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孩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雪孩子》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课文一共有8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要求认识10个生字;写好“瓜、衣、来”三个字;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第6~8自然段是文章重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演示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篇为首先次出现不注音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课后的练习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受悟的重视。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而生命消失,并成为更美的化身。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学习偏旁“孑”)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喜欢雪孩子吗?自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生字表,也可以看看图猜读。
三、披文入情,感受雪孩子的形象
1、雪孩子的身体是什么做的呢?课文中有一段话是写雪下得很大的,找出来读一读:
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继续读、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通过读,使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你读懂了什么呢?”“我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从哪儿能读出雪下得大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
第二、三自然段:
师述:妈妈要去找吃的,____陪小白兔。小白兔可高兴了!
2、出示第三段文字投影:
指名读句子。小白兔很高兴,是怎么做的?(又唱又跳)
读词语──理解两个动作的同时发生(又──又──)──积累词语(又说又笑、又跑又闹;又细又长、又大又圆等)──做做又唱又跳的样子,体会高兴──仔细观察插图,小白兔和雪孩子的动作和表情,读句子。
3、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⑴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意想不到的灾难又在不知不觉中来临。出示第四、五、六三幅图,请同学们给这几幅图配音。
⑵ 此时,你想对雪孩子说什么?
⑶ 结果呢?开火车读第七自然段。
(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4、第八自然段:
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⑴ 指名读──读出“很美很美”──同桌对读。
⑵ 拓展读(小诗歌)。
⑶ 你也有话想对雪孩子说吗?“雪孩子呀,_____。”
(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看着动画片,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把描述的意境,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但是老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这个课件,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再能过演示课件“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去了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五、巩固识字与写字
读词语、写字。
1、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初读入情—读中悟情—想中悟情。整个课堂书声琅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
2、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不带拼音的课文,而且比较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比较多的也是考虑自己的教学进程与环节的推进,而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幼儿特点,形式不够活泼,内容还是偏多偏紧。
拓展阅读
1、《孔子拜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敬佩之情。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课件出示)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板书:孔子、老子)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标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二、研读感悟。
A、谈孔子。人们敬重孔子的什么品行?(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板书)
1、好学谦虚
(1)课件出示句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 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①你知道“渊博”的意思吗?你怎么知道的?(查字典)真的是孔子的知识不够渊博么?
②学问很渊博,还要去拜师,如果你就是当时孔子的学生,听说你的老师还要去拜师,你会怎么想?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③多么好学的孔子啊!齐读第一段。
(2)课件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①句中有哪几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抓住“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等词语重点感悟
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默默地读读这两个词,联系上下文,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出示练习:(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孔子这样在风中随便吃些东西,在露天住宿、休息,就叫——“风餐露宿”;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加倍赶路就叫——“日夜兼程”。
②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一说,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上千里的路途中,孔子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是呀,他可能遭遇到狂风暴雨,严寒酷热,可依旧——
他可能遭遇到山高路陡,悬崖峭壁,可依旧——
他可能遭遇到饥寒交迫,病痛折磨,可依旧—— ,
他可能遭遇到豺狼虎豹,生命危险,可依旧——
也许,他会寂寞、会孤独、会恐惧……可依旧——
③孔子后悔了吗?退缩了吗?引出“终于”再次感悟孔子不畏艰辛。
④ 采访学生:孩子,假如你现在就是孔子,我想问问你:孔子,你坚定了信心要去拜师,是吧?你去就去吧,为什么要日夜兼程,起早贪黑呢?-----
孔子,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你不如回去吧,好吗?——
孔子,反正你才三十岁,就已经远近闻名、知识渊博了呀,何必还冒那么多的困难和危险去拜师呢?———
孔子求学有多么艰辛啊!而孔子拜师的决心是多么的大,意志又是多么的坚啊!齐读。
(3)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理解。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谦虚懂礼貌: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可引导:孔子拜见老子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⑴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⑵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生说到哪一句,简短地谈谈感受,再练习朗读哪一句。
B、谈老子。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你又体会到了老子的什么品行?咱们还像刚才那样,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勾一勾。(随机板书)
1、“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⑴.自己试着读读老子所说的话,想想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⑵.理解“迎候”。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⑴.什么叫“毫无保留”?
⑵.想一想老子为什么愿意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孔子呢?
⑶.他就不担心孔子的学问会超过他吗?
⑷、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老子子呀?
板书:诲人不倦
小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谦虚好学、诲人不倦的品行,才赢得了后人对他们的敬重。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这段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C、以“我想对孔子说……”或以“我想对老子说……”为开头写或说几句话。
三、诵读《论语》中的句子,升华对孔子及《论语》的认识。
1.《孔子拜师》的故事流传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孔子的弟子还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扮演孔子“三千门生”的演员们手持竹简,神采飞扬地诵读着的也正是《论语》中的句子。他们也正是通过孔子、通过《论语》向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咱们课后练习中摘录了几句孔子的名言,(课件)你对哪句比较熟悉?读给大家听一听。
“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yi)说(yue,高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an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明智)也”
“学而不厌,诲(huì,教导)人不倦。”
3、你们还知道孔子或老子的哪些名言?
四、诵读这些闪烁着先哲圣贤们智慧的名言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
板书:
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2、《燕子妈妈笑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 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燕子妈妈笑的含义。
4.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好习惯。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朗读课文体会小燕子三次观察冬瓜和茄子所发现的不同之处及心理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 出示谜语,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学生质疑。(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观看课文动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生字。
3、生字学习反馈。
(1)、请小老师带读生字。
(2)、学生开火车巩固生字。
(3)、学生齐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出示问题。
1、教师出示问题,带着问题,学生自由读文,圈圈画画。
(1)、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哪两种菜? 画出来。
(2)、燕子妈妈共让小燕子看了几次?小燕子都看到什么?
(3)、把燕子妈妈的话用横线画出,小燕子的话用波浪线画出。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课文中,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干什么去了?(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一)出示自学提示:
快速读一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小燕子去了菜园几次?每次都有什么新发现,用横线画下来。
(二)交流汇报:
1、小燕子第一次飞到菜园观察到了什么?快用横线画出来。如果你就是这只小燕子,你准备怎样来告诉妈妈你的发现?(指导朗读)妈妈是怎样说的?让学生试着读出燕妈妈和小燕子的语气。
A 师读燕子妈妈,指名读小燕子
B 女生读燕妈妈,男生读小燕子
C 指名分角色读。
导:你认为燕子妈妈对小燕子给的回答满意吗?
2、第二次小燕子观察到了什么?妈妈又是怎样说的?
A、指名分角色读。
B、同桌分角色读。
导:这次,燕子妈妈是不是该满意了呢?
3、第三次小燕子观察到的什么?妈妈是怎样的心情?
指名分角色读对话。(最少两组)
4、通过小燕子三次观察,冬瓜和茄子到底有什么不同?(投影填空)
冬瓜是( )的,( )色的,皮上有( )。
茄子是( )的,( )色的,柄上有( )。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讨论,为什么小燕子第三次回来后,燕子妈妈才满意地笑了?
2、集体反馈,教师小结:
小燕子对冬瓜和茄子的观察一次比一次认真,一次比一次仔细,他对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也越来越清楚,所以最后,燕子妈妈满意地笑了。看来,这真是一只做事认真的小燕子。希望同学们也能跟“认真”二字交上朋友。(出示认真,说句子,指导书写)
六、回归整体
1、分角色读全文:多好听的故事呀!想不想一起读读?
师:旁白 女生:燕子妈妈 男生:小燕子
2、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借此机会,老师还想告诉同学们,观察事物有很多方法,除了可以用眼睛去看,还可以用嘴巴去尝,鼻子去闻,耳朵去听,只要认真观察,你就会成为一名做事认真的好孩子。
八、作业
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冬瓜 茄子
第一次 大 小
第二次 青 紫 认真观察
第三次 皮上有细毛 柄上有小刺
《燕子妈妈笑了》一课讲的是燕子妈妈让自己的孩子三次去菜园观察茄子和冬瓜的区别。小燕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每次观察都有自己的新发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性很强,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我利用两个谜语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抓住课题,向孩子们发问:小燕子做了什么事?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潜心地读,投入感情地读,有感悟地读,带着问题读……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弄懂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我又把问题一步一步简单化:小燕子去观察了几次茄子和冬瓜的区别?每次观察到什么?燕子妈妈每次又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小燕子前两次没有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引导孩子理解是因为小燕子认真观察了。那“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学生一下就理解了。因为小燕子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以妈妈笑了。课文中心也迎刃而解:要学习小燕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才会有新发现。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多读是语文学习之本,感悟必须是建立在熟读基础上的展现。但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分角色朗读还不够,在这次分角色朗读时,只设计了教师扮演燕子妈妈和小燕子进行对话的环节,而忽略了旁白部分,使故事的完整性与生动性受到影响,从而使学生融入情境不够充分。
2、拓展部分,让学生去观察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意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认真有序地观察事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可能是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缺乏创新。最后只好提示学生观察茄子和冬瓜的切面有什么不同,希望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学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仅在表皮上有区别,在内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区别,也让学生学观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
3、课文结束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再加上一些表演和想象,想象燕子妈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既深挖了主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对课文的情感教育意义。
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所以,我相信不断的努力和思考,能促使我获得更多的经验。
3、《孔子拜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听写词语。
二、文中讲了什么事?
过渡: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谦虚、好学)今天,让我们走进文中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的品行。
三、自学(1-3段)。
1、自学2、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品读词句,了解伟人)。
(一)预设交流一:(交流的内容随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
1.出示句子: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2..指名读句子,怎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远近闻名?
预设交流二:
1.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2.全班齐读(出示曲阜与洛阳的地图)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等词理解上千里的路都是孔子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步步、一天天走到洛阳的,深入体会孔子求知若渴及求学的艰辛。
3.整整几个月,一百多天呀,他可能在路上遇到哪些困难?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跟着学生说的内容,直接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词语意思)
小结:孔子就这样一天,一个周,一个月,两个月……整整几个月执着地朝着洛阳求学,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体会融到你的朗读中,指2生,练习读。
4.多种形式朗读感悟
真乃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了求学,孔子不远万里、跋山涉水遍访名师,多么感人的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这就是孔子“学而不厌”的伟大品行啊!来,用你的朗读把孔子的这种精神表达出来。(指名读——齐读)
预设交流三:对话1用“风尘仆仆”引出预设二“风餐露宿”再回归到“上前行礼” 完成对话
出示句子:“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来自己,有些纳闷。”
(1)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中体会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补充
(2)把体会读出
预设交流四:对话2用“学生”引出预设一中的“远近闻名的老师”
1.出示句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你就是仲尼呀,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1)谈体会,读出。
(2)从“迎候”中体会到了?解决学生的疑问(老子的谦和)
(3)分角色朗读对话
小结:还从哪些语句看出孔子的谦虚、好学?
预设交流五:对话3
1、出示句子: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说说你的体会。
(2)联系生活实际或本篇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3)读好
过渡:孔子向老子拜师的过程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具体介绍的,特别是表示动作、表情等的提示语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具体、形象,希望我们在习作中运用。
出示三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还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孔子的谦虚、好学?
预设交流五:每天,随时请教。
小结: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谦和大度成为典范,后人是这样评价的,齐读第4段。
其中孔子的言行被弟子们一一记录下来,变成了《论语》,有很多都是关于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名言。
五、课后题——名言。
出示,读好。
六、练笔。
片断练习一:获奖之后
前天,我获得了一张奖状,高兴地狂奔回家忙把喜讯告诉给了妈妈。
我 地喊:“ !”
“ 。”妈妈 地问。
我 地说:“ 。”
……
片断练习2: “我的钥匙丢了”
那天下午,周星见跑到老师面前, 地诉说着:“ 。”
老师 地说:“ 。”
… …
谦虚 谦和
好学 大度
4、《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8个生字,蓝、祖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字词
教学难点:理解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课前准备:
1.课文录音带
2.词语卡片
3.实物投影
4.投影课文内容
5.帮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卡片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2.板书课题:家3.听课文录音。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它(他)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呢?
二、初读课文
1.听后谈话,结合学习词语。2.看图,指导说话。3.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带着愉快的心情读。4.指名读,师正音。
三、细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师问: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3)小组讨论
(4)交流
(5)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6)齐读
(7)小结:这句话打了比方,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当成了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的家。它们有了自己的家,生活多么幸福啊!我们有家吗?
2.学习第二句
(1)指名朗读
(2)师述:这也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把我们比作了祖国的花朵,想想看,如果没有祖国,我们会怎么样?我们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感觉怎样?
(3)指导朗读
(4)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3.游戏:找家
4.练习背诵
5.发散思维练习
(1)小朋友,除了刚才你们背的内容,想一想,蓝天除了是白云的家,还是谁的家呢?
(2)那么树林呢?对了,我们要保护树林,还要植树造林,让动物们有一个安乐的家。
(3)小河里除了住着小鱼,还住着谁?你们想的真多!所以我们要保护小河,不能让脏水污染它!
(4)那么泥土呢?说的真好!泥土太宝贵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土地,让肥沃的土地上长出更多的庄稼,更多的水果,更多的蔬菜,更多的树林。小朋友们,请你们课后再仔细观察,去寻找更多的家。
四、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