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诗词赏析
竹 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也借喻作者自己的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拓展阅读
1、诗词鉴赏作文700字 为祖国统一而奋斗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辛弃疾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并兼管农桑)时所写的一首词。作者路过皂口,触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想当年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好一个“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遥想当时清朝*在洋枪洋炮之下懦弱不堪,签订了《暧晖条约》,把黑龙江以北103万的中国领土拱手让给沙俄*,使中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又有多少将领来劝阻皇上呢?这是民族的屈辱;这是清朝*的*与无能!如今,我们中国实力飞速发展,但这块土地永远不属于中国人民了!
辛弃疾爱国情怀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如今的中国绝不能再现清朝帝王的*无能!1997年和1999年我们先后收复了香港、澳门,但现在中国还没有实现祖国统一,台湾一直是我们心中的痛,我相信,统一台湾的时间已经不远了!2008年7月,台湾向我们大陆正式开放。实现了通邮、通旅游、通船等多种形式的开放。两岸人民正在逐渐向统一的方向友好发展,台湾**马英九的政策正一步步向着祖国统一目标推进。
2008年,正是中国举办奥运会的一年,在一片和谐声中,西藏“达赖喇嘛”却想分裂祖国,做出许多分裂祖国的可耻举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绝不答应的!
崛起吧!中国人民。为那失去的土地而奋斗!遭受那么多屈辱历史的中国人民们,应该更加发奋图强,努力工作,迟早有一天,祖国会统一的!
2、《桃花溪》唐诗全诗赏析
《桃花溪》由张旭创作,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飞桥:高桥。
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尽日:整天,整日。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唐文宗时,传说有三绝:谓李白歌诗、裴 舞剑、张旭草书。张旭是苏州吴人,嗜酒,每每大醉,便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颇有遗世之风,世号张颠。
张旭的书法早已有定论,而他的诗作似乎鲜有人知。其实,他的诗也是极耐人寻味的,其中《桃花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唐诗中的上品了。
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县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两岸,满目桃林,暮春时节,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雾,就连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飘动着片片的粉红。据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作为背景的。而张旭描写的桃花溪,无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借一溪一桥,一矶一船,描绘出诗人心中的桃花溪,尽管它较之陶渊明的桃花源更显得虚无飘渺,可诗人心中的绵绵诗意却满溢纸背。
“隐隐飞桥隔野烟”,诗人一起笔,就将读者引入一个梦幻般空灵的境地:“飞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野烟”袅袅娜娜,缠缠绵绵。静止的桥,在飘逸的烟中,如虹般临空而飞;浮动的烟,在静默的桥上,似幔样悬空而挂。荒山野谷,动态的物与静态的景交织一体,相映成趣。而一个“隔”字,极为巧妙地点出人与物、景的距离。这种距离又给物、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产生一种朦胧的美。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的笔触,自然地由远山转及近水。远山的朦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诗人恍若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世界实实在在是陶渊明的。于是,诗人便觉得自己也站在了那晋代的古老的石矶旁,那在溪水中轻摇着渔船的渔父,也仿佛就是那“缘溪行”的武陵渔人。于是,那“问”便由衷地脱口而出,这种情不自禁,最为逼真地折射出诗人心驰神往的情态,而这种情态,无疑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最为归真的情感的流泻。
这种“问”,显出的是诗人的天真,现出的却是诗人向往,“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就是这一问,透露出的是诗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激起的是读者种种美妙的遐想。这种怅惘,这种遐想,全然是属于精神的,是一种超然于物外的美伦美奂,它充满的是一种诗意化的境界。
3、《溪居》诗词鉴赏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作品赏析】
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是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卷四)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
4、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霜天晓角塞门桂月
吴淑贞
塞门桂月,蔡琰琴心切。弹到笳声悲处,千万恨、不能雪。 愁绝。泪还北,更与胡儿别。一片关山怀抱,如何对、别人说。
吴淑贞,宋宫人。《全宋词》对本词的小注曰:“右听水云弹胡笳十八拍因而有作”,“宋旧宫人赠汪水云南还词”,由此可知,词人是从宋亡时被掳,羁留北地,后听汪水云弹蔡琰《胡笳十八拍》颇有感,特在汪水云南还时书赠此词,以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悲。
“塞门桂月,蔡琰琴心切”二句,写出了东汉末年女诗人蔡琰被匈奴掳至胡地后,在异国怀乡思亲的情况。“塞门桂月”是景物描写,既勾画出蔡琰被迫羁留胡地的特定环境,同时又起了渲染愁情的作用。“塞门”指边塞之门,即胡地。“桂月”指月,相传月中有桂树。“琴心切”此三字蕴含极丰富的内容,这“琴心”既有对匈奴进犯时“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悲愤,又有“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的忧伤,更有怀国思乡的悲切之情。“弹到笳声悲处”二句,不仅写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中表达了被掳生活的`悲苦与愤懑;还表达了汪水云弹奏《胡笳十八拍》时,想起自己国亡家破的极大悲愤;同时,更进一步表达了词人被掳的悲愤与报国雪耻之情。此乃“一石三鸟”之法。“笳声悲”,指蔡琰被掳南匈奴后,创作的《胡笳十八拍》,诗中呼天抢地地泣诉了个人与时代的不幸:“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它是血泪之歌,引起亡国者的强烈共鸣。
下片“愁绝”三句,继续写蔡琰的不幸遭遇。“泪还北,更与胡儿别”写的是一段史实:兴平(公元194-195)天下丧乱,文姬(蔡琰)为胡骑所获,嫁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据《后汉书·董祀妻传》)建安年间,曹操赎蔡琰归汉。蔡琰忍痛与二子泪别,其生死之悲,目不忍睹,蔡琰诗曰:“哀叫声催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悲愤诗》)
“一片关山怀抱,如何对、别人说”,这是词人听弹《胡笳十八拍》后发出的深深感慨。“一片关山怀抱”表达了词人爱国情感,她时刻思念故国山河,然而身为臣虏,不能返回,只能怀抱关山,铭刻在心,这种爱国之心又能向谁人诉说?这一结句感情强烈难以遏止。
本篇特色是景、事、理、情巧妙结合,“塞门桂月”既是叙当年事,又是景物描写以烘托。“笳声悲”既是叙事,又是抒情。“千万恨、不能雪”,既是议论,又是抒情。“一片关山怀抱,如何对、别人说”既是抒情,又是议论。这议论以感情出之,流转自然,强烈感人。由于景、事、理、情四者熔为一体,故能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将当今亡国之悲与汉末丧乱之痛巧妙融合,展示了本词的历史深度。
另外,本篇采用了赋体手法。赋乃“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词中用赋的直陈手法写景、叙事、述志、抒情,未用比、兴手法。这种手法是从《诗经》开始的。杜甫的叙事诗多用此体。本篇可谓是抒情意味很浓的叙事诗。
5、伤感的爱情诗词欣赏
诗歌在抒情方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在抒情方面,诗歌除了感慨个人遭遇和家国之感以及酬唱赠答,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爱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伤感的.爱情诗词欣赏,你是否能够感觉到诗词中的伤感呢?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佚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浣溪沙/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赠去婢》/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3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