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全诗原文及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0:11

《春怨》全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唐时曾收入顾陶编《唐诗类选》。题一作《伊州歌》,《乐府诗集》卷七九引《乐苑》云:“《伊州》商调曲,西凉节度盖嘉运所进也。”诗中用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层层倒叙的手法,怕惊梦不得到辽西与征人相会,因此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把莺打起,则其怨的内容可不言而喻。全诗颇具民歌风味,自然平易,曲折含蓄。谢榛《四溟诗话》卷一称此诗“摘一句不成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云:“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然中自舒缓,无馀法而有馀味。”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1.妾:诗中女主人自称。辽西:唐之辽西有二,一在今北京怀柔县南,一在今锦州以北,辽河西岸,为隋辽西郡所在。或者辽西为边地之泛称,无须斤斤于具体地名之考释。

【注释】

①打起:打走。②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③辽西:今辽宁省西部,唐时为边塞之地,此处代指丈夫征戍之地。

打走了黄莺儿,不教它在枝上鸣啼。它的啼叫哟!惊破了我的好梦,那梦中我正在辽西。

【导读】

这是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早晨,树上的黄莺在婉转地啼叫,可是一个少妇却怒气冲冲地要赶走这只黄莺。这只黄莺哪里知道,正是自己的啼叫惊醒了少妇的美梦,因为在梦里她正与征戍的丈夫相聚在辽西。

这首诗从思想意义上看,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章法上与众不同,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折之妙,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这首诗采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这首小诗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这首诗在盛唐时即已广泛流传。诗中用一个举动和心理自白,描绘出少妇的娇憨和对远人思念之深情。

这是古代爱情诗的名篇,写一个少妇对远在辽西戍边的丈夫的思念。起首一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少妇的一个动作:“打起黄莺儿。”黄莺有美丽金*翎羽,歌喉婉转动听,令人喜爱。这个少妇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这一句不仅用“黄莺”照应题中“春”字,而且提出了一个“悬念”,读者自然会产生疑问,并急于寻求答案。次句即揭示这个少妇的内心愿望,对第一句作出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她把黄莺儿赶跑,为的是不让它在树枝上叫。这一句点明了题中的“怨”字。人们不禁仍要追问: 为什么怕它枝上叫呢?第三句说明原因是“啼时惊妾梦”,怕它的叫声会惊醒自己的梦。但这个解释还会使人继续引起疑惑。因为黄莺啼鸣,天已破晓,本该是梦醒起床的时候了。这个少妇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不得到辽西”答复说,她是怕黄莺儿惊破了自己去辽西的梦。然而,她为什么要梦辽西?诗人还是没有明说。不过,读者可以想象到: 她是想与远征辽西的丈夫梦中相会。诗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了。

这首小诗运用活泼流畅的语言,通过捕捉少妇一个极平凡的动作和揭示她的内心活动,个性化地含蓄地抒写了她对远戍不归的丈夫的刻骨思念,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当时唐朝为了应付频繁战争不断抽丁服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唐诗中,写思念远人而梦中相会,或欲梦而不成的诗不少。这首诗却别出新意,构思巧妙。首先,诗人成功地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少妇怀念征人,积思成梦,被啼莺惊醒,所以要赶走它,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谜底,说出了答案。但又没有说尽,把少妇梦辽西的原因、梦醒后的孤寂凄凉等等,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思索。这就显得言少意丰,耐人咀嚼。其次,作者写少妇刻骨相思,不从正面而从侧面落笔,以怨嗔黄莺惊梦出之,除诗题中着一“怨”字外,诗中并未用“思念”之类的字眼,反而更显出少妇怀念丈夫的痴情深意。

这首诗章法圆紧。虽分四句,实咏一事,悬念叠出,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南朝乐府《吴声歌·读曲歌》云: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写女子恨天亮鸟啼惊破好梦,希望一夜能有一年那么长。《春怨》诗就取《读曲歌》 意,因而富于南朝民歌清新婉转风韵,但更精炼、有余味,音节更清脆可爱。作者金昌绪仅存此诗一首,却成为传世名作,可谓孤诗名家。

这是一首怀念征夫的古诗。它的成功之处,第一是它的艺术构思,第二是细节的描写。

此诗第一句犹如奇峰突起。黄莺晨起啼叫,很悦耳,为何招来这位少妇的“打起”?又因何事而“莫教枝上啼”呢?真是使人茫然不解。接下来就说是因为惊了她的梦,而这个梦又非同一般,是在辽西和丈夫团聚啊! 到这时我们才明白了“打起”之因。少妇如此珍惜这既短暂又虚幻的梦中相聚,可见其思念之苦之切。本诗不仅角度新颖,且采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其巧妙的构思引人入胜。

这首诗又通过“打黄莺”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细腻地刻划出这位少妇的心理活动,余味无穷。

【思考题】

1.《春怨》诗和李白的《子夜吴歌》(其三)写的都是征夫从征、妻子思夫,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作者小传】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馀杭(今属浙江)人。大中年间以前在世。见《唐诗纪事》卷十五。

拓展阅读

1、泪古

永巷长年绮罗,

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

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

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

未抵青袍送玉珂!

写法非常特殊。前面六句,一句一事。六件事情况不同,性质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之点,即都含着题的一个“泪”字:首句是失宠之泪,次句是别离之泪,三句是伤逝之泪,四句是怀德之泪,五句是身陷异域之泪,六句是英雄末路之泪。六件事,六种泪,彼此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有机的联系,粗略看去,好像只是一些典故的堆积。

然而,只要我们认真读完最后一联,就会发觉并非如此。末两句意谓:清晨,我来到灞桥边询问不舍昼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一切人间伤心事,哪里比得上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何故?因为迎送贵人,必得强颜欢笑,这对才志之士是一种难堪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的.泪水只能往肚里流淌,这不更甚于以上六种“泪”吗?到此,令人豁然开朗,的构思异常新奇独特:前面六句,都是铺垫衬托,最后一联,才是本旨。程梦星说:“此篇用兴体,至结处一点正义便住。”陈帆说:“首言深宫望幸;次言羁客离家;湘江岘首,则生死之伤也;出塞楚歌,又绝域之悲、天亡之痛也。凡此皆伤心之事,然自我言之,岂灞水桥边,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穷途饮恨,尤极可悲而可涕乎!前皆假事为词,落句方结出本旨。”(见程梦星《重订李义山集笺注》)正由于末联一收,才把前面六事提挈起来,使它们都对末联起着衬托作用。

使前六句和结尾二句联系起来的枢纽,是末句的“未抵”二字,它既把前面六种泪归结在一点—— 同末句之泪对比之上,又把前面各种之泪一概抹去,而把青袍寒士潜流心底之泪突现出来,把的主旨表现得更加充分。李商隐早年就有“欲回天地”(《安定城楼》)的远大抱负,可终其一生,都是为人幕僚。侧身贵官之列,迎送应酬,精神上极其痛苦,这首就是人感伤身世的表达。

《泪》作者简介

李商隐,著名人。擅长歌写作,骈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和无题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集》。

2、思佳客赋半面女髑髅古

钗燕拢云睡起时。

隔墙折得杏花枝。

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

轻爱别,旧相知。

断肠青冢几斜晖。

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

英词作

这首题为“赋半面女髑髅”的词,是吴英借对神秘莫测的鬼魂世界的描述,反映对现实人生的消极悲欢,也借由此触动的情感创伤,寄托了他对不幸女子青生命的哀悼。

英是南宋末情感丰富而颇具幻觉的词人之一,他以奇妙的想象和凝炼生动的笔调从另一视角去赋女髑髅。将它幻化成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活的女鬼。

她一如生前一样,睡得之后以钗燕轻轻梳理长长的香云。钗燕即玉钗,为妇女首饰。“云”即指妇女浓密的秀发。“钗燕拢云”意味着粗略草率的梳妆,显出睡意未消,心情慵倦,以此从侧面地暗示了其难掩的天然丽质,古时人们相信,鬼魂也同活人一样生活着,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生活在阴间,而活动在夜深人静之时。她“睡起时”已是夜半更深了。南宋人曾有“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句。这女鬼悠扬而轻易地从隔墙折来杏花枝嬉弄玩耍。这里所表现的不是单纯的鬼趣,而是欲以说明她并未忘记的到来。而特别折下标志艳丽光的杏花,则表明她对人间美好事物依然留恋。第三句掉回词笔点明所赋的词题。在幻觉中词人觉得这已不是“半面女髑髅”,而是“青半面”的美丽女子,妆饰如画。以上三句极其恰当地描述了女鬼的生活情趣,词笔都是轻快活泼的。在“细雨三更花又飞”句,词情突然转变,以凄厉而悲惨的意象表示一个年轻生命的夭折。这种不幸的夭折,世间不知有多少。而从面前的这半面女髑髅,使人自然地又想到这也是一个早天的生命。“花又飞”令作者的想象离开本题而勾起对美好情事的感伤。自然地过渡到下阙的自我抒情。

“轻爱别”是词人惋惜这早天的女子轻易地便恩爱永别:“旧相知”是幻觉中觉得半面女髑髅好似旧日相知的.情人,因为她的命运也是如此。简短的两句,包含了说不尽的人世沧桑和死生无常的凄凉情感。

词情在此之后转为强烈,紧接的一句“断肠青冢几斜晖”推向**。青冢借指妇女的坟墓。现实环境中,芳冢旁挂着几缕落日的寒晖,特别容易令人感到凄凉和心酸,这里便埋葬着昔日所恋的情人,触景生情,怎不悲痛欲绝。“断肠”正表达了这种悲痛的强烈程度。结尾两句,词意大大转折,作者似乎也试图以超脱的心情进行自我安慰,以减轻悲痛。但这里的“花”并非指鲜花,而是“断红”。这很切词题,以“断红”借指旧日相知的亡灵,它有感有知,任风吹起。可是词人却有意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努力使心境趁归平静。结尾两句本欲以淡语忘情,但从词所表现的那种对那死去的年轻女子的同情、爱怜之情和由此引起的内心的波澜,都足以说明留在心目中的许多深刻的印象是不易轻轻抹掉的。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很显然已是他晚年的作品,其间寄托了词人无限的哀思。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将幻觉的描写与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词意较为含蓄曲折,甚至有些晦涩,但其间却隐藏着作者不愿为人所知的真实情感。联系作者一生的际遇看,我们亦不难看到这首小词优美的辞情和生动的形象是具有很强的*力的。

3、《巴女词》古

唐代:李白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巴地的长江水,急湍奔流快如箭,巴水上的船儿顺水漂流疾若飞。

十个月时间走过三千里,郎今一去,何年能回归?

注释

巴: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古时为巴国。巴女,即巴地的女子。

巴水:水名,在湖北省境内。巴水:指三峡中的长江水,因处在三巴之地,故名。王墒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万州等处,皆古时巴郡。其水流经三峡下至夷陵。当盛涨时,箭飞之速,不足过矣。”

中巴女的丈夫大约是乘船东下去经商,所以人模仿巴女的口吻,用极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与丈夫分别时的情景,道出了女子当时的不忍分别的复杂心情。

中前两句写水、写船,“急如箭”“去若飞”两个比喻恰切描摹了巴水湍急以小船疾去的情形。这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实写,又含蓄地写出了送行者洒泪惜别的细微心理活动。在中主人公看来,顷刻离别,去若离弦,万千心事还没有来得说,丈夫所乘坐的小船就消失在江水的尽头了,这实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接下两句是对巴女内心活动的直接刻画。巴女送丈夫离去以后,落泪如雨,痴痴立在岸边,她默然地计算着:“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暗寓出身隔异地,*两人不知何时才能团聚的悲伤之情。很多行商在外的旅人,由于交通极不便利,各种物质条件的.贫乏,往往客死异乡,或者竟在外地另立家室。在家独守的商妇,大多形同孤寡、无依无靠,她们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所以她们与丈夫离别就象生离死别一样。本就在对这种无限惆怅的情调的描写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这首从题材到语言与六朝民歌几无区别,形式朴素简洁,语言明快自然、不假雕琢,真切生动地表现了巴女那种真挚淳朴的思想感情。

4、《经·七月》、注释

《国风·豳风·七月》是《经》中的一首。是一首先秦时代的华夏族民歌。此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经》是中国学史上第一部歌总集。对后代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薁,七月亨葵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5、孟浩然初秋析孟浩然古两首

《南归阻雪》

年代:唐

一作南阳北阻雪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

【注解】:

⑴南归阻雪:《》校:“一作南阳北阻雪。”

⑵滞:停留。宛:汉县名,在今河南南阳市。许:秦县名,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北。

⑶豫:古代豫州,主要指今河南一带。或谓借指洛阳。按,作者此时滞于宛许,而长安、洛阳在北,日夕北望,不当生“乡山在何处”之感叹。孟浩然家乡在南,故疑“京豫”为“荆豫”之误。唐襄州,属《禹贡》豫荆二州之域(参见《元和郡县志·山南道·襄州》)。

⑷阮籍《咏怀》第十六:“旷野莽茫茫。”

⑸皋:水边高地。《》校:“一作湍。”

⑹属意:专意。章句:章节与句子。此指赋等著作。

《南归阻雪》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的第159卷第52首。前四句交代时间地点,对京豫的回顾和对乡山的渴望,表现出归途怅惘的情怀。中间四句写黄昏时茫茫雪所见,“孤烟”、“归雁”、“饥鹰捉寒兔”等,一片荒凉景象,喻示出人此时的处境。后四句写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落第还乡的羞愧心理。表现了人心情的忧郁和冷漠。

《越中逢天台太一子》

年代:唐

仙穴逢羽人,停舻向前拜。②

问余涉风水,何处远行迈?③

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

兹山夙所尚,安得闻灵怪。④

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⑤

鸡鸣见日出,每与仙人会。⑥

来去赤城中,逍遥白云外。

莓苔异人间,瀑布当空界。⑦

福庭长不死,华顶旧称最。⑧

永愿从之游,何当济所届。⑨

【注解】:

① 太一子:或作“太乙子”。

② 羽人:《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邱兮,留不死之旧乡。”

③ 何处:又作“何事”。

④ 闻:又作“问”。

⑤ 上逼:一作“上通”。俯临:一作“停临”。

⑥ “每与”句:一作“常觌仙人旆”。

⑦ 莓苔:《异苑》:“天台山石桥,有莓苔之险。”当:一作“作”。

⑧ “福庭”句:《选·孙绰〈游天台山赋〉》:“仍羽人于丹邱,寻不死之福庭。 ”长不死:一作“长自然”,误。华顶:天台山最高处,一作“胜境”。

⑨ “永愿”句:又作“永怀从此游”、“永比从之游”、“永此从之游”。之:作“此”。

点击查看更多《春怨》全诗原文及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3883.html

热门阅读

  1. 国庆节个性祝福短信
  2. 201年大年初一拜年祝福语短信
  3. 会计的优秀自我鉴定
  4. 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学生代表发言稿范文
  5. 幼儿园大班教学的总结范文
  6. 形容桂花诗句有哪些
  7. 用红磷的造句
  8. 正规房屋租赁合同范文
  9. 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兽之穷》的诗词鉴赏
  10. 广告制作安装合同标准格式
  11. 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12. 六一儿童节祝福语2条
  13. 同学们好的杂文随笔
  14. 弟子规中的故事
  15. 描写玉龙雪山的句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