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古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0 12:07:18

长亭怨慢古诗翻译赏析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注释】

①率意:随便。

②桓大司马:桓温(312-373年),字元子,东晋明帝之婿,初为荆州刺史,定蜀,攻前秦,破姚襄,威权日盛,官至大司马。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白石《长亭怨慢》引桓大司马云云,乃庾信《枯树赋》,非桓温语。”

③长亭树:指种在长亭亮度的柳树。

④树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商隐《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⑤高城不见: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⑥韦郎:《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载,唐韦皋游江夏,与玉箫女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

⑦红萼:红花,女子自指。

⑧算空有: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杩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煜《乌夜啼》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此处化用以上句意。并刀:并州为古九州之一,今属山西,所产刀剪以锋利出名,杜甫《戏题王宰画水山图歌》:“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我喜欢自己作曲,开始时随意写下长短句,然后再调整,配以乐曲,所以前后片有很多不同。桓温大司马曾说:“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几句话我异常偏爱。当春风渐渐吹尽枝头上的柳絮,掩映在绿荫深处是处处人家。远处的兴岸迂回曲折,黄昏时分,船帆少少的,也不知都到哪里去?我见过太多的离别场面,没有谁能象那长亭边的柳树。柳树若是懂得人间的情意,它一定不会年年依旧青青。天色渐渐昏暮,高高的城楼已隐约不见,眼前只是一片连绵纵横的层层乱山。我象韦郎一样离你而去,但你要记得,我把玉环留下给你作信物,你在分别时也一再叮嘱让我早早归来,免得红花没人怜惜。如今纵有锋利的剪刀,也无法剪断我心头丝丝缕缕的愁绪。

这是首惜别言情之作。词上阕先写暮春景象:百花与柳絮飘零,帆影在暮色中消失。树木见多了人间离别,也变得麻木起来,所以仍如此青青,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下阕写怀人愁绪。“望高城不见”二句是表现行者一直在痴望岸上送行者。“韦郎”三句表示绝不忘记盟约。最后是写岸上佳人的临别叮嘱及离别后的愁绪。全词以主客变换和内心独白,表现出行人与送行人的双向感情交流,较有特色。

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行实考?合肥词事》的考证,姜夔二三十岁时曾游合肥,与歌女姊妹二个相识,情好甚笃,其后屡次来往合肥,数见于词作。光宗绍熙二年(1191),姜夔曾往合肥,旋即离去。《长亭怨慢》词,大约即是时所作,乃离合肥后忆别情侣者也。

题序中所谓“桓大司马”指桓温。《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所种柳皆已十围,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题序中所引”昔年种柳”以下六句,均出庚信《枯树赋》,并非桓温之言。此或是姜夔偶然误记。按此词是惜别言情之作,而题序中只言柳树,一则以”合肥巷陌皆种柳”(姜夔《凄凉犯》序),故姜氏合肥情词多借柳起兴,二则是故意”乱以他辞”,以掩其孤往之怀(说本夏承焘《合肥词事》)。

上半片是咏柳。南宋时合肥街巷两侧多半种柳,这首词通篇与柳树有关,正是合肥的特征。开头说,春事已深,柳絮吹尽,到处人家门前柳阴浓绿。这正是合肥巷陌情况。“远浦”二句点出行人乘船离去。“阅人”数句又回到说柳。长亭(古人送别之地)边的柳树经常看到人们送别的情况,离人黯然销魂,而柳则无动于衷,否则它也不会“青青如此”了。暗用李长吉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无情反衬自己惜别的深情。这半片词用笔不即不离,写合肥,写离去,写惜别,而表面上却都是以柳贯串,借做衬托。

下半片是写自己与情侣离别后的恋慕之情。“日暮”三句写离开合肥后依恋不舍。唐欧阳詹在太原与一*相恋,别时赠诗有“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之句。“望高城不见”即用此事,正切合临行怀念情侣之意。”韦郎”二句用唐韦皋事。韦皋游江夏,与女子玉箫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这两句是说,当临别时,自己向情侣表示,怎能象韦皋那样”忘得玉环分付”,即是说,自己必将重来的。下边“第一”两句是情侣叮嘱之辞。她还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归来(“第一”是加重之意),否则“怕红萼无人为主”。因为歌女社会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其情甚笃,其辞甚哀。”算空有”二句以离愁难剪作结。古代并州(今山西)出产好剪刀,故云。这半片词写自己惜别之情,情侣属望之意,非常凄怆缠绵。陈廷焯评此词云:”哀怨无端,无中生有,海枯石烂之情。”(《词则?大雅集》卷三)可谓知言。

姜夔少时学诗取法黄庭坚,后来弃去,自成一家,但是他将江西诗派作诗之艺术手法运用于词中,生新峭折,别创一格。男女相悦,伤离怨别,本是唐宋词中常见的内容,但是姜夔所作的情词则与众不同。他屏除秾丽,着笔淡雅,不多写正面,而借物寄兴(如梅、柳),旁敲侧击,有回环宕折之妙,无沾滞浅露之弊。它不同于温、韦,不同于晏、欧,也不同于小山、淮海,这是极值得玩味的。

拓展阅读

1、山夏日 高骈《山夏日》原文文及

绿树阴浓夏日,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性植物,它的茎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

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

微风拂过, 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景致的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人站立在山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人虽然没有在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这首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和那位悠闲自在的人。(唐永德)

2、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词原文、文及

《北固山看大江》是清代人孔尚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构思可谓别致,写出了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之奇景壮观。下面我们一起来欣一下吧。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孤零零的镇江城被四围的青山环绕,秋天登高,站在北固山的山顶放眼眺望,大地沐浴在秋天夕阳的余晖中。

滚滚江向东奔流,一直流向大海,青天白云却似乎向西飞驰。

注释

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北临江。

铁瓮:镇江城的别名。

落晖:夕阳。

趋:快步向前。

这首首句起势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用笔非常精确老到。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孤城”与“四山”的对比映衬,惟其在四山怀抱之中,孤城之孤乃见出其气势不凡。“铁瓮”在中不是直接续以“城”字,而是放在“城”字后,这样,“铁瓮”就给人一种具体的形象感而不仅仅起点出地名的作用。另外,铁瓮城旧址即在北固山原前峰下,所以“铁瓮”在中并非一般的泛指。第二句写登高眺望。“绝项高秋”云云,令人想起同时代的人王士祺的《登金山寺》:“绝顶高秋盘鹳鹤,大江白日踏鼋鼍。”同是写登高所见,但一繁一简,一沉雄,一洒脱,可谓各擅胜场。正是因为“山登绝顶我为峰”,所以本是形容清秋气爽的“高”字似乎也有了着落,仿佛秋意只有在高峻处才显得那么汰寥。而一个“坐”字,复见出人倜傥从容的神情。不是伫立指点,慷慨激昂;也不是徙倚嗟叹,惆怅低回,闲坐山巅,悠然沐浴于“馀霞散成绮”(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暮色之中,观着”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粼粼波光,真有一种“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的旷放之致。前二句可以说铺垫已很出色。

三、四两句,是中警策之处。不妨说:没有这两句,全不大会被称为佳作。人眼中,江之水滚滚东泻,奔趋大海,而不知不觉地他又竟以为青天也在运动,向着西方飞掠。物理学讲运动,有相对运动之说,如以流动的江为参照物,人头顶的一方蓝天自然是在运动,在“向西飞”。读到这两句,人们不仅会对孔尚任敏锐的感受力深表赞。自然,“青天却似向西飞”只是人脑海中的幻象,但幻中有实,青天向西飞掠,可以见出江之水东泻的急疾。相对运动是互为参照,任何一方的运动速度都反映了另一方的运动速度。所以,以写天来写江,旁敲侧击,奇兵突出,弥见精彩,中江天寥阔,也正展现了人豁达开朗*襟。

写北固山登眺之词非常多,这没什么不好,只是作品既多,情复相类,便易流于泛泛。孔尚任此避开这样的格局,在写登眺之景上用力,不失为一种明智而有效的选择。实际上,就在写江流天飞的虚实互见的景象时,人的情感也已注入了笔端。

3、虞美人・波声拍枕淮晓原文、注释及

宋代:苏轼

波声拍枕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淮:指淮河。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汴水: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西州: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

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拔,可谓不遗余力。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点击查看更多长亭怨慢古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1403.html

热门阅读

  1. 猴子捞月亮故事盒
  2. 中国梦幸福伴我成长征文五年级
  3. 席慕容作品《小红门》原文赏析
  4. 201年雨水节气贺词祝福语
  5. 关于白雪公主的故事
  6. 关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稿
  7. 《用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设计
  8. 童话故事《带个游戏去度假》
  9. 经典英文励志句子
  10. 幼儿童话故事大全文字
  11. 搞笑的考试微信祝福语集锦
  12. 唯美意境古风句子
  13. 《落花生》的教学计划
  14. 名著苦儿流浪记的读后感
  15. 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三则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