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的五年级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15:33

《童年的发现》的五年级教学设计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拓展阅读

1、上册《解稍复杂方程》

一、内容:

版《义务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上册69页的内容

【本节课简析:解方程的内容先习完了,本节课只是落实列方程解应用题,让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结构,掌握列方程解含两积之和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联系熟悉的*水果的生活情境,引导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会用方程的思维解决问题。

2、借助找关键句或关键词、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方法,引导生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感受列方程解题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习活动,培养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用方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生在讨论、交流的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展。

2、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培养生勇于探索、自主习的精神。感知数与生活问题的.密切联系,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重难点:

能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四、具准备:小研究(自卷)、画图用的尺子

(一)激兴趣,自然引入

1、课前互动,轻松谈话

师:今天,有那么多老师和我们班的同一起上课,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看到那么多的老师,你们心情怎样?

生:兴奋、激动、紧张。

师:老师也一样很紧张。要不我提议:让我们用掌声为自己打打气、加加油,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掌声)好,在不紧张了。我们可以上课了吧!

2、创情境,导入新课

生回忆*水果的生活情境,问:同们有没有买过水果?在*水果的过程中,会出什么数问题?(生答)

师:这不,家里来客人了,于是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子,已知梨子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请同们帮忙算一算,说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解答)

生:我的列式是:2.42 + 2.82 = 10.4

师:能不能说说本题的数量关系?

生补充:苹果的总价 + 梨子的总价 = 总钱数

师:很棒。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的列式是:(2.4+2.8)2 = 10.4

师:能补充说说数量关系吗?

生:我找的数量关系是:(苹果的单价 + 梨子的单价)2 = 总钱数,请问我说对了吗?

(其他同均用掌声表示赞同)

师:,好!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研究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水果的实际问题。

(二)积极探索,合作交流

1、理解图意,提取信息

结合书本的图提供的信息,编一道数应用题。

师:看了书本提供的信息,你能编一道应用题吗?(生汇报师补充完成)

板书:妈妈买了苹果和梨子各2千克,共付出10.4元。已知梨子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2、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读题,师: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

生答,要求重点理解各是什么意思。

师:对照复习题,看看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生:复习题只要求用算术方法解决,而例题则要求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的位置变化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化。

3、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说明:上课前一天先生自完成前置小研究,具体附后面)

A:交流想法,碰撞思维

生根据小研究,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说说:(1)你是怎样分析的?(2)你找的等量关系式是怎样的?(3)你是怎样找到等量关系式的?

B、小组汇报,落实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上台汇报自己的方法?(生说自己的方法,师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要求:

(1)组长分好工:1人主讲、2人补充,1人评价。

(2)注意组织好语言:先齐读题目,再说说读完题目后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把要求的为未知数X。

(3)重点分析:你是怎样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说说自己的分析过程。

(4)汇报完毕再问问:谁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补充?谁还有别的方法?

组1:我是这样分析的:题目中说共付10.4元,就是说2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子一共的价钱是10.4元。根据这句话,我找的等量关系式:

2千克苹果的价钱 + 2千克梨子的价钱 = 总价钱

谁还有别的方法来找等量关系式?

组2我把1千克苹果和1千克梨子看成一份, 2X元 (22.8)元

有这样的有两份,所以等量关系式列为:

(苹果单价 + 梨子单价)2 = 总价 10. 4元

组3:我用的是画线段图的方法找到等量关系式的:

苹果: 2X元

10.4元元

梨子:

22.8 元

C、师补底,点拨提升:

注意结合生的汇报及时点拨,最后总结提升:

(1)对比上面的两种等量关系,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特别需要提醒同注意什么?

4、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看书本69页,看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不懂的地方?有什么疑问?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练习的具体内容如下)

1、看图列出方程,不用算。

X人 X人X人 X人

成人:

X人

2、完成P71的第1题

练习的了解稍复杂方程的应用和解法,让生再练习 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些同最棒,值得习?

理念:引导生对本节课所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小结,同时引导生去评价同的表,既培养了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又提高了生的评价能力】

【附一:板书

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妈妈买了苹果和梨子各2千克,共付出10.4元。已知梨子每千克2.8元,

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解:苹果每千克X元。

苹果的总价 + 梨子的总价= 总钱数 (苹果单价+梨子单价)数量=总钱数

2x + 22.8 = 10.4 (x + 2.8) 2 = 10.4

2x + 5.6 = 10.4 (x + 2.8) 22=10.42

2x+ 5.6-5.6 = 10.4-5.6 x + 2.8=5.2

2x = 4.8 x=2.4

x = 2.4

答:苹果每千克2.4元。

2、八上册《蜡烛》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1课时

1、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老体弱,掩埋*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师引导生体会课文意蕴,启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

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300字左右即可。

3、八上册《蜡烛》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点和难点】

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一课时。

讨论法。

1、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二、导入

1、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点击查看更多《童年的发现》的五年级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2897.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领导生日快乐祝福语
  2. 关于幼儿园预防流感的教学设计
  3. 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服务合同范本
  4. 标准房屋租赁协议书
  5. 一个我喜欢的女生的散文
  6.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
  7. 201年母亲节微信朋友圈祝福语
  8. 201年鸡年辞旧迎新祝福语顺口溜
  9.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伤心事A Great Grief
  10. 《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
  11.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800字范文
  12. 《骆驼祥子》读后感作文3000字
  13. 七巧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4. 瑟字开头的诗句
  15. 格林童话故事第:小毛驴The donkey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