剩雨蓬莱,④也应梦见。
【注释】 ①吴苑:吴王阖闾所建林苑,故址,在今苏州。②兰情蕙盼:指女子美目传情的神态。周邦彦《拜星月慢》;“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又《长想思慢》:“美盼柔情。”兰、蕙:香草,喻其情意香浓。③分钿:语出白居易《长恨歌》:“钗擘黄金合分钿。”钿为金饰之盒,有上下两扇,故能一分为两半。④蓬莱:传说中的海上神山。此指所思的女子所居之地。
【译文】 袅袅晴丝把我的思情牵乱,面对苍茫的大江和夕阳,花儿飞散,她离我很远很远。杨柳低垂,绿深吴宫旧苑,酒楼上缭绕清冷的烟雾,河桥边吹来暖融的风浪。她美目传情、顾盼生姿惹人相思,正是醉饮于春末水畔。又怎能知我吟损瘦骨,渐把那旧衫改剪。
落花流水卷去千重红浪,不禁使我心伤肠断。缺月难圆偏照着孤楼,总还是留不住栖梁的双燕。歌扇上已积满尘灰,我只等待着一天,她带回信物我拼合分钿。多少回我挑剔灯花想给她写信,还依旧是不忍、把我的凄苦让她陪伴。偷偷地把信笺和泪收卷,不如把思情托付残云剩雨寄去蓬莱,想她也应在梦中看见。
【集评】 清·朱祖谋: “(评‘待凭信’一段)力破余地”(《强村老人评词》)。
近代·陈洵:“吴苑是其人所在,此时觉翁不在吴也,故说‘花飞人远’。《莺啼序》曰:‘晴烟冉冉吴宫树。’《玉蝴蝶》曰:‘羡故人还买吴航。’《尾犯·赠浪翁重客吴门》曰:‘长亭曾送客。’《新雁过妆楼》曰:‘江寒夜枫怨落。’又是吴中事,是其人既去,由越入吴也。‘旗亭’二句,当年邂逅,正是此时。‘兰情’二句,对面反击,跌落下二句,思力沉透极矣。旧衫是其人所裁,‘流红千浪’复上阕之花飞。‘缺月孤楼,总难留燕’,复上阕之人远,为‘凄断’二字勾勒。‘歌尘凝扇’,对上‘兰情蕙盼’,人一处,物一处。‘待凭信,拼分钿’,纵开,‘还依不忍’,仍转故步。‘笺幅偷和泪卷’,复‘挑灯欲写,’疑而往复,欲断还连,是深得清真之妙者。‘应梦见’,尚不曾梦见也。含思凄婉,低回无尽”(《海绡说词》)
现代·刘永济;“‘花飞’句言妾去也。‘垂杨’句指妾去之地。‘正旗亭’二句言当时会合的时地景色。‘兰情’句指去妾之情态。”“通观此词,上半阕写‘牵绪’,下半阕写‘绪乱’。换头以下情绪宛转,愈转愈深,红流矣,燕难留矣,已无可奈何矣,想诉此情,又不忍诉,于是妄想再续坠欢于梦中。一路说来,无非将起处所谓‘绪乱’之乱,加倍描写出之”(《微睇室说词》)。
【总案】 吴文英对他的去妾有着极深的眷恋之情,故屡寄相思于词曲,写得词情浓烈,九曲回肠。此词全从开头一“牵”字拉出,使怀人之情一幕幕展现出来,由近及远,由引及彼,由景及情,让人感见真切,回环往复不外乎是牵肠挂肚的相思之意。其情感之变化呈曲线运动之势,不断改变着心理意识的流向,故曲与直、张与弛、正与反相辅相成,艺术上开合照应极有法度,感情上随机跌涨真实自然。陈洵所谓有“思力沈透”、“欲断还连”者,即指此种艺术手法。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及赏析优秀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及赏析优秀
(一)、看图激情,揭题解题
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学生通过对课文学习来提高认识,受到*,就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共鸣。通过看图说说离别的情景,让学生体会离开家乡、思恋亲人的感受,通过“忆”字理解课题,为学习诗文营了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字正腔圆,初读感知
学生在自己已读基础上,听老师范读全诗,并检查标的停顿的地方是否划对。读后课件出示诗中停顿的地方。根据符号让学生再次尝试读诗并敢于与老师挑战,读的好与否。
(三)、发挥想象,读出温度
文字是有温度的,让学生通过读下面的几句话体会文字的温度,并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究诗中的重点字词,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从读中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
①、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变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③、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④、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⑤、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四)、原汁原味,吟诵古诗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配乐诵读,充分感受是人的真实情感和诗歌的艺术力量。
(五)、唤起思念,真情表白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的教学,不要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要引入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让学生用几句话或一首小诗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这样深入文本,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易于动笔,学生由感而发,乐于表达。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