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题:
D煤矿采用井工开采方式,设计生产能力450万∥年,服务年限35年,基建施工年限5年,
2009年1月1日开始建设。该煤矿基建工程分别由两家施工企业承担,井下有5个基建工作面。矿井开采的煤层上部岩层中有2个含水层,开采煤层周边有采空区和废弃井巷,并已探明采空区充水。
2010年4月25日13时,当班工人在井下第3基建工作面作业时,发现巷道局部有“冒汗”、
渗水等透水现象,班长甲立即向调度室报告,但当班调度员接报后未采取任何处置措施。15时10分,第3基建工作面发生重大透水事故。事发时,井下有作业人员185人,紧急升井101人。经3d奋力救援,59人获救。事故导致21人死亡,4人失踪。
事故发生后,D煤矿深感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D煤矿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编制了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内容包括:应急处置基本原则、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逃生路线、标识和图样以及相关文件附在预案之后。专项应急预案经企业内部评审后印发,并报当地人民*备案。之后,D煤矿组织开展了透水事故专项应急救援演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D煤矿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应补充的内容。
2.指出D煤矿专项应急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说明调度员乙在接到甲报告后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4.针对透水事故的一级救援演练,编制全面演练方案。
第二题:
E招标项目为20km管道铺设施工项目。项目作业内容主要有:挖沟、布管和焊接;主要作 业程序是:挖沟、地面管道焊接、吊管入沟、沟内对管焊接、填埋。施工期为6月1日至8月31日,属于雨季。施工地点位于江淮丘陵地带,施工现场地表最大黻达220。管沟开挖尺寸为:深2.6m、上部宽2.5m、底部宽2.1m。管道规格为:直径1016mm、壁厚17.5mm、长12.3m,重量为5.3t。
F公司计划参与该项目的投标。该公司主要设备有:挖掘机10台,焊接工程车20台,40t吊管机20台;该公司有员工140人,其中:挖掘机驾驶员15人、焊接工程车驾驶员25人、吊管机驾驶员25人、焊工60人、管理和技术人员15人。该公司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曾经完成过300km类似管道工程的施工,没有发生伤,亡事故,有良好的安全、质量业绩。在制作项目投标书时,需要分析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订安全防范措施,计算安全生产投入。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分析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 害因素类型及起因物。
2.指出F公司主要工程设备中的特种设备,并说明该类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的内容。
3.指出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4.说明该项目安全生产投入应包括哪几方面费用。
第三题:
2008年,G淀粉公司雇佣临时人员把仓库改造成第三生产车间。该车间为长80m、宽50m、高15m的桁架砖混结构建筑,分成打包间和产品暂存间。打包问用7m高砖墙与暂存间分隔。 打包间内有打包机8台、振动筛8台。振动筛安装在6m高的二层钢制平台上,振动筛内筛子采用木质框架,筛子四角与振动筛用铁质螺栓连接。振动筛开关和电动机为防爆电器设备。 2010年3月10日10时30分,当班班长甲发现4号打包机故障,二层钢制平台滞留了大量 淀粉,正散落到打包间地面。甲关停4号打包机,并向车间主任报告。14时,甲带领10名工人到二层钢制平台清理淀粉。一部分工人使用扫把、铁锹等工具清理平台上的淀粉,装包后,通过楼梯把成包淀粉滚落到打包车间地面,或从二层平台直接将淀粉包扔到打包间地面。另一部分工人用铁制扳手卸下筛子,用铁棍敲打清理筛子上的淀粉。当清理工作进行到15时10分时,突然发生燃爆,而后发生多次爆炸,打包间一片火海,三生产车间厂房的四面墙体全部倒塌。事发时,打包间和暂存间分别有作业人员19人和79人。事故导致18人死亡、7人重伤、38人轻伤。
事故发生后,当地*立即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搜救人员多次进入车间搜救,利用切割机、生命探测仪、液压顶杆、起重气垫等装备进行救援,并在厂房周边同时用消防水枪降温,防止再次燃爆。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引起此次淀粉燃爆的基本条件。
2.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3.指出淀粉爆炸与气体爆炸在爆炸特性方面的不同。
4.指出G淀粉公司为预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
参***
第一题:
D煤矿采用井工开采方式,设计生产能力450万∥年,服务年限35年,基建施工年限5年,
2009年1月1日开始建设。该煤矿基建工程分别由两家施工企业承担,井下有5个基建工作面。矿井开采的煤层上部岩层中有2个含水层,开采煤层周边有采空区和废弃井巷,并已探明采空区充水。
2010年4月25日13时,当班工人在井下第3基建工作面作业时,发现巷道局部有“冒汗”、
渗水等透水现象,班长甲立即向调度室报告,但当班调度员接报后未采取任何处置措施。15时10分,第3基建工作面发生重大透水事故。事发时,井下有作业人员185人,紧急升井101人。经3d奋力救援,59人获救。事故导致21人死亡,4人失踪。
事故发生后,D煤矿深感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D煤矿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编制了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内容包括:应急处置基本原则、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逃生路线、标识和图样以及相关文件附在预案之后。专项应急预案经企业内部评审后印发,并报当地人民*备案。之后,D煤矿组织开展了透水事故专项应急救援演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说明D煤矿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应补充的内容。
2.指出D煤矿专项应急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说明调度员乙在接到甲报告后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4.针对透水事故的一级救援演练,编制全面演练方案。
第二题:
E招标项目为20km管道铺设施工项目。项目作业内容主要有:挖沟、布管和焊接;主要作 业程序是:挖沟、地面管道焊接、吊管入沟、沟内对管焊接、填埋。施工期为6月1日至8月31日,属于雨季。施工地点位于江淮丘陵地带,施工现场地表最大黻达220。管沟开挖尺寸为:深2.6m、上部宽2.5m、底部宽2.1m。管道规格为:直径1016mm、壁厚17.5mm、长12.3m,重量为5.3t。
F公司计划参与该项目的投标。该公司主要设备有:挖掘机10台,焊接工程车20台,40t吊管机20台;该公司有员工140人,其中:挖掘机驾驶员15人、焊接工程车驾驶员25人、吊管机驾驶员25人、焊工60人、管理和技术人员15人。该公司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曾经完成过300km类似管道工程的施工,没有发生伤,亡事故,有良好的安全、质量业绩。在制作项目投标书时,需要分析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订安全防范措施,计算安全生产投入。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分析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 害因素类型及起因物。
2.指出F公司主要工程设备中的特种设备,并说明该类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的内容。
3.指出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4.说明该项目安全生产投入应包括哪几方面费用。
第三题:
2008年,G淀粉公司雇佣临时人员把仓库改造成第三生产车间。该车间为长80m、宽50m、高15m的桁架砖混结构建筑,分成打包间和产品暂存间。打包问用7m高砖墙与暂存间分隔。 打包间内有打包机8台、振动筛8台。振动筛安装在6m高的二层钢制平台上,振动筛内筛子采用木质框架,筛子四角与振动筛用铁质螺栓连接。振动筛开关和电动机为防爆电器设备。 2010年3月10日10时30分,当班班长甲发现4号打包机故障,二层钢制平台滞留了大量 淀粉,正散落到打包间地面。甲关停4号打包机,并向车间主任报告。14时,甲带领10名工人到二层钢制平台清理淀粉。一部分工人使用扫把、铁锹等工具清理平台上的淀粉,装包后,通过楼梯把成包淀粉滚落到打包车间地面,或从二层平台直接将淀粉包扔到打包间地面。另一部分工人用铁制扳手卸下筛子,用铁棍敲打清理筛子上的淀粉。当清理工作进行到15时10分时,突然发生燃爆,而后发生多次爆炸,打包间一片火海,三生产车间厂房的四面墙体全部倒塌。事发时,打包间和暂存间分别有作业人员19人和79人。事故导致18人死亡、7人重伤、38人轻伤。
事故发生后,当地*立即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搜救人员多次进入车间搜救,利用切割机、生命探测仪、液压顶杆、起重气垫等装备进行救援,并在厂房周边同时用消防水枪降温,防止再次燃爆。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指出引起此次淀粉燃爆的基本条件。
2.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3.指出淀粉爆炸与气体爆炸在爆炸特性方面的不同。
4.指出G淀粉公司为预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
拓展阅读
1、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管理知识》单项选择题
《安全生产法》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 )的劳动保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2010年真题]
A.国际标准
B.地方标准
C.企业标准
D.行业标准
正确答案:D
下列各项中,属于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的行政法规的是( )。
A.《国境卫生检疫法》
B.《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C.《国务院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
D.《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正确答案:D
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还可以应用于( )。
A.操作者
B.指挥者
C.建设项目
D.环境
正确答案:C
目前,我国的事故调查工作实行( )原则。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垂直管理、企业负责
C.统一监管、分级负责
D.自行管理、分工负责
正确答案:A
应急预案是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反映,它的内容可能包括:①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②事故发生前的各种应急准备;③事故发生后的紧急恢复以及预案的管理与更新。以下哪一个描述是正确的?( )[2005年真题]
A.只包含①
B.包含①、②
C.包含①、③
D.包含①、②、③
正确答案:D
人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的监督管理,由于是依法行使的监督管理权,它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这是安全生产监督*的( )特征。
A.权威性
B.强制性
C.组织性
D.普遍约束性
正确答案:B
下列各项不属于安全评价前期准备阶段工作内容的是( )。
A.明确被评价对象
B.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C.明确被评价范围
D.收集相关法律、法规
正确答案:B
根据有关规定,统计资料有三种类型,它们是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 )。[2OO7年真题]
A.等级资料
B.基础资判
C.分类资料
D.定性资料
正确答案:A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不包括( )方面。
A.脸部损失
B.眼部损失
C.腹部损失
D.胸部损失
正确答案:A
本质安全中的( )功能是指当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时,仍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2008年真题]
正确答案:C
2、苏轼《浣溪沙》的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3、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项目组内部讨论的说法中,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参与讨论人员的范围受项目组成员的职责经验和信息需要的影响
B、项目组应当讨论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以及发生错报的方式,特别是由于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C、如果项目组需要拥有信息技术或其他特殊技能的专家,这些专家不用参与讨论
D、项目组应当根据审计的具体情况,持续交换有关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
2、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在记录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记录测试的特定项目或事项的识别特征。在记录识别特征时,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对甲公司信息系统生成的验收单进行细节测试时,可以以验收单的日期或编号作为识别特征
B、对甲公司应收账款采用函证程序,选择其中的500万元以上的账户作为函证对象,则识别特征为500万元以上这一金额
C、甲公司的发运单上连续编号的,测试的发运单的识别特征可以是,从第12345号发运凭证开始每隔125号系统抽取发运单
D、A注册会计师需要对甲公司的采购人员询问采购过程中的内部控制规定,则可能将询问的时间、被询问人的姓名及职位作为识别特征
3、下列关于审计风险准则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B、对于小企业,注册会计师可以不经风险评估直接将相关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C、注册会计师可以只针对例外事项执行实质性程序
D、注册会计师必须执行控制测试
4、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在了解控制环境时需要考虑的是( )。
A、内部控制的人工成分
B、内部控制的自动化成分
C、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D、会计信息系统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衡量和评价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的信息有( )。
A、关键业绩指标(包括非财务的)
B、同期财务业绩比较分析
C、被审计单位与竞争对手的业绩比较
D、预算、预测、差异分析
2、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下列各项中,风险导向审计所要求的有( )。
A、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不能够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B、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C、注册会计师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D、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
3、下列关于分析程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执行分析程序只能使用财务数据
B、调查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属于分析程序
C、风险评估阶段使用分析程序是为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D、风险评估阶段使用分析程序是为了查找错报
一、单项选择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项目组内部讨论。如果项目组需要拥有信息技术或其他特殊技能的专家(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内外),项目组讨论时,这些专家也应参与讨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审计工作底稿的识别特征。选项C,在确定识别特征时,还应该包括样本的来源,例如4月1日至9月30日的发运台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审计风险准则概述。对于B,注册会计师不得未经风险评估将相关风险设定为高水平;选项C,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 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不得将实质性程序只集中在例外事项上;选项D,是否执行控制测试取决于注册会 计师的专业判断,在预期内部控制无效或者执行控制测试不经济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不执行控制测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控制环境涉及以下内容:(1)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和落实,(2)对胜任能力的重 视,(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4)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5)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的分配,(6)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选项A、B属于内部控制的形 式,选项D属于信息系统与沟通中的内容,和控制环境同属内部控制要素。
二、多项选择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在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衡量和评价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下列信息:(1)关键业绩指 标(财务的或非财务的)、关键比率、趋势和经营统计数据;(2)同期财务业绩比较分析;(3)预算、预测、差异分析,分部信息与分部、部门或其他不同层次 的业绩报告;(4)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5)被审计单位与竞争对手的业绩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内部控制有效,可以适当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不是不能够依赖内部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风险评估程序。选项A,执行分析程序可以使用非财务数据;选项D,实质性测试中使用分析程序是为了查找错报。
1、以下有关管理层针对财务报表的其他书面声明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其他书面声明书是为了管理层确认其履行了管理层责任
B.其他书面声明可能是对基本书面声明的补充
C.其他书面声明并非基本书面声明的组成部分
D.其他书面声明可能提供管理层违反法律及合同的行为的证据
【解析】A:有关管理层责任的内容应当在基本书面声明中声明。
2、下列风险中,对审计效率和效果都产生影响的是( )。
A.信赖过度风险
B.信赖不足风险
C.误受风险
D.非抽样风险
【解析】A、C影响效果,B影响效率;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产生影响。
3、以下有关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识别和应对经营风险的过程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B.不正确的经营目标与不适当的经营战略都可能导致经营风险
C.较高的经营风险表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存在重大缺陷
D.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识别和评估与审计无关的经营风险
【解析】C:经营风险可能属于客观现实,风险评估过程可能取决于管理层主观风险意识。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
4、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责任的适当方式是( )。
A.就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与治理层协商
B.向治理层提供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副本
C.听取治理层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要求
D.签约前向治理层征求法律责任的意见
【解析】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属于法律规定,不宜协商(A)。C未尝不可,但与B相比,并非适当的方式。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的沟通是在签约后进行的(D错)。
5、管理层通过下列方法支持其在财务报表附注资料一项关联方交易认定为公平交易。其中,注册会计师不能认可的是( )。
A.将关联方交易条款与相同或类似的非关联方交易条款进行比较
B.聘请外部专家确定交易的市场价格,并确认交易的条款和条件
C.将该关联方交易条款与已发生的其他关联方交易条款进行比较
D.将关联方交易条款与公开市场进行的类似交易的条款进行比较
【解析】证实交易的公平性,需要将关联方交易与非关联方交易进行比较。如将关联方交易与关联方交易进行比较,就像比较两只乌鸦哪只更黑,无法得出结论。
4、高中生物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检试题及答案参考
(先自读课本5—6页,后依次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有:神创论、____________、化学起源说、特创论等。现得到公认的是化学起源说。
2、雷迪的实验就是一块肉不接触苍蝇,一块肉_____________.
结果:与苍蝇接触的肉上出现了______,不与苍蝇接触的肉上______________.
雷迪实验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迪实验的结论是:肉上产生的蛆与________有关,是_________产生的,产生的后代幼体。(_____不是自然发生的)。[知道?蛆是苍蝇的幼虫时期,苍蝇是由蛆发育成的,蛆又由受精卵发育的。]
雷迪的实验思想是:做_____个实验对照(对照实验),得出结论,证明问题。
3、现在来看,尼达姆的实验是成功 了还是失败了?_______________.
4、下述分析尼达姆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
失败的原因是:实验不严密、不严格,有未考虑到的因素,未真正达到将瓶中的营养液与微生物隔离开。(微生物很小,肉眼看不见,到处都有,空气中有,瓶壁内有,软木塞上有,羊肉汤煮沸时间短,里面有未被杀死的原来微生物等,所以他实验失败了,得出错误结论,而不是正确结论。)
5、下述关于巴斯德实验的叙述,正确吗?__________
巴斯德实验对比尼达姆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巴斯德做法达到了真正将瓶中的营养液与微生物隔离开了。
6、关于斯巴兰扎尼的实验
(1)、A与C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与__________有关。[瓶内肉汤污染与______________无关.](A、C瓶中煮沸时间短,都已含有未杀死微生物)
(2)、A与B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肉汤污染与____________无关.[而与___________有关。](有细*通过软木塞进入瓶内肉汤。)
(3)、A与D能否形成对照,得出结论?___________,
有两个条件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怎样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4)、C与B能形成对照?__________
(5)、C与D能形成对照?__________结论是:污染与未污染与_____________有关。(煮沸时间短,原有微生物未被全杀死;煮沸时间长,微生物都被杀死。)
(6) 、B与D对照结论是:污染与未污染与_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_____可能有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则微生物无法通过。)
7、根据答案内容写出问题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赞同,因为(1)空气中本身含有微生物(空气中微生物自己繁殖出后代,不属于自然发生)。(2)存在不需要空气的微生物。
8、斯巴兰扎尼的实验是证明微生物是不是自然发生的。( )但他的实验设计中最好应允许肉汤接触空气,但空气必须是无*的,不能带进去细*。(做到这样的实验条件不容易想到,斯巴兰扎尼未做好)。巴斯德做的巧于斯巴兰扎尼吗?他是怎样做的?
(阅读课本8—10页,完成下面2题)
9、科学实验的方法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0、池塘水中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充)实验设计的原则有:(1)科学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单一变量原则(4)可重复性(5)对照原则( 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等)(6)简便性
二、 知难知易知重点:
1、 知道题:______________2、基础题:______________3、重点题:_____________
3、 难点题:_____________5、知识点总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完成作业:
1、雷迪通过实验回答了“蛆 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实验中,他考察的变量是( )
A、腐肉上是否有苍蝇 B、腐肉上是否有蛆 C、苍蝇是否与肉接触 D、蛆是否与肉接触
2、检验预测正确与否的最佳途径是( )
A、巧妙设计实验 B、观察 C、预期 D、讨论
3、为使观察结果表达得更加准确,可使用( )
A、测量 B、继续观察 C、设计实验 D、分析数据
4、巴斯德 在斯巴兰扎尼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鹅颈瓶实验”,其目的是( )
A、这种弯曲的“鹅颈”可以使肉汤与空气完全隔绝
B、这种带有弯曲细管的瓶是敞口的,空气可以进入,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 C、证明污染物来自营养液
D、验证斯巴兰扎尼的实验结论,即只有在密闭情况下才能保持无*
5、我国古代有“天地合气万物有生”“腐草为萤”和“蝉固朽木所化也”等说法,这契合了下列哪种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 )
A、神创论 B、特创论 C、化学起源说 D、自然发生说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观察必须如实反映所感知的事物,只有通过仪器观察,才可以得到精确结果
B、科学的测量应力求准确,因而要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
C、预测也可能出错,所以必须通过实验来检测预测的对错
D、运用数学的知识整理、归纳、分析数据,便于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
7、“自然发生说”的支持者是( )
A、雷迪 B、巴斯德 C、尼达姆 D、斯巴兰扎尼
8、使“自然发生说”首先产生动摇的是( )
A、雷迪 B、巴斯德 C、尼达姆 D、斯巴兰扎尼
9、彻底终结“自然发生说”的科学家是( )
A、雷迪 B、巴斯德 C、尼达姆 D、斯巴兰扎尼
10、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需要实验加以解决,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 )
A、单一变量原则 B、等量原则 C、对照原则 D、前三项均是
四、本课学习所思
一、自学导引
1、自然发生说 2、接触苍蝇 、蛆 、不出现蛆、蛆是从哪里来的? 苍蝇、苍蝇、 蛆、2。
3、失败了 4、正确 5、正确 6、(1)密封还是塞上软木塞、煮沸时间 (2)煮沸时间、塞上软木塞 (3)不能 (4)不能 (5)能、煮沸时间(6)是否是塞上软木塞 还是密封、软木塞、密封 7、课本第7页分析题 8、正确、巴斯德实验巧妙,他的实验设计未隔绝空气,却成功地阻碍了空气中的细*。他是将玻璃瓶颈拉成弯曲的鹅颈状,使外边的尘埃沉积在曲颈部而不致进入瓶中。9、观察、问题、假设、推论、实验、结论 10、变形虫、草履虫、眼虫、衣藻等。
三、课外作业
1C 2A 3A 4B 5D 6A 7C 8A 9B 10D
一、自学导引
1、自然发生说 2、接触苍蝇 、蛆 、不出现蛆、蛆是从哪里来的? 苍蝇、苍蝇、蛆、2。
3、失败了 4、正确 5、正确 6、(1)密封还是塞上软木塞、煮沸时间(2)煮沸时间、塞上软木塞 (3)不能 (4)不能 (5)能、煮沸时间(6)是否是塞上软木塞 还是密封、软木塞、密封 7、课本第7页分析题 8、正确、巴斯德实验巧妙,他的实验设计未隔绝空气,却成功地阻碍了空气中的细*。他是将玻璃瓶颈拉成弯曲的鹅颈状,使外边的尘埃沉积在曲颈部而不致进入瓶中。9、观察、问题、假设、推论、实验、结论 10、变形虫、草履虫、眼虫、衣藻等。
三、课外作业
1C 2A 3A 4B 5D 6A 7C 8A 9B 10D
1、 自然发生说 2、接触苍蝇 、蛆 、不出现蛆、蛆是从哪里来的? 苍蝇、苍蝇、蛆、2。
3、失败了 4、正确 5、正确 6、(1 )密封还是塞上软木塞、煮沸时间(2)煮沸时间、塞上软木塞 (3)不能 (4)不能 (5)能、煮沸时间(6)是否是塞上软木塞 还是密封、软木塞、密封 7、课本第7页分析题 8、正确、巴斯德实验巧妙,他的实验设计未隔绝空气,却成功地阻碍了空气中的细*。他是将玻璃瓶颈拉成弯曲的鹅颈状,使外边的尘埃沉积在曲颈部而不致进 入瓶中。9、观察、问题、假设、推论、实验、结论 10、变形虫、草履虫、眼虫、衣藻等。
三、课外作业
1C 2A 3A 4B 5D 6A 7C 8A 9B 10D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