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诗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1:19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诗翻译及赏析

原文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参考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拓展阅读

1、五贺杨秘书知吉州五韵古项安世的

自识杨夫子,于今二年。

甲辰来右淛,丁未向西川。

逆旅初闻誉,抠衣亟致虔。

未能情款款,已觉志拳拳。

不谓攀天箐,仍逢泛水莲。

兹为元礼御,始执晏平鞭。

远客心危甚,仁人教谒焉。

精能嘉旧,虚滥鄙新妍。

赠送时三复,经行虑

趍隅残腊,判袂暮春天。

度夏留巴国,开秋迓蜀船。

追锋承诏急,系缆为情牵。

漕席尊同右,辕门谒并先。

高登诸葛庙,郎咏少陵篇。

催行李,云霄入峻躔。

侧聆参帝牒,俄见贰州权。

进退朝绅竦,恩威俗珥悛。

我分湘麓教,公返汝溪廛。

城郭当来往,书题审食眠。

误恩叨给札,假道惬登筵。

留输写,忧时共涕涟。

岁丁昭奋纪,律值夹姑旋。

谬上鳌扉对,惭充玉府仙。

争惊寒暑变,遐想鬓毛迁。

吉语闻收召,枢筹赖绎编。

遂酬平昔愿,信有切磋缘。

崇礼明真学,修辞戒妄编。

河东来属尔,阳翟去翩然。

世道重开辟,皇情极聘筵。

复来嗟黾勉,同直幸缠绵。

有得皆令饫,逢疑必为蠲。

性情深灌埴,言行密裁朘。

指点吟哦字,铺陈献纳笺。

得师今以始,尚友昔无前。

贤念怀符竹,愚悰慕菽饘。

清班难共恋,良悟迫俱捐。

骐骥先辞枥,驽骀续跨鞯。

离群悲欲割,示训语期镌。

王宋摛文备,曾苏草奏便。

意精言凿凿,事理平平。

养气归深厚,持身趣重坚。

吕公贤赞确,仲子戒辞专。

永寘盘盂里,终怀杖屦边。

此州多白粲,故部即青毡。

畏爱群心治,纲条众目联。

弛张元有见,宽猛冀无偏。

郡有青原老,人如绿野贤。

年高能著述,身健早林泉。

故事堪频扣,成书为远传。

西江足鱼雁,秋浦正相连。

2、“白云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白云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两句是说,天空中片片白云飘飘悠悠,在青枫浦的游子有无限忧愁。言游子如白云般飘忽无定,遇到“青枫浦”这样感别的场所,股思归之情油然而生。以景状情,托物喻情,含蓄而深长。

出自张若虚《春江花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轮。

江畔何人初见?江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楼?

可怜楼上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

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几人归,落摇情满江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海连成片,轮明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起涌出来。

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色融合在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色,没有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轮孤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亮,江上的亮哪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光;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亮又要西落。

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夜》是唐代人张若虚的品。此共三六句,每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唐”之誉。

整篇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人入手擒题,勾勒出幅春江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海连在起,气势宏伟。这时轮明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个“生”字,就赋予了明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处春江不在明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夜”的题面。人对光的观察极其精微,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色,将千世界浸染成梦幻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到小,由远近,笔墨逐渐凝聚在轮孤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江何年初照人?”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7]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得以共存。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年年如此。轮孤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光下,只有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篇遂生波澜,将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有恨,流水无情,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9]

“白云”句总写在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家、处有离愁别恨,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复,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篇把“”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色,可是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人用落花、流水、残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碣石、潇湘,天各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紧扣春、江、花、、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为主体。“”是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人的脉搏,在中犹如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情随着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歌形象,展现出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夜清幽的意境美。

3、元感怀原文、

朝代:唐代

者: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①振蛰(zhé):冬天潜伏的昆虫开始活动。潜:悄悄地。

②“湘南”句:以屈原之遭遇喻自己被贬难归。屈原于楚顷襄王时造谗被流放在湘、沅流域,后于五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长:指从旧年除夕到新年元旦,过了这天,年龄便增加岁。

④去年:泛指以往,非实指。非:缺点、错误。刘禹锡被贬后,仕途之险恶、*之艰难都可能出乎他的预料,事后不免感到自己的天真、幼稚。故发此感慨。

⑤燎火:燎祭之火。古俗,除夕要焚柴祭祀天地。委:弃置。虚烬:木柴焚烧后的灰烬。

⑥炫(xuàn):夸耀、炫耀。

注释见于姜云选注的《古人吟佳节:节令三百首》中的第5页-第7页。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年(815)离开。此于郎州任上。

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屈原当年之被馋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察觉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异乡度岁,旧友星散,梦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者又以儿童过节时候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衬托,更深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过歌表面郁气的平缓、冷静,我们更能感受到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见于姜云选注的《古人吟佳节:节令三百首》中的第6页-第7页。

4、满江红 九出京怀古古史达祖的

缓辔西,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举,并收鳌极。老子岂无经世术,人不预平戎策。办看升平,吟春色。

【注释】:

史达祖曾为韩侂胄幕僚。侂胄当政时,起草文字的差使,多由他来完成,得到重用。宁宗嘉泰年(1204 ),韩侂胄欲谋伐金,先遣张嗣古为贺金主生辰正使,入金观察虚实,返报不得要领,次年(开禧元年,1205)再遣李壁(见叶绍翁《朝闻见录》),命史达祖陪同前往 。金章宗完颜璟生辰在九,南宋于六遣使,七启行,闰八抵金中都(今北京市 )。事毕返程 ,于九中经过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是北宋故都,南宋人仍称为“京”,它又是史达祖的故乡。九离汴时,为抒发心中感想,特此词。

首先说下,词题中的“怀古”。从词内容看,实在没有多少“怀古”成份。写孔、孟之事是在运用典故,擫笛宫墙是借喻,都是点即可,没有就古人之故事深入阐述。而其余部分则都是在写自己,说当世,以“伤今”则更为妥当 。概是因为“伤今”不便明说,只好借“怀古”来打打掩护罢了。

起笔“ 缓辔西,叹三宿、迟迟行客”,就用了《孟子》两处的典故。《 孟子·公孙丑下》说孟子离开齐国,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的昼县留宿了三晚才离去(“ 三宿而后出昼”)。有人背后议论他为什么走得这样不爽快,孟子知道了就说:我从千里外来见齐王,谈不拢所以走,是不得已才走的。我在昼县歇宿了三晚才离开,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哩,我岂是舍得离开齐王啊 !——这就是“三宿”两字所概括的内容。又《万章下》说 :“ 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这两句用典,很能表达词人留恋旧京、故乡,至此不得不去而又不忍离去的心情。再加以“缓辔 ”二字表行动带难舍之意,“西”二字表时令带悲凉之情 ,充分衬托出词人此际的心绪。不想行而终须行了。“ 桑梓外 ,锄耰渐入 ,柳坊花陌”。昔汴京繁华时,“都城左近,皆是园圃。⋯⋯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 。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东京梦华录》卷六)。如今词人行到故乡郊外,只见旧园林,尽成种庄稼之地(锄耰是种田的农具),感慨之情,已含景中。词写到郊外农村景色,说明离京已有段路了,然后接写“双阕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回过头来再说城内。词题为“出京”,按行路顺序是由城内出至郊外,这里倒过来写并非无故,盖所写城内景观乃是在郊外回望所见,个“远”字足以说明,条理还是顺的。“桑梓 ”三句除寓有黍离之悲,更重要的是为回头望阕必要的过渡 。“双阕 ”句写回望眼中所见宫殿影象。《东京梦华录》卷内”条说 :“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阕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 。”词人出郊回望所见的正是龙凤双阕之影。“双阕”代指内皇宫,其中曾经有过朝延、君王,统包在“双阕”之内,然而它“远”矣!“远”字体现了此时眼中空间的距离,更体现了心上时间的距离。故国沦亡,心情无法平静。“九门 ”句更步的嗟叹 。“九门”泛指皇宫,“鸳鸾”本为西汉后宫诸殿之,见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这里特拈出“ 鸳鸾”处以概其余,则为了与上句的“龙凤”构成对偶。由“鸳鸾”又生出“翼”字,与上句的“影”字为对。句言后宫“空锁 ”,语极沉痛,其中包含着汴京被金攻破后“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宋史·后妃·哲宗孟皇后传》)这段痛史。“ 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用元稹《连昌宫词》“李 笛傍宫墙”句而反说之。天宝初年唐室盛时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宫中新制乐曲,声流于外,长安少年善笛者李笛听到速记其谱,次夕即于酒楼吹奏。此词反用其事,以“无人擫笛”映照宫苑空虚、繁华消歇景况;苔花自碧,亦写荒凉。其陪同使节北行词中也有“神州未复”、“独怜遗老”的感情抒发。至此回经旧都,远望宫阕,宜有许多感叹之情;而图谋克敌恢复中原的急切心事,亦于此时倾吐,于下片见之。

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气氛压抑悲怆。下片转入议论,仍是承接上片牵国事的意脉,而用语则转为显直,声疾呼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举,并收鳌极。”“汉”、“虏”字代指宋与金,“天 ”谓“天意”。古人相信有“天意”,将事势的顺逆变化都归之于“天”。“天相”意为上天帮助,语出于《左传·昭公年》“ 晋、楚唯天所相”。“天厌”出《 左传·隐公年 》“ 天而既厌周德矣”,“厌”谓厌弃。事势不利于金即有利于宋 。《永乐典》卷二九六六引陈桱《 通鉴续编》载:“金主自即位,即为北鄙阻等部所扰,无岁不兴师讨伐,兵连祸结,士卒涂炭,府藏空匮 ,国势弱,群盗蜂起,赋敛繁,民不堪命 。⋯⋯韩侂胄遂有北伐之谋。”就在李壁等出使的这年春,邓友龙充贺金正旦使归告韩侂胄,谓在金时“有赂驿吏夜半求见者,具言虏为鞑(蒙古)之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王师若来,势如拉朽 ”,侂胄“ 北伐之议遂决”(见罗经《鹤林玉露 》卷 )。罗经是肯定这些密告者的,说是“此必中原义士,不忘国家涵濡之泽,幸虏之乱,潜告我使”。这也是“民怀国”之证。《通鉴续编》所谓的“群盗蜂起”,即是说的金境内的农民起义军,也是“民怀国(宋 )”的又证。以上这些情况,对金国内部必有影响,李壁、史达祖行当有更新的情况了解。如此年六,金制定“镇防军逃亡致边事失错陷败户口者罪 ”,七,定“奸细罪法 ”(均见《金史·章宗纪》),反映了其内部的不稳。总的看民心向着宋,背着金,可乘机恢复,统国。话虽如此说,但想到自己并非无才,只因未能考取进士不得以正途入仕,只屈身吏,便觉英雄气短,于是接着有“老子岂无经世术,人不预平戎策”的声慨叹。最后“办看升平,吟春色”,“办”是准备之义,“升平”即上文“建瓴举,并收鳌极”,国家恢复统的太平盛世 ,也就是下句的“ 春色”。这里个“看”字耐人寻味。“平戎策 ”既因自己无位无权而“不预”,“收鳌极”又望其成,则只有等着“看 ”而已,其中也颇含自嘲之意。“ 吟 ”字上应“人 ”。满襟,畅谈春色,把*上的理想写得足,也补救了下片纯乎议论的偏向,以此结束,情韵足。

5、创建个绿色校园学英语文带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ke and maintain a green campus in our university or college. Obviously, a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it is our duty to do that in the present days, since the concept of “a green worl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ociety.

The idea of “a green campus” is beyond a green environment. To beg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n the campus is to be sustainable and recyclable. Some of the authorities’ budget should be on how to reduce of the waste. What’s more, we’d better be aware of the seriousness of pollution around us. Thus the idea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y become a common occurrence in our daily life.

It is necessary that effective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our campus from waste and pollution, and hence these activities are to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y-to-day life. Certainly,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further consideration must be paid to our green campuses.

在我们的学或学里,建立和维护个绿色校园是非常重要的。显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当今时代,我们的责任就是去践行,因为“绿色世界”的观念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

“绿色校园”的想法已经涵盖了绿色环保。首先,校园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和可循环利用的。当局的些预算应该是如何减少浪费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最好意识到我们周围的污染的严重性。因此,环境保护的理念在我们的常生活中可能会成为种常见现象。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行动,保护我们的校园没有浪费、不受污染,因此这些活动在我们的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毫无疑问,我们为了绿色校园还必须进步考虑。

点击查看更多《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诗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4423.html

热门阅读

  1. 家有糊涂虫亲情随笔
  2. 201给上级的新春祝福短信
  3. 描写梅花的诗句合集
  4. 三方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5. 幕墙工程一月实习总结报告
  6. 优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7. 格林童话故事·“灰姑娘”故事内容讲解
  8. 安慰心灵的哲理句子
  9. 小学语文二年级《捞月亮》教学设计
  10. 《风来了》大班半日活动计划
  11. 导购面试自我介绍例文
  12. 三字经故事:温舒抄书
  13. 校园网络超市策划范本
  14.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专题活动总结
  15. 2016关于大寒节气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