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石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三)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石榴,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石榴文化”参考资料:
石榴,别名安石榴、若榴、丹若、金罂。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在地中海沿岸各地、印度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也有栽培,喜欢亮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栽培石榴也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由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的。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世榴园”之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
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关于石榴的古诗句: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远,因依汉使槎。——元稹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不仅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状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三)教师范读课文(配舒缓欢乐的轻音乐)
要求学生:
1.听准字音。(可通过课件展示字词读音,在范读后领读)
争妍(yán) 斗艳 奇崛(jué) 枯瘠(jí) 犀(xī)利
琢(zhuó) 安普剌(lá) 金罍(léi)盎(àng)然
皓(hào)齿 丰腴(yú)
2思考: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四)整体感知,初步分析课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1.学生默读课文,可在文中圈出标志性语言,理清课文的情感脉络。如:“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我本来就喜欢夏天”等等。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
(1)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第1段。
(2)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仅仅几句话是难以言尽石榴的“最可爱”的,那么石榴究竟美在哪里?
3.欣赏石榴的美,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6段)。
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1)枝叶美(第2段)
用比较的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相同点:如梅树的枝,如杨柳的叶。
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2)花朵美(第3~5段)
“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单瓣的“陆离”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珍贵悦人,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石榴自然被誉为“夏季的心脏”。——花的外形和精神
石榴花的红是明艳张扬的,这样的色泽呈现的是生命的律动、奔放的热情,也最能体现夏季的蓬勃。作者从色泽和外形的角度把石榴花比作“夏季的心脏”,高度赞扬了花朵的形态美。花更是傲骨铮铮的,它不向骄阳低头,不屈服于烈日的淫威,这种质朴俊逸的风度足以使那些伸张伞盖、“不想再争妍斗艳”的众树汗颜!
小茄形的骨朵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还被多情人插上了花。——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为“奇迹”。的确,小小的骨朵柔弱而娇小,在艳阳的照耀下,它竟坚强地成长着,一味把自己的生命宣扬到极至,去迎合生命形态的变异,去完成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当它骄傲地将自己的花瓶儿呈现给爱它的人们时,谁会不惊叹自然的造化?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给我们描摹了石榴生命形态的变化,无论是色泽还是精神都包孕着生命的热力。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石榴,不如说是作者借石榴来标明自己的心迹——不甘沉默、积极进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性格已鲜明地烙刻在石榴这个物象上,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情怀。
4自由朗读第2~4段,仔细体会作者借石榴来写自己的追求与理想的写法。
5男生朗读第2段,要求读出石榴枝叶的神致气韵及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女生朗读第3~4段,要求读出石榴花热烈向上的个性品质及作者喜爱且敬佩的情感。
(五)结束语
石榴的美表现在它的枝叶、花朵、果实,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石榴奇崛清新的外形,也逐渐感知到石榴花浓烈的热情,更让我们领悟到日渐翻红的骨朵也是生命的奇迹,也许你已经不自禁地随作者一起深爱了这夏季的宠儿吧,也许你还在期待石榴更摄人心魄的美丽吧,大家且把这份愉悦与希冀存在心中,下一课再来分享果实的甜蜜。
(六)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新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3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想想它有哪些你喜欢的特性。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石榴的风采,欣赏了石榴可以入画的枝叶和足以眩目的花朵,这一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去采摘属于夏季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进一步分析课文
1欣赏石榴的果实美,继续研读第二部分(第2~6段)。
我们已经欣赏了石榴的枝叶美和花朵美,那么由花朵变幻为果实,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享受呢?
单瓣花从“红玛瑙的花瓶儿”变幻成“希腊似的安普剌”了,又变幻为“中国式的金罍”了,果实长成,表皮斑驳,颜色亦现金黄,形体变为胖胖的圆肚形,俨然有“各种锈彩”的“青铜器”。——果实成熟的情态
正当浓艳的花儿呈现自己的骄傲时,果实也好似有情人一般,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露出排排子实,它已经不是原先的花瓶与金罍了,它子孙满堂,迫不及待地向人炫耀它的富足,石榴心中的自豪和作者心中的欣喜溢于言表。生动形象的拟人和比喻逼真地描绘了石榴由花朵向果实过渡的过程。
这一段语言精妙而富有情趣。“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一句幽默的玩笑写出了石榴的变化,反问句明确地表示它已经完成了最伟大的孕育,要向人们奉献它甜蜜的果实了。“戏法”“忍俊不禁”“破口大笑”“皓齿”等极具人性特征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石榴的欢乐与满足,它淳朴憨厚的个性逗人喜爱,那透明光嫩的皓齿惹人爱怜,课文读来趣味盎然。
2齐读第6小节,想象石榴满枝的喜人情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欢愉、欣赏之情。
3总结以上课文所描绘的石榴之美(枝叶美、花朵美、果实美),想想这样美丽清逸的事物,到底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第7~9段)
大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作者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之情。
喜欢夏天是由来已久了,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是从宇宙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称颂夏天的,实际上,夏已经是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勃发的生命的象征。作者再次称石榴是夏的心脏,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准确形象地表明了石榴的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特征,这是石榴的内在美、精神美的表现。作者是借喜欢夏天来衬托自己对“夏季的心脏”——石榴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石榴成了承载作者理想和追求的载体,要是没有它,夏天将黯然无光、索然无味。
最后写昆明石榴的“特别”,特别就特别在果实大而子粒丰腴,酸甜可口;挡不住诱惑。明写石榴的口味,暗写的是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回味无穷。
(四)齐读第三部分,共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朗读,要求声音洪亮清楚,感情充沛
(六)总结全篇
提示:1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使用。
2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3领悟寓意深刻、别具匠心的语言。
4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七)比较阅读欣赏
材料1
《辞海》“石榴”条的说明性语言: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准确凝练;本段文字科学、清晰、简洁)
材料2
暮春是桐树热闹的季节,它常常一夜间绽出满树的桐花来,朵朵都是并蒂莲的模样儿,做着集体吹喇叭的姿态。它们开起花来是那样的忘情,总是一大簇一大簇地凑在一起,原本淡紫淡粉的花色便浓重得不可开交了。村头、堤上、道旁,远远望去,一团团紫红色的烟云,冉冉地蒸腾着,张扬而清高,还有那浓郁的香气一刻不停地提醒你:这里正是春天。大树下,三五个穿着花肚兜的小儿女提着长长的竹竿儿,拼劲地打落那一串串的桐花,然后将花瓣一剥,用舌头舔里面的花蕊,那是有甜味的,花蒂则用线一穿,就成了活脱脱一条“青蛇”。顽童们白天拿它去吓唬小女伴,夜晚冷不丁放到大人的脖子里,都要给吓得大叫一声的,因为“青蛇”不仅滑溜溜的,且还带了嗖嗖的凉意……
提示:1欣赏生动细致的描写,想想桐花有怎样的品质?
2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仔细体味状物抒情的特点。
(八)语言积累
仿照课文状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要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你对物象的外形与精神的独特感受。字数在200~300之间。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可当堂点评,也可在作文课点评。
点评要点: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状物抒情。
2物象的外形与内在精神的契合。
(九)布置作业
有计划地阅读托物言志的散文,并拓展延伸到诗歌的阅读欣赏。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1、小班数学石头小路教案范文
目标:
1.正确感知事物的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述。
2.能够按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进行排列活动。
3.能细心、有序的进行操作活动。
准备:
1.画有城堡的大图四幅,三幅门前的小路有一定的排列规律,一幅门前没有小路。
2.不同大小的红、黄、蓝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每组若干。
3.画有城堡的排列操作卡人手一份。
过程:
1. 游戏“开火车”导入。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到快乐城堡去郊游,好吗?大家准备好了吗,火车出发了!
2. 教师引导幼儿感知城堡门前小路的排列规律。
师:快乐城堡到了,大家快看,城堡门前的小路漂亮吗?
(1) 第一座城堡门前的小路是怎么排列的?(大的圆形和小的圆形)
(2) 第二座城堡门前的小路是怎么排列的?(一个圆形和一个三角形)
(3) 第三座城堡门前的小路是怎么排列的?(一个蓝色的正方形和一个红色的正方形)
(4) 小结:原来这些小路上的石头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排列的,有的是按照大小来排列的,有的是按照不同的形状来排列的,有的是按照不同的颜色来排列的。
3. 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设计愿意。
(出示第四座没有小路的城堡)
(1)师:通往这座城堡的小路还没有铺好,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铺一条什么样的小路呢?(2)是按照大小来排列,或者按照不同的形状来排列,还是按照不同的颜色来排列?
4.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图形进行一一有规律的排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排列的规律性,可引导幼儿先想好用怎样的规律排列,再进行操作。
5.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活动点评,请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小路。
2、小班数学石头小路教案范文
一、活动目标
能随鼓点的快慢变速走。
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扁平绳子若干条,鼓一面。
三、活动指导
1、引题:今天小羊来和小朋友做游戏--“比谁站得稳”。做完游戏,小羊还要请小朋友们去它家做客呢!
▲教师扮小羊,发出口令,幼儿变换左右脚,看谁单脚能站得稳。
2、开展游戏。
▲玩法:把长绳放在地上当小路(每条小路可设计成各种形状),教师敲鼓,幼儿随不同鼓点沿绳子走路,由慢到快或由快到慢,每步都要走在绳子上。幼儿可以三人一组,在绳子上搭肩或扶腰连着走,看谁走得稳。
▲三人走时,若有掉队者,要从掉队处重新走。
▲要跟随鼓点的快慢走。
3、活动推进。
▲引导幼儿自己想些路线形状,如“8”“U”字形等,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幼儿动作熟练后,教师可引导幼儿按节奏边走边做各种动作,并适当增加合作人数。
4、放松活动。
▲教师边念儿歌《学小羊》边做动作,幼儿模仿。
学小羊(儿歌)
小羊点点头,我也点点头;
小羊伸伸手,我也伸伸手;
小羊跺跺脚,我也跺跺脚;
小羊咩咩叫,我也学你咩咩叫。
3、小班数学石头小路教案范文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对路边那些形状、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很感兴趣。每每走过石堆旁都会捡几颗来玩。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石头的特征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数数和分类、排序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认知目标――数数、分类、排序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
石头若干,每人一只小篮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回忆故事,引导幼儿一起去铺路
(活动一开始通过老师简短的话,既帮助幼儿复习了有关故事的角色,同时也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和去帮兔姐弟来引起幼儿铺路的兴趣。为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1)看看这里有多少石头?
2)这些石头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石头是各种各样的。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进一步掌握、了解石头的特征,并突出了石头特征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为后面的根据石头的特征进行排序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又使他们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仅说出了石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还有的幼儿说出了石头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样,这些都说明了幼儿比较细致的观察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及时的抓住幼儿的这一回答引导幼儿再细致的进行观察、描述,那么更加体现了多种教育内容的整合。可见我们老师心中应该时时装有整合的目标。使整合真正落实、体现,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整合而整合。
4、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第6课 观察土壤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组成。
难点:通过沉积实验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颗粒的沉积顺序。
为学生准备:土壤、白纸、镊子、牙签、放大镜、刻度尺、玻璃杯、搅拌棒、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观察土壤的教学视频。
聚焦
1.引入: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风化作用密切相关。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2.提问:那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壤中有什么呢?(预设:土壤中有虫子、植物根系、小石子……)
3.揭题:大家对土壤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今天我们就来观察土壤。(板书:观察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对土壤的组成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采集并观察新鲜土壤
1.过渡:观察土壤之前,我们需要采集土壤。请大家到校园的花坛里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教学提示:提醒学生触摸过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净。)
2.活动:播放观察活动的教学视频,指导学生根据视频展示的流程,开始观察新鲜土壤。
探索二:观察干燥的土壤
1.过渡:刚刚我们观察了新鲜的土壤,你们觉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预设:小石子、沙、黏土。)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我们再来观察一份干燥的土壤,看看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三:做土壤沉积实验
1.过渡:通过观察土壤的活动,我们大概了解了土壤的组成颗粒,除此之外,土壤中还有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成分,接下来我们通过沉积实验做进一步的观察。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土壤中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新鲜、干燥的土壤和进行土壤沉积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观察土壤,我们能发现它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岩石风化而成的不同大小的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空气和水。
2.拓展:指导学生课后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思考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通过课后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为下一课研究土壤的类别做准备。
板书设计
“土壤里有什么?”是学生着手研究土壤时最先想要知道的事情,本课基于前面学习的基础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土壤的成分三个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在土壤沉积实验中,土壤的量要适当,装到容器的三分之一处比较合适,容器要无色透明的,可用剪去上部的饮料瓶代替。因为静置时间比较长,所以教师可穿插其他教学活动,也可保留一个静置后的样本供学生观察,从而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观察活动中,要注意提醒学生触摸过土壤后,一定要把手洗干净。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44第三题。
三、选择题。
1.观察土壤,会发现土壤有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土壤中的(
)。
A.矿物质B.腐殖质C.沙砾
2.土壤摸起来湿湿的,说明土壤中有(
)。
A.空气B.水分C.矿物质
3.蚯蚓在土壤里松土体现了(
)。
A.动物依赖土壤B.动物改造土壤C.动物和土壤没有关系
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3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