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6 18:15:06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原文及译文赏析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知都昌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道路渐通,县治遂复。都御史叶盛征广西,以镛从。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

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又疑民阴附贼,辄戮之。贼缘是激众怒,为内应,城遂陷。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时贼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擐甲迎。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镛谕曰:“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不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 公长犹豫,其*皆感悟泣下。镛曰:“馁矣,当食我。” 公长为跪上酒馔。既食,曰:“日且暮,当止宿。” 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再宿而返,公长遣数十骑拥还,镛止骑城外,独与羸卒入,取谷帛,使载归。公长益感激,率*数千人来降。公长既降,惟晓恃险不服。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晓亦降。擢按察副使,益招剧贼侯大六、邓辛酉等,给田产,分处内地*。治绩闻,赐诰命旌异。旋抚贵州。苗阿溪者,桀骜多智。守臣皆又纳溪赂,骄不可制。镛至,询得溪所昵者二人。遂以计擒溪,磔之。镛居官廉。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乞骸骨,不许。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孔镛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民悉窜 窜:流放 B.赉汝粟帛 赉:赏赐、赠予

C.相率还 相率: 相继;一个接一个D.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弛:松开、解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孔镛以诚意招降贼人的一组是(3分)

① 留钱偿其直以去 ②镛徐下马,入坐庭中③再宿而返

④取谷帛,使载归 ⑤独与羸卒入⑥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

A.①④⑤ B.①③⑥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镛与民方便,治理有方。他在任县令时,曾把粮仓建在便于百姓交税的地方,也曾以身作则,赢得百姓的爱戴,逐渐使道路畅通,恢复了清明安定的县政。

B.孔镛有勇有谋,处置果断。贵州苗人阿溪桀骜不驯,又狡猾异常,当地*不得不纷纷贿赂此人,更助长了阿溪的嚣张气焰;孔镛到来,用计活捉并杀了他。

C.孔镛仁厚爱民,措施得当。从应对瑶民袭扰高州一事中可以看到:前任知府对百姓疑心重重,不放众人进城;孔镛到任,则大开城门,接纳躲避灾祸的民众。

D.孔镛廉洁奉公,深受信任。他*清廉,三十来年,一直在边疆地区历任多职。因接触瘴气染病,请求退休,但未被皇帝批准,后来故去在返回京城的路上。

[参***]

4. A

5. D

6. B

4. 窜:逃窜。

5. 用排除法,①表现的是孔镛对百姓诚信 ⑤表现的是孔镛行事谨慎。

6. 是*收受了阿溪的贿赂。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考中进士。任都昌知县,分户口为九等来决定劳役,在水边建立粮仓,便于收赋税,百姓很依赖他。改任连山知县。瑶、僮出没于邻境,县中百姓都逃窜了。孔镛前往招抚,老百姓被吓跑了。孔镛在民舍里面烧火做饭,留下钱抵偿其价值后才离开。百姓才渐渐了解亲近了孔镛,相继而回。孔镛慰劳赈恤,使他们恢复常业,道路渐通,县政于是恢复清明安定。都御使叶盛征讨广西,让孔镛跟随。诸将中有胡乱杀戮的,孔镛总是极力劝说,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

成化元年,提升为高州知府,前任知府因瑶人的警情,关闭城门自救。对躲避瑶人袭击的乡民都不接纳,这些人回去都被瑶人杀害。有怀疑百姓暗地里依附贼人,就杀死他们。贼人趁此激起民众愤怒,作为内应,城池于是陷落。孔镛到后,打开城门接纳来者,流亡在外的百姓逐渐回来。当时贼人的首领冯晓屯居在化州,邓公长屯居在茅峒,屡次招抚而不降。一天,孔镛单骑只带两人跟从直抵茅峒,邓公长突然听说新太守来了,急忙招呼其*羽穿着铠甲迎接。孔镛缓缓下马,进到庭院中坐下,邓公长率领他的*羽解甲罗列而拜。孔镛晓谕他们说:“你们本是善良百姓,迫于挨冻受饿罢了,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们,我现在奉命做你们的父母。你们,是我的儿子。信任我,就送我回去,退给你们粮食布帛。不信任我,就杀了我,大军很快来到,就没有活下来的人了。” 邓公长犹豫,其*羽都为之感悟而流出眼泪。孔镛说:“我饿了,应该给我饭吃。” 邓公长跪着为他献上酒菜。吃完后孔镛说:“天要黑了,我应该留下住宿。” 晚上**衣服酣睡。贼人相视惊服。住了两晚才回去。邓公长派几十个骑兵护送孔镛回去。孔镛让这些骑兵留在城外,只与羸弱的士卒进城,取来粮食布帛,让他们装载而回。邓公长更加感激,率*徒数千人来降。邓公长已降,只有冯晓凭借险要的地势不服。孔镛挑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达化州。冯晓仓皇逃跑藏匿,孔镛俘获了他的妻儿而回,孔镛对他们抚恤丰厚,冯晓也投降了。提升为按察副使,又招降了大盗侯大六、邓辛酉等人,给他们田产,分别到内地*。治理的政绩闻于朝廷,皇上赐诰命褒奖。不久**贵州。酋人阿溪桀骜多智慧。守御大臣都收受阿溪的贿赂,骄横不可制服。孔镛到来,询问得知阿溪所亲近的两人。于是用计擒住阿溪,对他处以磔刑。孔镛居官廉洁。任职三十余年,都在边陲,接触瘴气成病。乞求退休,皇上没有应准。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在路上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拓展阅读

1、本班同学近视情况因的分700小学级作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35人近视,十人戴眼镜。比正常视力的同学要多一半!

于是,我们几个正常视力的同学对本班同学的近视情况因的分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询问近视同学的家长和老师以他本人对他的行为习惯,了解他近视的因。

2、走访近视同学的家中,查看他的亲属是否近视。

3、通过网络,了解专家对近视的未成人的看法。

4、查看本班同学是否有上网玩游戏,一玩就入迷的同学。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的方面

具体内容

老师、家长的叙述

1、上网游戏过于疲劳。

2、行为习惯不良。

3、遗传。

书籍、报刊

1、特爱看书。2、不爱学习。

3、学习一般。

上网浏览

有的同学学习好,因遗传近视400多度;有的同学却只近视50度。

……

……

……

四、结论

1、我们班的近视同学大多数都是因为书写姿势不正确而导致的,作业量越多,同学们越容易趴在桌子上写。没有做到“一拳一尺一寸”的要求。

2、即使已有同学近视了,另外没有近视的同学还是没有意识到近视的严重性。不认真做眼*操,没有引起重视。

3、已经近视的同学比没有近视的同学更加保护自己的眼睛,大部分同学没有尝到近视的苦衷,不知道眼睛的重要。因此,更加顽固的去破坏眼睛,让自己失去一个清晰的世界!

4、有些同学无论是哪个级在做作业时都没有好好的让眼睛得到休息;而在校休息时间又一次随级的增高呈递减趋势。

5、有些近视同学的家长都是近视眼,孩子就随家长一样近视。

6、同学学习时没有充足的光线,光线没有从左侧方向来。并且在光线不足和耀眼的阳光和强灯光下看书写

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看书、上网、看电视不要连续超过一小时,不要在太强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写姿势,坚持作眼*操很重要……

2、客中初夏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三、注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北宋司马光的名句。而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

葵,在中国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习性。

而向日葵属菊科,称丈菊、西番菊,产美洲,是明代后期才从南洋传入中国的油料作物。

明王角晋《群芳谱》:“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所以,司马光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3、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注释

⑴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⑵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⑶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⑷惟有:仅有,只有。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色,后两句的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理想.

这是一首寓情于,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面上的意思.作为*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写作背

宋神宗熙宁三(1070),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洛阳时写的。

首联,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通过描浅白的语言,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读者的视野。

颔联,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颈联,通过描述眼前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情。这句是有寄托的,寄托出诗人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

尾联,指出了向日葵向着太阳开放这一象,也是有寄托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钟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托物言志,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点击查看更多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9907.html

热门阅读

  1. 卖货郎抒情散文
  2. 餐饮企业拜年的贺词
  3. 李毓秀弟子规《信》教学设计
  4. 关于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样本
  5. 灵魂可以流浪身体无处安放的杂文随笔
  6. 有关于西游记中描写对话的片段摘抄
  7. TCL能种好幸福树吗创业故事
  8. 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设计
  9. 重阳节对朋友的祝福语
  10. 短信祝福语——送给朋友
  11. 201年假期问候语
  12. 经营面包房的策划书范文
  13. 2016年妇女节发给女朋友短信祝福语
  14. 教师寒假学习计划
  15. 最小的风险就是最大的成功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