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南柯子·池水凝新碧》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2:21

吴潜《南柯子·池水凝新碧》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陇小帘拢.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1.“手把一枝杨柳系弃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词的内容分析。(5分)

2.上阕前两句和下阕描绘了三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6分)

参***

1.(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开始的春恨引出“系春风”,又由系不住的春风而引出下片的失落。(2分)(2)“系春风”化虚为实,(1分)突出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以及对光阴、青春的眷恋等闲情闲绪。(2分)

2.(1)池水凝碧、花老残红的暮春景象。(2)鹊飞落游丝,蜂触花蕊落的衰残画面。(3)庭院中,春雨蒙蒙,秋千闲置,人立帘拢的凄迷景象。(每点2分)

二:

1.“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2.结合词句,分析该词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

参***

1.①写暮春景色——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委顿枝头,春天失去了往日活力.

②不仅写出了春意阑珊,表现了人情的不堪和沉闷,还为写惜春渲染了氛围,引出惜春之人与事.

2.诗歌描写了一个天真、可爱的惜春女子的形象.暮春时节,她禁受不住寂寞小院的沉闷,独立桥头用一枝杨柳来捕捉春光,在对春光的挽留中,表现出无限的柔情,然而,她的痴情并没有留住春色,她只好退回到小院中,品尝雨中春空的滋味了.

注释

[1]池水凝新碧:因春天的到来,池塘的水渐显碧绿。

[2]老红:即将凋谢的花朵之暗红色。

[3]帘栊:指窗帘。

[4]闲情闲绪:无聊孤寂的情绪。

译文

因春天的到来池水更加碧青,花栏中即将败落的花朵依然挂着残红。她独自站在画桥东,手握一枝杨柳幻想拴住春风。飘拂的游丝被喜鹊绊落空中,蜜蜂采摘过的花朵如今都已落尽。小窗外、庭院中,她在雨中荡起秋千抒发闲情。

作者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先世自宣城迁溧水,潜则生于德清。宋嘉定十年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

《南柯子·池水凝新碧》是宋朝词人吴潜的作品。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的惜春之情。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谁又能说这不是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呢?

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的惜春之情。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谁又能说这不是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呢?“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色。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的春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下面带出了惜春人,“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场景从庭院转移到“画桥东”,似乎这女子也禁受不住那小天地的沉闷,走到这“大天地”里来捕捉春光。用杨柳来“系春风”很有情趣。杨柳与春天关系最为密切。在春风中,是它第一个睁开娇眼;在春天离开时,它又以绵绵的飞絮相送。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这行动是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儿腰”的柔柳和“独立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人陶醉。起二句透出的沉沉春恨,现在已化解了许多。

现在我们所玩味的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女主人公的惜春表现在痴情的留春举动上。但春天毕竟是要情然离去的。“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鹊绊游丝是无意的,蜂拈落蕊是有意的。春天不管人和物的有情与无意,它走了,留下一片空无走了。“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愁闲绪雨声中。”又一次转换回到庭院,天气也由晴和转入风雨。这是一种心情的转换。在从庭院回到小窗之下,女子又要品尝充满愁绪的风雨之声了。雨中秋千富于含蕴,那“秋千”里包含着春光下的几多红情绿意!“秋千”正给读者的联想指示了一个方向,到底还有哪些“闲情闲绪”,读者自可再发挥。“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那淅淅沥沥、不绝如缕的雨声正表达了她飘忽不定,玩味不尽的春愁。词以听雨结束,饶有余味。

拓展阅读

1、陆游《 归梦寄樯》原文

引导语:《 归梦寄樯》这首词是陆游奉调入京、即将离开成都时的作品,不仅写出对故乡的怀念,又流露了对成都的无限留恋,下面是这首的原文,欢迎大家学习。

归梦寄樯,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淳熙五年(1178年)春二月,陆游自蜀东归,秋初抵武昌。这首词是作者在将要到武昌的船中所写的。

上片写行程景色。“归梦寄樯,驿江程去路长。”写作者只身乘归的船只,虽经过了许多陆途程,但前路还很遥远。陆游在蜀的《秋思》,已有 “樯楚柁动归思,陇月巴云空复情”之句;动身离蜀的《叙州》,又有“楚柁樯又远游,浣花行乐梦西州”之句。屡言“樯”,无非指归的船只。担忧前程的遥远,寄归梦于樯,也无非是表达归急切的心情,希望船行顺利、迅速而已。妙在“寄梦”一事,措语奇,富有想象力,有如李白之写“我寄愁心与明月”。“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想见”,是临近武昌时的设想。

武昌有江山草树之胜,崔颢《黄鹤楼》,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作者设想在傍晚夕阳中船抵武昌,系缆于洲边上,必然能看见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时的情景。单单一个“认”字,便见是归途重游,已有前游印象,可以对照辨认。这三句,写景既美,又切武昌情况;用笔贴实炼,而又灵活有情韵。

下片抒情。“愁鬓点霜,曾是朝衣染御香。”上句自叹年老,是年五十四岁;下句追思曾为朝官,离开朝廷已经很久。这次东归,是奉孝宗的召命,念旧思今,一样是前程难卜,感情复杂,滋味当然不会好受。“朝衣”事,是从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剑珮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岑参《寄左省杜拾遗》“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中演化而出。

下面三句,与上片结尾相同,也是运用了设想的手法。

作客思乡,本是人描写晋王赞:“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唐李商隐:“人生岂得长无谓,怀思乡共白头。”陆游在蜀,也有思乡之句,如“久客天涯忆故园”、“故山空有梦魂归”等。这时作者在还乡途中,忽然想起:“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意境奇。这个意境,似源于杜甫《得舍弟消息》:“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但杜甫说的是故乡遭乱,欲归不得,不如在他乡暂且安身,是对过去之事的比较;陆游说的是久别回乡,交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怕比客居他乡所引起的寂寞与伤感更大,是对未来之事的顾虑。语句相同,旨趣不同,着了“却恐”二字,更觉得这不是简单的沿袭。

这未必就等于黄庭坚所说的“脱胎换骨”,而更可能是对各自生活感受的不谋而合。这种想归怕归的心情,内心是矛盾的,所以陆游到家之后,有时有“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又岂料如今余此身”(《沁园春》)之叹;有时又有“营营端为谁”、“不归真个痴”之喜。

这首词,精炼贴实之中,情景交至,设想奇,虽词较短,但富有很深的意味。

这首词是陆游奉调入京、即将离开成都时的作品。既写出对故乡的怀念,又流露了对成都的无限留恋。上片是想见归途中的情景。驿江程,芳洲系缆。斜阳夕照,烟树参差。下片推想重返故乡的境况。愁鬓点霜,故交零落,凄凉况味,反觉不如他乡矣。心理刻画,细致入微。全词意境幽美,景色如画。委婉清丽,含凄无限。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入手处仅写舟行,已含有客中愁思。“料阳”二句秀逸入画。继言满拟以还乡之乐,偿恋阙之怀,而门巷依然,故交零落,转不若寂寞他乡,尚无睹物怀人之感,乃透进一层写法。

词人的漂泊之舟终于踏上了归乡的行程,而这行程在词人的心中显得如此的漫长,短短的两句“归梦寄樯,驿江程去路长。”弥漫着浓浓的故园之恋。归乡的路途应该是满怀喜悦吧,词人却不由得产生了对未来之事的顾虑。

(1)简要说明“归梦寄樯,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2)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4分)

参***:

(1)交代自己在归途中(1分),表达急切归乡心情(1分),引出下文(1分)。

(2)初到武昌情景(1分),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3)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2分)。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1分),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分)。

2、《卜算·送鲍浩然之浙东》的翻译

王观

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脉脉含情。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是要到山明秀的地方去。

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u)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卜算·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此词送别友人,构思颖。没有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开头便着眼于山、是横着的眼波,山是皱着的眉头,将离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鸡漫志》评王观词是“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4分)

(1)上片写浙东山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形象、情感)

(2)比喻修辞用得巧妙,用语绮丽,如“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明澈的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的美丽可爱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用语绮丽生动。(判断技巧、具体解释技巧、表达效果)

从标题看,这是一首送别词,然而落笔却有别一般送别的伤感情调,显得轻松活泼、俏皮风趣。上片虽是明写朋友归途山山的艳丽景色,但也暗扣朋友的家人日夜盼望丈夫归家的情景。由此设想“眉如远山”、“眼如秋”,“眉眼盈盈处”更是把游归家和妻盼郎归那种望穿秋的情感表达得活灵活现。朋友归家所历经的山山都拟人化了,于是,路上的一山一,清澈明亮的江就是家人的流动眼波,群峰回旋的山峦就是家人的眉峰了。

上片写了归途的景,下片便转而写归家的情。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关联上了。朋友前往的浙东地区,尚是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色,奉劝朋友既然赶上了美好春色,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与它同住了。与上片同样,明写了江的“春色”,暗扣与家人团聚这一家庭生活中的“春色”,一语双关,俏皮风趣。

通看整首词,几处巧比喻,轻松活泼;几句俏皮话,雅而不俗。

【解题思路】

看到标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词,同时朋友前往的是江的浙东地区;再全篇,可以看出词人的语言风格。从第2题的“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还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进而领悟词句的双关义,领悟了这一点,理解全词和回问题都不困难了。

第1题上片抓住比喻和双关,从对山的描写中出人的情感;下片抓住“千万和春住”的奉劝,出送别的情意。

第2题,王灼的“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的观点分“丽”与“轻狂”两个方面,理解“丽”的特点主要从巧妙的比喻入手,理解“轻狂”的特点主要从形象的双关入手。题目只要求回丽”,指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稍加评即可。

3、《调歌头》《江城》的对比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wàng)。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有“断肠处”一说)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孤坟:孟启《本事·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6)“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7)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8)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9)顾:看。

(10)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人认为天上*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相关试题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2分)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甲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2分)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与《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又不尽相同,试作简单的分。(2分)

【参***】

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矢志不渝的*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前者:是“无我之境”,只是客观地描述分局两地的人们共月光的情形。后者:则是“有我之境”,是作者寄语远方的弟弟,也寄希望于明月之有情。

这首《江城》作于乙卯(公元一○七五)年,这时他四十岁,在密州作官。一次梦见了已死去十年的妻王弗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为悼念妻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生死阔别,本词的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但亡妻若能见到自己,也会认不出来,因我过于衰老。于是由悼亡到自伤,哀婉凄凉。“尘满面”道尽十年辗转尘世,历尽坎坷和创伤。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小轩窗,正梳妆”,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相顾无言”二句,状写今日失意、哀苦无处诉的情怀。具体真实,生动传神。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4、陈亮《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的

不见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①章德茂:陈亮友人章森,字德茂,时任大理少卿,奉命使金,贺金主完颜雍生辰。②北群空:语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指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③只手:独立支撑的意思。④藁街:在长安城内,外国使臣居住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交代了章德茂出使金国时的形势。“不见师久,漫说北群空”,是说金人狂妄。讥讽宋军队久不北伐,已经没有能打仗的人才了。

B.“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依旧只流东?”一句反问,是一个爱国志士以讥讽口气,对使臣辱国行径表达心中的强烈不满。

C.“且复”二句是说,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虽然因国势积弱,须暂且再让一步,但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让藩王胡虏来朝,纳贡称臣。

D.“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句是说金人的气数不会长久,不需一问,北宋的国运像烈日当空。语势婉约细腻,又充满激情,气势磅礴。

E.章德茂出使祝贺金主完颜雍生辰为国之耻辱,一般很难写出豪气,但陈亮以饱满的*热情开掘词意,深化主题,使作品风格显得激昂慷慨。

2.请就词的下片内容,分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

1.(5分)B、D。(B项,“使臣辱国行径”错。(2分);D项,“语势婉约细腻”错。(3分)

2.(6分)

①自豪与愤激。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志士吧!

②愤懑与斥责。金人治下的中原腥膻如许,千英灵何在? 磅礴正气何时才能伸张?表达了对金人夺宋半壁江山的愤懑和对朝廷主和派的谴责。

③自信与乐观。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不须一问,它的灭亡是肯定的,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坚定信念。

(每条2分,只要分条表述言之成理即给分)

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是宋代词人陈亮的作品。淳熙十二年(1185)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字德茂)以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衔为贺万春节(金世宗完颜雍生辰)正使,陈亮作此词为章德茂送行。对这种耻辱性的事件,一般很难写出振奋人心的作品,但陈亮由于有饱满的*热情和对词创作的独特见解,敏感地从消极的事件中发现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开掘词意,深化主题,使作品显得气势磅礴。全词采用通篇议论的写法,言辞慷慨,充满激情,表达了不甘屈辱的正气与誓雪国耻的豪情。

5、《调歌头丙辰》全词

元·蔡松年

星河淡城阙,疏柳转清流。黄云卷千骑,晓猎冷貂裘。我欲幽寻节物,只有西风*,香似故园秋。俯仰十年事,华屋几山丘。

倦游客,一樽酒,便忘忧。拟穷醉眼何处,还有一层楼。不用悲凉今昔,好在西山寒,金屑酒光浮。老境玩清世,甘作醉乡侯。

注解

①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金代文学家。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战败,无奈随父降金,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却流露出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晚年受金荣宠,不能不思报知遇之恩,而内心深处伏着的民族意识则又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低眉受机械”(《庚申闰月从师还自颍上,对月独酌》),“违己交病,不堪其忧”。

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激齐名,时称“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

该词写于丙辰年重九日,词人跟从金主打猎的途中。

②节物:应节令而出现的景物。

③俯仰:仰头低头间,言时间短。

④拟穷:打算穷尽。“拟穷醉眼何处,还有一层楼”化用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表寄情山意。

⑤寒:清冷绿的湖

⑥金屑酒:代帝王赐死之酒。“西山寒,金屑酒光浮”,是说西山清冷的浮泛着金屑酒般的光晕。

⑦清世:太平时代。

1、这首词的上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

交代了写作时间事由,渲染了一种清冷氛围。时间为秋天的拂晓,景物清淡、萧瑟。可以从时间词“晓”, 色调词“淡、疏、清、黄”以词中出现的景物“淡了的星河、城阙、疏柳、清流、卷的黄云、西风、*”等作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

“只有西风*,香似故园秋”凸显游思乡之情。“俯仰十年事,华屋几山丘”一句可以看出作者颇受金国朝廷器重,暗含感恩图报之心。不过,作者内心深处伏着的民族意识又让他矛盾不已, 最后,“老境玩清世,甘作醉乡侯” 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醉心于酒的洒脱淡然情怀。

上阕写词人从猎途中的所见所思。

开始写拂晓出猎时的景象。

“星河淡城阙”,星河由明而淡,城阙渐渐从黑暗中显现出来。“疏柳转清流”,因为队伍骑马奔驰,就有了一种错觉,清流畔的疏柳似在绕而转。

“黄云卷千骑,晓猎冷貂裘。”云朵被晨光染黄了,正簇拥着去。苍茫云天下,是浩浩荡荡的出猎马队。怎奈秋凉又拂晓,即便身着貂裘,依然寒意袭人。

接下来,词人写道,我想探寻应时的景物,却只见西风中的*,一似故园秋色,美丽芬芳。仕金转眼已然十年,十年来,皇恩浩荡,几处山丘上坐落着我的华屋豪宅。

下阕抒怀。

“客”,既指游玩的旅者,也指作客异乡的羁人,既指他人,也指词人自己。倦怠了,便坐下来,花间一壶酒,烦忧全忘却。酒尽了,愁没了,接下来又打算在哪里望穿自己的醉眼看尽山川美景呢?那就学王之涣,更上一层楼吧!“拟穷醉眼何处,还有一层楼”化用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表寄情山意。

词人去宋投金,在金得重用与恩宠,有知恩图报之心,却很难消尽对旧朝往日的牵念,也会有一个亡国旧臣的惶惧与不安,内心恐时不时滋生出一丝悲凉。悲凉在故国败亡,也悲凉在今朝之惴忧,前景的不确定性。

接下来,词人直面现实,坦诚告白。“不用悲凉今昔,好在西山寒,金屑酒光浮。老境玩清世,甘作醉乡侯。”

其实,自己大可不必悲凉今昔,西山泛着金屑酒般光晕的清冷时刻在提醒自己切莫蹈前人覆辙,犯下背逆之罪。自己老了,还是在当下的太平时代,自在山,闲情余生,甘心做一个醉乡侯吧!

词人坦诚告白自己思想上的矛盾、困惑与顾虑,以将要做出的选择,恰恰是一个顶聪明的做法。也许正因为此,词人才在金朝得到金主的信任,做了*。

点击查看更多吴潜《南柯子·池水凝新碧》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38887.html

热门阅读

  1. 一面优秀教案
  2. 最新《画风》的教学反思范文
  3. 标准的解释及造句
  4. 课文《二泉映月》教案范文
  5. 个人年终总结报告书
  6. 诚实守信的日记350字
  7. 士华高中行风建设的承诺书
  8. 201年经典护士节祝福语50句
  9. 茶之旅导游词范文
  10. 关于支教老师培训心得的范文
  11. 2019年新春祝福诗句
  12. 大学生形象展示大赛活动策划书范文
  13. 春节过年回家祝福短信
  14. 有关中秋咏月的诗句
  15. 2015母亲节祝福短信精选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