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大熊猫的有关知识;
2、认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3、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4、形象生动的说明;
三、教学设想:
5、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
6、运用多媒体教学;
7、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8、课时安排: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解释标题,导入新课
1、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
2、课文标题“国宝——大熊猫”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
3、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嬉(xī)戏憨(hān)态可掬(jǖ)濒(bīn)危璀璨(cuǐcàn)
邛崃(qiónglái)浩瀚(hàn)栖(qī)息孤僻(pì)
分娩(miǎn)翌(yì)日繁衍(yǎn)
三、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2、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3、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明确:
1、我国特有
国际公认暗扣说明中心
古籍记载
体态可爱
数量稀少直接点明说明中心
活化石
2、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3、大熊猫生活现状:学生可根据有关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阐述自已的观点。
四、讨论题:
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以及你课外查阅资料的结果,请你谈谈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及参考有关资料,写一篇保护大熊猫的文章。
拓展阅读
1、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2、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过程方法 通过分组学习,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
1、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法一: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晚清悲歌》(《中华历史五千年》之二十一集)中的义和团运动的内容(“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方法二: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屈辱历史大家都还记得吧,可你知道吗?40年后北京再度被侵略军攻占,这是谁犯下的罪行?他们侵占北京后还干了哪些罪恶的勾当?
二、合作交流,学习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结合课前提示,简单归纳义和团运动的基本知识点:背景、时间、领导人、口号、性质等。
2、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引导学生归纳出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多媒体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多媒体显示图片:《廊坊大捷》。
多媒体显示如下材料:
想一想:下列西摩尔的话说明了什么?
“设使义和团所用武器皆为西式枪炮,则联军必遭全军覆没之命运。”
(1)多媒体先后显示照片《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组织学生看课文中的几幅图片。
(2)提问:学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同学们有何感想?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到各组中去,进行启发诱导。
这场暴行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灾难。
(4)针对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处。
(二)、《辛丑条约》
1、过渡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2、指导学生看插图《辛丑条约签定的情景》。
3、解释:同清*签定条约的国家除了侵华的八国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4、根据课文,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
5、归纳概括条约内容。
6、补充材料说明:
列强为了惩罚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竞然按推算的中国人口数字,要每个中国人交1两白银作为“罚金”。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庚子大赔款”。
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战后清*为弥补*亏欠,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一般是以中国铁路、矿山的开采权作为抵押。从此,中国的经济命脉就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清*的*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
7、《辛丑条约》的影响
组织讨论:《辛丑条约》签定以后,有人指出清*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总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是一句典型的卖国名言,这表明慈禧为首的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了洋人的工具。
指导学生做好笔记,用课文中精炼的语言概括其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社会。
三、古今对比,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讨论:《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课后小结
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同时也遭到了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义和困失败后,反清**兴起。**代表了民主共和对**的历史否定,在20世纪开始之后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各个阶层的救亡运动此起彼伏。
课后习题
选择题
1、 被《辛丑条约》划定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的地方是(A)
A北京东郊民巷 B天津紫竹林 C山海关 D河北
2、下列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B )
A山东县有** B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
C顽固派暗中支持山东义和团 D山东所受*侵略最重
4、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D)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5、归纳概括条约内容。
2、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及组成的国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蕴藏着的伟大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牢记国耻、国难,树立立志成才、振兴祖国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条约的影响是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阅读图片和文献资料、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了解以下问题: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义和团为什么把*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1、八国联军的组成:指导记忆:“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阻击八国联军
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自学,掌握三方面: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学生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要求学生掌握: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和意义。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同时训练学生列表格的能力。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条款
内容
影响
赔款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圈地
划定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
使清*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
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中国人民受到中外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驻兵。
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指出:…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社会形成。
②指导比较:《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签订国家
赔款
土地
其他
影响
总结: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四)巩固小结: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教学后记】:
3、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
1. 教学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难点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生:火烧圆明园
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这是什么战争?
【讲授新课】
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
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生:18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
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反帝爱国运动
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
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
生:帝国主义
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
二、经过(1900.6~8.)
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
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
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
2、统帅:西摩、瓦德西
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
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精
3、廊坊大捷
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攻陷了大沽炮台。看25插图,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国联军随后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4、攻占北京
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灭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的统帅是谁?
4、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目标。
2、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
2、《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导入新课。
2、比较分析法。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条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3、导入法。义和团运动中,流传有大量的歌、谣、诗等形式的宣传材料,可以借此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4、复习比较法。1900年慈禧挟光绪西逃,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可以通过比较这两段历史让学生认识清*的*无能。
5、阅读理解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描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6、音像辅助法。可以增强直观效果。
7、归纳法。对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社会的理解,可以对近代主要条约进行归纳来帮助理解。
教具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投影显示]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1、清*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清*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是继1842年割香港岛给英国和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割大片北方领土给俄国之后又一次严重的丧失领土主权。
回答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恶化了清*的*。
回答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日本可以利用中国的原料、中国的劳动力和中国的市场,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强劲的威胁。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回答四: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内地。
5、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一、关于教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关于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关于教具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XX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2.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3.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4.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一、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与,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师生评议各组表演
4、总结:思考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
蔺相如:机智勇敢、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过
5、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组分别讨论,将讨论结果汇总
7、各组请一位代表交流本组讨论结果
二、教师总结,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XX、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
(三)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2、分析《哈姆莱特》这篇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城南旧事(节选)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
(二)词语解释
(三)林海音介绍
(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第二课时
(一)简析课文: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个故事。
宋妈的故事,围绕着宋妈爱护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矛盾展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从“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妈又看看英子”):写宋妈思子之苦。
第二层次(从“院子里的树”到“说着向门道走去”):写宋妈丧子之哀。
(二)讲析课文
(三)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1.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潜台词。
2.引导学生全面地欣赏电影,不要只是单一地欣赏情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4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