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教学设计及评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1:19

《乌塔》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第七课

学生视角:

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基于这种想法,学生必会以独特的思维,以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来阅读这篇课文。

教师思考:

任何事情都要辩论地看,尤其是这篇课文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它会引起不同类型的人的思想碰撞,所以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肯定好的一面,并非刻意地去模仿学习乌塔的做法。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文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走上自学之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行商讨解决,并组织学生起来搞一些辩论活动。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上独立自主、有个性的名人的故事。

2、查阅有关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读课文,教师**)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我看乌塔:热情、活泼、有主见、独立、胆大心细

自立自强

正确认识

:(水库小学 曾芷燕)

陈晓录老师执教的《乌塔》是一堂“自主式”展示课,该课成功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为主体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具体体现在:

1、拓宽渠道,内外勾通。陈老师将语文教学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从语文教学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天地”,广开语文信息之源,变以往的“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如: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有关论文等。小主人翁“乌塔”所到过的欧洲各大城市的风貌,并制成.课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2、创设情境,身心愉快,其乐融融。教学中,陈老师设计了正,反两方辩论的形式,突破了理解中的困难,增强协作意识,学生学得轻松,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3、重视知识能力的迁移。如陈老师在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并要学生回家把自己对“乌塔”的见解写在日记上。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入景,入情,情景交融之中,想像驰骋,学得愉快,气氛活跃,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拓展阅读

1、《秋思》优秀

一、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激发习古诗词的兴趣。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二、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三、方法

情景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们,上节课我们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哪位同知道其他关于思乡的诗歌呢?(生自由回答)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过的《静夜思》吗?那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背这首诗。那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再习一首同类型的诗歌——《秋思》(生齐读题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张籍呢?生举手回答后,师出示ppt中张籍的文常识。

2、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作适当的点拨。

3、师范读,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这首诗歌名为《秋思》,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在秋天时的所见所思。

2、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全班齐读前两句,生思考回答: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

明确:

秋天大雁南归,秋风萧瑟,更能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增添悲凉的气氛。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更能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②“意万重”是什么意思?能看出什么?

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作者离开家乡和亲人很久了。

③如果是你离开家那么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自由回答,表达思乡意思即可。

4、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把封好的信又拆开了呢?

明确:

因为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太深切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没有写在信上,所以才会又打开来看,再多写点。

②从这两句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作者想说的话能都写下来吗?为什么呢?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想说的太多了,信纸根本不够写,不够作者表达,而且“匆匆”也说明了写家书时的匆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作者把想写的内容都写下来。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四)拓展延伸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ppt出示其他与家书有联系的诗歌,积累下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作业:

1、背诵《秋思》,积累与家书有关的诗句。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板书

本课在时,由于生经验不够,对于思乡类型的诗歌把握得不够深刻,所以应该在中多引导生结合过的思乡的诗歌进行比较分,例如列出《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的比较表格,对比分,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总结思想类诗歌的特点。

2、《秋思》优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3、《秋思》优秀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在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者、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生的理解能力,促使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一、创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今天我们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它抒发的也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歌曲导入,唤起生的思乡之情,有利于在接下来的习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走进“秋思”

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生描述的基础上,师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三、初读《秋思》

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生试着读一读。(试读2~3遍,也可以互相读,互相听)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来。

〔诗要读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再谈个性,“唱”读、“拖”读不利于生对古诗情感的感悟。〕

四、精读《秋思》

1、熟读成诵。

可采用互读和小范围齐读的方式,丰富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秋思》。

(1)生独自边读、边批、边查、边悟,试说每句诗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独自理解上的收获或疑惑。

(3)全班*流。

3、师对生交流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交流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天来了,身处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倍感孤独寂寞,决定提笔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告诉家乡的亲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写好了,但又担心由于匆忙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3)引导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围绕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进行读、议,丰富生的想象,深层次地体会诗的内在情感,努力使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老师充分肯定生的感受,并适度进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读。

〔自主习体会、合作习感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想方法启发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同时老师的适度点拨也是不可少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将生零碎的东西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生也能从老师的表述中到一些表达的方法。〕

五、拓展“秋思”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父母听,顺便把你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

2、试着独自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样的?

点击查看更多《乌塔》教学设计及评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4422.html

热门阅读

  1. 最新周末短信祝福大全
  2. 《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第二课时教案
  3. 励志正能量说说
  4. 乡中心校代课教师综合考核计划
  5. 合作协议书的范本
  6. 青溪王维诗词
  7. 践行中国梦我也在行动作文3000字左右
  8. 《责任胜于能力》员工心得体会
  9. 家有糊涂虫亲情随笔
  10. 201给上级的新春祝福短信
  11. 描写梅花的诗句合集
  12. 三方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13. 幕墙工程一月实习总结报告
  14. 优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15. 格林童话故事·“灰姑娘”故事内容讲解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