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中的风字的解释

发布时间: 2025-07-21 21:13:45

初中语文古诗中的风字的解释

一、东风

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是指春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和辛弃疾《青玉案》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的东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1)反衬“伤逝”之情,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渲染离别情绪,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3)象征*者和造成悲剧的恶势力,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4)比喻重要的条件,如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俗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二、南风

古诗中的南风即夏风,常象征欣欣向荣,多用于表达轻松愉悦的心境,如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南风有时还用于寄寓思乡之情,如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中的“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的南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1)烘托恬淡的心境,如刘攽《新晴》中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2)南风也叫“薰风”,如苏轼的《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三、西风

古诗中的西风即秋风,常象征秋之肃杀,大多包含着凝重的悲凉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的西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1)寄托相思之情,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感伤韶华已逝,如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3)渲染凄凉气氛,寄寓身世之伤,如马致远《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辛弃疾《水龙吟》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蒋捷《虞美人》中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4)营造苍茫、悲壮之美,如李白《忆秦娥》中的“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四、北风

古诗中的北风即冬风,常用于象征冬之苦寒,大多寄寓诗人幽怨、凄苦的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的北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1)渲染游子怀乡之思,如汉代无名氏《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2)抒写伤别之情,如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比喻强劲势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和郑思肖《寒菊》中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拓展阅读

1、鉴赏之虚实结合法及阐明道理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

先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还有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辞。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我们可用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来出道题来加深认识,题曰:“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答前应想到这两句已经将情与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总结:眼光短浅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崭露头角前就发现之,反而因为‘不识’而扼杀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杀的一种规律。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是以下人李商隐常用的手法,下面我们来分析其特点。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总结:作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把巴山夜雨实写,与共剪西窗烛虚写相结合,给予作者一种思想感情,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2、关于》教材部分研究

摘 要: 通过对》教材研究, 发现其所选几乎涵盖了代绝大部分朝代, 显然俨然有一个学体系, 然而教材的编辑却出现了四种情况:同一作家或同一着作的作品分在不同的课、不同的单元甚至不同册;同一朝代的学作品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混编;作家作品知识散见于注, 因按课出现的先后次序介绍, 显得比较零乱;为教学碎片化问题并还原学史, 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唐宋宜细, 明清宜特, 先秦宜重, 难易相宜。

关键词: 碎片; 还原; ; 学;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textbook of Chines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r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author found the selected classical Chinese text covers almost all the Chinese ancient dynasties, apparently it seems to have a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system in Chinese languag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However, the editing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has appeared four cases:the same writer or works in the same book scattered in different texts, different units even appeared in different copies;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same dynasty appeared in different places;different types of literature and different themes of the works mixed together;the works knowledge of the writers appeared in the notes, and it is relatively messy becaus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in the book.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se principles could be follow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fragment problems of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restore to the original stat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hould be fin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ould be special, and the pre Qin period should be heavy and combine difficult with easy properly.

Keyword: fragments; restor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所选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代绝大部分朝代, 具体情况如下:

先秦部分有:《》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论》六则, 《》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9.二则:《郢人》 (《庄子》)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6.《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27.《曹刿论战》 (《左传》)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公输》 (《墨子》)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秋水》 (《庄子》) 、21.《愚公移山》 (《列子》) 、22.《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第七单元25.《论》十则、26.《鱼也我所欲也》 (《孟子》)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六首之《关雎》《蒹葭》 (《经》) 、第七单元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

两汉部分有:《》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9.《陌上桑》 (《乐府集》) , 《》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30.《迢迢牵牛星》 (《十九首》) ,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细柳营》 (司马迁) 、24.词五首之《十五从军征》, 《》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7.订鬼 (王充) , 《》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7.《周公诫子》 (韩婴) 。

魏晋南北朝部分有:《》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世说新》二则:《期行》《乘船》、24.木兰 (《乐府集》) , 第七单元27.《三峡》 (郦道元) 30.五首之《观沧海》 (曹操)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五首之《饮酒》 (陶渊明) 、26.《强项令》 (范晔)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答谢书书》 (陶弘景) 、第七单元28.干将莫邪 (干宝)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5.《桃花源记》 (陶渊明) 、29.词五首之《归田园居》 (陶渊明)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二则:《四知》《私心》 (范晔) 、22.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七单元28.《出师表》 (诸葛亮) 。

唐代部分有:《》七年级上册25.五首:《杂》 (王维)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酬乐天扬州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 第七单元30.五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望岳》 (杜甫)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黔之驴》 (柳宗元) , 22.《陋室铭》 (刘禹锡) , 25.词五首之《次北固山下》 (王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雁门太守行》 (李贺) , 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渡荆门送别》 (李白) 《春望》 (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小石潭记》 (柳宗元) , 25.词五首之《茅屋为秋所破歌》 (杜甫) 《过故人庄》 (孟浩然) , 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观刈麦》 (白居易) 《赤壁》 (杜牧)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词五首之《送别》, 第七单元29.词五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终南别业》 (王维)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捕蛇者说》 (柳宗元) , 24.词五首之《使至塞上》 (王维) 《泊秦淮》 (杜牧)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 第七单元28.《马说》 (韩愈) , 29.词五首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滁州西涧》 (韦应物)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六首之《黄鹤楼》 (崔颢)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 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虞美人》 (春花秋何了) (李煜) 。

宋代部分有:《》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伤仲永》 (王安石) , 第七单元26.卖油翁 (欧阳修) , 30.五首之《登飞来峰》 (王安石)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 (周敦颐) , 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25.词五首之《游山西村》 (陆游) 、《渔家傲》 (塞下秋来景异) (范仲淹)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 第七单元30.词五首过《零丁洋》 (天祥)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 (司马光) , 24.词五首之《诉衰情》 (陆游) , 第七单元26.《岳阳楼记》 (范仲淹) , 27.《醉翁亭记》 (欧阳修) , 29.词五首之《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词五首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 第七单元29.词五首之《约客》 (赵师秀) 、《如梦令》 (昨夜雨疏骤) (李清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六首之《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 第七单元29.《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 30.词五首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

元代部分有:《》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五首之《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山坡羊·潼关怀》 (张养浩) 。

明代部分有:《》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空城计》 (《三国演义》) , 14.《美猴王》 (《西游记》)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施耐庵) , 第六单元24.《满井游记》 (袁宏道)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 第七单元28.湖心亭看雪 (张岱)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 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咏煤炭》 (于谦) 。

清代部分有:《》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8.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 、《戴震难师》 (段玉裁)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口技》 (林嗣环) 第七单元28.《岳飞》 (毕沅)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范进举》 (吴敬梓) , 第七单元29.《劳山道士》 (蒲松龄) 、30.词五首之《己亥杂》 (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9.词五首之《长相思》 (山一程, 水一程) (纳兰性德)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与妻书》 (林觉民) 。

二、碎片化的状况

1. 同一作家或同一着作的作品分在不同的课、不同的单元甚至不同册。

来源于《论》的材料被分成两篇单独的课:《》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论》六则, 《》九年级上册25.《论》十则2.来源于《孟子》的材料被分成两篇课:《》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6.《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6.《鱼也我所欲也》。来源于《庄子》的材料被分成两篇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秋水》, 《》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

李白的分属不同册的三篇课:《》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30.五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渡荆门送别》, 《》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

杜甫的分属不同册的四篇课:《》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望岳》, 《》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春望》,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词五首之《茅屋为秋所破歌》, 第七单元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孟浩然的分属不同册的两篇课:《》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词五首之《过故人庄》,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9.词五首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王维的分属不同册的二篇课:《》七年级上册25.五首之《杂》,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词五首之《使至塞上》。

白居易的分属不同册的二篇课:《》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观刈麦》 (白居易) ,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六首之《钱塘湖春行》。

杜牧的分属不同册的二篇课:《》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赤壁》,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词五首之《泊秦淮》。

李商隐的分属不同册的二篇课:《》七年级上册25.五首之《夜雨寄北》,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词五首之《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

李煜词分属二篇课:《》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六首之《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 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虞美人》 (春花秋何了) (李煜) 。

来自柳宗亦被分编为三篇课:《》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黔之驴》,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小石潭记》,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捕蛇者说》。

宋代词人之作也被分属为不同册的课。苏轼的三首词被分属不同册不同的课:《》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词五首之《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词五首之《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六首之《江城子·密州出猎》。

李清照的词分属不同册的课:《》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9.词五首之《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 《》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9.词五首之《如梦令》 (昨夜雨疏骤) 。

辛弃疾的词分属不同册的课:《》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 《》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9.词五首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欧阳修的也分属不同册的课:

》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6.《卖油翁》,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7.《醉翁亭记》。

2. 同一朝代的学作品分在不同的地方。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在此以宋代学作品入选教科书为例考察宋代学作品在教科书分布情况。

》七年级上册23.伤仲永第七单元26.卖油翁 (欧阳修) 30.五首之《登飞来峰》 (王安石)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 (周敦颐) 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25.词五首游山西村 (陆游) 渔家傲 (塞下秋来景异) (范仲淹)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第七单元30.词五首过零丁洋 (天祥)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二则 (司马光)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24.词五首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第七单元26.岳阳楼记 (范仲淹) 27.醉翁亭记 (欧阳修) 29.词五首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词五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第七单元29.词五首约客 (赵师秀) 如梦令 (昨夜雨疏骤) (李清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六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第七单元29.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30.词五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3. 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混编

不同体裁的作品混编为一篇课。这种情况在《》教科书最多的是将与词混编在一起。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五首收《饮酒》《次北固山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雁门太守行》《天净沙·秋思》, 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渡荆门送别》 (李白) 《春望》 (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词五首收《游山西村》 (陆游) 、《渔家傲》 (塞下秋来景异) (范仲淹)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

第25课四首为, 一首为元曲。词与不同, 曲不同于也不同于词。虽然可泛称词, 然而, 作为生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有何道理可以马虎了事?

不同题材的作品混编情况也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从上面所引材料证明不同体裁的作品混编为一课的例子也可看出这一问明。如《》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30.词五首收《观刈麦》 (白居易) 、《赤壁》 (杜牧) 、《过零丁洋》《己亥杂》 (浩荡离愁白日斜) 、《山坡羊·潼关怀》等, 首首题材不同。

4. 作家作品知识散见于注, 因按课出现的先后次序介绍, 显得比较零乱。

下面收集的是《》教材关于唐代学家及其所选作品出处的介绍。

》七年级上册25.五首之《杂》注 (1) :选自《王维集校注》 (华书局1997年版) 。王维 (约701—761) , 唐代着名人。摩诘, 河东 (今山西永济西) 人。[1]174《》七年级上册25.五首之《夜雨寄北》注 (5) :选自《李义山集》。李商隐 (约813—约858) , 唐代着名人。义山, 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 人。[1]174《》七年级上册25.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注 (2) :选自《云台编》。郑谷 (约848—约909) , 唐代人。守愚, 袁州宜春 (今江西宜春) 人。淮上, 即扬州。[1]176《》七年级上册25.五首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 (8) :选自《王子安集》。王勃 (约650—676) , 唐代着名人。子安, 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 人。杜少府, 作者的朋友, 生平不详。少府, 官名县尉的别称。[1]176《》七年级上册25.五首之《酬乐天扬州逢席上见赠》注 (1) :选自《刘梦得集》。刘禹锡 (772—842) , 唐代着名人。梦得, 洛阳 (今河南洛阳) 人。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 , 刘禹锡与白居易 (乐天) 在扬州相逢。酒席上, 白居易写了一首《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 刘禹锡当场写了这首回赠白居易。[1]178《》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30.五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注 (1) :选自《李太白集》。李白 (701—762) , 唐代着名人。太白, 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 (今甘肃天水) 人。闻, 听说。王昌龄 (约698—757) , 唐代着名人。少伯, 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 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 贬谪。人以右为尊, 以左为卑, 所以称贬谪为左迁。[1]194《题破山寺后禅院》注 (1) :选自《全唐》。常建, 唐代人。生卒年不详。长安 (今陕西西安) 人。破山寺, 即兴福寺, 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 禅院即寺院, 寺院一般分前后院, 前院讲经、供佛, 后院即“后禅房”, 为僧人居住区。[1]196《望岳》注 (1) :选自《杜少陵集》。岳, 高大的山, 这里指泰山。杜甫 (712—770) , 唐代着名人。子美, 巩县 (今河南巩县) 人。[1]197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黔之驴》注 (1)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黔, 当时指今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2]15622.《陋室铭》注 (1) :选自《全唐》。陋室, 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 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 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 后来成为一种体。[2]15825.词五首之《次北固山下》注 (1) :选自《全唐》。王湾 (生卒年不详) , 唐代人。洛阳 (今河南洛阳) 人。次, 旅途暂时停宿。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面临长江。[2]167《登幽州台歌》注 (8) :选自《陈子昂集》 (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 (659—700) , 伯玉, 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 人。唐学家。幽州台, 即蓟北楼, 故址在今北京市。[2]167《雁门太守行》注 (1) :选自《李贺集》 (人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雁门太守行, 乐府旧题。[2]168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渡荆门送别》注 (1) :选自《李白全集》。荆门, 即荆门山, 在今湖北宜都, 位于长江南岸。[2]192《春望》注 (1) :选自《杜工部集》。[2]19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 (10) :选自《岑嘉州集》。岑参 (约715—770) , 唐代着名边塞人。江陵 (今湖北荆州) 人。判官, 官名, 协助地方长官处理政务和公。[2]192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小石潭记》注 (1) :选自《柳河东全集》 (国书店1991年版) 。[3]19125.词五首之《茅屋为秋所破歌》注 (1) :选自《杜工部集》 (人民学出版社1962年版) 。[3]200《过故人庄》注 (1) :选自《孟浩然集》。孟浩然 (689—约740) , 唐代人。浩然, 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樊) 人。[3]202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观刈麦》注 (1) :选自《白氏长庆集》 (上海籍出版社1992年版) 。白居易 (772—846) , 唐代人。乐天, 下邽 (今陕西渭南) 人。刈, 割。[3]1227《赤壁》注 (1) :选自《樊川集》 (上海籍出版社1978年版) 。杜牧 (803—852) , 唐代人。牧之, 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 人。赤壁, 在今湖北赤壁, 位于陆水入长江处。公元208年, 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3]229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9.词五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 (1) :选自《孟浩然集》。张丞相, 指张九龄 (673—740) , 唐玄宗时宰相, 人。子寿, 一名博物。韶州曲江 (今属广东) 人。[4]211《终南别业》注 (4) :选自《王维集校注》 (华书局1997年版) 。作者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 曾隐于终南山, 本即此时所作。别业, 别墅, 郊外或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4]212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捕蛇者说》24.词五首之《使至塞上》 (王维) 注 (1) :选自《王维集校注》 (华书局1997年版) 。[5]190《泊秦淮》注 (1) :选自《全唐》 (华书局1960年版) 。[5]191《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注 (1) :选自《全唐》 (华书局1960年版) 。[5]192第七单元28.《马说》注 (1) :选自《韩愈选》 (人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21329.词五首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 (1) :选自《全唐》 (华书局1960年版) 。[5]217《滁州西涧》注 (1) :选自《全唐》 (华书局1960年版) 。[5]218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词六首之《黄鹤楼》 (崔颢) (5) :选自《崔颢集》。崔颢 (约704-754) , 盛唐人。汴州 (今河南开封) 人。黄鹤楼, 旧址在今湖北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 背靠蛇山, 俯瞰长江。旧楼已毁, 今新建。[6]176《钱塘湖春行》注 (1)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 即今杭州西湖。[6]178《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注 (1) :选自《南唐二主词》。李煜 (937-978) , 五代南唐国主。重光, 名从嘉, 号钟隐, 世称李后主。徐州 (今江苏) 人。相见欢, 词牌名。[6]179第七单元30.词五首之《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注 (1) :行路难, 乐府题, 属《杂曲歌辞》。[6]21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注 (1) :选自《昌黎先生集》。唐宪宗元和十四年 (819) 正月, 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 作者时为刑部侍郎, 上书进谏, 极言其弊, 触怒宪宗, 被贬潮州刺史, 此是在被贬途所作。蓝关, 蓝田关, 在今陕西蓝田东南。[6]212《虞美人》 (春花秋何了) (李煜) 注 (1) :选自《南唐二主词》。虞美人, 词牌名。[6]178

由上所引可知, 》教材的注一般先介绍作品选自何书及其版本, 但也有一些不介绍版本。然后, 介绍学家, 很简短, 包括生卒年, 所处朝代, 籍贯, , 号, 有些还介绍写作背景或者作品涉及到的景点。

1. 由第一部分所收集的可以制成下表:

由上表可推断出如下四点结论: (1) 包括了大部分的学体裁:散歌、小说。 (2) 涵盖学史所有时期。 (3) 唐代所收作品最多。 (4) 散与小说共56篇, 词曲共62篇, 大致相当。

2. 由上表还可明了各个朝代的的分布情况。

唐、宋最多, 次之魏晋南北朝、先秦, 明清虽少, 但它有章回小说。因此, 还原学史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唐宋宜细, 明清宜特, 先秦宜重, 难易相宜。

(1) 唐宋宜细。

我们首先看唐代学家在唐代各个时期的分布表:

由上表可知唐、盛唐、唐、晚唐各有学家和作品入选, 其以盛唐最多, 因此, 介绍唐代学史就必须将其四个时期一并介绍, 重点在盛唐, 这样细分一些才能给生以系统的知识。宋代的情况也是如此, 不过其重点是词与

(2) 明清宜特。

明清入选的作家与作品不多, 但作品种类最齐, 尤为重要的是明、清着名的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都有入选, 因此关于典小说最应该是介绍的重点。

(3) 先秦宜重。

先秦入选的作家、作品不多, 但是作为化经典入选不少:《经》《论》《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左传》《战国策》, 因此, 要传承化, 对这些经典的介绍就必定是重点。

综上所述, 通过对》教材研究, 发现其所选几乎涵盖了代绝大部分朝代, 显然俨然有一个学体系, 然而教材的编辑却出现了四种情况:同一作家或同一着作的作品分在不同的课、不同的单元甚至不同册;同一朝代的学作品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混编;作家作品知识散见于注, 因按课出现的先后次序介绍, 显得比较零乱;为教学碎片化问题并还原学史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唐宋宜细, 明清宜特, 先秦宜重, 难易相宜。

参考献:

[1]出版社教材研究心.:七年级:上[M].北京:出版社, 2011.

[2]出版社教材研究心.:七年级:下[M].北京:出版社, 2011.

[3]出版社教材研究心.:八年级:上[M].北京:出版社, 2011.

[4]出版社教材研究心.:八年级:下[M].北京:出版社, 2011.

[5]出版社教材研究心.:九年级:上[M].北京:出版社, 2011.

[6]出版社教材研究心.:九年级:下[M].北京:出版社, 2011.

3、的春写的作700

转眼间,严冬已逝,春姑娘悄悄地降临人间,带给人间温暖、意。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意的季节。春天,意味着生机勃勃的开始。自以来,多少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歌颂春天。春天,景色宜人,鸟花香。走进这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随意采撷几朵散发着意的芬芳的咏春,慢慢品读,细细感受,不知不觉间,已陶醉其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看啊,绿竹萧疏,掩映着几树桃花,树上的桃花竞相开放,一眼望去,如一片粉色的*。一江凌波荡漾的春水,一群鸭子首先感到了暖意,争先恐后地跑到江水上,欢畅地游着。串串“嘎嘎嘎”的欢叫声在江的上空回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似剪刀。”这是唐代人贺知章的《咏柳》。在那清澈的湖水边,有几位婀娜多姿的姑娘,在专心地梳妆。那一头碧绿的秀发,修长地垂在胸前,清荡漾,那一头秀发随飘扬。那便是伫立在河边的杨柳。春这位发型师技术多么精湛啊!那细细的柳叶,那曼长披拂的柳条,都是经过他的精心设计和裁剪的。他给大地裁制出了一朵朵鲜红嫩绿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装,带来了勃勃生机。人借助柳树歌颂春天,洋溢着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代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人到朋友家里做客,远远的就看到了朋友家的小园,一条绿色的小路弯弯着隐没在那道柴门后,春的小草刚发嫩芽。抬眼望去,杏树的枝头,群花雀跃,你一朵我一堆的争着闹着,有的害羞,有的欢悦,也有慵懒的半开半闭的,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从门缝里往外飘着,我不敢惊动这些春天的小精灵。

漫步詩百花園,徜徉在的海洋里。嗅着手那幾朵散發著清香的詠春詩朵。仿佛已和春天有了亲密的约定!

4、2014内蒙考满分作:我们是升的太阳500

十五岁,活力四射的年龄。“华正茂”、“生机勃勃”、“热情奔放”,这些词几乎成了我们的专利。我们就像升的太阳,永远闪耀着活力的光芒,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只要有我们在,就会有一片生机。

三了,毕业了,也同样意味着同窗四年的同学要分别了,大家都舍不得,大家都想为三留下点纪念。

在写同学录时,小K的“狗吠猫散图”以其搞笑的格,简单明了的构图,传遍“大江南北”,好评不断。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活泼开朗。

尽管写了同学录,但我们却觉得还少了些什么。大概是热血沸腾,活力四射的原因吧,我们决定举行一场“S”校三足球友谊赛。

尽管美其名曰是友谊赛,但大家都虎视眈眈地把目标锁定在冠军奖杯上。大家都想为三再添一笔灿烂。

比赛时,队员们抱着只要进球不要命的宗旨,拼了命地把足球往对方半场“踹”,年少轻狂,年轻气盛啊。在场边,大家也没有闲着,在那里比试“吼功”。夫战,勇气也。我们女生扯着嗓子喊“加油”,真希望自己练过“狮吼功”呀!

热闹的还在后面呢。无论裁判有多公正,只要一做出对我们不利的判罚,无论裁判与我们交情有多深,我们立马翻脸不认人,一律开“骂”。你可感觉得到整个操场都弥漫着青春味道。

其实,青春就是该有这样的冲劲和冲动才名符其实。

5、的冬写的作500

小时候,爸爸经常教我读唐宋词,还说,词要从小就读,慢慢地才能体会出词的妙处。

那时,我并不知道读的妙处在哪儿,只记得,有一次读的时候,窗外满天飞雪,一朵朵美丽的雪精灵在空飞舞,北也呼呼的吹着,让人感到心惊肉跳。这些声音和爸爸吟诵着的抒缓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读一定始于某个冬天,因为《江雪》这首是我背会的第一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问爸爸,蓑笠是什么,爸爸说“蓑笠”是一种代的挡雨之物,和我们的雨衣差不多。哦,我明白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的描写冬天的,“绿蚁新配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名《问刘十九》,是唐代白居易写的。本来我并不理它意思,爸爸给我讲了讲,我才知道了它的意思:新酿的米酒,色味香浓,小小的红泥炉,烧的十分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了,能否共饮上一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两句的意思我到懂,我也挺喜欢梅花的,她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迎霜斗雪的精神让我感动,让我知道了我们也该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病。当我又读到“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知道它表达了冬天的寒冷程度。

我读了许多,这也让我渐渐地读出了人的情感,意思,甚至会读出人的身世与遭遇。

我读终于读出了兴趣,读出了妙处,我为此感到十分高兴,同时,我也增长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感谢陪我走到现在!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语文古诗中的风字的解释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36897.html

热门阅读

  1. 高三生物三月份备课组教学反思范文
  2. 觉得活着心累的说说
  3. 在理发店里纪实故事
  4. 记承天寺夜游写成作文
  5. 春之怀古读后感
  6.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原文及译文赏析
  7. 关于解放思想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文
  8. 元宵对联集锦
  9. 安富镇五福中心学校的安全总结
  10. 男人说女人现实的语录
  11. 2016年精彩大雪节气祝福语
  12. 乡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自查报告
  13. 最赚钱的赔本买卖美文摘抄
  14. 欢度国庆节中学生优秀作文
  15. 竞选小学副班长演讲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