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上题三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3 09:09:51

《渭上题三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渭上题三首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吕公荣达子陵归,万古烟波绕钓矶。

桥上一通名利迹,至今江鸟背人飞。

【前言】

《渭上题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主要是写功名利禄的强大诱惑以及隐逸生活的难以坚持,隐含对追名逐利、沽名钓誉之人的讽刺之意。

【注释】

⑴渭上:即渭河桥上,有东、西、中三座渭桥。此处或指西渭桥,通向长安。

⑵吕公:即吕尚(姜子牙)。周文王在渭水边遇到年老正在垂钓的姜子牙,聘其为军师。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掉商朝,被封为诸侯(齐国)。子陵:即严子陵(严光),是东汉初著名的隐士,隐居于富春山一带垂钓,曾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的同学,光武帝数次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此句谓同是隐居垂钓,但姜子牙却最终富贵荣达,而严光却一直只是个隐士而已。

⑶钓矶:指严光在富春山隐居垂钓之处,今浙江桐庐县尚有严子陵钓台景点。

⑷“至今”句:据《列子·黄帝》记载,有个人喜欢鸥鸟,每天早晨都到海边与鸥鸟嬉戏。此句谓江鸟厌恶有心机、追名利之人,不肯亲近他们。

第一首:姜子牙与严光同有隐居垂钓的行为,但二人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姜子牙以隐居求高名,从而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因此其隐居行为有沽名钓誉、终南快捷方式之嫌。而严光则是彻头彻尾的真隐士,自始至终安于隐居生活,不为名利所动。三四句借江鸟背人飞来讽刺那些追名逐利之人的狡诈、虚伪,飞卿似乎有讽刺姜子牙沽名钓誉的意思。

拓展阅读

1、《梅花绝句·》原文

据我们所知,陆游的诗从创作风格说,既有现实主义特征,又有浪漫主义色彩。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树梅花放翁。

【注释】

闻道:听说。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

坼晓风:(梅花)在晨风中开放。

听说山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树树梅花似雪洁白。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棵梅花树前都有个陆游常在。

诗人以奇思妙想与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梅花的挚爱。句写梅花在清晨凛洌的寒风中傲然绽放。次句写诗人放眼四顾,树树梅花开遍山野,犹如山中落满了皑皑的白雪,极为壮观,显示出梅花不畏严寒、果敢独立的气势,语句干净利落,耐人寻味。接着诗人以物喻人,悔花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诗人自身的情怀和节操的写照。诗人以梅花形容自己,自问何时才可化身千亿,立于每株梅树前,仔细地欣着梅花的容颜呢?全诗来用字抒写自己对梅花如何如何,仅在四两句中,用“身千亿”和“放翁”既表现了对梅花的依恋、爱护,又流露出自己孤高的性格情操。

陆游写过不少咏梅诗,这是中别开生面的。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四两句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凸现了作者高标绝俗的人格。

2、杜甫《咏怀古迹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文解释:

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起,只留下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词语解释:

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朔漠:北方沙漠地区。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墓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昭君不肯,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美人,后悔不,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省识:略识。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这里代指王昭君。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种弹拨乐器。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是组七言律诗。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生——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去”是怨恨之始,个“连”字说明昭君虽去,心里还在想着汉朝。“独留”是怨恨之结。“向”字写昭君死后还心向汉朝。句句含情,笔笔有意。诗人写昭君之怨恨,亦即自写怨恨,抒发了高才不遇的感慨。

《咏怀古迹五》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组诗。夔州和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咏怀古迹》五作于大历元年(766),与《秋兴八》同时,当时杜甫寓居夔州。创作正值"老去渐于诗律细"的境界。诗人面咏怀古迹,同时也抒发自己的情怀。五诗分别吟咏庾信之"支离"、"漂泊";宋玉之"风流儒雅";王昭君之不遇明君;刘备之饮恨托孤;诸葛亮之壮志难酬。五篇之人物异代,各诗独立成篇。前篇重在咏古人以抒写文人才子之怀才不遇;后两篇重在感慨历史之无情和难料。

此为第,对王昭君深寄同情,中自然也有怨君之意。或许昭君之未能见知于君王,引起了杜甫的怀才不遇之感。然而杜甫写诗往往不把意思说尽,留下许多言外之意,让读者去体会。《唐宋诗举要》云:“此自喻寂寥千载之感也”。

《汇编唐诗十集》引吴云:"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网师园唐诗笺》:"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落在“怨恨”二字,“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的第,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峡东口外的荆门山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门”(《长江二》)的警句,用个“争”字,突出了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个“赴”字突出了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句,却落到个小小的昭君村,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3、《咏怀古迹五》全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两句是说,自从安禄山在东北方*,遍地战尘,我的些亲友从此支离分散。我漂泊在西南天地之间,有家难归,怕今生已还乡无望了。语意悲怆沉痛,反映了当时诗人的心境。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释

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江陵。

【诗文解释】

战乱中在长安东北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长久地停留在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同住在山里。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庾信生最凄凉,晚年作的诗震动了江关。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咏怀古迹五》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是五中的第。组诗开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4、李商隐《无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寸相思寸灰!

诗文解释:

飒飒东风送来蒙蒙细雨,荷花塘外传来阵阵轻雷声。打开金蟾咬锁的香炉放入香料,转动玉虎牵动井绳汲水回屋。贾氏隔帘偷看少年美貌的韩寿,宓妃爱慕曹植的才华留枕寄情。相思之情切莫与春花争荣竞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词语解释:

飒飒:风声。

芙蓉:荷花。

丝:井绳。

少:年少。

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

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诗比作宓妃。

呵,我这颗心不再与春花同萌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诗描写了位深闺中追求爱情的女子失望的痛苦。女主人公愁怀不展,百无聊赖,不由得沉重得悲叹。全诗含蓄深婉,反复咏叹,震憾人心,动人心弦。

这也是艳情诗,是回忆前情的。诗写位闭锁深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开从眼前景致说起,再以物为喻;金蟾虽坚香烟可入;井水虽深,辘轳可汲,我岂无隙可乘?接着用贾氏窥帘,幸而缘合,宓妃留枕,终属梦想的典故,说明相聚皆成幻梦,归结出莫再相思,以免自讨苦吃的意念,创出了“寸相思寸灰”的奇句。

全诗善于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把抽象的幽思和爱情形象化,显示了美好爱情的被毁灭,使诗歌具有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氏的爱情诗写得最佳的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大概与他沉沦的身世遭遇有关。

自身失意的际遇,使对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的体验。而在诗歌创作中有可能融入自己身世的感受。象这二在蓬山远隔,相思成灰的感慨中,难道没有他仕途遭折的感触?

诗写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金蟾啮锁**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颈联出句“贾氏窥帘韩掾少”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联的“**”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末联“春心莫共花争发,寸相思寸灰!”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寸相思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诗具有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5、后游原文、注释

唐代: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寺忆曾(céng)游处,桥怜再渡时。

曾:作“新”,作“重”。怜:爱。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有待:有所期待。

野润烟光薄,沙暄(xuān)日色迟。

烟光:云霭雾气。暄:暖。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此:指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哀。

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种创新,对后世尤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点击查看更多《渭上题三首其一》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2889.html

热门阅读

  1.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赏析
  2. 最新经典语录推荐
  3. 厌倦了现在生活的说说
  4. 有关励志的英语短文带翻译
  5. 经典王维诗句大全
  6. 描写节日美景的诗句
  7. 有关香水的经典语句
  8. 2016五一劳动节爆笑的祝福语
  9. 比较有权威的经典语句
  10. 《鲁班学艺》读后感500字
  11. 五年级英语第一单元的教案
  12. 品茶的诗句
  13. 三字经小故事推荐
  14. 遗失的年味作文范文
  15. 音乐课狮王进行曲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