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学期《西湖》的教学设计构思
时代的发展,带动着我们从传统的课堂走向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代化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抓住了这一契机,并根据教学实际,制作了《海底世界》、《梅兰芳学艺》、《西湖》、《梦圆飞天》等获奖网络课件,其中《西湖》曾获苏州市多媒体课件比赛一等奖,并被江苏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的配套资料光盘收录。《西湖》第一课时的教学,获得太仓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一等奖,苏州市二等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促进我语文教学上的快速成长。2007年我走进了太仓市小学语文学科教改带头人的行列。
西湖除了景美,其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显其无尽魅力。一个个神话,一篇篇诗文,一曲曲悠扬的乐声在西子湖畔回旋飘荡着,难怪诗人张岱由衷感叹“**看西湖,一生看不足”。
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湖秀丽的景色,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在课件制作中可配上相关的图片、音乐以及视频,借助鲜活的画面帮助学生领略本课语言文字的清新、流畅。课件以网页形式呈现,体现了良好的交互性。学生可根据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通过博客回复发表出来。课件的设计,在围绕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挖掘,使之成为一个关于西湖的综合性站。
课前准备
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搜集、整理、筛选有关西湖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频和视频。建构网页框架,确立网页栏目,选定网页色调,用Frontpage制作一个网络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基本演示
《西湖》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尝试上了一堂网络课。
一、录像导入,引导入境。
播放一段西湖的录像。教师配以优美的语言:西湖三面青山,宛如镜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镜。亭、台、楼、阁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一幅秀美多姿的画卷。
二、初读课文,正确读词
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再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读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学生可借助于每小节后的小花所连接的词语FLASH,扫除朗读障碍。
三、再读课文,媒体解难
请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读时,碰到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连接;读不好的句子,点点小喇叭,听听电脑中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学习文首。
播放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借着《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的曲子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并鼓励学生读后质疑。
五、感情朗读,理清脉络。
西湖这颗明珠一景一物,无不突显出它独特的美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景读给大家听,要求读出它的美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上音乐选上一景来读一读。
六、学习生字,体现自主。
请学生点击生字FLASH,自主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了解生字的书写笔顺,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
七、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本课之前,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西湖的兴趣,鼓励他们通过自己浏览网站,去领略西湖的美景,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课特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网络教学也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发展。本课,我尝试利用网络使第一课时也出彩。
一、新课导入——教学伊始的第一个**
课伊始,利用一段西湖的录像导入,让学生从录像中,亲自体验西湖的美,孩子们一边看,一边轻声地赞叹着,浑然一个旅游者的角色。录像的介入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对所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较快地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二、读通课文——不经意间所蕴涵的兴趣
学生要读通顺课文,首先要读准读好生字组成的词语。当学生知道点击每小节的后面的小花里藏着难读的词语时,都想试上一试,朗读词语的兴趣浓厚。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或一些常识性的词语,我在文中做了许多的连接,有图片的,有视频的,也有网页形式结合图片、文字的。这些视频和画面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表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当他们碰到学习障碍时,就能点点相关连接帮助扫除障碍,理解词语。
三、自主学字——无形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字词教学中,我设计制作的一些FLASH动画,将传统教学手段中相对枯燥的读音、笔顺、记忆等环节通过动画、声音、小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地选择生字FLASH进行学习。自学时,他们通过操作知道了生字的笔顺、读音、组词等,并能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交流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网络,通过眼、耳、手、脑多中感官自主地学习,让学习生字也“活”了起来。
拓展阅读
1、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买球》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1.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2.经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应用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师:小淘气和小明都是体育爱好者,他们来到体育用品商店。看:(投影P76的插图)“你会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帮他们算算吗?”
二、问题探究
1.你能编出8和9的乘法口诀吗?
2.如何记忆这些口诀呢?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口诀记忆,根据乘法意义记忆;根据相邻两句间联系记忆。
3.引导学生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看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
三、体验感悟
组织学生对口令;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四、实践应用
小组玩“对口令”游戏(1题)手指游戏(2题)“口算游戏车”(3题)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比一比,看谁能用8和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资源与评价》两页
买球(8、9的乘法口诀)
8×8=64八八六十四
8×9=72八九七十二
教后随记
在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找出8、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学生找到了表面的规律,如:9的口诀前后2句相差9、十位依次增加1、个位依次减少1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2、一年级语文上册《u w》教学设计
1 学会单韵母u、大写W和音节wu,能读准音,认清形。
2 能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u、W,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
3 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儿歌。借助图画、儿歌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本课的韵母和音节。
U、W、wu的认读和u、W的书写。
读准u、w、wu。
启迪、导读。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投影。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i、yi及其四声。
二学习韵母u
1 出示乌鸦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 学生反复读“乌”,借助“乌”读准韵母u。
3 示范发音,观察口形,编顺口溜:“突出嘴巴u、u、u”。
4 认清u,指导书写。
⑴看图想想u像什么,你怎么记住它?
⑵观察笔顺图,小老师指导书写。
⑶观察u在拼音格里的位置。
⑷检查坐姿和执笔,学生练习书写,评价。
5 练读u的四声。
三学习大w
1 单韵母u还有一位朋友,它是谁呢?
2 提示:它和单韵母的读音是一样的。但一定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
⑴学生自由练读。
⑵开火车读。
⑶辨认u和w。
⑷学生编顺口溜记住读音:“大写w,小写u,大w小u都读‘乌’”。
3 出示图片:怎么记住w。(房屋倒影w,w,w)。
4 指导书写。
⑴让学生观察笔顺图,说说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⑵学习新笔画:斜下斜上v。
⑶书写笔顺笔画。
⑷观察w在拼音格中的位置。
⑸学生书写,要求做到“三个一”。师生评议。
四学习整体认读音节wu
1 课件演示认识wu,告诉学生它也读“乌”。想想怎么记住它?(大w带小u,紧挨在一起,它是音节wu。)
2 熟读wu和wu的四声调。
3 练习用四声调组词。
4 区分:u、w、wu,说说他们的异同。
五看图读儿歌
1 看图说说树上有什么?树下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 自读儿歌,用横线标出带“u”的音节。
3 教读,读后交流。
六巩固练习,完成“读读连连”
1 放手让学生做,然后讲评。
2 指导读wá wa,练习读轻声。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课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最后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主动获取知识,领悟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尝试、实践,发现规律,亲身体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从猜想实验发现应用创新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思维的训练,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观。当学生意识到用面积单位直接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很麻烦时,我适时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求面积的方法呢?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地发现到长方形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再根据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了教学重点。利用课件演示手段,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怎样计算桌面的面积;怎样计算篮球场游泳池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