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原文和译文赏析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
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于官。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岐亭,尝微行村堡 微:偷偷地 B.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 当:将要
C.成龙复疏请,从之 疏:上奏D.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构:罗织罪名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判处。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B.吴三桂犯湖南∕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C.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D.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把握其大意。根据谓语动词“犯”“攻”“造”“发”“夺”断开句子。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城民风彪悍又刚刚经受战乱,于成龙在罗城采取严惩盗贼、宽免徭役等方法,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B. 于成龙历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冈同知、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等职,每到一地,都多行善政,以政绩卓异著称。
C. 于成龙至江南后,衣食住行很简陋,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在那里几个月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大改变,但受到豪强的排挤。
D.于成龙*清廉,生活节俭,百姓听到他去世的噩耗罢市痛哭,皇帝给予赏赐公祭安葬的礼遇,谥号为清端,只是遗憾他容易被下属欺骗。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只是遗憾他容易被下属欺骗错。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5分)
(2) 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
(2)处理政务应该懂得大体,小处明白不值得提倡。做人贵在始终如一,你可一定要自勉呀!”
解析:(1)得分点:“宿”旧的;“贷以牛种”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期月”满一个月;各1分。句意2分。
(2)得分点:“为政” 处理政务;“尚”提倡;各1分,句意2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他向上级写文书请求放宽徭役制度,又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凡是应当兴办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实行,全县治理得很好。总督卢兴祖等人以政绩“卓异”为理由把他推荐给朝廷。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在大乱之后,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赋税和劳役却很繁重。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又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康熙十三年,代理武昌知府。吴三桂进犯湖南,朝廷军队正进攻岳州时,有公文命令于成龙修造浮桥渡过军队,浮桥刚修造好,山洪暴发,浮桥被冲塌了,于成龙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康熙十七年,迁官为福建按察使。有百姓因为与海外有来往而获罪,株连了几千人,案件审讯完毕,判处统统斩首。于成龙写信告诉康亲王杰,认为所株连的多是平民,应该查清以后释放他们。康亲王平素很敬重于成龙,就全部答应了他的请求。康熙十九年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宣化以前有因被洪水冲上泥沙覆盖的田地一千八百顷,前任长官金世德请求免除田赋,没有得到批准,成为百姓的负担。于成龙又上奏章请求,朝廷听从了。又因为这地方夏秋两季节屡次遭受灾害,请求朝廷赈灾。又另外写奏章弹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污,赵履谦被按律惩治。康熙二十年,进京朝觐,回答皇帝垂问,皇上褒奖他是“清官第一”。又说他弹劾赵履谦很恰当,于成龙回答说:“赵履谦了过错却不改正,我不得已才弹劾他。”皇上说“处理政务应该懂得大体,小处明白不值得提倡。做人贵在始终如一,你可一定要自勉呀!”随着赏赐给他国库银一千两,皇帝自己乘坐的骏马一匹,还做诗表达对他的褒扬和恩宠,并命令户部派*协助于成龙赈济宣化等地的饥民。不久,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于成龙到了江南,自己衣食住行很简陋,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在那里几个月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大改变。权势之家担心对自己不利,就编造出一些流言蜚语。明珠在朝廷当政,尤其与于成龙不和。康熙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监督修造漕运船只返回京城,弹劾于成龙年老体衰,被中军副将田万候欺骗蒙蔽。皇帝命令于成龙就此事回奏,于成龙引咎请求严厉处罚,皇帝下诏书于成龙继续任职,田万候降职调离。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在任上去世。于成龙历任各种官职从未带过家属,他去世的时候,将军、都统以及幕僚属吏入内检点遗物,竹箱内只有一身丝绸棉袍,床头盐制豆豉和一些日常用具罢了。百姓听到噩耗,罢市,很多人聚在一起痛哭,家里绘制他的画像祭祀他。皇帝赏赐公祭安葬的礼遇,谥号为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察海疆回到京城,皇上询问于成龙*的情况,锡住回奏说他很清廉,只是因为轻信别人,有时候被下属欺骗。皇上说:“于成龙在江南作总督,有人说他改变了朴素之风,等他死后,才知道他始终很廉洁,被百姓称赞。大概因为秉性梗直,那些不肖之徒带着私仇以谗言陷害他,才编造出这样的话罢了。当官像于成龙一样的人,能有几个呀?”
拓展阅读
1、赵以夫《龙山会》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宋词鉴赏·《龙山会(去年九日)》
去年九日,登南涧无尽阁,野涉赋诗,仆与东溪、药窗诸友皆和。今年陪元戎游升山,诘朝始克修故事,则向之龙蛇满壁者,易以山水矣。拍栏一笑。游兄、几叟分韵得苦字,为赋商调《龙山会》。
九日无风雨,一笑凭高,浩气横秋宇。群峰青可数,寒城小、一水萦洄如缕。西北最关情,漫遥指、东徐南楚。黯销魂,斜阳冉冉,雁声悲苦。
今朝*依然,重上南楼①,草草成欢聚。诗朋休浪赋②,旧题处、俯仰③已随尘土。莫放酒行疏,清漏④短、凉蟾当午。也全胜、白衣⑤未至,独醒凝伫。
【注释】
①南楼:晋人庾亮任江荆豫州刺史治武昌时,曾出席部属南楼赏月之会,后因用作长官属吏宴集或赏月的典故。
②浪赋:轻率地赋诗。
③俯仰:喻时间短暂。三国魏曹植《杂诗》之四:“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④清漏:指时光。
⑤白衣:檀道鸾《续晋阳秋》载,陶潜嗜酒,某年重阳思饮而无酒,恰有刺史王弘派白衣人(差役)送酒上门,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因作朋友赠酒的典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赵以夫《龙山会·九日》云:“西北最关情,漫遥指、东徐南楚。黯销魂,斜阳冉冉,雁声悲苦。”感时之作,但说得太显,不耐寻味。金氏所谓鄙词也。感时伤事者,必熟读碧山词,而后可以作不平鸣。
2、陈世和《西樵歌》清、近代山水诗 原文 鉴赏 翻译
三十二村村一峰,峰峰削出青芙蓉。
歌声唱出烧茶女,幽涧杜鹃相映红。
这首诗描写的是广东西樵山暮春时节的绮丽风光。村庄、青山、红花、秀女构成一幅绚烂的图画,透露出一派蓬勃生机。
诗的画面有两个层次: 背景是村庄与青山,前景是烧茶女与幽涧杜鹃。色彩则以青绿为底色,又涂抹一片丹红,交相辉映,春意格外浓郁。
“三十二村村一峰”,写出西樵山独特的景物:西樵山旧有石牌村、碧云村、白山村、云路村等三十二村,每个村庄都独占“一峰”,循山构筑,夹溪聚居。可见这里不是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而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好山水。由“村一峰” 自然引出“峰峰削出青芙蓉”一句,这里用的是“顶针”修辞格,又进而突出村庄的背景秀美。“青”写山峰颜色碧绿; “芙蓉”写山峰形状如莲花; “削出”又写山势陡峭,李白《望庐山五老峰》诗有“青天削出金芙蓉”句,此句正由李白诗化出,亦可见是“青天削出”,意谓是造化成就了西樵山如此秀美的身姿。在这青山与村庄的衬托下,诗借“歌声”引出了一群“烧茶女”,顿时使画面充满了青春气息。相传唐末诗人曹松南游广东,在西樵黄龙洞下筑室隐居,亦把浙江长兴名茶紫笋引种到西樵山,从此西樵山民多以种茶、焙茶为业。“烧茶女” 即焙茶女子,由此亦可知,西樵山之 “青”乃是被茶林的碧绿色所涂染。写“歌声”则反映了这群“烧茶女”天真欢快的神情,她们为西樵山的春天所陶醉,亦为自己的劳动而欢欣。在画面前景中与烧茶女相映衬的还有 “杜鹃”。暮春三月西樵山的清幽的山溪两侧杜鹃花盛开,灿若云霞,一片火红,正与烧茶女的青春红颜相映,花的青春与人的青春一起把西樵山的春天映衬得更加明丽多彩。作者对西樵之春的赞赏之意尽在画面中。
这首七绝堪称是一首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诗有画的佳作。
3、《关于女人》后记 原文 翻译 赏析
写了14个女人的事,连带着也呈露了我的一生, 我这一生只是一片淡薄的云,烘托着这一天的晶莹的月!
我对于女人的看法, 自己相信是很平淡,很稳静,很健全。她既不是诗人笔下的天仙,也不是失恋人心中的魔鬼,她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有感情有理性的动物。不过她感觉得更锐敏,反应得更迅速,表现得也更活跃。因此,她比男人多些颜色,也多些声音。在各种性格上,她也容易走向极端。她比我们更温柔,也更勇敢;更活泼,也更深沉;更细腻,也更尖刻……世界若没有女人,真不知这世界要变成怎么样子!我所能想像得到的是: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 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我并不敢说怜悯女人, 但女人的确很可怜。40年来, 我冷眼旁观,发现了一条真理, 其实也就是古人所早已说过的话,就是: “男人活着是为事业,女人活着是为爱情。”——这虽然也有千万分之一的例外——靠爱情来维持生活真是一种可怜而且危险不过的事情!
女人似乎更重视亲子的爱, 弟兄姊妹的爱,夫妻的爱,朋友的爱……她愿意为她所爱的对象牺牲一切。实际上,还不是她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她是无条件的, “摩顶放踵”的牺牲了, 爱了再说! 在这“摩顶放踵”的过程之中,她受尽人间的痛苦,假如牺牲而又得不到代价, 那她的痛苦,更不可想像了。
你说, 叫女人不“爱” 了吧, 那是不可能的!*创造她,就是叫她来爱,来维持这个世界。她是*的化生工厂里,一架“爱”的机器。不必说人,就是任何生物, 只要一带上个“女”字,她就这样“无我”的,无条件的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你看母鸡,母牛,甚至于母狮,在*所赋予的爱里,她们是一样的不自私,一样的忍耐,一样的温柔,也一样的奋不顾身的勇敢。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很可爱很可笑的现象,我就遇到过好几次:平常三四岁的孩子,手里拿着糖果,无论怎样的诓哄,怎样的恐吓,是拿不过来的;但如她是个女孩子,你可以一头滚到她怀里去,撒娇的说:“妈妈!给你孩子一点吃吧!”这萌芽的母性,就会在她小小的心坎里作怪!她十分惊讶的注视着你,过了一会,她就会欣然的, 爱娇的撅着小嘴,搂过你的头来,说:“馋孩子,妈妈给你一点吃吧!”
真要命! 感谢天, 我不是一个女人!
这本书里只写了14个女人, 其实我所认识的女性, 往少里说,也有一千个以上:我的姑姨妗婶,姊妹甥侄,我的女同学,我的女朋友,我的女同事,我的女学生,我的邻居,我的旅伴;还有我的朋友的姑姨妗婶,姊妹甥侄……这其中还有不少的惊才绝艳, 丰功伟烈,我真要写起来, 一辈子也写不完。但是这些女人, 一提起来, 真是“大大的有名”!人人知晓,个个熟认,我一生宝贵女人的友情,我怕她们骂我——以后再说吧——
许多朋友,希望我写来写去,会以“我的新妇”结束。感谢他们的祝福,这对于我,真是“他生未卜此生休”的事情了!这40年里,我普遍的尊敬着一般女人,喜欢过许多女人,也爱过两三个女人,却没有恋过任何女人。这“爱而不恋”的心理——这是几个朋友,对于我用情的批评——就是我的致命伤!
我觉得我不配作任何女人的丈夫;惟其我最尊敬体贴她们,我不能再由自己予她们以痛苦。我已经苦了一个我最敬爱的女人——我的母亲,但那是“身不由己”,我决不忍使另一个女人再为我痛苦。男子在共营生活上, 天生是更自私,更偷懒,更不负责的——自然一半也因为他们不知从何下手——我恐怕也不能例外。我不能积极的防止男子以婚姻方式来摧残女人,至少我能消极的禁止我自己这样做!
施耐庵云: “人生30而未娶, 不应更娶;40而未仕, 不应更仕;50不应在家,60不应出游……”我以30未娶,40未仕之身,从今起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我倒要闲云野鹤似的,到处漫游。我的弟兄朋友,就为我“60以后”的日子发愁,但我觉得很有把握。我们大家庭里女权很盛;我的亲侄女,截至今日止, 已有7个之多。堂的、表的,更是不计其数。只要这些小妇人,20年后,仍是像今天这样的爱她们的“大伯伯”, 则我在每家住上10天,一年360天,也还容易度过。再不然,我去弄一个儿子, 两个女儿, 来接代传宗, 分忧解愠,也是一件极可能的事——只愁我活不到60岁!
以上把我“终身大事”,安排完毕, 作者心安理得,读者也不必“替古人担忧”——如今再说我写这本小书的经过:廿九年冬, 我初到重庆,《星期评论》向我索稿,我一时高兴,写了一篇《关于女人》来对付朋友,后来写滑了手,便连续写了下去,到了《星期评论》停刊,就没再写。今年春天, “天地出版社”托我的一个女学生来说,要刊行《关于女人》,我便把在《星期评论》上已印行的9段,交给他们。春夏之交, 病了一场,本书的上半本,排好已经3月,不能出版,“天地社”催稿的函件,雪片般飞来,我只好以新愈之身,断续工作。山上客人不少,这3个星期之中,我在鸿儒谈笑, 白丁往来之间, 断断续续的又写了3万字,勉强结束。
这里,我还要感谢一个*,我的侄女, 萱。若没有她替去了我这单身汉的许多“家务”, 则后面的7段,我纵然“呕尽心血”,也是写不出来的!
1943年8月30午夜,四川大荒山
( 《关于女人》, 天地出版社1943年版)
赏析对于冰心,读者一般比较关注她早期的“问题小说”、哲理小诗和通讯回忆式散文。其实,写于40年代的《关于女人》非常耐人寻味。这篇后记是应天地出版社之约于1943年写就的。除了保有前期创作典雅秀丽的文字风格之外,最引人注目处是其幽默诙谐的情趣,形成了与作品内容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格。
《后记》秉承着作品集中的幽默谐谑风格,始终未暴露出作者女性身份的真面目,而是以大龄未婚的男士身份行文,对于一贯以聪慧乖巧的女儿、体贴知心的大姐姐形象出现在作品和生活中的冰心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显示了冰心多方面的艺术才情。之所以这样写来,一是抗战期间重庆特殊而复杂的*背景,不想引来纠缠和麻烦;二是想摆脱名作家“冰心”的限制,能比较放任自由地抒写,增加一点幽默情趣。而细心品读, 自然发现这篇《后记》独特的文字中透露的“庐山真面目”。围绕着所书写的女人的故事,连带着也显露了“我”的一生。文中委婉地说自己有负朋友厚望,永远不会以“我的新妇”结束,对女人只是尊敬喜欢而不会生出恋情;振振有辞地以施耐庵语作证不娶不仕的原因,“再不然,我去弄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来接代传宗,分忧解愠,也是一件极可能的事”。略知冰心情形的读者读此不禁哑然失笑,既道出了某些实情又不露破绽,文笔俏皮诙谐。
既然是“关于女人”的故事, 自然而然坦陈了作者的妇女观;因为有了正确健康的妇女观,才使她笔下的女性更真实更灵性更可敬更可爱。《关于女人》可以看作是冰心早期作品中对母爱由衷颂赞的续曲,而这篇《后记》则把对女性的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高度:在冰心看来,女人既不是诗人笔下的天仙,也不是失恋人心中的魔鬼。女性与男性相比较,她更敏锐,更温柔,更勇敢,更坚韧,更细腻,也更容易走极端而已。她们使世界变得更真更善更美。这里,冰心没有感情化地否定男性对社会的支撑和贡献,她的女性观是平淡、健康而公允的。她本身也是一个富于知识富于情感富于理性的女性,她的健康的妇女观使她从一切“女”性身上提升女性爱的深广无私。也正因为是理性的观照,她不讳言地指出了可爱的女性们致命的弱点:靠爱情来维持生活真是一种可怜而且危险不过的事情。婉转而明确地指示女性们付出和给予爱的同时,还要自立自强有个“我”在。
实际上,这篇后记在幽默诙谐的文字里包含着冰心对女性观察的真知灼见。
4、《冯道和凝·〔北宋〕欧阳修》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哄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归田录》
〔注释〕冯相道: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 和相凝:和凝,字成绩,历仕梁唐晋汉周各朝,后周时任左仆射。 直:同值。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以“长乐老”自诩的冯道,一向被认为是厚颜*者的典型。他生当军阀混战的五代,活到73岁才死,尽管军阀**像走马灯一样更迭频繁,但他总是博得一个又一个主子的欢心,始终身居宰相高位。另一宰相和凝,也是*上的不倒翁,只是他的寿命不如冯道长,臭名也不及冯道那样昭著。
本篇不足百字,故事情节极为简单,然而写**的*,写官僚们的无聊,留给读者的印象都至为深刻。冯道的年纪比和凝大,资格比和凝老,又深知和凝是一个气量狭隘的人,有意要拿和凝寻开心。当和凝问起新买*的价钱时,冯道便举起左脚来说是“九百”,和凝一听之下,不加思索,连忙责问小吏“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然后冯道才慢吞吞地举起右脚来说“此亦九百”。很简短的几句对话,把冯道的滑稽性格和和凝的急躁情绪表现得十分生动,既引人发笑,又叫人生气。自然篇中也寄托着作者对五代时事的深沉慨叹,因为作者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越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见识高超的史学家。
5、《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谢灵运》原文 赏析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特色。
首先,让我们看看此诗的题目。灵运的诗题往往扼要概括他登山临水的路线和行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诗题“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十分具体。谢灵运《山居赋》注曰:“大小巫湖,中隔一山。然往北山,经巫湖中过。”明乎此,就可以说:“康乐题便佳,有一种纪游笔致。”(《孙评文选》卷二)题本身简直就是诗。
其次,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大体相近的结构模式:先述纪行,继写景物,后归情理。这首诗亦如此。
发端两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山南日阳,“阳崖”即指南山(或谓今浙江嵊县东之嵊山);山北曰阴,“阴峰”指北山,亦名院山,即谢安高卧之处,史称东山。这是点出“于南山往北山”的题面。朝旦,是清晨;景落,是日暮,表明游览的时间:从南山出发是在清晨,抵达北山已是日暮了。接着,“舍舟”二句补叙出“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过的具体情形,而且又照应“经湖中瞻眺”的题面。以上是纪行部分,时间、地点、过程交待得相当明确。
“侧径”以下十二句,摹写自然景物。在倚松远眺中,傍山伸展的小路狭窄深长,巫湖碧波环绕陆洲,水天一色,空明莹澈。俯身下视,是枝叶纷披的高大乔木;仰首聆听,是从远处传来的大壑水声。前者写视觉所见,后者写听觉所闻,于“俯视”“仰聆”之际,见出诗人瞻眺顾盼的愉悦之情。“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仍然是视力所及的景物。只一布置,景色已悉,此造景不造词也。“解作”二句,试图探求万物滋生的奥秘。“解作”即“雨后”之意,语出《周易》解卦,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其大意是:天地解缓,雷雨乃作。雷雨既作,百果草木皆孚甲开坼,莫不复苏。“竟何感”,是诗人的自问,也是诗人的思索。“升长”句,写草木的欣欣向荣,也是诗人的领悟所得。“升长”,代指草木。“丰容”,茂盛之状。这里“解作”句,将易经嵌入景物描写之中,是谢灵运的一大创造。前人评“解作”二句说:“择易卦入诗,自谢客始,后亦鲜继。”(《文选集评》卷五)对此给以充分肯定。应该留意的是,“升长皆丰容”一句既是承前——乔木、密林,又是启后——初篁、新蒲。篁,丛竹。箨是竹皮。竹子开始换上了绿装,春初的水中嫩蒲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这是写草木的蓬勃生机。海鸥在春天的湖岸边嬉戏,天鸡(一种野雉)在和风中轻舞。这是写禽鸟的自在逍遥。这四句读之但觉春色融和,恍然如对。到此,谢诗结构的第二部分写景已告完成,“将题实写得十分充满,故后止用反折虚情作收”(《昭昧詹言》卷五)。
“抚化”六句,是“瞻眺”自然景物所生发出来的感受。诗人在大自然中,“静观天地造化之妙,中心已无厌斁”(刘履《选诗补注》),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这里,“抚化”句推阐出老庄精义和玄学妙理。先景后理,因景而理,是谢诗一以贯之的技法。有时,于有声有色的景语后面,结以生涩难懂的理语,令人生厌,为诗论家所抨击,讥之为拖着一条“玄言尾巴”。“抚化心无厌”,亦带有玄学的胎记,但继之以“览物眷弥重”,合乎事理,近乎人情,尚有可读性。其后四句,意极哀婉。“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人谓古人也。两句谓不以远去古人为可惜,只遗憾未能与之共游山水。言下之意,是说当世没有真正的知音堪与同游。说是“不惜”,实是深惜。末二句更加沉痛。“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当世既无知道游赏之真谛者,则我若不游,这个真谛就无人知晓了!所以最令人可叹的是,当今人们已废弃了对自然的观赏之心!一种孤高而又寂寞的情绪,于此蓦然涌上诗人的心头,也使这首气息清新的诗,在结尾处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阴影。陈胤倩在评灵运的另一首诗《石门岩上宿》时云:“康乐终身一我,悲哉!悲哉!晞发阳阿(按原诗有‘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句),傲睨一世。”“终身一我”、“傲睨一世”,亦可借来作为本诗末四句的笃评。
方东树评谢诗曰:“唯其思深气沉,风格凝重,造语工妙,兴象宛然,人自不能及。”(《昭昧詹言》卷五)本诗应是此评的一个好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19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