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诗句解释
【出处】唐·钱起《送僧归日本》。
【意思】船在沧海远处,犹如飘浮于天际,人居法舟之中,宛若离开尘世般轻盈。
《送僧归日本》
.[唐].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注释】①上国:指唐朝中国。随缘:佛教用语,以外物作用于身心称“缘”,应缘而有动作称“随缘”。②此句意谓僧人如梦中飘行般地来到了中国。③此句意谓归舟远渡大海如浮于天际。沧海:大海。④此句意谓载有高超佛法的僧人之舟就像离开尘世一般轻快。法:特指属于佛教的事物。⑤水月:此处既是写景,又是佛教用语,实为双关。水和月既是光明澄澈之物,佛教又比喻一切事物都如水中月那样虚幻。禅观:禅定,佛教指安静、清寂、凝定的心境。佛教修行方法主张修行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即可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而成禅定。⑥此句意谓海中的鱼龙也为佛法感召而出来听念经的声音。梵(fan):古印度文Brahmā(梵摩)的省称,意即“清净”、“寂静”,佛教来自印度,故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常加“梵”字。梵声:指念佛经之声。⑦惟怜:只爱。灯:以舟中之灯喻禅灯,有双关意义。
【赏析】
颔联之中,“浮天沧海远”一句,意象颇为阔大。沧海无边无际,向远 处延伸开去,似乎要到世界尽头,天空仿佛都浮在海面;“去世法舟轻”,此 句意较难解。如果以法舟(法船)的原始意义来讲,它指佛法,拯救众生到 达彼岸。但此处送日本僧人,是送他回日本,而非送他走向死亡之境,所 以这里的法舟,应指载着日僧回国的船只。至于船只甚轻,可能与这位僧 人回国之时,身无长物有关。
拓展阅读
1、秋天的诗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描写秋天的名诗句: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东汉.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唐.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绅.《悯农》)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元白朴《天净沙秋》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原文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绝句》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原文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译文我登上谢朓北楼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觉得它美得好像在画里一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宴散》原文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宴散》鉴赏白居易的《宴散》诗写的是一次平常的家庭宴会。
2、秋天的诗句——《秋思》
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秋思》作者介绍
萧悫,(约公元561年前后在世)字仁祖,兰陵人。生卒年不详,约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前后在世。工于诗咏。天保中,公元554年(左右)入齐。武平中,公元572年(左右)为太子洗马。陈后主时,为齐州录事参军,待诏文林馆。卒于隋。悫曾于秋夜赋诗,其两句云:“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颇为知音所赏。有集九卷,(《隋书志》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长信秋词其三》原文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其三》鉴赏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
《捣衣诗》原文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捣衣诗》赏析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长信秋词其四》原文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长信秋词其四》鉴赏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秋风辞》原文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秋风辞》赏析诗开篇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野望》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早寒江上有怀》原文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译文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别诗其二》原文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别诗其二》翻译孤烟从新丰升起,迁飞的大雁离开了云中。
3、秋天的诗句——《寄海安赵路分》
雨湿中秋节,重阳始得晴。
菊花荣辱重,萍梗去留轻。
诗卷抄无尽,乡书写未成。
鲈鱼如钓得,分我一杯羹。
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广平(今河北广平)人。嘉熙(一二三八―一二四〇)时善画梅花,作梅花喜神谱,后系以诗,识于景定二年(一二六一)。自称每至花放时,徘徊竹篱茅屋间,满腹清霜,两肩寒月,谛玩梅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自甲坼以至就实,图形百种,各肖其形。工诗,著雪岩吟草。
《旧同官张法曹》原文熬波同看楚天秋,多少艰难说未休。今日共依湖柳住,梦中犹怕踏边头。《旧同官张法曹》作者简介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广平(今河北广平)人。
《答林巡检惠诗》原文客人情怀恶,逢人懒说诗。不堪秋到后,将近雁来时。欹枕皆归梦,同心只旧知。渊明篱下菊,谁伴傲霜枝。《答林巡检惠诗》作者简介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广平(今河北广平)人。
《到家》原文尘压征裘满,今朝喜到家。牵衣儿欲泪,满地菊初花。瓦甑添蒸芋,铜铛旋煮茶。安贫儒者事,何必恋天涯。《到家》作者简介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广平(今河北广平)人。
《别友人》原文菊花村晚雁来天,同住兰舟未十年。今日送君须尽醉,离人独上洞庭船。《别友人》作者简介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广平(今河北广平)人。
《蓼花》原文秋到梧桐我未宜,蓼花何事已先知。朝来数点西风雨,喜见深红四五枝。《蓼花》作者简介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广平(今河北广平)人。嘉熙(一二三八―一二四〇)时善画梅花,作梅花喜神谱,后系以诗,识于景定二年(一二六一)。
《就实六枝》原文羽翼汉家了,忘形天地间。个中有真乐,奚必拘商山。品字列轻舠,占尽吴江雪。丁宁红蓼花,莫与利名说。东门风飘飘,双佩清如水。出门相送人,胡不共知止。一竿风雨寒,独点严陵濑。苟非伸脚眠,曷见光武大。
《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望海楼晚景》原文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3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