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上虎刘安世字器之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16 18:15:06

殿上虎刘安世字器之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刘安世宋朝魏(今山西省)人,字器之。早年追随司马光求学,司马光教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以“诚”立身处世,要做到“诚”字,当从不妄语开始做起。安世受教,勤学不倦,后来中举进士,累升为谏议大夫,本着严正的态度,立于朝廷,遇事敢言,评论政事,刚正忠直,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往往当面折服,一时深受朝廷上下恭敬畏惧,称他为“殿上虎”。

(刘)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且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咨尽心行已之要咨:询问。

B.初除谏官,未拜命 除:授予官职

C.在职累岁累:劳累。

D.则执简却立 却:后退。

9.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光教之以诚 (3)吾欲为元佑全人

(2)主上方以孝治天下 (4)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安世忠诚正直的一组是()

①登进士第,不就选

②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③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④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

⑤家居未尝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⑥还其书不答。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④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初任谏官尚未接受任命时,刘安世认为任谏官要有胆识,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这样容易惹祸遭贬,因此禀告母亲,不愿就职。

B.刘母认为谏官是天子的重臣,其夫生前竭尽全力而没能做好,鼓励其子捐身以报朝廷大恩。

C.刘安世任谏官多年,敢于主持公道,朝廷之上人人敬畏,到了老年,名望更加显赫。

D.本文三次提到司马光,目的是写刘安世在司马光的教诲和精神感召下,捐身报国,是一个忠孝正直的道德完美的人。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5分)

(2)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5分)

参***:

8.C

9.A

10.D

11.B

12.1 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应当随着你去流放之地(5分)

2 我如果要为子孙考虑,就不会是这样子,我想做元祐年间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见(我的老师)司马光。(5分)

8.累 积累 重叠

9.以 介词 用 为 动词 做 介词替

10. 1说的是刘世安不贪图富贵。2说的是刘世安向母亲说的不就任的托词。5写他在家时没有懈怠的面容,久坐而不倾身依靠。

11.刘世安父亲一心想做谏官却没有做成,最终只任太仆卿。

拓展阅读

1、淮女《减木兰花·淮山隐隐》

词的阙,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南逃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词的形式义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令人回肠荡气。

2、九年级册《沁园春雪》教设计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人墨客,多以雪为;诗坛苑,多有咏雪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最早传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丰富、崇高的精神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从地下天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下远眺,则“山舞银蛇,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不只形象跃然纸,而且赋予群山高以昂扬奋进的*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的富于**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想象雪霎天晴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承“望”,显示端详观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精蕴”。

片极写祖国江山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妙。它一方面承接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着笔传神,把表面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前大书一个“俱”,如铁帚横扫历史的“无数英雄”;“矣”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界民族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远致”就洋溢纸了。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见赠禹锡的诗翻译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领导的*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被杀,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力。

诗的颔联,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是好友,嵇康、吕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指洛阳。一本作“郡”,郡指扬州。扬州是当时淮南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禹锡抱不平。对此,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白居易的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的情景,使愤激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禹锡的代表作品。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见赠禹锡的诗翻译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

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注释

酬:谢,酬,这里是指以诗相的意思。用诗歌赠

乐天:指白居易,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的心情。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二十八使君》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5、九年级册《沁园春雪》教设计和

【学目标】

1、学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情,以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今天学的课“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目。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在陕北清涧县,*曾于一场大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视察地形,欣“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亲赴重庆与国民*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1月8日,《汇报》附刊曾将***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吴祖光称*的《沁园春 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杰作。

*看到《沁园春 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采方面都与*的差得远。

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幅图画,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幅图画就是以《沁园春 雪》为体裁创作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是“山舞银蛇,驰腊象”,白雪覆盖大地的辽阔景象,一边是旭日东升,红日照耀着大地的壮丽景象,更显祖国壮丽多姿。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心得,导入新课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3、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指导学生注意音(如“汗”、“俱”)、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1、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景象。

2、结合自己摘抄的描写雪景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体会意境。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词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词的意境和音律。二、设置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让学生说出阕中的动词和它们所描绘的景物,学生回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给予肯定,并示范分“封、飘、失”所描绘出的北国雪景,重点比较“望”与“看”的区别,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分其它动词描绘的视觉景象。

3、补充讲解:“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并提问:“山舞银蛇”与“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的震撼;诗人又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并提问学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的用法。

5、总结诗词写景语言的凝练生动,引导学生通过近景和远景的推移、实景和虚景的交错,发现诗人思维的跳跃和连贯。

1、回:有“封、飘、望、失、舞、驰、比、看”等,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和晴日的雪景。

2、根据教师示范的方法,分词语的用法。“失”描绘出黄河结冰的壮观景象,“舞”和“驰”运用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群山高在白雪的覆盖下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富于生命力。同学问交流阅读体会,补充

3、通过教师讲解,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并回:“山舞银蛇”和“驰蜡象”运用了比喻、拟物、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4、讨论回:“欲”把“山”、“”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感受诗歌形象的“诗化”特征,理解诗人借“试比高”抒发内心的豪迈情。

5、通过概括词中出现的景物,把握诗人的写景脉络,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三、组织活动。绘制“北国风雪图”

1、组织学生分小组,根据对词的分和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图画,指导学生感受白雪与晴日的红白色调撞击,理解“妖娆”的内涵。

3、引导学生发现,长城和黄河并非真实地出现在诗人眼前,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的壮丽图景。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阕词意境的理解,修改图画。

2、结合图画,选举小组代表,口头描绘词中的景象,尝试总结诗词表现的意境美。

3、通过阅读和教师提示,发现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虚实结合,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尝试掌握这种写作手法,锻炼思维,将其运用到写作训练中。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诵读阕词,复已学内容,进入下阕词的学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词的音律,回顾节课的学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下阕词中所列举的历代帝王。学生回完后,可视回情况给予补充。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阕词的知识点,并感受下阕词的意境。2、畅所欲言,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教师的问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下阕词

1、提问:通过诵读全词,你发现阕词和下阕词就内容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描写景物和评点历史人物是不相关的内容,诗人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的?

3、总结:这句话前一句承,后一句启下,由景物自然过渡到历史人物,跨越时空,表现了诗人的大气豪迈和坚定信念。

4、提问:诗人对历代帝王、“无数英雄”是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知道的?

5、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并提示学生,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但是从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就会认识到,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1、回:最大的区别在于,阕词是写景抒情,下阕词是评点历史人物表达观点。

2、回:是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连接起来的。

3、结合教师的分,谈论、体会诗人是如何把写景和抒情结合到一起,自然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4、经过讨论和交流回:诗人对他们是惋惜、感叹的态度,“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都反映了诗人的态度。

5、讨论,认识到这三句话是全词主旨所在,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代伟人的*抱负和自信。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诗

列举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和主三个方面比较阅读这两首同是描写雪景、借景抒情的诗歌,这种比较讨论没有固定,关键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两首诗词的区别:从意境创设、语言风格和主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总结全词,并告诉学生“诗、乐、画”一体的诗歌学思路和我国“诗言志”的诗歌传统。

3、在小组内交流学心得,共同分享学经验和收获。四、本课总结这是一首主旨鲜明、气势恢弘、意境壮美的词。通过这首词的学和背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思路。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鉴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词的感受和体验。诗歌语言的分是零散而琐碎的,抓住重点词语,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

点击查看更多殿上虎刘安世字器之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9910.html

热门阅读

  1. 《宝贝当家》读后感
  2. 苏轼的优美诗句
  3. 羊年给姐姐的春节祝福语
  4. 送朋友的十一微信祝福语
  5. 幼儿园计划生育总结范文
  6. 圣诞节搞笑幽默贺词2016
  7. 春节给同学的祝福语集锦
  8. 计划生育管理的承诺书
  9. 网站建设和推广代理国家标准合同
  10. 洗发水经典广告词集锦
  11.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12. 关于雪的优美句子摘抄
  13. 中国同学录毕业留言祝福语
  14.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15. 天气忽然变冷的说说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