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22:56:50

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着、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着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着,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拓展阅读

1、高课程

材分析

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通过例题以加深解,并用“说说”使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解。

二、 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算。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算。

三、 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系的公式v = v0 + at。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小车运动的 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下)

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系称为线性系。

: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点P(t1,v1)表示什么?

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条倾斜的直线。

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回答不准确,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展示υ-t图象:

:这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师请位同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v-t图象是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v与∆t是什么系?

知识总结:沿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条倾斜的直线。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v-t图象,请同们观察,并比较这两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小组由位同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回答:是条平行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小组由位同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v-t图象是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比 都是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回答:甲乙两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处,能帮助正确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系式

: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系?

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解:由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 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下来,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过程。在这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 = 6 m/s2。这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回答:因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系,或者说v是t的次函数,应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们思考3-5分钟,

位同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纠正,补充。

让同算。

展示某同的解题,让其他同点评。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时间t=10 s。

10s的速度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们思考3-5分钟,

位同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纠正,补充。

让同算。

展示某同的解题,让其他同点评。

解:根据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

根据V= V0 + a 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确定各物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代入V-t的系式运算。

五、 课堂小结

六、 利用V-t图 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 并进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系式。

布置作业

(1)请探讨课本第3 9页,“说说”

(2)请探讨课本第39页“题与练习”中的1~4题。

2、高课程

、知识目标

1、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过程中掌握用数工具描述物间的系的方法。

2、培养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类比推

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量。

2、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经过某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就接触过这概念,那同回忆下,比较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量,它等位移s跟发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 =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辆自行车在第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时刻(或经过某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共评:有的同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有阅读材料,怎样解瞬时速度,同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下,这里运用了数的“极限”思想,有助你对瞬时速度的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

3、小劳动节班会

【导语】五,快乐第,祝福不断,快乐相伴,幸福甜蜜,好运连连,抛掉烦恼,痛苦跑掉,忧愁丢掉,倒霉吓跑,开开心心,笑容不断,五劳动节快乐。

活动目的:

1.使懂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种美德,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

2.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劳动观念。

活动过程:

、导言:同们这节主题班会课,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二、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举例说明

三、讲故事

1.具体内容: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助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心里特别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习搞好就行了”。

讨论:(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么做?

2.具体内容:奶奶正在打扫卫,小刚放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马上给你拿去”。

讨论: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么做?

四、判断:

1.小明帮助爸爸抱柴。( )

2.五芳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

3.妈妈不在家,小红自己做饭。( )

4.刘丽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

5.宋佳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

通过刚才的习,同们有什么感受?

五、竞赛

书包比赛

六、总结

这节课的习,同们都懂得在家里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

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4、高课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以及弹簧测力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

难点:弹簧测力的测量原

三、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

()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的现象:

(1)将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的形状。

(4)取张纸,将纸揉成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弹性形变而产的力。弹力也是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弹性形变就定会产弹力。而日常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定的限度,超过了这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

1、测量原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制作的。

2、让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测力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

(2)使用前,如果测力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的刻度每大格表示多少N,每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的测量原

3、弹簧测力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乒乓球发了 而产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制作的。

3、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弹力

B、只要物体发形变就会产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

4、下列哪力不属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

、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弹性形变而产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

1、测量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7937.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难忘的一天》的教学设计
  2.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中英文版本
  3. 给朋友的清明祝福语精选
  4. 201年最新腊八节经典祝福语
  5. 关于《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6. 少先队社区活动总结范文
  7. 杰出老师个人的自我鉴定模板
  8.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9. 国土资源人演讲稿范文900字
  10. 科长竞职演讲稿
  11. 201年妇女节英语祝福语
  12. 用干旱造句的内容
  13. 会飞的图画说课稿范文
  14. 新年祝福语2019简短
  15. 隋朝民歌《送别》全诗赏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