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最高明的智慧的故事
某地举行一个类似“极限生存”的电视直播游戏,参赛者以家庭为单位,最终的胜出者,将会得到一笔非常丰厚的奖金。报名者众。
可是能够最终胜出并不容易。主办方表示,要想撑到最后,必须“智慧与勇气”并存。就是说,一味胡冲乱撞肯定不行,还要有明确的分工、超常的智慧,而一家人的齐心协力,更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比赛在一个小岛上进行,竞争异常残酷激烈,每一天,都会有几个家庭被淘汰。半个月过去,岛上终于只剩下四个家庭。
他们迎来最后一项挑战。
最后一项挑战,看似却不太难。主持人告诉他们,一家人只需将船划过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便可以了。当然河有很多分叉,终点不过在其中一条分叉之上;当然河水里还隐藏着数不清的危险。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主持人说,最先到达终点的,就是最终的胜出者。
一声令下,四条小船如风似箭。可是不久他们就遇到麻烦,正如主持人所言,一路上,危险重重。看似不宽一条河,却时而拐了急弯,时而暗藏险滩,总之小船的速度越来越慢,行进也越来越困难。然四条船仍然并驾齐驱,拉不开明显的距离。
竞争空前激烈。
那条船上,坐着大胡子的男人、娇小的女人和他们调皮的儿子。男人划桨,女人掌舵,儿子在一旁拍起巴掌为他们加油鼓劲。小船摇摇晃晃,男人不时提醒儿子要小心。其实都穿了救生衣,其实,不远处就有主办方的预备救援队。可是男人仍然不能够放心:儿子太小,他只知比赛,只顾兴奋,却不知道那些潜在的危险。
小船拐进一个叉流,又转一个弯儿,终于冲到第一。男人看到胜利的希望,加大了划桨的频率和力量。可是突然,不远处的前方,几条一字排开的鳄鱼突然从水里探出宽大丑陋的嘴巴。当然那不是真正的鳄鱼,主办方也当然不会用他们的生命做为游戏的dz——那不过是用橡胶做成的并不逼真的鳄鱼模型,起到的也不过是类似路障的作用,可是它们挡在那里,男人一家的小船根本不能够通过。很显然他们拐上一条错误的支流,距离终点越来越远。后面的小船已经开始掉头,男人的第一名,转眼变成为最后一名。
男人一边奋力划桨,一边让女人快些掉转船头。可是来不及了,水流太急,小船一点一点接近那些排列紧密的虚假的鳄鱼。胜利距离他们越来越远,男人终于不顾一切,一个猛子,扎进河水。
剩下的事情,变得非常简单。只需用手推开那些鳄鱼,小船就可以继续前行。男人这么做了,不费吹灰之力。待他重新爬上小船,他发现,终点竟然近在咫尺。
只需拐一个弯儿,就到了。事实上只有他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通道,他们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当然,主持人要对男人进行几分钟的采访。主持人对观众说只有男人阐释了这次极限挑战的全部内涵——智慧与勇气:当遇到障碍,绕开,是一种智慧,迎上去,也是一种智慧。男人一家人显然选择了后者——其实那些鳄鱼模型非常之轻,只需轻轻一推,小船就可以顺利通过。就这么简单。——对障碍,不要怕,勇敢地迎上去,这是人世间最高明的智慧。一味地怀疑自己,往往就会失去取胜的最佳良机……
男人站在一边,嘿嘿傻笑。
主持人问,难道我说的不对?
不全对。男人说,我跳下水,并非有什么大智慧,更非如你所说得那样不顾一切迎上障碍。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那时候,我的眼镜被溅上了水……
这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男人笑了笑,因为我是高度近视。我错误地将那些模型当成真正的鳄鱼,所以那时候,为了保护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只能选择跳下水。人世间最高明的智慧?我想应该是,“爱”吧?
拓展阅读
1、热爱生命名人故事
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旷世奇才
贝多芬,国音乐家。生于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便显露出音乐才华。之后到波恩大学做旁听生,并去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正当贝多芬奋发向上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到他的头上……朵一种扰人的“嗡嗡”声攫住了贝多芬,当时他还只是一个26岁的青年。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贝多芬已经受到乐坛的重视,他那动人的音乐清晰明亮,宛若初春大地的一抹新绿,虽然稚嫩,但却生机无限地在18世纪*乐坛上铺展开来。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贝多芬只要把握住这个时机,就会把音乐向前推进一大步,在音乐史上掀开新的一页。然而,这种无休止的“嗡嗡”声日夜缠绕着贝多芬,像一个魔鬼在光明的道路上洒满阴森的迷雾。透过这飘忽不定的迷雾,贝多芬看到了一个寂寞的无声世界,看到了自己最宝贵的不可缺少的财富——听觉已渐渐离他而去,消失在迷雾里。
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十分清楚失去听觉意味着什么。他无法听清楚朋友们简单的谈笑,美妙的乐音也变得模糊不清。贝多芬秘密地去看医生,尝试着用杏红油和香草油敷在他的耳中,他颤栗着把全部期望都放在医生的手中。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医生已经对治愈他的耳疾表示摇头。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充满了贝多芬那年轻的心灵。在苦难中,贝多芬用尽他的整个心灵,对上苍,对万古不语的星空,悲愤地呐喊;“哦,*,*呀,往下看看不幸的贝多芬吧……”呐喊之后便是愤怒的诅咒,他诅咒大自然造物主加在他身上的不幸。
然而,贝多芬只能在无人的旷野中呐喊,只能撕扯着自己的头发诅咒,因为他害怕。他没有勇气向人们宣告自己是聋子,没有勇气去迎接朋友们的同情安慰和憎恨他音乐创作的仇敌们的讥讽与嘲笑,贝多芬宁愿独自一人忍受痛苦。
2、高斯智断瓶中线睡前故事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1855年)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理物学家。高斯不到20岁时,在许多学科上就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对于高斯接二连三的成功,邻居的几个小伙子很不服气,决心要为难他一下。
小伙子们聚到一起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道难题。他们用一根细棉线系上一块银币,然后再找来一个非常薄的玻璃瓶,把银币悬空垂放在瓶中,瓶口用瓶塞塞住,棉线的另一头也系在瓶塞上。准备好以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瓶子,在大街上拦住高斯,用挑衅的口吻说道,“你一天到晚捧着书本,拿着放大镜东游西逛,一副蛮有学问的样子,你那么有本事,能不碰破瓶子,不去掉瓶塞,把瓶中的棉线弄断吗?”
高斯对他们这种无聊的挑衅很生气,本不想理他们,可当他看了瓶子后,又觉得这道难题还的确有些意思,于是认真地想着解题的办法来。繁华的大街商店林立,人流如川。在小伙子为能难倒高斯而得意之时,大街上的围观者越来越多。大家兴趣甚浓,都在想着法子,但无济于事,除了摇头自嘲之外,只好把期冀的目光投向高斯。高斯呢,眉头紧皱,一声不吭。小伙子们更得意了,他们为自己高明的难题而叫绝。有人甚至刁难道:“怎么样,你智力有限吧,实在解不出,就把你得到的那么多荣誉证书拿到大街上当众烧掉,以后别再逞能了。”
高斯的确气恼,但他仍克制住,不受围观者嘈杂吵嚷的影响而冷静思考。
他无意地看了看明媚的阳光,又望了望那个瓶子,忽然高兴地叫道:“有办法了。”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面放大镜,对着瓶子里的棉线照着,一分钟、两分钟..人们好奇地睁大了眼,随着钱币“铛”的一声掉落瓶底,大家发现棉线被烧断了。
高斯高声说道:“我是把太阳光聚焦,让这个热度很高的焦点穿过瓶子,照射在棉线上,使棉线烧断。太阳光帮了我的忙。”
人们不由发出一阵欢呼声,那几个小伙子也佩服得连连赞叹。
3、热爱生命名人故事
阿巴格:珍惜生命,不惧挫折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
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此刻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
这天我们务必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务必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
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温馨提示: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4、热爱生命名人故事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之后,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着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着,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达1万多人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