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过华清宫》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7

课文《过华清宫》教案范文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

2.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

3.把握本诗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诗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学时安排】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包括作者信息;

3、疏通全文,了解大意;

导入课文:同学们好,也许很多同学在电视剧中知道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也可能了解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历史上很多诗人对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两位主人公――唐玄宗与杨贵妃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有着不同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领悟作者通过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学会对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一、范读全诗:

要求:注意听朗读时的感情,同时注意停顿

二、研读课文: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另称杜樊川,有《樊川诗集》。其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其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二)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长生殿就在此宫内,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绝。

(三)诗文解读

解释题目:

(1)过:经过,路过

华清宫:地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赏玩之地。

词语解释

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次第:按顺序。

一骑:一人一马称一骑。

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诗文分析

(1)首联: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

1.思考:为什么是从长安回望骊山?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送荔枝者直奔京城长安却不见皇帝和贵妃,只能回头送往他们的行乐之地骊山。诗人从侧面说明了皇帝终日作乐,不理朝政,昏庸*的生活。

2.思考:如何理解“绣成堆”及其深层的意义?

明确:“绣”指的是骊山上的东绣岭、西绣岭,同时又指山上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宛如一堆锦绣,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这从侧面描写了唐玄宗对贵妃过于宠爱,以及其骄纵奢华、辜负民意、贪图玩乐的生活。

(2)颔联:山顶上,华清宫的门一扇接一扇地打开。

1.思考: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2.思考:在这句诗中点睛之笔是哪个词?为什么?

明确:“千门”。首先“千”是数字虚用,不一定就是一千扇门,而是指很多扇门。描写了骊山上建筑群繁多,再次表明了统治者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生活。也描写了送荔枝者的道路艰辛,表明当时*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辛勤劳苦。

(3)颈联:一位骑手飞奔而来,赢得杨贵妃嫣然一笑

思考: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尾联:没有人知道这马车上是载着贵妃最喜爱的荔枝来了。

思考:“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写作特点

1、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2、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3、运用讽刺,表意含蓄。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以杜牧《过华清宫》为例)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写了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嫣然一笑不惜派人从南方运送荔枝到华清宫的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

(3)诗人写作的目的?(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既有力的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借古讽今)

四、拓展阅读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拓展阅读

1、中优秀传统育活动方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优秀传统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青州市中小学生“弘扬中优秀传统育”实施方》,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

一、 指导思想

以*的十八届三*关于完善中优秀传统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在活动开展前成立了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

组长:李永

副组长:杨吉武

组员:各班班主任

三、 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育现代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优秀传统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近期目标: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优秀传统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优秀传统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优秀传统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长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优秀传统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健全人格,提高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民族的伟大使命。

四、 学习内容和途径

1、 学习内容: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中字的线条美和空白美;诵读古代诗词章,体会中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中民族一脉相传的化血液;学习中民族传统礼仪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化内涵。

2、 育途径:以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确保育效果。

(1) 学是弘扬中优秀传统育的主渠道。要求各科师要注意弘扬中优秀传统育,特别是语、*、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优秀传统育于程中。

(2) 主题活动 通积极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化知识竞赛,书画展,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艺术节,前歌,大间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优秀传统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 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时机,结合育工作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弘扬中优秀传统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传统化丰富内涵的理解。

五、 工作措施

1、 学习宣传,营造氛围

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传达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和责任。加强宣传,使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人都懂得开展弘扬中优秀传统育活动的意义。

2、 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师师资水平。让师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影响学生。

3、 加强各项活动的指导和落实。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第一周

校长室

第二周 《 弟子规》讲解

会议室

第三周

行春祭礼

团委会、德育处 第四周

会议室

第五周 《弟子规诵读比赛》

导处

第六周

明节*陵园墓地祭扫

第七周 座

第八周 级)

第九周 会

第十二周级)

第十三周座

第十四周残

第十五周赛

第十六周流

团委会、德育处

传统美德故事竞说(初一年

德育处

纪念屈原诞辰2353周年诗歌创作暨集体朗诵

团委会

传统化学习手抄报评比(初二年

导处

研究室

南石塔社区阳光老年公寓敬老助

团委会、德育处

“天涯共此时”端午节书信大

团委会

《家校连线》“亲情日记”孝心活动汇报交

德育处

会议室

青州经济开发区高柳初中

2018年3月5日

2、初二数学试卷讲评

分式的乘除(一)

一、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

3. 难点与突破方法

分式的运算以有理数和整式的运算为基础,以因式分解为手段,经转化后往经转化后往往可视为整式的运算.分式的乘除的法则和运算顺序可类比分数的有关内容得到.所以,给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实现新知识的转化.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师要重点处理分式中有别于分数运算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规掌握,特别是运算符号的问题,要抓住出现的问题认真落实.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3本节的引入还是用问题1求容积的高,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这两个引例所得到的容积的高是 ,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 倍.引出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实际存在的意义,进一步引出P14[观察]从分数的乘除法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但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

2.P14例1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如能约分,应化简到最简.

3.P14例2是较复杂的分式乘除,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

4.P14例3是应用题,题意也比较容易理解,式子也比较容易列出来,但要注意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2-2a+1四、堂引入

1.出示P13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 倍.

[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1. P14[观察]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3.[提问] P14[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

五、例题讲解

P14例1.

[分析]这道例题就是直接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应该注意的是运算结果应约分到最简,还应注意在计算时跟整式运算一样,先判断运算符号,在计算结果.

P15例2.

[分析] 这道例题的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结果的分母如果不是单一的多项式,而是多个多项式相乘是不必把它们展开.

P15例.

[分析]这道应用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哪一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先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再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 、 ,还要判断出以上两个分式的值,哪一个值更大.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2-2a+1六、随堂练习

计算

(1) (2) (3)

(4)-8xy (5) (6)

七、后练习

计算

(1) (2) (3)

(4) (5) (6)

八、答

六、(1)ab (2) (3) (4)-20x2 (5)

(6)

七、(1) (2) (3) (4)

(5) (6)

3、初二数学试卷讲评

一、材分析

本节选自新人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本节学内容包括角的平分线的作法、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内容解析:

材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原型,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作角的平分线是几何作图中的基本作图.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也是今后证明两个角相等或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目标

1、基本知识: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基本技能

(1)会用尺规作图作角的平分线。

(2)会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3)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3、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4、基本活动经验:体验从操作、测量、猜想、验证的程,获得验证几何命题正确性的一般程的活动经验

目标解析:

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四、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时的学重点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

学难点突破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对比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五、法和学法

本节我坚持“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主动式探究法、讲授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努力做到法、学法的组合.

学辅助手段:根据本节的实际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PPT件,几何画板软件学,将有关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并留下晰的印象,从而发现变化之中的不变.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程的设计

活动1.创设情景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

小明家居住在一栋居民楼的一楼,刚好位于一条暖气和天然气管道所成角的平分线上的P点,要从P点建两条管道,分别与暖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相连.

问题1:怎样修建管道最短?

问题2:新修的两条管道长度有什么关系,画来看一看.

[整合点1]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感.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既生动展示问题,同时又通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生活。学生动手画图,猜测并说出观察到的结论.引导学生了解角的平分线有很多未知的性质需我们来解开,并板书题.

[设计意图]依据新程理念,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材,作为本的第一个引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复习了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为后续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储备.

活动2.探究体验

要研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我们必须会画角的平分线,工人师傅常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来画角的平分线.出示仪器模型,介绍仪器特点(有两对边相等),将A点放在角的顶点处,AB和AD沿角的两边放下,AC画一条射线AE,AE即为∠BAD的平分线.

师继续引导,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程,学生口述,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AE是∠BAD的平分线.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验从生产生活中分离,抽象出数学模型,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从上面的探究中可以得到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把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放在角的两边时,平分角的仪器两边相等,从几何作图角度怎么画?BC=DC,从几何作图角度怎么画?

师提问,学生分组交流,归纳角的平分线的作法,口述证明角平分线的程.

[设计意图]根据画图程,从实验操作中获得启示,明确几何作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师生交流并归纳.

师先在黑板上示作图,再利用多媒体演示作图程及画法,加深印象,并强调尺规作图的规性.

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平分线,进一步明确命题的题设与结论,熟悉几何证明程.

作一个平角∠AOB的平分线OC,反向延长OC得到直线CD,请学生说出直线CD与AB的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再作出一个45º的角.

学生独立作图思考,发现直线AB与CD垂直.

[设计意图]通作特殊角的平分线,让学生掌握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及特殊角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目的.

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角,把纸片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把对折后的纸片继续折一次,折出一个直三角形(使第一次的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

问题1:第一次的折痕和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2: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与角的两边有何关系,它们的长度有何关系?

学生动手剪纸,折叠,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折叠程.学生观察思考后,在班上交流:第一次折痕是角的平分线,第二次的折痕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它们的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下面进一步揭示角平分线的性质作好铺垫.

如图: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角及折纸形成的三条折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字语言阐述得到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整合点2]利用多媒体直观优势,突破学难点.

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程.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

师用字语言叙述得到的结论.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程,并利用实物投影展示.

证明后,师强调经证明正确的命题可作为定理.同时强调字命题的证明步骤.

[设计意图]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对于结论的验证,信息技术在此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利于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活动3.合作交流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如图1,P在射线OC上,PE⊥OA,PF⊥OB,则PE=PF.

(2)如图2,P是∠AOB的平分线OC上的一点,E、F分别在OA、OB上,则PE=PF.

(3)如图3,在∠AOB的平分线OC上任取一点P,若P到OA的距离为3cm,则P到OB的距离边为3cm.

用多媒体展示判断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并请学生举手发表见解,师予以肯定、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辨析来理解和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回答前引例中的问题:

问题:引例中两条管道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

再次展示引例情景,用抢答的形式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性质回答前引例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让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同时利用抢答形式更好活跃堂气氛.

例题讲解

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

求证:EB=FC.

变题1:如图,△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F 在AC上,且BD=DF,求证:CF=EB.

变题2:如图,△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BC=8,BD=5,求DE.

[整合点3]多媒体的运用,促进了学方法与模式的变革.

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观察识图,独立思考,并且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找出证明思路,再鼓励学生通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证明程,师点评一题多变及一题多解.

[设计意图]本组例题的解决是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设计的一项活动.让学生运用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利用多媒体对一些边进行变色,提醒学生直接运用定理,不要仍旧去找全等三角形.同时通信息技术方便进行一题多解及一题多变研究,更好的拓展学生解题思路及形成知识运用能力.两道变题同时展示,符合高效堂要求.

学生观察识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例2已知: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然后交流证题思路,再通多媒体展示一般证明程.

[设计意图]例2独立完成,并展示.通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达到能熟练运用的程度.

活动4.评价反思

1、这节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2、通本节你了解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师让学生畅谈本节的收获与体会.学生归纳、梳理交流本节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

5.布置作业

作业,必做题:材第22页第1、2、3题; 选做题:材第23页第6题

师布置作业,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设置必做题的目的是巩固本节应知应会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必须完成.选做题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尽力完成,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高,达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一)板书设计:

(二)时间安排:

创设情景约4分钟,探究体验约13分钟,合作交流约18分钟,评价反思约6分钟,机动时间约4分钟.

(三)学设计说明:

本节设计了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三个整合点,层层深入,将信息技术与学进行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师注意适时的点拔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切实能够达到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根本目的,能够较好地实现学目标,也使标理念能够很好地得到落实.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过华清宫》教案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1909.html

热门阅读

  1. 最后的宽容美文摘抄
  2. 小学综合实践的活动计划
  3. 八一建军节的宣传口号
  4. 真情人生感恩故事
  5. 正规公司正式劳动合同范本
  6. 描写古镇清晨的句子
  7. 一片秋光从岁月飘过美文
  8. 小王子的经典语录
  9. 企业新春贺词2019
  10. 房屋建筑学实习生工作报告
  11. 201年给白衣天使的护士节祝福语
  12. 赞美秋天景色的诗句
  13.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瓶颈The Bottle Neck
  14. 小学数学《动手做》教学设计
  15. 铭记师恩感谢师恩主题班会优秀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