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更漏子·本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35:19

王夫之《更漏子·本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文章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自然。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②,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③,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④,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⑤,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⑦,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脪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幸甚,不宣。巩再拜。

【注释】

①欧阳舍人:欧阳修,当时他是中书舍人。

②先大父:指曾巩已去世的祖父曾致尧。曾致尧在五代南唐时洁身不仕,入宋朝后,才应进士第,官司至吏部郎中。他屡次上书谈论国家大事,言词激烈,当政者很不高兴,所以几次被贬官。先:死去的。大父,祖父。铭志:指墓铭和墓志。

③功德材行志义:功勋、道德、才能、行为、志向、骨气。

④铭:撰写墓铭。这里用作动词。见:显。

⑤其辞:指墓志铭的文辞。

⑥致:表达。严:尊敬。

⑦义烈节士:正直刚强、坚守节操的人。

衋xì:悲伤苦痛。

相关试题及答案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者得致其严 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勒:刻

C.有名侈于实 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徇:*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 】(3分)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3分)

(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3分)

(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3分)

9.A(严:尊敬)

10.C(②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 ③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 ⑥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

11.B(原文说是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

12.(1)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是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不同的原因)。(“苟”1分,“所以”1分,大意1分。

(2)其中原因没有别的(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非人”1分,“是”1分,大意1分。)

(3)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畜道德”1分,“然”1分,大意1分。)

作者与背景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2)夏,曾巩奉父亲之命,写信请他的恩师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撰写墓碑铭。庆历六年秋,曾巩收到了欧阳修写好的《尚书户部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次年,为了向欧阳修致谢曾巩写了此文,时年29岁。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发奋有所建树;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 曾巩读书岩。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情?能不受迷惑,不*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第一段,文章内容结构上的“起”,叙写信之由。“去秋人还”,“人还”犹如说“墓志铭收到了”,交代之意,“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采,及作者爱不释手的情景,“感与惭井”,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口惭,弓l申为自愧弗如之意,显示着敬佩之情。起首赛事二十余字,共四层意思,简洁精当,意蕴深长。

第二段,文章内容之“承”。本段承上文“撰铭之谢”展开,叙及撰写墓志铭的愈义。作者在段首即概括了本段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以史作臂,把铭志的惫义浅显地表达出来。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史,实录善恶之行;铭,只书美善之德,有褒扬美善之义,故人恶则无铭志之撰;此其异。次言铭、史之同:社会作用相同,即替恶劝善的作用相同。“劝”,“勉励”之意。铭志,对好人是一种鼓励,美德得到彭显,流芳后世,死而无憾,活着的人,可以凭借铭志申达敬意,因此,铭志之撰,使好人,“勇于自立”;铭志,对坏人是二种警诫,一想起死后无善可述,就又愧又怕。这一段以史为臂,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替劝之道”。

三、四自然段,文章内容结构之“转”。前一部分写的是“古墓铭之美义”;这一部分,写“今墓铭之恶弊”及纠除弊害的条件。由美而及于恶,由古而及于今,内容是为一“转”,这一“转”,其实正是内容的又一纵深发展。

第三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指出:今铭之恶弊是“不实”。文章从两个方面剖析了铭不得实的原因:一方面是请铭的人,一心要美誉显扬他们的亲长。于是就不根据事理本来面目撰铭,所以恶人也可以凭虚美夸粗于后世,另一方面是“立言者”,即撰铭之人,受人请托,倘写恶德,则有悖于人情,所以不得不为溢美之谥。其次,指出今铭之恶弊是“传者盖少”,能传世的铭志很少。上至公卿,下至里巷之十,大家“莫不有铭”,鲜有流传者于世是何原因,作者一语破的:“托之非人,一修之非公与是”,撰写墓志铭的人,倘非正直有德之人,撰文亦不公止与正确,一派奉承阿谈之词,就不能行世而传后了。尽管今铭之恶弊,产生有“请托者”和“立言者”两方面的原因,但作者从文学家的角度剖析问题,还是重在立言者的责任方面,因此,在文字上,本段就立言者的论述,贯穿全段;而请托者只是数语带过:这种有详有略的文字处理,也使“立言者”的论题更加突出。

第四段,承上段“立言者”的论述,这一段特别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即是说,立言者一方面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一方面,又要很有文采,擅写文章,第三段曾谈及今铭二弊:一是“不实”;一是“不传”。第四段针对“不实”之弊,提出“畜道德”;针对“不传”之弊,提出“能文章”;环环相扣,论述层次严谨、周密。作者在此段先总提出“畜道德而能文章”的论点。然后再按顺序分说“畜道德”与“能文章”。

“畜道德”,言道德修养对于文章识见的影响:一是,德者必不肯受托于恶人行滋美、虚美之撰;二是道德的修养能带助人区分现象与本质的复杂表现:社会上,有内心善良而行为却有不端之嫌者;有内心奸诈。外表却具善良之象者,有其行髻恶悬而难决者;有实大于名者;有名大于实者。事物如此纷纭复杂,唯有德之上才能具有德之识,独具慧眼,看透本质,不为表像迷惑。做出正确判断。唯有德之士,才能公正不阿。不殉私情。他们笔下的铭文,才具备“公与是”的标准。

论及“能文章”,曾巩认为,辞采不美,文章不会流传于世,只有“文章兼胜”才行二胜,佳妙之谓,“兼胜”,这是文章流传的条件。最后,又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作了小结。

这一小段叙述层次是:先总说——次分说——再总说,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第五、六两段,文章内容结构之“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舍人之身,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德。曾巩撰此文时,这两段未始不是文章的“重头”部分,作为感谢信,作者的感激与颂扬,正是文章的重点,所以文字笔墨也用了许多。但从鉴赏角度看,倒是前几段更重要。曾巩意在写一封感谢信;而如今曾巩的“墓志铭论”或“立言论”成了重点,因此,后两段简单介绍:一是曾巩盛誉欧阳修“蓄道德”的问题:欧阳修由于一贯坚决支持庆历新政,且文章锋芒毕露,如《朋*论》、《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遂深为保守派嫉恨,制造事端。京城流言四起,谏官钱明逸据此弹劝欧阳修。指责他与甥女关系暖昧。《宋史·欧阳修传》载:“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欧阳修身披污名,百口莫辩,曾巩在《上欧蔡书》中,仗义执言:“乘女子之隙,造非常之谤,而欲加之天下之大贤。不顾四方人议论,不畏夭地**之临己,公然欺诬,骇天下之耳目。”曾巩为此可以说是激愤到极点了,至于“废食与寝”。在这种背景下,曾巩特别推重欧阳修的道德之贤,认为欧阳修是“数百年而有”的德才兼具之士,这应视为是深有意味的,也是对流言的一种反击。

另外,曾巩盛誉欧阳修之“道德文章”,是“数百年而有者”,说的也是实话,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序》中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韩、欧分别为唐宋两代文学运动的领袖,推动了两代古文运动的发展,并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说欧阳修是中国文坛上“数百年而有者”。确实是句实在话,决不能视为一种吹捧。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行文曲折。此文作为一封感谢信,起首并不言谢字,而是纡回曲折,慢慢道来。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即“不实”、“不传”;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立言人的作用,提出只有立言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格守“公”与“是”的原则,才能“文章兼胜好,从而传世;既而,又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世代罕有,文章至此才推出欧阳修来,盛誉欧阳修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行者,是韶所谓数百年而有者”,并深致谢意,这才说到了感谢信的正题。文章由远及近,从古及今,由虑及实,从泛论而及于欧阳修之身。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

拓展阅读

1、欧阳修墓地 安徽 关于欧阳修《丁元珍》全诗注释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仁宗年间,作者的好友丁元珍被降职到今湖北三峡一带*,曾写一诗寄给作者,作者见了诗后以此诗作。作者当时被贬到峡州夷陵为县令。

(1)丁元珍: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2)天涯:天边。

(3)山城:靠山的城垣。

(4)物华:眼前的景物。(5)花下客:当时的洛阳园林花木十分繁盛,作者曾在那里做过留守判官,所以叫花下客。

(6)野芳:野花。

(7)冻雷:指初春的雷,因为天气还很冷,故称“冻雷”

(8)不须嗟:不必叹息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与下句中“山城”同指峡州小城。

洛阳花下客:洛阳是北宋陪都,以牡丹著名。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谪居天涯的无奈、失,虚度年华感;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信念,依然充满希望。

(2)颔联中“犹”“惊”二字甚妙,请它们的妙处。

:“犹”是“仍然”,写残雪压枝,金橘经过一冬的风霜雪雨,仍然红得鲜艳;“惊”是“惊醒”,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竹笋被春雷惊醒,振奋精神,准备破土抽芽了。这二字充分营造了春萌动、生机盎然的境,表现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守信念,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疑心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都已经二月了,这个山城里还未见有花开。残雪压着枝条,树桠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晚上听到雁的啼叫声,勾起了无尽的乡思。病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我曾经在洛阳的名花丛中饱享过美丽的春光,山城的野花虽然开得晚些,也不必叹息了。

参考

该诗是欧阳修十分自负的作品。当时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丁元珍为峡州判官。此诗复友人关心,并宽慰自己。

首联、颔联概写山城景物的荒僻、冷落,颈联、尾联写出了残雪中孕育的一片生机、无限活力。

这首诗抑扬顿挫,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并不放在心上的想法和希望友人丁元珍不必担心牵挂的心情。

诗里写到了思乡的情感,写到了病中对大自然的向往,写起曾经同丁元珍一起在洛阳观牡丹花的旧事,将心里的思念表露了出来,但是他在诗的最后加上了一句“野芳虽晚不须嗟”,一方面是说野花和牡丹一样最终开放了,一方面表示对仕途的坎坷没有放在心上。如此应友人,心酸中带出了坚强,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介绍,也有对家乡的想念,有情有景,声情并茂。虽说这是个偏远的小地方,但不乏有生气的事物,像残雪压低的橘树枝头挂着的果实,惊雷声中要破土而出的笋芽,甚至晚些开放的野花,这些东西与平凡中见了生气。诗人说就算年年如此的过日,这种平静的生活也不会让人感叹,认真想想这也是很悠闲的生活呢。山城的物质条件比不上洛阳的丰富,但是别有一种美好。诗人还说即使处于病中,仍是在对大自然的美好进行着想象,说明他并没有被挫折打倒,心里还有着希望,有着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这首赠友人的诗,目的有述苦,但多的是不想让朋友为他担心,苦闷等理所当然的情绪,诗人也写了写,但是最终还是将困难淡化了,对这种生活环境,诗人想安慰朋友他是已经习惯适应了,而且这里不缺少原来生活中的种种乐趣,友人完全是不必为他忧愁,挂怀。

诗里面远隔千山万水的这份感情让人来很有感触。春风都吹不到的天涯,二月里残雪未化的天气,病中度过的新年,加上归雁的鸣叫,种种确实使人伤怀,可是诗人对这些都不感叹,因为最后这些不愉快的都要被野花的开放冲散,尽管野花比不上牡丹,可是它也是美丽和芬芳的。对朋友说这些为了什么?为了倾述,也为了使亲友安心,还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豪气,这些虽然诗里并没有直接写,但我可以出来。这种精神在朋友间交流后就会变成值得保存在心底的东西。分享苦难也分享快乐,不就是从古到今最被人肯定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友情么?

欧阳修的作品紧凑但不局促,写景生动说理透彻,常常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2、行舟忆永和兄弟

,是南宋著名*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一的周必大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整首诗虽然不言忆,但忆隐含其中。

原文: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挂上向吴地进发的帆船,也不知道此去有几多路程。一次次系上缆绳抛锚,一次次解开缆绳启程,走走又停停。天气寒冷,虽然有太阳,天上的云却像是被冻住了一样。江水辽阔,虽然没有风,却也波浪起伏。家乡的山早已看不见了,却仿佛还在眼前。一声大雁的鸣叫,顿时引发了思乡情。船工忽然捕到一条鲤鱼,它应该是从南方游来的吧,恐怕它的腹中有兄弟寄给我的书信吧,赶紧把它烹饪了吧。

试题:

(1)简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4分)

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思(1分),“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1分),“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1分),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2分)。

(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1分),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2分),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情(1分)。

首联“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写行舟路程远,颔联“有日云冻”“无风浪生”写行舟险,颈联写行舟时的所见所感,尾联【注释】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情。其中,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气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的是已从诗人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情。[1]

全诗虽不言忆,而忆隐含其中。以“行舟”为线索,实忆兄弟思乡的情愫才是贯穿的主线。

个人资料: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1] 。南宋著名*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一。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卒于庐陵,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碑”。

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相关推荐:

舟中二首 其一 陈师道

3、“人生在世不称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全诗诗词

[文]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上自在地漂流。

[出自] 李白 《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流,举杯销愁愁愁。

注释:

宣州,今安徽宣城。谢脁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改名为叠嶂楼。校书叔云,或谓即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此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此诗饯别的对象当是文学家李华。

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兴。

散发:不戴冠簪。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上自在地漂流。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砍断江水,江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忧愁。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在此高楼上尽情畅饮。我由衷地赞美您的文章具有建安似的风骨,我也喜爱小谢清新秀发的诗风。我们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欲高飞,要到那九天上将明月摘取。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呀,倒不如披头散发去江湖中自由放舟。

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

4、一年级安徒生童话

1.安徒生是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世人公认是 “童话”。

2.在《安徒生童话选》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

3.《丑小鸭》这个故事中的丑小鸭最后变成了。

4.《坚定的锡兵》故事中,那个一只脚的小锡兵最后化成了。

5.《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作品中十分有趣、精彩的童话一。可笑的皇帝与大臣因为虚荣,竟被两个骗玩弄于股掌中间。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

6.《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讲述一个和间的动人故事。、

7.《安徒生童话》中《夜莺》讲了一只会唱歌的夜莺被抓进了皇宫里面。

8.《打火匣》中讲了 一位士兵靠着娶到了公主并成为了国

9.《安徒生童话选》中的拇指姑娘是一个善良而又不幸的姑娘。她在鼹鼠洞里看到,她没有不理不睬,而是每天给它送东西吃,救活了它。她不幸是因为她被抢去做它的儿媳,受尽了折磨。但是拇指姑娘没有屈服,最终在帮助下逃离了魔窟。

10.安徒生中的《世界上最美丽的玫瑰》这个故事中告诉我们,美丽的并不是真的玫瑰,美的是。

二、选择题。

1.《飞箱》这个故事中的箱最后( )。

A 被偷走了 B被烧掉了 C 丢掉了 D 被抢走了

2.安徒生创作的唯一与中国有关的童话是:()

A 《海的女儿》 B 《卖火柴的小女孩》 C 《皇帝的新装》 D 《夜莺》

3.下面故事中哪些不是《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中的故事:()

A《打火匣》 B《皇帝的新装》 C《野天鹅》 D《白雪公主》

4.《丑小鸭》故事中丑小鸭因长得丑被同伴驱逐,最后来到了一个简陋的农家小屋,屋主老太太同暂时收留它的原因是:()

A 同情丑小鸭 B 想给自己做个伴 C想给母鸡找个伙伴D 想知道丑小鸭是公还是母,能否下蛋。

5.《演木偶戏的人》,使我深受启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 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乐在其中,快乐就会伴随着你。

B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对待他人。

C 团结力量大。

D 要勇敢不怕困难。

6.《笨笨的汉斯》这个故事中的最后娶到公主的是( )

A 大儿 B 二儿 C 汉斯 D 士兵

7.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冰雪皇后》中,有一个很坏的魔鬼,他做了一面镜,可以把美丽变成( )

A.丑陋 B.美丽 C.苗条 D.肥胖

8.在安徒生的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最后一粒豆落在了哪里()

A 一个长满了青苔的霉*的裂缝里

B 直接飞进太阳里去

C 落到屋顶的水沟里去了

D飞到广大的世界上去

9.安徒生童话中《癞蛤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永恒的渴望和追求正是像宝石一样珍贵。

B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自大,吹嘘自己的功劳

C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对待他人

D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10.《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讲述一个人鱼和人间的动人故事。让我最感动的几段,就是和小人鱼间发生的那一幕幕,最后小人鱼变成了( )

A 人 B 鱼 C 泡沫 D 海水

三、判断题

1.《飞箱》中爱讲故事的斯文继承了他父亲的所有财*,便开始挥霍了,终于有一天,他变得一无所有,剩下的全部财产就只有一只旧箱,但这只神奇的旧箱竟然能飞。 ( )

2.《癞蛤蟆》中癞蛤蟆实现了愿望,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

3.《拇指姑娘》中拇指最后却嫁给了花世界的国。为什么呢?因为国尊重拇指姑娘,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的,要互相尊重,只有做到这一点双方才能快乐、幸福。 ( )

4.《铜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压迫和苦难不能磨灭一个人的天分,圣洁的灵魂必然会放射出动人的光芒。 ( )

5.《梦神》这个故事中记录的是一个孩的梦。 ( )

6.《小猪倌》这个故事中的那位公主明白玫瑰和夜莺的珍贵,最后嫁给了。 ( )

7.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非常幸福! ( )

8.《夜莺》中送给国的夜莺鸟是非常美丽,有生命力的。 ( )

9.丑小鸭因为迷路了,所以才找不到回家的路才流浪在外面,她的家人是非常喜欢丑小鸭的。 ( )

10.在《皇帝的新装》中最后是一个孩说出了皇帝实际上什么也没穿的事实! ( )

1.丹麦 2.冻* 3.白天鹅4.化成了一颗小小的锡心

5.做人要有自己的思考、想法,不能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做。

6.人鱼 人7.皇帝8.智慧和勇敢9.燕 癞蛤蟆 燕

10.爱

二、选择题

1.B 2.D 3.D 4.D 5.A

6.C 7.A 8.A 9.A 10.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点击查看更多王夫之《更漏子·本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6405.html

热门阅读

  1. 汇丰银行实习报告
  2. 十二生肖的故事传说
  3. 买花记美文
  4. 朝花夕拾呐喊摘抄
  5. 实习离职报告范文
  6. 关于护林员承诺书
  7. 玛雅文明之祭读后感言
  8.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
  9. 帮鸟妈妈找蛋托班健康教案
  10. 201年4清明节祝福语大全
  11. 夫子庙随笔600字
  12. 图书出版合同的模板
  13. 201年最新清明节祝福语
  14. 语音聊天室开业贺词范文
  15. 区教学能手代表的发言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