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7 10:28:13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二:

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1分)

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4分)

参***:

16.明妃(昭君)村或昭君故里

17.C

18.答案示例一:适合。昭君的怨恨忧思是一种永远怀念故土的深厚情感。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与后文塞外雄浑苍茫的意象是一致的,看似突兀的起笔更烘托出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不凡,令这种乡土故国之思显示出一种惊天动地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不合适。首先从这首诗中昭君的形象看,是一个远嫁异域、心中饱含怨恨忧思的失意女子;其次从这首诗的意境看,“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婉和“千山万壑赴津门”的雄浑也不协调;第三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看,重在表现对昭君的悲剧命运的深切的同情,而非是作为英雄事迹来赞颂传扬,同时也借昭君的命运表达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慨叹。因此,明人胡震亨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歌。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拓展阅读

1、诗词:《卜算子·梅》

(宋词)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卜算子·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一。《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驿外:指荒僻之地驿:驿站,代传递*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断桥:残破的桥。

寂寞:冷清。

无主:无人过问

著(zhuó):接触,挨上。更著:又遭受。

无意:不想。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一任:任凭。完全听凭百花去妒忌吧。

群芳:群花;百花。

零落:凋谢

碾:轧碎。

作尘:变成灰土。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已经毫不在乎。就算它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仍旧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这是陆游一首梅的词,实也是陆游自己的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

2、《望岳》推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八阵图 《八阵图》诗原文翻译

功盖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分国:指国时魏、蜀、吴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功盖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

“功盖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海兵 .诗全集详注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278-279 .

2、 吴小林 等 .唐诗鉴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65-566 .

4、小石潭记小石潭记的语文总结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1、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13、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景先闻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罕至。

5、祖国的诗文 诗文《新晴》回试题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2)本诗的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艺术效果。

参***:

15.(1):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拟人。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或:句独写“南风”,用“旧相识”字给于南风以生命,给拟人化的特征,写出中的缘由。四句偷开门户又翻书“,连写两个细小的动作”开门、“翻书”。本是微风拂动书页,诗人却说是“偷”字,把诗人和南风的感情写得很深,真上妙趣横生,独显别致。)

点击查看更多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9892.html

热门阅读

  1. 可乐罐里的咚咚的幼儿故事
  2. 窗帘安装工程施工合同模板
  3. 赞美梅花的古诗大全
  4. 有关竹子与竹笋的诗句
  5. 会计专业的自荐信优秀范文
  6. 新医院开业庆典主持词范文
  7. 开学典礼学生代表的发言稿模板
  8. 为什么要上学的开学演讲稿
  9. 拾光记忆散文
  10. 咏茶经典诗词
  11. 小学开展迎国庆系列的活动总结
  12. 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原文及译文赏析
  13. 2018汉语拼音一年级教案
  14. 周一早上问候语201
  15. 2016圣诞节经典英文祝福语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