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思亲的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22 18:20:15

思乡思亲的诗词鉴赏

悲歌 两汉-佚名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这首古辞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写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他为何这样悲哀?

这首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在思想内容上相似。最后两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但《古歌》是触景生情,而这首诗,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它以肺腑之言,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事,只要感情真挚感人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

----------------------------------------------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创作时间约在公元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

----------------------------------------------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

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注: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落叶 唐-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

注:孔绍安(约577-622),字不详,越州山阴人,孔奂长子,孔子三十三代孙。生于陈宣帝太建九年,约卒于唐高祖武德中年,约四十六岁。少于兄绍新俱以文词知名。年十三,陈亡入隋,徙居京兆鄂县,闭门读书,诵古文集数十万言。外兄虞世南异之。与词人孙万寿为忘年之好,时人称为“孙、孔”。大业末,为*御史。李渊讨贼河东,绍安为监军。李渊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拜内史舍人,赐赍甚厚。尝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云:“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为人称诵。寻诏撰梁史,未就而卒。绍安著有文集五十卷,(旧唐书志作三卷,本传作五卷。此从新唐书志)传于世。

----------------------------------------------

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京师得家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注: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拓展阅读

1、李益的古

1游子吟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2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归之情。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人复杂的想感情。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显得哀婉伤感,寄意深远。

3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故人,借风以寄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的线索。

2、李益的古

1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首吸取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语言明白如话,却又耐人寻味。歌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一位商人妇的心声。歌前两句以平实见长,后两句则想落天外,出语惊人:“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夫婿无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应当嫁给弄潮之人。“弄潮儿”至少会随着有信的潮水按时到来,不至于“朝朝误妾期”啊!这是妇在万般无奈中生发出来的奇想。“早知”二字写出她幽怨的深长,不由得自伤身世,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也是苦语,写出了妇怨怅之极的心理状态,虽然是想入非非,却是发乎至情。

2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怀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怀之情奔涌而出。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3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射 一作:定)

李益的边塞,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3、李益的古

1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情的作。这首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不说,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愁。

2写情

水纹珍簟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描写主人公与喜欢的女子约会不至而感到失望、无奈,甚至绝望不已的心情。中主人公望穿秋水,苦苦等待,奈何伊人爽约,于是失望之极,形象地表现了失恋的痛苦。全语言简练,以美景烘托和渲染愁情,用虚拟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境含蓄深邃,在唐代众多描写男女情事的小中别具一格,历来为世人所传诵。

3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描写了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4、李益的古

1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这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边州的感慨。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这里虽然只用“似边州”三字淡描一笔,但这三个字寄慨无穷,贯串全篇。

2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

这是一首怀古。此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

3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游玩,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最后亡国丧身。因此“隋宫”(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就成了隋炀帝**、迷于声色的象征。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呢喃,颇有感触,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点击查看更多思乡思亲的诗词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39900.html

热门阅读

  1.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读后感范文
  2. 《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反思范文
  3. 新年祝福的诗句
  4. 傣族泼水节微信祝福语精选
  5. 《东方明珠》教案范文
  6. 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范文精选
  7. 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8. 房屋出租双方协议书
  9. 资金管理部的实习报告
  10. 小学三年级日记
  11. 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12. 三字经中感恩的句子
  13. 长征故事演讲
  14. 2019年个人的工作计划
  15. 如何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论文
← 返回首页