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古诗译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1:19

念奴娇古诗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

⑵重门:多层的门。

⑶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⑷险韵诗:以生僻而又难押之字为韵脚的诗。人觉其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并无凑韵之弊。

⑸扶头酒:易醉之酒。

⑹征鸿:远飞的大雁

⑺玉阑干:栏杆的美称。慵:懒。

⑻烟敛:烟收、烟散的意思。烟,这里指像烟一样弥漫在空中的云气。

⑼晴未:天气晴了没有?未,同否,表示询问。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奇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念奴娇·萧条庭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为春闺独处怀人之作,是词人早期作品。政和六年(1116年),清照三十三岁。这年三月初四,夫婿赵明诚游览距青州约一百七十里的名刹灵严寺。夫君离她而去,深闺寂寞,她却无可奈何。断肠心事难以寄托,于是在满怀思念之时创作了这首闺怨词。

作者从一场春雨中引发出种种难以排解的愁绪,上片由春闲引发对远人的思念;下片通过抒写春寒之日的凄清,反映作者百无聊赖的心情。全词条理清晰,层次井然,融情入景,浑然天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李清照的创作,最大特色,乃是开辟了词坛中的“微观世界”。

她能从极微细处写出人物,传出感情,文心之细,是前人所未曾有过的,也是后人不容易学步的。我们如果不从这方面去观察李清照,仅仅欣赏她那些警句,实在远不足以理解这位历史上享誉最高的女词人。

此词写的只是这样一件小而又小的事:

从表面看,此词描写的是一场春雨。既是写春雨,我们就不妨拿它同南宋词人史达祖的咏春雨名作《绮罗香》对照一下,看看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史达祖的《绮罗香》,基本上是属于咏物性质,手法是从正面着笔,客观抒述,渗入作者个人的感情较少;李清照这首《念奴娇》却不同,运用的是从旁烘托的手法,透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变化,既写了一场漫长的春雨,更写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它是纯然属于抒情的。

那么,在《念奴娇》词里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细读之下,我们便可以体味出来:那是晚春时节,连日下着无休无止的雨,天气又潮又闷,就象囚禁似地,人老呆在家里。加上丈夫离家日久,闺中孤寂,平日已是无聊,如今就越发感到那无聊的重压了。词中写了“别是闲滋味”五个字,恰好从正面点出了题旨。

我们且按韵分段,逐段加以分析: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先写环境,然后由环境引出风雨,再由风雨又回顾环境,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你看,那是个小小宅院,平时已经是冷冷落落的,里面住的人,男的出外去了,只剩下女主人和几个侍女,在斜风细雨之中,门庭更显得冷落不堪。这就只好把几重门户都关闭起来。

这一韵是先把环境和气氛带出,让人知道是这么一个庭院,又是这么一种天气。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原来这不是潇潇的秋风秋雨,时令却是在寒食节之前(寒食节是从上年冬至后计一百零五日,常同清明节连在一起)。这本来是个好季节,人们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游春会,到水边郊外去热闹一番。如今,外面的园林亭榭,想必到处长着繁花嫩柳,准备人们玩赏了。不料老天爷却有意跟人闹别扭,偏在这个时候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总不肯停下来,可真把人烦*。

“宠柳娇花”,是受到春天宠爱的柳和因受宠而更娇的花。这四个字一向受到称赞,认为是形容得好的。

“种种恼人天气”,不是风,就是雨,既是可恼;象放晴,却不曾晴,又是可恼;本来是游春季节,却硬把人拦住,就更可恼了;何况风雨还会拦阻着出门的丈夫的归程呢!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从这一韵开始,就一步步突出写人,写人的感情,写感情的发展和变化。这位闺中少妇闷在屋子里显然已经不止一两天了,觉得日子越来越不好打发,人也越来越闲得发慌。怎么办?总得找点事情消遣消遣才好呵!她想呵想的,终于想到,写几首险韵诗是消磨时光的好办法。

什么叫险韵诗?我们知道,诗是讲押韵的,近体诗只能押同韵部的字,不许换韵。有些韵部字数多,称为宽韵,象支、先、阳、庚之类;有些韵部字数少,称为窄韵,象微、文、覃、盐之类;此外还有称为险韵的,象江、佳、肴、咸,字数既少,又不容易押好,写诗时选这几个韵,非得多花点心思不可。还有,自己在宽韵的韵部里故意挑几个难字当韵脚写诗,也算是用险韵。李清照如今就是由于要消磨时间,才故意选险韵用的。

可是,连险韵诗也写好了,一看天色,却还早哩。没有办法,只好再喝两杯闷酒,让头脑暂时麻木一下。

“扶头酒”看来不是什么名酒,也不是一种酒的名字。杜牧《醉题五绝》诗:“醉头扶不起,三丈日还高。”姚合《答友人招游》诗:“赌棋招敌手,沽酒自扶头。”大抵酒性烈了,喝下去头就有点沉,所以叫“扶头”吧。

不料连这种扶头酒也不能解决问题,不久就醒过来了,天还亮着,看来连云里的太阳也是懒洋洋的。这种闲得没完没了的时光,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才好。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这一回却想到正题上面了。既然生活这样寂寞,这寂寞又是离别造成的,那么,向远地丈夫诉说近日的心事,不是也可以驱除心头的沉闷么!她真的拿起笔来写了。不料写好又涂掉,涂掉又再写,再写还是写不下去。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只觉得心头上有千言万语,纸面上却一字难成。终于是把笔丢下算了。

这一韵很重要,因为它向读者交代一个情节:她的丈夫正在离家远行,她的种种闲愁都是由此而起的。

于是进入下片。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为什么她要倚栏?倚栏是为了盼望夫婿归来。盼望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早就如此了;可是由于连日春寒侵袭,加上连绵春雨,帘子四面拉了下来,连倚栏也受到影响,这也就更加增添闺中人的苦恼。我们读过史达祖的《绮罗香》(咏春雨),其中说:“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便知道春雨是很妨碍游子归程的。这里的“玉栏干慵倚”,多少也是因为知道倚栏是无用的吧。

本来下片的起韵也叫换头,既然叫作换头,自然可以另起新意,或荡开去说。如今李清照却有意安排得与上文欲断还连。可见这位女词人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很有讲究的。

“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还是闲得没有办法,连想赖在床上多睡它一会儿也办不到。因为被子是冷的,熏的香气也消散了,好梦更无从继续,不起来又怎么样呢?这自然是第二天早晨的事。时间总算暗暗在流转。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原来第二天早上外面的光景竟然和昨天有很大不同。你试掀开帘子看看庭院里的景色吧!多美好的春之晨呵!露珠儿在叶子上,在花心里,聚拢成一团一簇,然后又一滴一滴往下淌,弄得地下的泥土都汪上一滩水了。再往树上看,原来梧桐树到处茁出了新芽,树梢顶上的枝条好象一下子长高了许多。这景象,引起人们多强烈的游春念头呵!

“清露晨流”两句,原是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赏誉》里引过来的,却又颇得词评家的称赏,认为用得恰切,确是词里的俊语。这八个字,恰好能透出一种新鲜的气氛,暗示天气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变了。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她凝神望着眼前的景色,陡然觉得非常高兴了。烟雾正在一点一点地消散,升得很高的太阳偶尔从云缝中探出半面来,于是满院子忽然充满了日影。有点放晴的味儿了!这是多少天来没有过的呵!

于是她索性站着不走,象监视似地瞧着这薄薄的烟雾,淡淡的日影;瞧着这初引的新桐以及滴沥的晨露……她要看看今天是不是真的会晴朗起来。

以上,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就是整首词所要描写的人物的行动及其幽隐的心理。你看它一层一转,一转一深,把少妇在此景此情中的心理及其变化刻画得多么细腻,多么真切。这种闺阁笔墨,岂能是心粗气浮的男子汉所能够描摹得出的!(刘逸生)

拓展阅读

1、望天门山原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楚江:即长江。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与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就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出现

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描写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与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地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地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地联想:天门两山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地江流。由于楚江怒涛地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与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地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地华山与河东地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地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地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与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就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与表现人的淋漓兴会。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的人大都赞“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非常少去考虑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与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近再远地展开。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与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流经上游千山万壑,冲出三峡的长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江水流至天门山时受阻,冲开天门山形成湍急的旋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的形势。楚地广阔的江面,被绵亘的天门山阻断,受阻的江水咆哮着犹如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天门山劈做两半,江水奔泻而过。天门山夹江耸立,故说它们就是“相对出”。“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红日,江山如画。这首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恍若置身其中。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与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这首和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人的激情,这首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

这就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2、楚国苍山幽州白日寒的意思

楚国的苍山朴而沉郁,幽州白日理应温暖,却给人一种苦寒的感觉。这不但是写天气,主要是写安史之乱后的荒凉,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苍山”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含蕴丰富,寄慨深长。形象鲜明,语言精炼,饱含感情,概括性强,极富*力,为千流传的名句。

出自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逢君穆陵路⑵,匹马向桑乾⑶。

城池百战后⑹,耆旧几家残⑺。

处处蓬蒿遍⑻,归人掩泪看⑼。

注释:

⑴穆陵关:关隘名,又名木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渔阳:唐代郡名,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当时属范阳节度使管辖。

⑵穆陵:指穆陵关。

⑶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唐李白《战城南》:“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⑷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苍山:青山。唐杜甫《九成宫》:“苍山入百里,崖断如杵臼。”

⑸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⑹百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

⑺耆(qí)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唐杜甫《忆昔》之二:“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⑻蓬蒿(hāo):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晋葛洪《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诎于蓬蒿之杪。”

⑼归人:归来的人。晋陶潜《和刘柴桑》:“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参考

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五、六年(770—771)间,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当作于此时。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的*,国力衰弱,藩镇割据,百姓民不聊生,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人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因此当他在今湖北麻城北面的穆陵关,路遇一位急切北返渔阳(治今天津蓟县)的行客,不禁悲慨万分地将满腹忧虑倾诉于这位归乡客。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是唐代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律。此以作者向北归渔阳的行客告知北方实情,集中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们带来的苦难,寄寓着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全语言朴实,情感沉郁,尤其是颔联“楚国苍山,幽州白日寒”二句,字精练,状景鲜明,空间阔远,意深邃,为历代广为传诵的佳句。

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话,寄托着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流传的名句。

3、《己亥杂》的原

己亥杂(其五)——[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浩荡,广阔无边的样子,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离愁,离别的愁思。白日,太陽。

吟鞭:人的马鞭。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带着满怀离愁别绪,趁着西下的斜陽,扬鞭催马,远走天涯。纷纷飘零的落花绝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还要培育出更美的鲜花。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zu&ogra一ve;),字璱(s&egra一ve;)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人和学者。共有《己亥杂》315首,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首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出了令人窒息的官一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陽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是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用的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是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逃离官一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人辞官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全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4、词名句有哪些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 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 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 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 山郭外斜”,是远景。由近渐远,景 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 氛.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饮酒》

】这两句妙在自己无 心见山.远山自入双目,心与物游,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腾的水汽把江南江 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 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这两句写 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 声势。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 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的慰问祝愿。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 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 圆圆的落日.好~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 阔:“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 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把分割的画面 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 二字炼得好。“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 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涛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这是说大自然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

1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曲”、“幽”、“深”三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这两句不仅再现了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两句描写出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为了不使豆田荒芜,人一大早就下地了.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种豆早出晚归是多么艰辛、多么苦累.然而人并不抱怨。

1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意境凄清。

1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以丝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5.莫道不消魂,帘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点击查看更多念奴娇古诗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4414.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解放思想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文
  2. 元宵对联集锦
  3. 男人说女人现实的语录
  4. 2016年精彩大雪节气祝福语
  5. 乡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自查报告
  6. 结婚婚礼致辞贺词大全
  7. 《环境保护教育》教案设计
  8. 2016年猴年小年祝福语短信
  9. 新学期个人学习计划书
  10. 公司试用期合同范本
  11. 杂志社部门副职竞职演讲稿优秀范文
  12. 藤野先生优秀读后感
  13. 浅谈班级的管理论文
  14. 高中军训日记文章400字
  15. 回归生命最初的地方纪实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