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扬子江古诗赏析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作者介绍】:
文天祥(公元1236年-1282年),字履善,一定宋瑞,号文山,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是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二十岁中进士第一名,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州,官至右丞相。元兵南下时,他代表南宋和元谈判,被扣,后逃出,起兵抵抗,兵败被俘,最后英勇就义。后人在他被囚的兵马司狱故址建文丞相祠,以资纪念。他于所遭险维及平生战友事迹,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录》,可称诗史。在大都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后世所传诵。有《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 扬子江:长江的别称。北海:这里指北方。回从:回到。前两句说,前些日子被元人扣押,被迫在北方漫游一段;今天,终于回到扬子江的大江里来了。磁针石:即指南针。南方:这里指南宋王朝。这两句说,我对南宋的忠心,如同那指南针永远指着南方一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不恢复南宋王朝,我死也不肯甘休。
多少天,一直在北海随风飘流,如今绕道渡过扬子江头。我的心就像那指南针,不指着南方就不肯罢休。
《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诗,一向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志向的。此诗,是文天祥从元军中逃脱出来,奔向福州(当时端宗越显在福州即位)时在途中所作。诗人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抒写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暂不罢休的坚强信念,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坚贞和热爱。首句“凡日”、“随风”、“北海游”几个字,用轻松的语气写出被元人扣押时的生活。二句“回从”、“扬子大江头”,则是一种亲切的语调。三四两句,“臣心”,用“南方”来比“南宋”,最后“不肯休”作结,自见文天祥对南宋的忠贞了。
拓展阅读
1、王士禛《江上看晚霞》古诗赏析与原文
彭泽县前风倒吹,三朝休怨峭帆迟。
余霞散绮澄江练,满眼青山小谢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农历二月作者抵广州,入南海神庙祭告,四月由广州返京师。当作者乘船经过江西彭泽县县北小孤山,因风受阻而停泊时,闲看长江上晚霞而作此诗。其《渔洋诗话》曾记云:“江行看晚霞,最是妙境。余尝阻风小孤二日,看晚霞极妍尽态,顿忘留滞之苦。虽舟人告米尽,不恤也。”
诗题所称之“江上”即长江上,此乃泛指,而首句云“彭泽县前”则把“江上”具体化,指船停泊在靠近江西彭泽县之北的长江上。“风倒吹”谓船应向东北航行,而天刮西南风,使船无法扬帆。归途上人们通常的心理是盼望一帆风顺,早日抵达目的地,所谓“归帆但信风”(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如果途中遇阻,则会焦虑不堪,故李白《横江词》云:“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煞峭帆人。”但此诗作者的心理似乎“反常”,居然说:“三朝休怨峭帆迟”,“三朝”即三日,“峭帆”即高帆,“迟”指升帆起航迟。作者因“风倒吹”而泊舟“三朝”,不仅拖延了归期,连船上的米都吃光,但为何全然不顾,却泰然自若地说“休怨峭帆迟”呢?这令人不解的问题是诗人“盘马弯弓惜不发”,造成的小小悬念,以逗引人的兴味。
诗后两句乃解开悬念,并点出题意。原来作者陶醉于“江上看晚霞”之“极妍尽态”,而忘却“留滞之苦”,以至乐不思归了。“余霞散绮澄江练”,比喻天上的晚霞似铺开的红锦缎,清澄的江水似白绸子,而西天的晚霞映入水中,则江天一派绚丽的霞光,其美无比,故作者称“最是妙境”。第三句实际是采用南朝齐著名诗人谢朓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人虽是化用他人成句,但用于此处倒也十分恰当贴切。最堪品味的是尾句“满眼青山小谢诗”,写得空灵蕴藉。“小谢”即谢朓(字玄晖),此相对于谢灵远之“大谢”而言,李白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谢朓“诗句多清丽,韵亦悠扬”(黄子云《野鸿诗的》),甚至为李白所叹服,故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之句。作者云“满眼青山小谢诗”是讲晚霞中青翠的小孤山似谢朓诗一样清丽迷人;易言之,“青山”亦充满诗情画意。江霞绚烂,青山秀丽,诗人沉浸于审美观照中,体会到大自然无穷的美妙。
此诗写江上看晚霞,以虚写取胜,除了第三句采用前人写“余霞”成句外,第二句以“三朝休怨峭帆迟”之心理来反衬晚霞之美,尾句以“小谢诗”蕴含晚霞映照“青山”的清丽之美。此诗体现的是其所追求的诗“贵词简味长,不可明白说尽”(《带经堂诗话》)的神韵诗的审美理想。
2、关于描写《安徽省·天门山·横江》古诗词赏析大全
天门山在安徽当涂县与和县之间的长江两岸,为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西梁山如门阙,故称天门山,又因两山像蛾眉横黛,故亦统称蛾眉山。由于这里长江两岸峭壁悬崖,江面甚窄,浪涛汹涌,有“一风微吹万舟阻”之险,为历代江防要地。
安徽采石矶与和县的这一段江面叫“横江”。长江水因受天门山阻遏,由向东流而改为向北流,故称横江。横江之水因受采石矶、天门山的阻遏,每当春江潮涨或山雨欲来之时,惊涛怒浪,尤为险绝。同时这里是南北的重要渡口,又是金陵的咽喉,战略上十分险要,有“甲险塞于东南”之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李白三游当涂时,描写了横江的浪涛,且抒发了有心报国,但无处投身的感慨: “涛似连山喷雪来”,“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如山那可渡”,“横江欲渡风波恶”,都寄寓着他忧国忧时的痛苦心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名]
[作者] 李白,天宝十三年春,由金陵三游当涂时作,描绘了天门山的险峻,长江的浩淼。
[注释] ●天门句:安徽沿江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段的江面为楚江。江水从断开的天门山当中奔流而过,故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句:长江流至安徽省境内后,由于地势关系,渐由西南向东北流,在到达当涂天门山时,因天门山夹江耸峙,浩荡江水在此受阻,折向北流,故称“碧水东流至此回”。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蔼。
[诗名]
[作者] 李白
[注释] ●迥出:高远挺拔的意思。●江上山:指天门山雄峙大江两边。●石分浪花碎:江水从夹峙的两山中奔流而出,浪花飞溅。●青霭:青色的烟霭。
二梁双黛点东西,牛渚看来活底眉
阿敞画时微失手,一眉高著一眉低
莫恨当初画得偏,却因偏处反成妍。
喜来舒展愁来蹙,各样娇娆更可怜。
传道临春昔丽华,不从陈帝入隋家。
独将亡国千年恨,留下双颦寄岸花。
[诗名] 题东西梁山三首
[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曾任秘书监,诗与尤袤、范成大、 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注释] ●二梁: 指天门山,即东、西二梁山,也叫峨眉山。●活底眉:像两道活生生的眉毛。底,同“的”。●阿敞:即西汉人张敞,汉宣帝时任太中大夫、京兆尹。传说他曾为其妇画眉。●一眉句:东梁山高而西梁山低,故有此说。 梅尧臣诗:“东梁如仰蚕,西梁如浮鱼。”●更可怜:更可爱。●丽华:双关语。一指峨眉山每到春天就显得格外光彩秀丽;一指张丽华,她是陈后主的宠妃。隋军破建康(今南京),她随陈后主藏匿井中。●不从句:陈后主,南朝陈皇帝。隋兵破建康与张丽华同被俘于井中,后来陈后主被隋军押往洛阳,张丽华被就地杀死。不从,即不跟随。●双颦:一双紧皱的眉毛,喻指蛾眉山。●岸花:双关语。一指春眉如花;一指陈后主制作的《玉树后庭花》,当时张丽华曾以此曲歌舞。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过瓦官阁。
[诗名] (六首之一)
[作者] 李白
[注释] ●一风三日:连刮三天大风。●瓦官阁:佛寺名,又名昇元阁,高24丈,倚山瞰江,在南京市,此句极言横江浪高。
海潮南去过寻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诗名] (六首之二)
[作者] 李白
[注释] ●海潮:指海潮上涨时,海水倒灌入江。●南去: 从横江流往浔阳 (今江西九江市)的水是西南向的,故称南去。●马当:山名,在江西彭泽县东北,山形似马,横枕长江,舟行艰阻。险马当,即险过马当。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诗名] (六首之三)
[作者] 李白
[注释] ●西秦:西方的秦地,借指京都长安。●阻西秦:指横江浪高,阻挡住视线,望不到长安。●汉水:指汉江,发源于陕西,南流经湖北入长江。●扬子津:古代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之一,在扬州市南,长江北岸。●峭帆人:峭帆即高耸的船帆,峭帆人指船夫。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诗名] (六首之四)
[作者] 李白
[注释] ●海神: 东海女神,传说周武王梦见东海女神欲西归,对他说:“我行必有大风雨。”后来果然有狂风暴雨。●浪打句:汹涌的浪涛把天门山的石壁冲开了。●浙江:即钱塘江。钱塘江潮水汹涌,夏历八月十八日潮最大。句意是即使钱塘江八月的大潮也比不上此处浪涛之大。
青山对拜启扉门,涛雪卷携天地奔。
万棹横潮滚日圆,长风领取大江春。
3、古诗《夏敬观·今子夜歌》原文赏析
侬欢各天涯,莫道离别苦。虽云不相见,朝朝帖耳语。
思欢隔欢面,情不绝如线。侬唇帖欢耳,闻声不相见。
《子夜歌》系南朝乐府民歌,属吴声歌曲。相传为晋代女子 (名子夜)所创制,多以“侬”(我)“欢”(爱人)为词,写男女欢爱与相思之情。形式为五言四句,常用双关、隐语等修辞手法。夏敬观的这两首诗即以古题写新事,颇有意趣。“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对于年轻的情侣尤为难堪。《子夜歌》云:“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子夜四时歌》云:“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可谓曲尽其致。自从西方科技传入中国,有了电话这玩意,真为青年男女解除了不少烦恼,尽管睽隔天涯,只要在电话里听到“我爱你”和“你爱我吗”那样重复过千百遍的话,心的距离一下就缩短了,真的感到“天涯若比邻”(王勃)。仿佛侬欢依然“脸儿相偎,手儿相携”(《西厢记》),感到由衷的快活。这两首诗如加上今题,便是“打电话”。
第一首劈头就道:“侬欢各天涯,莫道离别苦”,一反古人诗词中写到离别的愁态。这得感谢爱迪生发明了电话。在往昔,想爱人想得痴狂时,耳朵会发生错觉,仿佛听到那熟悉亲切的呼唤,从而有“回头错应人”或“虚应空中诺”的尴尬。如今这是什么境界:“虽云不相见,朝朝帖耳语。”虽然不能对面,但拿着听筒咬耳朵,就比和想象中的爱人对话心中实在,也自在。听到那熟悉亲切的声音,仿佛还耳鬓相磨似的。末句的“朝朝”二字不要草草放过。这等于说天天打电话,是热恋中人的常态。与《子夜歌》时代的女子比较,诗中女主人公真是幸福多了。
第二首开头就用双关:“思欢隔欢面,情不绝如线。”这个“情不绝如线”,字面看犹如说藕断丝连,沿袭古乐府以“丝”谐音双关“思”的套路。其实这不绝的情线,又双关着电话线,使“千里姻缘一线牵”那句老话,有了新的意味。后两句则将前首“虽云不相见,朝朝贴耳语”二句掉转来说:“侬唇贴欢耳,闻声不相见。”句次颠倒,意味顿殊。正由于电话缩短了侬欢的空间距离,有天涯咫尺之感。所以恨不得马上见面,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打完电话不免思念倍添。
前首道:“虽云不相见,朝朝贴耳语。”是憾中有慰。后首道:“侬唇贴欢耳,闻声不相见。”是慰中有憾。这样两方面相互补充,就把年轻恋人打电话的复杂心态和盘托出。可谓搔到痒处,令人解颐。
4、韩偓《寄邻庄道侣》古诗赏析与原文
闻说经旬不启关,药窗谁伴醉开颜?
夜来雪压村前竹,剩见南溪几尺山。
这是作者写给邻庄道友的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高尚的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对道友的问候。“经旬”,即一旬,十天。“启关”,即开门。第一句意思是:听人说你十天来没有开门。道友为什么“经旬不启关”呢?原来道友是在炼丹。“药窗”,即丹房,古时道士炼丹以求长生。因此,作者接下来便关心地问:有谁在丹房里陪你饮酒谈笑?
诗的后两句是对眼前景象的描述。作者告诉道友:昨夜下了一场雪,雪压在村前的竹子上,竹头低垂,显露出小溪南边的远山。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乍看互无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下,就会发现两者实际上有着内在的联系。问候了对方,然后叙述自己的情况,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作者并非直接叙述,而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暗示给对方。作者不肯附“逆”而遭忌,如同象征高洁的竹子遭到雪压一样。作者身处逆境,仍然以竹自比,这便告诉了对方自己永不附“逆”的决心。作者以竹自比,也就是以竹勉励对方。最后一句则遥应第二句,与对方的炼丹求长生相联系,祝愿对方像溪南的山一样长寿。
这首诗的后两句,仍然是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这里是作者自己)的心情。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在这里完全用的是象征的手法:写竹是象征,写山也是象征。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以景托人手法的力度,开掘了作品的主题,加强了作品的韵味,使读者从这首诗所写的很一般的题材中得到了并非一般的体味。
5、《从镇江州与游故别诗》诗文原文与赏析
历稔共追随②,一旦辞群匹③。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此诗题目一作 《临行与故游夜别》 ,是一首质朴无华而又情深意切的小诗。诗人远行,朋友们彻夜相聚,为他饯行。面对着这群患难与共的贫贱之交,思及来日相见无期,多情的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因作此诗以抒怀。
“历稔”句表示诗人与这群朋友交情之长。谷熟为稔,一年一熟,因称一年为一稔。历年追随,朝夕不离的朋友,一旦辞别,必然心有不忍,痛苦之极。“群匹”,当是指一帮贫贱之交,荣辱与共的朋友。人生大都喜聚不喜散,亲友离别本是极难堪的事,况且又是多年相随的穷朋友! 何况这一别去,相见不知何时! “复如东流水,未有西归日”云云则指出此时一别很可能永无再见之日了。作品以东流水之不归喻朋友间之不能相见实在是极为恰当的,一者诗人与朋友是在镇江辞别,镇江沿江而建,东注之水即是眼前景物,并非泛泛之比; 同时诗人即景生情,于昼夜不息的东流水中悟出人生的悲哀。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次一别,再图相见实在是难乎其难,正如那东流入海的长江之水一样,哪里还有回归倒流的希望呢?这些句子虽是平平道出,内中实包含有极大的痛苦和哀伤。
“夜雨”二句是描写诗人与朋友辞别的具体环境。人在忧伤痛苦之际,往往觉得周围的环境也是昏暗、朦胧、忧郁的。诗人与他的这些朋友显然是彻夜未眠,外面的雨正点点滴滴洒在台阶上,似乎在敲击着每一颗忧伤的心; 天已破晓,灯火显得极其昏暗,更使这几位行将作别之人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到处是凄凉,到处是悲伤,环境的忧郁更衬托出人的悲哀。终于他们不再喝酒,因为饮酒不过是 “借酒浇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是自欺欺人而已。人们思考的同一问题是,何时才能重新聚在一起,再来促膝长谈呢?联系上文 “复如东流水,未有西归日”的比喻,我们知道,这“何时同促膝”实在是渺茫之极,“何时”正是无时。因此这最后二句极沉郁、悲凉,凝聚着莫大的悲哀。
这首短短的八句小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典故,只是将与朋友辞别时的一段情事用极质朴的语言叙述出来,看似平淡,实则义蕴深远,动人心魄,具有极强的艺术*力。《南史》本传载范云评价何逊说: “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此诗正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