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的美文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10:43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的美文

一、“山寨”等功利主义行为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

如今,全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的热潮。其实,关于创新的话题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大约在1998年5月,当时已经头一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时,大多数中国人对“创新”一词比较陌生,这个口号给人们以新鲜的感觉。于是,全国各地有关创新的宣传铺天盖地,各条战线迅速召开了各种创新的会议,纷纷提出经济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企业创新、服务创新,等等。而且,在那一拨的宣传中,还提出了许多新鲜的口号,如自主创新、源头创新、创新极、创新板、创新树、创新团队等,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早在1998年就被提出。可是,自从那一拨宣传创新至今快20年了,我国又有多少堪称为原创性的成果呢?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肯定是寥若晨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寨工厂、山寨商店、山寨一条街等,却遍布城乡。而且,这种明明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剽窃行为,在各制造行业屡见不鲜,人们见怪不怪,执法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显现出典型的**,因为这能让GDP增长,也能够缓解就业的压力。然而,这些功利主义行为,却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

我不得不指出,创新的理念在我国至少滞后了差不多一个世纪,这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时年29岁的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创立了创新理论,他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一百多年以来,创新理论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可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却缺失对创新理论的学习、认识、宣传和践行。当然,究其原因,其中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但我们必须要补上这一课,以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时不我待啊!

二、英国评论中国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

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倡导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遏制一切剽窃、抄袭、仿造等急功近利的行为,国家及时推出并开展“双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某些出台的文件中,不免沿袭了套话、空话,文牍主义和*的文风,让创新的形式大于实质,这无论对创新还是创业都不会有指导作用。

一家权威大报在一篇带有引导性的时评中写道:“‘双创’最需要的首先是资金,用好*的‘双创资金’,首先要防止套利现象。”这里使用了两个首先,可见是把资金看成是“双创”成败的关键。创新和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但绝非是最重要的因素,何况有些发明创造根本不需要资金或者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等,不都是没有科研经费的吗?又如,只有中专学历的潘旭华,取得近40项发明专利,他攻克的高精密数控机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却是一个“三无”(无大专学历、无职称、无立项科研经费)的发明家。

我浏览了各地为开展“双创”推出的众多措施,大多是见物不见人,也就是说只强调了物质性的条件,而没有分析:中国人缺乏创造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呼唤创新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论文和专利都高居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山寨货大行其道?为什么仿冒产品充斥在汽车、电子产品、建筑、服装、鞋帽和工艺美术品等行业?因此,开展“双创”活动绝非仅仅是投入资金,我们必须深挖阻碍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思想根源,唯有如此才能解开束缚国人创新的枷锁!

依我陋见,某些部门颁发的“指导意见”也好,“工作指引”也罢,都没有对症下药,恐怕是医治不好“创新贫乏症”的沉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闭门造车,既没有听取从事创造学研究的专家的意见,也没有吸收众多发明家的有益经验。

我研究创造教育学三十多年,既关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又极力倡导大学毕业生积极创业,因为这是克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那么,我国开展创新到底缺少什么呢?根据创造学的理论和国际创新型国家的经验,我认为最缺少的就是创新文化。如果说物质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文化力量就是灵魂,是成就事业的驱动力、原动力和核动力。文化是以物质为基础而抽象出来的精神现象,虽然它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文化能够改变人,而人可以改变世界。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评论中国创新时指出:“中国大力驱动创新战略,但反观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瓶颈到底在哪里?从根本上来说,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那么,衡量创新文化是否形成,其主要的标志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最主要的标志有三点:首先是社会创新的风气浓郁,不仅人们谈论创新,而且身体力行地践行创新;二是创新的实体组织遍布,既相互激励又互相竞争;三是人心所向,以创新为荣耀。当人人内心都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创新成为人们朴素的情愫和价值观的时候,创新文化不仅形成了,而且是已步入高境界了。目前,世界创新型国家排名前列的瑞士、瑞典、英国、荷兰、美国、日本、德国等,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创新文化,所以它们拥有最多的创新成果。

三、根治“创新贫乏症” 需要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容纳异见的机制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离形成这种创新文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这需要我们作艰苦和持久的努力。当然,创新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根据我的研究,为了创建我国的创新文化,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首先是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创造性的果实只生长在自由的园地里,自由是创新文化的灵魂,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什么是自由?“自由”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意思是从束缚和虐待中解放出来。按照创造学的原理,创意最初都是源于个人的灵感,而所谓的“众包、众筹、众扶”不免有“大锅饭”之嫌。创意是一位高贵的客人,请之不易,而遁之又无影无踪,因此任何束缚、压抑或是行政干预都会扼杀发明创造。同时,还必须认清自由与民主的关系,自由不会妨碍民主,但有时候民主却会扼杀自由。因此,自由是人们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每一个创业者自由研究和探索。

其次是鼓励质疑、批判和求异的精神。质疑是通向发明创造的入口,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一位哲学家说,追求真理的学者应当是一位异见者。然而,在传统思想的人看来,异端或异见是贬义词,是不允许存在的,或者是遭到排斥的。可是,从创新的观点看,只有容纳异己,方能成就伟大,因为异见往往导致发明创造。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相对于传统的学说,他们都是异见者,如相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是异见者;相对于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是异见者;相对于有线电话,第一个发明手机的马丁·库帕也是异见者……因此,世界上没有永远正确的理论和一劳永逸适用的技术,一切先例都是会*破的,而未来的新理论和适用的新技术,都将由异见者们发现或发明。

再次是支持冒险精神,为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冒险绝非是一味的勇敢,更不是鲁莽,它是创新者的一种精神特质。从发明创造的规律看,是人类的好奇心引起冒险的冲动,而冒险又是一连串追逐想象力的过程,它会点燃创新的思想火花。史蒂夫·乔布斯被称为是“打不倒的冒险家”,正是这种品格使他成为创新的魔术师,不仅创建了苹果公司的王国,而且留下了“创新精神不死”的精神财富。苹果公司的创新文化有一种黏性,它能够同化人、激励人和改变人,这也就是创新文化的魅力。硅谷是美国乃至世界创新的热土,那里已经形成了所谓的“极客文化”,其核心就是好奇和冒险,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冒险与创新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不鼓励冒险的,具体表现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不提倡冒险,甚至把冒险视为是异端和危险的。日本著名作家中野美代子评论说:“与欧洲人常常为开拓认识世界奔向未知土地而进行鲁莽的旅行及冒险的传统不同,中国人的伦理理念是把认识的疆界限定在五官可及、手脚可触摸空间领域中。”我认为,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也使得模仿思维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有一句古谚是“胜者英雄败者寇”,于是爱面子、怕失败、怕讥笑等,就成了许多国人不敢冒险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肃清这句话的消极影响,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对于有价值的失败给予鼓励,甚至要给予奖赏,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体会他的意思是强调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这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创新之父熊彼特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其中写道:“行动——光有理想和理论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才是对理想的拓荒。”这些都说明,开展“双创”活动,贵在实际行动,只有切实地着力创建创新文化,才能彻底根治我国的“创新贫乏症”。有一句古话说:“三岁看到老”,这句古谚已得到科学的证明,如果幼儿时期的想象力受到伤害,必将导致成年时缺乏创造力。因此,提高我国人民的创造性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着手。学校教育要从“知识游戏”转变为“思想游戏”,以开发广大青少年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提高创造性的素质,以有效推进创新活动,确保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得以实现。

拓展阅读

1、话题“变通”的作开头要原的优点的比如说排比的

《我的妈妈是傻瓜》(听众爆笑) 五年级甲班 陈小华 我的妈妈是真正的傻瓜。她经常做错事。

妈妈经常同时洗衣服和烧饭,有好几次,妈妈做菜做到一半又去晒衣服,结果锅里的汤汁都溢了出来。她了把火关掉,一紧张,就把还没有挂上竹竿的衣服全丢在地上。

结果衣服弄脏了,锅子也被弄翻了,两边都是一塌糊涂。这时我的傻瓜妈妈就会以滑稽的表情,红着脸向爸爸道歉:“我真差劲,对不起呀,下次我会注意呀!”而爸爸就会笑着回答说:“你真蠢。”

不过,我以说这话的爸爸也一样是傻瓜爸爸,(大笑)有一天早上,大家正在吃早饭的时候,爸爸突然慌慌张张地从房间里面奔出来,一边穿上衣、打领带,一边找公事包,找到以后说了声:“啊,糟糕,来不及了!”就奔出大门。“放心,他一会儿就会回来。”

妈妈倒是相当镇静。果然不出所料,爸爸没多久就走回来,而且很不好意思地挠着头说:“你们看,我空忙了一场,竟然忘了今天是星期天呢,哈哈……”这就是我说爸爸也是傻瓜的原因。

由这种爸爸生下的我,当然不可能是聪明的,弟弟也一样是傻瓜,我家里每一个都是傻瓜。(笑)可是我……(全场突然安静下来)我非常喜欢我的傻瓜妈妈,我比世界上任何一个都还要喜欢她。

(观众席许多母亲不禁拿出手帕来擦眼泪)我长大以后,也要变成像傻瓜妈妈一样的女,和像我的傻瓜爸爸一样的男结婚,生小孩,然后抚养像我一样的傻瓜姊姊,和像弟弟一样的傻瓜弟弟,变成像我现在的家一样温暖又快乐的家庭。请傻瓜妈妈一定要保持健康等到那时候。

(大家纷纷流泪)好好学吧,这才是真正的好作

2、端午节插艾草范

原因: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五月在俗信被认定恶月,也称“毒月”,从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是指此时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极易生病。了应付恶月,安度暑日,民间便在端午这天,选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并采集一些*悬挂、佩戴或服用,以此防病。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而最传统的当属红豆糯米粽了。红豆不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佳品。

古时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从田野采回的艾蒿、菖蒲悬挂在门户上,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澡并喷洒房前屋后,或用艾叶或菖蒲浸制药酒饮服。一些地方的还喜欢将艾叶、菖蒲研成末,包上布,制成香包(又称香袋、香囊)佩饰,以其香气避免虫*侵扰。

3、端午节插艾草范

糯米粽子养胃清火而来

无论南北方,端午节被大众广继承的习俗一定是吃粽子,要吃粽子呢?“端午时节,气候特点是潮热难耐,们普遍食欲不佳。在这个节气里吃粽子,不仅健脾养胃,还清浮火。”传统的粽子主料是糯米加大枣,粽叶一般都用苇叶。在医里,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粽子里的糯米一般都煮得很软,适量食用对健脾养胃有很好的功效。而苇叶等材料都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苇叶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蒸煮,粽叶内的有效成分可与内馅部分的营养融一体,相得益彰,增强粽子的补益作用。大枣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如果在粽子里加些莲子,可以健脾除湿;加些小豆,可以消肿。

艾草是抵抗疾病而挂

端午时节,采集艾叶、菖蒲挂在门楣和窗户上的习俗,是取其避邪的寓意。其实,艾叶与健康也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艾草早在我古代就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特殊气味,驱虫的效果很好,而且属性辛温,能净化空气、有芳香通窍的作用。医常以艾叶或艾条来做针灸或草熏,可通畅全身的气血,提升*,祛风除湿,*化瘀。此外,用干的艾草泡手泡脚,可以去湿驱寒。

咸鸭蛋滋阴清肺而生

端午节也是咸鸭蛋热卖的节日,在很多的记忆里,小时候端午节氛围浓厚,一大清早闻着粽香起床,而在煮粽子的锅里,一定会一起煮上咸鸭蛋、鸡蛋,伴着粽叶的香味,这些蛋似乎也格外增添了香气。除了吃粽子,端午节何要吃蛋呢?这也是顺应节气的饮食。在医里,鸡蛋黄是一味滋阴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鸭蛋本性偏凉,味入心,具有滋阴清肺的作用,在阳气旺盛的时节,可以帮助祛除体内的湿热。

赛龙舟是了气血通畅

端午节习俗还有与运动有关的,就是赛龙舟这样的项目。端午时节是一年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闷热,容易烦躁忧郁。夏季养生,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划龙舟能使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运动时还可以分散注意、忘掉不快,我们可以用这些“快乐因子”让身体更健康。

4、端午节插艾草范

端午节是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也是们纪念楚学家屈原先生的日子。在端午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每户家的门口都会挂着菖蒲和艾草。这是因农历的五月正是蛇虫鼠蚁非常多的时候,因此挂上菖蒲和艾草可以利用它们的气味和药用价值驱赶这些害虫,起到保平安的作用。

一、端午节要驱虫蚁

农历的五月也被们称之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农历的五月也被们称之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所以农历的五月也是许多细*和*等微生物十分旺盛和最容易繁殖的时节。同时也是们所说的五种有毒害的动物最容易出动的时候。因如此,们就将门口挂上菖蒲和艾草,来保护家宅平安,在五月不被邪气所伤害。

二、菖蒲和艾草的作用

们就将贴灵符一样的,将菖蒲和艾草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边上。传言草蒲是古时候防疫驱邪的灵*,它就像可以驱逐不好的东西的利剑一样。同时也因它的外形像剑一样,于是挂在门口就像宝剑一样可以驱逐邪气。们称它“水剑”或“蒲剑”。在清代和晋代古有所记载,称它可以驱邪的宝物;艾草就是们非常见的*,从古代开始就将它作治病的药材,我们平时看到的医*时,艾炙就是用艾草主要材料制成的。所以民间不仅将它用作治病的良药,也将它挂在门口当作 驱邪的物品。

端午节这天,正逢农历五月,而这个时候正是*猖獗的时候,于是们将菖蒲和艾草挂在门口,利用它们的气味来驱赶走这些*。在端午的节日,大家不仅要忙着挑选菖蒲和艾草,还要食用粽子,看赛龙舟比赛。做的这一切都是了纪念投湖的屈大夫,化离不开这些已故的,而屈原的精神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前进。

点击查看更多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的美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1414.html

热门阅读

  1. 2018八一建军节的横幅标语
  2. 201最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报告
  3.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两兄弟Two Brothers
  4. 下雨天的原创说说
  5.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句子
  6. 201新的一周祝福语大全
  7. 春节搞笑祝福语短信
  8. 爱保护了她的尊严感人故事
  9. 三年级上学期《西湖》的教学设计构思
  10. 关于幼儿园的配班个人计划
  11. 201年关于母亲节的经典祝福语
  12. 龙族经典情感语录大全
  13. 初中同学20年聚会发言稿
  14. 销售总经理的发言稿
  15. 沪教版《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反思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