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1:19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①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②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④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⑤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⑥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⑦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⑧遥:从远处看。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 ”,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 ”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拓展阅读

1、李白《》全诗

水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其,欢迎大家阅读!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⒀,遥看挂前川⒁。

飞流直下三千尺⒂,疑是银河落九天⒃。

【注释】

⒀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香炉初上日,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⒁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

⒂直:笔直。三千尺:形容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⒃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落差之大。

【白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的夏秋之交。

,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北临长江,东南傍鄱阳湖,古称南障,相传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居此,因而得名,,指香炉峰附近的开先

“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峰在西北部,因其峰尖圆,状如博香炉,加上峰顶终年云雾如香烟缭绕,颇具香炉之神。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香炉峰上之石多为紫褐色,兼有云母页岩,头常年云雾升腾,·949·《唐诗鉴大典》

在阳光的照耀下,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因此远远去会有“紫烟”缭绕之感。这里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唯其如此,才更能显示出“谪仙人”李白那飘逸、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遥看挂前川”,把遥中开先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这样,在雄阔的背景中勾出珠帘垂空、直泻润底的一泓,就增添了诗歌景中有声、以静显动的气韵。

“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诗人扣紧的喷涌, 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于夸张的数量词,把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在这突如其来的气势面前,第四句妙笔的生发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开先高接云天的实际。它在青玉峡之上游约二华里处,位于香炉峰之左前侧,其正后方没有峰峦遮挡,流自开先峰脊直泻而下,游人在前仰,大有之水“天上来”的感觉。

李白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大师,这首诗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精神、激奋的爱国热情和横空飘逸的才气。诗人积极浪漫地调动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突现开先的变幻多姿和雄奇壮观,把描绘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全诗融情于景。“飞流直下”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苏东坡对李白这首《》诗推崇备至,评赞曰:

帝谴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2、《游记》阅读答案

清 恽敬

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多壮郁,而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傩亲樱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五老峰,过*峡,驻独对亭,振钥顿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南昌城,迤北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后,相驰逐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在天中。既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殊台,俯玩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中五日矣。

乙酉,晓,倍未雨时。出五里所,至神林浦,益明。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注】①宫亭:宫亭湖,彭蠡湖(鄱阳湖)的别称。②舣(yǐ):船靠岸叫舣。星子:县名,在鄱阳湖西北岸,之南。③振钥:用钥匙开锁,指打开会堂的门。顿:住下。④湖壖(ruán):湖边。

相关试题答案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并海诸多壮郁 并:并列 B、敬以事绝宫亭 绝:横渡

C、壬午,道万杉寺 道:取道 D、之腰皆弇之 弇:覆盖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足以娱性逸情”的一组是( )

①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

③大云千万成阵,起后,相驰逐 ④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⑥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章的理解与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面环水,因为江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不像靠海的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的之游,既饱览了奇异的自然景观,也观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景观。

C、作者在登上太乙峰后,极目远眺彭泽,云朵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周围的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

D、作者认为云是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本记述游览的经过,重点记下了云的变幻奇巧的景象。

8、下列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夫云者水之征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A、夫云者/水之征/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B、夫云者/水之征/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其诡变/足以娱性逸/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C、夫云者/水之征/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其诡变足以娱/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D、夫云者/水之征/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9、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大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

(2)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参***:

5、A(并,通“傍”,靠近)

6、D(①是说江湖之水与海水的区别;②是交代会堂院落之中的植物状况;⑤是说岩谷的形态。)

7、B(根据中“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一句可知该项理解有误。)

8、A

9、(1)凡是大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水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

(2)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未见到过的。

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后,循贯道溪 循:顺着

B.相驰逐空中,势且雨 且:将要

C.未抵秀峰寺里所 所:左右

D.旋至寺,观右军墨池 旋:返回

9.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体现“有娱逸之观”的一组是

①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后,相驰逐空中

③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④侧足逾殊台,俯玩下注,尽其变

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⑥云者,水之征,之灵所泄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的理解和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三面环水,而那水因为是河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不像靠海的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是因为有事渡过鄱阳湖,顺道上了,有了之游,在上逗留了数日,晚上住宿在会堂、秀峰寺等地。

C.云蒸雾绕,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极目远眺彭泽,大朵的云遮天蔽日,滚滚而来,让作者叹为观止。

D.作者的之游,既想饱览奇异的自然景观,也想趁机观李白的读书堂和王羲之的墨池等人景观。

11.(1)把第三大题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3分)

②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者焉。(4分)

参***:

8.C/ “旋”在句子中作副词用,应为“随即”“不久”。

9.B/①是说江湖之水与海水的区别;②是交代会堂院落之中的植物状况;⑤不是景观,而是人物行为。

10.C/结合原第3段中的字“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可知C项中“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的表述有误。

11. (1)①再往西去,不久到了栗里的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

②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五老峰,穿过*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青玉峡,仔细地观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殊台,俯身欣飞流直下,一直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更为清楚。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云,是水的象征,是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这篇章记述了作者游历六天的过程,于路程登临的名胜古迹,只作大概叙述,简括明了;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重点突出。中开门见,首先指出三面环长江大湖的形胜特点,“有娱逸之观”。然后在六天记游中,生动描述了含鄱口俯览鄱阳湖上风云卷来的云障奇观和神林浦仰香炉峰下白云团涌的云海幻景。最后以“云为水征,云从出”的传统说法为根据,点出形胜最“足以娱性逸情”者为云,与首段相应作结。可见作者在立意谋篇、安排局上是讲究章法、颇为用心的。这一游记章法有可取之处,能够概括介绍全貌,又能具体突出奇胜之景;作者笔洗炼生动,善于描写景物特征,也是该艺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武进(今江苏常州市)人。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举人,以教习官京师,历富阳、新喻、瑞金等县令,以廉声卓异,擢南昌府同知,改署吴城同知。为人负气,崇尚名节,被忌恨他的人诬告弹劾,以失察为由去官。恽敬致力于古,其章得力于韩非、李斯,与苏洵接近,风格较为自然奔放。与张惠言等创立“阳湖派”。著有《大云稿》。

3、严首升《云梦人传》的原

云梦人孙斯亿,字兆孺,华容人也。七岁能赋诗,年十四补弟子员,声称籍甚。久之,上书督学,弃巾褴,日与世外人交,不袖一刺还。遍览名胜,长啸高歌。时人莫之测也。于时若王元美、汪伯玉诸公,靡不倒屣延致人。人傲然无所屈,意有所适,往往不谢去。浪游数十年,未尝以私干人。归里,入元石中,颓然自放以终。远近问字之士,日无虚席。天下无知不知,咸称云梦人。

人殆古诗人之狂者也。当分宜秉国时①,杨忠愍、沈经历遇害,著《直言论》以泄其不平。江陵②居首辅时,贻书艾和甫诸公,有田昼责邹浩③之意。比江陵卒,诸公征起,则不出,务全晚节,识者韪之。见人善,多方奖与;见不善,则啮袂愤起,似不能容者。久之,亦无所恨。其始稍戾俗,人亦卒鲜怨之。万历初,料民田,邑中竟为隐弊。人责令里正毋以私相爱,所得税额独重。里中长老训子若弟者,辄口实人不置。人又古独行者流欤?

余尝至澧水,见逆旅壁间,有云梦人墨迹,时主人年八十余,颇能忆人遗事。为予言,人君子人也。流寓数旬,手口不辍。时或当食,投箸绕屋,行吟数匝,乃复食。每上官见访,稍不合,则拂衣起。人有挟赀鸣不平于人者,叱不受,已,乃秘为伸之。不令其人知。呜呼,人,君子人哉!

【注】①当分宜秉国时,指严嵩保持朝政时。②江陵,张居正,时称张江陵。③田昼责邹浩,是指田昼与邹浩以气节相激励。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不袖一刺还( )(2)往往不谢去( )

(3)未尝以私干人( )(4)多方奖与(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时人莫之测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B.颓然自放以终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人责令里正毋以私相爱 日与哨相后先

D.为予言,人君子人也 人方为刀俎

19. 把中的划线句子翻成现代汉语。(5分)

人有挟赀鸣不平于人者,叱不受,已,乃秘为伸之。不令其人知。

20.云梦人的君子风范集中表现在他傲世权贵、 、 等思想品性方面。(2分)

21.试比较本结尾转述逆旅主人的话和《左忠毅公逸事》结尾转述“余宗老涂”的话用意有何异同。(4分)

参***

17.(4分)(1)用袖子揣着(2)辞别(3)求(4)称赞,赞许

18.(3 分)B

19.(5分)有个携带钱财来向云梦人叫冤的人,人呵斥他不接受他的钱财,事后,却暗地里为那人伸冤,且不让他知道。(“挟赀”“已”“秘”各1分,定语后置句1分,两处主语省略各1分。)

20.(2分)坚守节操(淡泊名利)、爱憎分明、诚信无欺、仗义助人(任写两点,2分)

21.(4分)《左》重在借助他人的话,交代章一些关键材料的来源(1分),增加章的可信度(1分)本除此以外,更进一步从侧面补充了云梦人的生平事迹,凸显了人特立独行的君子风范,使形象更加饱满(2分)。

云梦人孙斯亿,字兆儒,是华容人。七岁就能写诗,十四岁(参加科考以异等)补博士弟子员,名气很大。过了一段时间,他给当时的督学上书,舍弃了生员的身份,每天与世外之人交游,从不揣一张名帖回来。到处游观名胜,(时而)长声吟啸(时而)高声歌唱。同时代的人没有谁能了解他。当时像王元美、汪伯玉这些有名的人,没有不恭敬地迎邀人的。人很高傲不肯迁就他们,(一旦)想去哪儿,经常不辞而别。漫游几十年,未曾因为私事求过人。他回到故乡,到元石里,颓放不羁直到终老。远近前来求学的读书人每天座无虚席。天下无论了解和不了解他的人,都称他为云梦人。

人大概像是古代狷狂的诗人吧,当严嵩把持朝政时,杨忠愍、沈经历遭遇迫害,(人)写下《直言论》来表达心中不平。张居正担任首辅时,人写信给艾和甫等几位公卿,表达了要以气节相互激励的意思。等到张居正死后,那几位公卿征召人入朝,人却不出仕,力求保全晚节,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他做得对。(人)看见有人为善,就多方奖与赞许;看见人不好的行为,就会咬牙切齿拂袖奋起,好像不能容忍的样子,过了一段时间,也就不再有所忌恨。开始人与世俗稍有违背,到最后也就很少有人责备他了。万历初年,(朝廷)核计民田亩数,县里的人竞相舞弊瞒报。人责令里正不要因为私情而偏袒自己,(因此)他所缴的税赋比其他人都重。乡里的长老每当教训子弟时,嘴上总是不断地拿他来作为实例,而人也不理这些。人又是古代特立独行的那类人吧!

我曾经到过澧水,看见旅馆的墙壁上,有云梦人留下的墨迹,当时旅馆的主人已经八十多岁了,还能谈起人流传下来的故事。他对我说,人是一位君子啊。他漂泊居住(在我这里)几十天,口吟手写不停。有时正在吃饭的时候,他会放下筷子,绕屋而行,边走边吟诵,要走上好几圈再吃饭。每当有*来询访他,只要稍有不合意他就起身拂衣而去。有个携带钱财来向云梦人叫冤的人,人呵斥他不接受他的钱财,事后,却暗地里为那人伸冤,且不让他知道。唉!人是真君子啊!

4、《次北固下》原

《次北固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下停泊时所见 到青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海 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的意思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客路青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

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5.风正:顺风。

6.悬:挂。

7.海日:海上的旭日。

8.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9.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1.乡书:家信。

旅途在青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次北固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 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5、向杲字初旦太原人原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与庶兄晟友于①最敦。晟狎波斯②,有割臂之盟③,其母取直奢,晟竭资聘波斯以归。庄闻,怒夺所好,途中偶逢,大加诟骂;晟不服,遂嗾从人折棰④笞之,垂毙乃去。杲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庄广*赂,使其理不得伸。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惟思要路刺杀庄,日怀利刃,伏于径之莽。久之,机渐泄。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闻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为卫。杲无计可施,然犹日伺之。一日方伏,雨暴作,上下沾濡,寒战颇苦。既而烈风四塞,冰雹继至,身忽然痛痒不能复觉。岭上旧有神祠,强起奔赴。既入庙,则所识道士在内焉。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见杲衣服濡湿,乃以袍授之,曰:“姑易此。”杲易衣,忍冻蹲若犬,自视则毛革顿生,身化为虎。道士已失所在。心中惊恨,转念:得仇人而食其肉,计亦良得。下伏旧处,见己尸卧丛莽中,始悟前身已死,犹恐葬于乌鸢,时时逻守之。越日,庄始经此,虎暴出,于马上扑庄落,龁其首,咽之。焦桐返马而射,中虎腹,蹶然遂毙。

杲在错楚中,恍若梦醒;又经宵,始能行步,厌厌以归。家人以其连夕不返,方共骇疑,见之,喜相慰问。杲但卧,蹇涩不能语。少间,闻庄信,争即床头庆告之。杲乃自言:“虎即我也。”遂述其异,由此传播。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注】①友于:兄弟之情。②波斯,人名,晟与庄争聘的女子。③割臂之盟:男女秘订婚约。④折棰:折断策马的杖,意谓短棍,泛指棍棒。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取直奢 直,通“值”,钱财

B.具造赴郡 具,通“俱”,都

C.惟思要路刺杀庄 要,通“腰”,要路,半道上

D.寒战颇苦 战,通“颤”,发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多金聘为卫 家人以其连夕不返

B.遂嗾从人折棰笞之 久之,机渐泄

C.遂述其异 使其理不得伸

D.伏于径之莽 犹恐葬于乌鸢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向杲化虎复仇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与庶兄晟友于最敦 ②不胜哀愤,具造赴郡 ③庄广*赂,使其理不得伸

④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 ⑤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 ⑥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晟为娶波斯不惜倾其所有,是因为对波斯一往情深;庄公子怒夺所好,便致人于死地,实在是恶霸行径。

B.向杲听说哥哥被活活打死,悲痛万分,先告官府,官府不能伸张正义,向杲这才铤而走险,一心要刺杀仇人。

C.道士感激乐善好施的向杲,拿出袍让浑身湿透的向杲换上,不料竟把向杲变成猛虎,使向杲得以完成复仇的心愿。

D.作者通过向杲复仇“志酬”而“生返”的神奇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弱肉强食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下层人民以暴抗暴的强烈愿

9.断句和翻。(9分)

(1)用“/”给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

异 史 氏 曰 壮 士 志酬 必 不 生 返 此 千 古 所 悼 恨 也 借人之 杀 以 为 生 仙 人 之 术 亦 神 哉 然 天 下事足 发 指 者 多 矣 使 怨 者 常 为 人 恨 不 令 暂 作 虎

(2)翻下面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①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

②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参***

5.B(具:陈述,写状纸。)

6.D(介词,在。用/因为;B代词,他/形容词词尾,无义;C那/他。)

7.C(①不是“化虎”的原因,②是希依靠官府复仇,⑥是当时未曾想到的结果。)

8.C(“不料”错,道士是有意帮助向杲。)

9.(1)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错三处扣2分,错四处扣3分。)

(2) ①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 “先是”1分,“饭”1分,全句大意1分。)

②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痛”1分,“置”1分,全句大意1分。)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跟他的异母哥哥向晟,兄弟情谊最为深厚。向晟恋着波斯,两人私下里订了婚约。波斯阿母要的钱财太多,向晟便竭尽自己的财力把她娶回了家。庄公子听说后,认为向晟夺走了他所爱的人,非常气愤。有一天在路上偶然遇到了向晟,就对他破口大骂。向晟不服软,庄公子便嗾使他的仆从,用棍棒猛打向晟,打得快要*,他们才离开。向杲听到消息,赶忙跑去看,发现哥哥已经**,向杲悲愤不已。写了状纸到府衙里去告状。庄公子到处*送礼,使向杲无法为他的哥哥申冤。

向杲满怀悲愤,郁结难解,又没有一个控诉的地方,一心想在半路上刺杀庄公子。他天天揣着锋利的刀子,埋伏在路边的莽草丛里。时间长了,他的秘密泄露了。庄公子知道向杲的图谋,出门更严加戒备了。他听说汾州有个焦桐,既勇敢,又有很好的箭法,便不惜重金请来做他的侍卫。向杲想不出别的办法,但仍然天天寻找着下手的机会。有一天,向杲正在那里埋伏着,忽然下起雨来,浑身上下都被淋湿了,冷得发抖,非常痛苦。接着狂风肆虐,冰雹接踵而至,向杲全身麻木,连痛痒都感觉不到了。岭上原来有座神庙,他便强打精神往神庙里跑。进庙后,只见他所认识的那个道士也在那里。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道士看到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就拿了一件袍给他,说:“暂且换上这个吧。”向杲换上袍,忍着冷冻,像狗一样地蹲在地上,看了看自己,就发现原来自己一下子长出了毛皮,变作一只老虎,道士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向杲又惊异,又懊恼,但一转念:能够抓住仇人,吃了他的肉,也是一个好办法。便下了,埋伏在原来的那个地方,看见自己的尸体躺在野草丛中,这才醒悟自己的前身已经*,还担心尸体被老鹰吃掉了,时时在周围看守着。过了一天,庄公子才从这里经过,老虎突然窜了出来,从马上把庄公子抓了下来,一口咬断他的脑袋,吞了下去。焦桐回过马来,一箭射中了老虎的肚子,那老虎歪歪倒倒地便*。

向杲在纵横交错的荆棘丛中,恍恍惚惚像从梦中醒来。又过了一晚,才能行走,萎靡不振地回到家里。家里的人因为他连着几夜没回来,正在惊骇怀疑,一见到他,都高兴地问候他。向杲只是睡在床上,呆呆地说不出话来。不久,家里人听到庄公子被老虎吃掉的消息,争着到床头来告诉他。向杲才自言自语地说:“那老虎就是我呀!”于是把自己变成老虎的经过说了一遍,事情便传播出去了。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

异史氏说:“壮士完成了自己的志愿,一定不能活着回来,这是千古以来人们所痛惜和遗憾的。借虎去*,让人能活着,*的办法也太妙了。不过天下的事,令人发指的很多。使受屈的总是做人,恨不能让他们暂时去做虎的好。”

点击查看更多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4376.html

热门阅读

  1. 有关羊年送给朋友的春节祝福语
  2. 假期计划小学生优秀范文
  3. 摩肩接踵四字成语故事
  4. 技术人员产品软件合同范本
  5. 印花税品购销合同及协作合同模板
  6.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650字
  7. 安徒生童话《姑妈》原文及读后感
  8. 违反工作纪律的检讨书
  9. 那样一抹色彩生活随笔
  10. 有关拼搏的标语
  11. 如何安排暑假生活计划
  12. 关于五一劳动节经典祝福语
  13. 写春天花的诗句有哪些
  14.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
  15. 电力公司调度运营部主任的竞聘演讲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