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20 10:45:35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

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

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 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

黄龙、青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

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 出示话题。

⑵ 口头表达。

⑶ 出示范文。

⑷ 动笔练习。

⑸ 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六、布置作业

修改短文

低矮 奇异

宽敞 窄小 宽广

昏暗 漆黑

金华→罗甸→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拓展阅读

1、《》优秀

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文是按游览顺序叙了作者游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文。背诵5自然段。

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学准备

投影仪。

3

学过程

、介绍文及作者

1.文,游叙了作者游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游览了“”、“冰壶”,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一段(1自然段)交待间、地点、事件。

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讲读

1.指名读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且开篇点题,交待了间、地点。

2.学习段。

作者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而…而…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罗甸→入山→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学习本段三层

③内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叙了游览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观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学中将这一段作为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的:

学习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先用一小部分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文,然后将大部分间放在积累和运用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学方法:目标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学准备:多媒体

钱塘大潮录象

八.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

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学法)

、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文的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3、关于《小稻秧脱险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30,齐读

2、件出示,看这些小稻秧长得怎么样?

3、通过上节的学习,同学们想一想,文哪几自然段写了小稻秧遇到了危险?哪几自然段写脱险? (板书 遇险 脱险)

、学习1、2自然段

1、打开书本,默读1、2节,找一找从哪些句子看出小稻秧遇到了危险?

2、交流,件出示句子

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这群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抢营养。

3、自读这两句话,找出说明小稻秧遇险的词语。

交流,加点(团团围住 气势汹汹 嚷 不由分说 一拥而上 拼命 抢)

4、指导朗读句子,通过表演理解词语。

5、朗读1、2节,发头饰表演,再读

6、是啊,小稻秧垂下了头,脸色蜡黄,病倒了。件出示发*稻秧。突然,小稻秧的救星来了,是谁?件演示喷雾器。

三、学习3、4自然段

1、听3、4自然段文录音,一边听一边用横线画出杂草说的话,用曲线画出喷雾器大夫的话。

2、交流:杂草说了哪些话?喷雾器说了哪些话?件出示。

3、请看前面,谁把一句读一遍。

理解“警觉”,可表演。(点出)

4、喷雾器大夫是怎样回答的?声音是怎样的?(点出)

5、指导朗读

6、自己练习下面的对话

7、指名、练习、指导对话。

8、理解“纷纷” ,站起来做动作。

9、同桌互相练习对话,可配上动作。

10、练习朗读3、4自然段。

四、学习5自然段

1、杂草被喷雾器大夫收拾光了,没人再跟小稻秧抢营养了,小稻秧脱险了,看!(件演示),多神气,多高兴!

2、小稻秧脱险了,你们高兴吗?齐读五自然段。

五、总结文,外延伸

1、分角色朗读文(发头饰)

2、总结文,(板书:抢 洒 →)

3、学习了文,老师还想知道后来小稻秧长成了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4、指名答,件出示成熟的稻子。

这些稻子长得怎么样?看着这些稻子,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同桌讨论)

5、交流,可当个小作家写下来,回去告诉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听!

抢 洒

4、文《晏子使楚》优秀

一、学目标:

1、训练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挫败楚国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审题训练明起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齐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文,快速找出最能解释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练说什么是晏子使楚?

2、什么叫出使?(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3、请同学们边读自然段完成练习。(幻灯投影练习题)

①、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

②、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而且()。

③、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而且(。

4、交流

①、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板书:想显显威风)。

②、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是显了楚国的威风),而且(侮辱了齐国。)

③、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灭了楚国的威风),而且(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训练理解句子含义知进过

1、一个要侮辱晏子显显威风,一个要挫败楚王,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板书:侮辱、挫败)。两人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文哪些自然段就是写他们较量的经过?共有几个小故事?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5自燃段,用找出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三次侮辱,维护齐国尊严三个重点句。

3、交流:(用幻灯出示三个重点句)

①、这是个狗,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在得钻狗

②、放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放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③、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4、明确学习任务:

这节我们就通过练习理解这三句话中含着的意思,来读懂这篇文。

理解句子含义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们知道理解句子含义先要从字面上想句子贩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5、下面我们先来理解一名话的含义。

①、齐读句子

②、晏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楚王关了城门,叫他钻)。

楚王为什么这么做?(要侮辱晏子身材矮小。板书:身材矮小)

那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③、请同学们完成后习题⑴,看看你的答和老师板书的是否差不多。(板书:是个狗国)

④、晏子真了不起,以牙还牙,胜了楚王,谁能把晏子这话读一读。

有感情地练读晏子所说的话。

⑤、师引读,生读晏子的话。(师故意漏读只好字)

⑥、讨论:为什么只好字不能漏?请在只好吩咐下这样小黑点,我们等会还要学习。

6、理解句话的含义。

⑴、请同学们按刚才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句话含义的方法:

①晏子为什么说这话?②楚王这么说是侮辱晏子什么?③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⑵、理解句话的含义。

要求学生谁想好了,就把含义写到黑板上。

⑶、评议:句子含义谁理解得好?请含义理解最好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不中用

上等国上等人

下等国下等人是下等国

最不中用最下等国

⑷、好,我们就选这位同学的意见,请最好的那位同学板书,其他同学完成后练习题(2)。(生板书:不中用,是下等国)

⑸、晏子真是好口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一次挫败了楚王,请大家练读4自然段,等会请你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练读评议)

⑹、分角色朗读。

⑺、请在楚王只好陪着笑下面加上小黑点,楚王是不想笑也得笑,笑得多么勉强,多么,多么无可奈何!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但楚王不肯善罢甘休,一不成是又生又一三次较量又开始了。

7、理解三句话的含义

⑴、请同学们按上面的学习方法再理解晏子说的三句话的含义。

⑵、含义想好了,请自由地到黑板上来写写。

⑶、评评谁的含义写得正确,(请写得正确的同学说理由)

若生三句理解有困难,则辅助练习:

柑桔在淮南(),在淮北(),原因是()。

齐国人在齐国(),在楚国(),原因是()。

⑷、谁能上来正式板书句子含义?(请同学们完成后习题(3)。

⑸、这一回晏子又胜了,真是主人主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一起来读5自然段(师适点评)

⑹、这次楚王不再是陪着笑,而是只好赔不是了,什么是赔不是?(生在只好赔不是下加上小黑点)

(三)、结果练习晓结果。

1、从刚才我们加小黑点三处地方读懂了什么?楚王对晏子越来越尊重和佩服)

2、文怎么写的?(板书:不敢不尊重)

3、是啊,楚王是完全被晏子征服了,而且是心服口服,那晏子是凭什么征服这个老谋深算的楚王的?(过人智慧)

仅仅凭过人的智慧?(爱国心)

4、练习:

晏子以自己()和(),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不但(),而且()。

5、堂小结:

今天这节同学们学得很好,既锻炼了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也读懂了文,见识了一位才智过人,热爱祖国的人才晏子。真可谓: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勇挫楚王,捍卫尊严。

点击查看更多《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7406.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送女友的元旦简短祝福语
  2. 大雪祝福语短信精选2016
  3. 初中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4. 足球和桑巴舞的热土小学品德教案
  5. 小班区域活动计划表
  6. 运输公司员工企业责任的心得感悟
  7. 命数的解释及造句
  8. 201年小年问候祝福语大全
  9. 小学美术《我眼中的昆虫》教案
  10. 平凡的世界摘抄赏析
  11. 新居落成中堂贺词
  12. 愿用半世温柔换君再次携手美文
  13. 关于幼儿园托班计划范文参考
  14. 小学四年级关于清明节征文400字
  15. 2016关于元宵节给客户的祝福语
  16. 《灯祭》读后感范文
  17. 总结201展望2018作文精选
  18. 财务新年工作计划范文
  19. 妹妹优美散文
  20. 我爱你圣诞节作文
  21. 曾巩《菜园院佛殿记》的原文阅读答案解析与译文翻译
  22. 聘用证明的范本
  23. 会计岗位半年工作总结
  24. 县发改委主任履职尽责述职述廉报告
  25. 除夕祝福语短信201
  26. 水彩游戏教学设计
  27. 下雪的美景说说
  28.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
  29. 小学心理健康手抄报
  30. 《梦想永远是宝贵的》读后感500字
  31. 中学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总结
  32. 描写清洁工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33. 展示台的优质教学设计
  34. 庆六一联欢活动主持台词范文
  35. 体现爱国诗词
  36. 装饰公司经营管理优秀工作总结
  37. 我的姐姐高中作文800字
  38.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
  39.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总结
  40. 《所见》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