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羚羊舞》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7 12:02:42

小学六年级上册《羚羊舞》教案

了解舞剧《野斑马》剧情,以及羚羊舞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羚羊舞的音乐特点。

教材分析

《野斑马》舞剧很有故事趣味性,里面出现了好多好多森林中的动物,有斑马、羚羊、熊妈妈、猴子、狐狸精、豹子、大鸟及天鹅,它们联合上演了一幕森林闹剧! 故事大意是,熊女王渴望在其生日庆典时穿上一件用100张野斑马皮缝制的衣服,为了得到最后一张野斑马皮,她欲以一匹野斑马作祭品,不料却被她的养女斑马 姑娘放生。为和平,斑马姑娘欲铤而走险,去制止一场森林杀戮的爆发;为爱情,斑马姑娘不忍目睹心上人被*;为亲情,斑马姑娘希望妈妈健康长寿……痛苦抉 择之后,斑马姑娘毅然决定献出自己的皮来成全熊妈妈的贪婪!动物家园走向了人性化的世界。羚羊舞是一段具有浪漫色彩的男子群舞。作曲张千一摆脱了“宣叙调”式的生涩与枯燥,把描写白鹅、羚羊、猴子等每一段带有主导动机性质的性格主题都刻画得个性十足、优美动听。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教学要求:介绍舞剧剧情以及编剧是著名导演张继刚,他的代表作有《千手观音》。还要介绍一下舞剧的作曲张千一先生。(教师播放《千手观音》视频)

补充材料:《野斑马》是中外舞剧史上首例以全动物造型的舞剧,被称之为动物世界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从民族舞和芭蕾舞中汲取了不少养分,并加以创新,是一部介于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崭新舞剧。一共有三幕,第一幕熊妈妈的生日,第二幕野斑马的天空,第三幕熊妈妈病了。

二、舞曲欣赏《羚羊舞》

教学要求:感受音乐特点,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师:听辨这段音乐的情绪。

生:节奏舒展,音乐旋律抒情。

三、模唱主题旋律

教学要求:教师出示《羚羊舞》主题旋律谱,学生跟琴模唱旋律,感受节奏舒展、速度缓慢及旋律流畅的特点。

四、了解舞剧《野斑马》

教学要求:加深对舞剧《野斑马》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五、课堂小结

为和平,斑马姑娘欲铤而走险,去制止一场森林杀戮的爆发;为爱情,斑马姑娘不忍目睹心上人被*;为亲情,斑马姑娘希望妈妈健康长寿,痛苦抉择之后,斑马姑娘毅然决定献出自己的皮来成全熊妈妈的贪婪,维持生命家园的和平、友爱、共存。

拓展阅读

1、五组两合一的设计

人文主题目标

1.《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赞扬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人父亲身汲取的力量。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母亲的慈爱,也需要父亲的严的爱。

3.《慈母情深》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医院,会了看病。

4.《会看病》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青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

5.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

语言训练目标

1.继续练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习课文,应引导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写人文的表达特点。口语交际要让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二是引导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路点睛

初读课文,自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伟大(自“坚决救儿子”,循法自“坚信儿子等着、坚持救儿子”,梳理写作顺序,结深化感情)──抓住儿子语言、神态的重点句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总结写法特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特点)──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用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下文等方法理解“虚墟、疾步、绝望、瓦砾堆、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与的佳句。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汲取的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习提纲

1.自生字、新词,用找近义词、联系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的事。

3.默读课文,全文中心句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4.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这是一位()的父亲。

5.默读课文13—24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儿子了不起的语言的重点句子,这是一位()的儿子。

6.讨论:为了表达伟大、深沉的父爱,全文在写法有什么特点?

一、初读课文,自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正音:砾、颤、爆、墟

2.难字书写:杉、矶、砸、颤

3.用时、地、人、事四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4.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二、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伟大。

1.坚信儿子等着

喊、跪、站、走

(悲伤、绝望中坚信儿子等着……)

2.坚持救儿子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三次)→不顾危险、劝阻,坚持救儿子。

3.坚决救儿子

①“他挖了8时……36时……”(时间漫长)

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过程漫长、艰辛──坚决救儿子)

1+2+3──深爱儿子

③抓住“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儿子坚决救儿子的困难及心理活动,深化父爱的伟大。

④比较:外貌描写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三、抓住儿子语言、神态的重点句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体会儿子的美德。

儿子:坚信父亲救自己──先人后己

四、总结写法特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特点。

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5个。

2.以“父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父亲爱你的事。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18 慈母情深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路点睛

初读课文,自生字、新词,初理作者思路──细读探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体会母亲对“我”的深情,及我的动作与心理透露出的对母爱的感动、心疼、崇敬、感激、热爱之反衬──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1.认识3个生字,用联系下文及词素分析法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指导生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

重点难点

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

习提纲:

1.自生字、新词,用联系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及词素分析法理解下列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2.读通读顺课文。

3.跳读课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写段意。

第二段:

第三段:

一、初读课文,自生字、新词,初理作者思路。

1.(1—4)想买《青近卫军》

2.(5—33)妈妈给钱买书

3.(34-35)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

4.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想一想,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的母亲。

5.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我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我对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有一种()的深情。

二、细读探究,体会母亲对“我”的深情

1.母亲的特点母亲的爱

①外貌描写──瘦弱的母亲

②行动描写──贫苦、辛劳的母亲

③语言描写──通情达理的母亲

(勤劳、善良、慈祥、深爱儿子)

2.我的爱(反衬)

①行动描写

②心理描写

(感动、心疼、崇敬、感激、热爱)

三、自主评价习收获

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精美句子。

2.以“母亲的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母亲关心你的一件事。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2、数乘法》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2、经历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生的发散思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习数的兴趣。

探索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数乘整数的算理。

确定积的数位数。

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利用知识的关联探究总结算法具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们去过三峡吗?在假期里,老师去三峡旅游了,见到了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还带回来一段录像呢!想不想看看?[放录像](出示信息窗1)

2、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提出问题。

生1:6台发电机组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生2:10台发电机组又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每台发电机组15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2004有多少台发电机组投入发电?26台发电机组可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3、师根据生提出的有用问题,粘贴在黑板

二、合作探究、理解算理。

解决问题一:6台发电机组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1、独立列式估算。

58.66=

交流:58.660,606=360。

2、竖式计算,组讨论。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正确的得数?

生先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组交流计算方法。)

3、理解算理算法,总结概括。

(1)汇报展示,生汇报的同时展示生计算过程。

结:刚才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用到了同一个方法,就是先将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2)多媒体演示转化过程,加深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3)直接用竖式计算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方法,加深记忆:先将58.6扩大的原来的10倍变成586,5866=3516,再将3516缩到原来的1/10,就是351.6。

结:刚才,我们习的是数部分是一位的数乘法,如果数部分是两位、三位的,你还会像同那样用竖式计算吗?

(4)多媒体出示练习:2.475= 2.4532=

生独立计算后,在实物投影仪展示订正并说出计算思路。师引导生总结具体方法,多媒体出示。

三、巩固应用,完善算法。

1、独立解决其他问题,简单交流。

2、解决问题二: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

(1)独立计算交流方法。

(2)一生板演,共同探讨,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引导生算理的表述和结果的化简。

3、说一说怎样计算数乘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问题的解决以及对数乘整数算理及计算方法的总结,使生进一步掌握并熟练数乘整数的计算,为后续的数乘数做好准备。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多媒体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

2.多媒体出示我帮妈妈算一算。(课本4页第6题)

生独立计算,互相检查,看生能够根据乘法意义正确列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们,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作业

调查了解电费的单价及各自家庭的用电数量,计算各自家庭的电费,并结合实际谈一谈怎样节约用电。

3、语文《一面》反思

《一面》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秋天,“我”在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之前我认真拜读了师用书。师用书中这样帮我们解读课文“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时,要引导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说实话,我觉得说从人物的外貌中去领悟人物的气质还是有些牵强。鲁迅先生长得很瘦,难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劳累太劳累了?他的胡子和头发就能看出他坚毅刚强的性格?

于是在前,我决定按自己的解读去课前,我依然让孩子们讨论:这篇课文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习课文的重点。中,我决定尊重孩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由于孩子们基础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于归纳,不善言辞,于是我在课堂中给了充分的时间孩子们去读课文,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在中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孩子们,也没有给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没有把师用书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们。文字的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能领悟的东西,不能强求孩子们也理解,随着龄的增长,他们会理解的。

我觉得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因此师在课的时候没必要心翼翼,极力将文章讲的透彻仔细。我记得我们生时代习这篇课文是在初中,那时大概是讲读课文吧,我们的老师是位中师,他把这课给我们罗嗦了好几节课,我是半点兴趣都没有。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篇很寡味的课文。因此我在中尽量避免跟孩子们烦琐的分析。

但是,这课的效果并不好,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才更有失效,还值得我认真思考。

4、课件推荐

一、解析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是在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材先通过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材中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习的习方式,让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 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

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过的图形。

2、借助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习单,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生拿具到实物展台汇报,师拿事先预设的大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

(a+b) ×(h÷2)

4、总结规律

师:同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师将以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 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 (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 (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3、变式练习:97页第1题。

4、阅读作业:①、还有哪些方法?②、阅读数书。

5、广版三品德与社会家乡的骄傲设计优秀课件

一、目标

1、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

2、知道近代家乡以来著名的人物及重大事件。

3、知道*开放以来家乡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的热爱。

4、掌握几种简单搜集资料的方法和调查的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课承接三课的思路,从家乡的自然景观、人为风情,延伸到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变化,从而在设计思路与前三课一气呵成,使生对养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人数和了解,进一步萌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活动准备在;

1、 让生课前通过各种形式收集有关历史及名人的资料。

2、 让生分组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3、 让生搜集家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

活动一 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

有条件的地方,师可以组织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故事,树立发愤图强的爱国志向。师要注意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此活动可以结合少先队进行。

活动二 故事会

让同们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家乡名人的故事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向大家讲述出来,以此激发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的激情。

活动三 老照片和新照片

生将搜集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新老照片向同们展示出来,并说说其中的故事,由此感受*开放以来家乡所取得的成就。

活动四 我为家乡绘新图

要求同们或为家乡做一件事,或设计一句广告词,或画一副宣传画,以此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将自己的作品在全班同目前展示出来,说说自己的创意。选出生中最具创意的作品,也可以将生的作品做成一个型展览。

四、活动实施建议

1、此课的要求师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要重在启发生感受*开放以来家乡所取得的成就,萌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师在课堂要给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和氛围,让生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师只作适当的引导。

3、在调查过程中,师要注意引导生发挥团体合作精神,做好分工合作,从而保证全面、准确的资料信息的获得。

五、评价

1、知道家乡的历史和历史的名人及其简单的事迹。

2、能够说出*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3、知道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获得资料的不同途径及手段。

4、具有初步表达自己创意的能力。

附录二:品德与生活发展性评价方

一、评价目的

品德与生活是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的评价,可以对生的习进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品德与生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评价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生科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2、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生活与品德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师应随时关注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生应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对师的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家长、社会及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评价,构建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重点考核生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生在品德与生活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道德和生活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各的考察范围,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材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适当考察过去过的内容。

行为能力的评价。是评价生在品德与生活课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认知基础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通常与考察贯彻《生守则》和《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具体内容:

1、知识与技能。使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爱”,有了爱才会快乐的成长。让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

2、道德品质。培养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尊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3、交流与合作。热心参与交流合作,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习能力。对有关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运用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习的愿望与兴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创新精神。

5、个性与态度。在认知基础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习有着积极的态度,爱家人、爱同、爱老师、爱大自然。

四、评价方法

习评价一般通过课堂观察评价(见表)和阶段性评价两种途径进行。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坚持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鼓励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鼓励生开展探究性习活动。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的氛围,可以采用师观察、与生谈话、平日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及时评语、评议等方法。评价形式采用书面检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应生道德与认识的行为表现,应与履行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

品德与生活课堂观察记录项目包括: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听取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否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收获;观察生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是否有“爱”; 观察生是否自信(提出不同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习活动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

五、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评价可以采用等制的方式,定性评价可以采用评语描述的形式,评语可以补充等的不足,对生的评价会更全面。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上册《羚羊舞》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30902.html

热门阅读

  1. 财务部下半年工作计划
  2. 思乡的诗句大全
  3. 我能行演讲稿
  4. 描写春雨后的景色诗句
  5. 201年情人节微信祝福语
  6. 宋庆龄的经典名言
  7. 描写秋天花的诗句
  8. 重阳节祝福老人的语录大全
  9. 20岁的励志语录
  10. 实习教师支教工作报告
  11. 古代寓言故事经典
  12. 江南古镇的早晨诗歌
  13. 201期末考试前祝福语精选
  14. 我真能干小班活动计划
  15.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读后感范文120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